劳动法请长假工资
⑴ 公司员工请长假时工资如何处理,怎样做即
一、考勤问题。用人单位有自己的用工自主权,原则上劳动者要服从用内人单位的考勤制度。容假设打卡为考勤制度,你那天打卡了说明你去上班了,上班了用人单位自然有义务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但是你没有打卡说明你那天都没有去上班,同理你没有去上班自然没有工资拿。二、拖欠工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一般有四种途径处理:1、向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2、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3、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4、委托当地劳动方面的律师代为处理三、社会保险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有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用人单位不缴纳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投诉。
⑵ 请问劳动法关于请假工资的规定
医疗期三个月的按六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六个月的按十二个月内累计病休时版间计权算;九个月的按十五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二个月的按十八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八个月的按二十四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二十四个月的按三十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⑶ 请问新劳动法如何规定请长假,会停缴社保吗
按现行劳动法规定,因事设岗,因岗择人,请长假与劳动法精神相悖,对于请长假内人员,单位一般容应当不予批准。
对于辅乳期女工,因为小孩无人带,产假之后请两三个月事假带小孩的,出于人文关怀,用人单位大多数会予以批准。
事假期间的工资问题,按原劳动部《对企业单位工人职员在加班加点、事假、病假和停工期间工资待遇的意见》(中劳薪字1959第7号)规定,企业中的工人,事假期间,一律不发工资。
事假期间,因为劳动关系依然存在,应当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至于是劳动者自己全额负担还是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分别按各自分担的比例缴纳,这要看用人单位的决定。原中华全国总工会(65)险字第73号文曾规定“事假期间不应算工龄”,因此,用人单位不承担社会保险费并不违法。
⑷ 根据劳动法职工请长假照顾伴侣有工资吗
根据劳动法规,在职职工请长假(依法只有请事假的)照顾伴侣是没有工资的;还是不要依据劳动法规的,直接找用人单位领导沟通,争取人性化的假期才有工资(最少是最低工资)发给的。
⑸ 请长假不发工资,能要回吗
只要提供医院的证明,可以有病假工资的。
需要符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第四条 职工患病,医疗期内停工治疗在6个月以内的,其病假工资按以下办法计发:
(一)连续工龄不满10年的,按本人工资的70%发给;
(二)连续工龄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本人工资的80%发给;
(三)连续工龄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本人工资的90%发给;
(四)连续工龄满30年及其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95%发给。
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上浮5%。经济效益差,难以达到上述标准的企业,经本企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可以适当下浮。下浮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各个档次标准的5%。如情况特殊超过5%的,应报所在区县(自治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
第五条 职工患病,医疗期内停工治疗在6个月以上的,其病假工资按以下办法计发:
(一)连续工龄不满10年的,按本人工资的60%发给;
(二)连续工龄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本人工资的65%发给;
(三)连续工龄满20年及其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70%发给。
第六条 原系全国劳动模范、省(部)级劳动模范以及部队军以上单位曾授予战斗英雄或曾荣立一等功并一直保持其荣誉的职工,在病假期间,工资照发。
第七条 职工患病,在医疗期内停工治疗期间,每月领取的病假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第八条 职工患病,医疗期满或在医疗期内医疗终结不能恢复工作的,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按有关规定作退休、退职或一次性处理;属于大部分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医疗期满后,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按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
第九条 凡弄虚作假,开假证明病休的,一经查实,按旷工处理。
第十条 本规定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⑹ 请长假有工资吗
只要提供医院的证明,可以有病假工资的。
需要符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第四条 职工患病,医疗期内停工治疗在6个月以内的,其病假工资按以下办法计发:
(一)连续工龄不满10年的,按本人工资的70%发给;
(二)连续工龄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本人工资的80%发给;
(三)连续工龄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本人工资的90%发给;
(四)连续工龄满30年及其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95%发给。
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上浮5%。经济效益差,难以达到上述标准的企业,经本企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可以适当下浮。下浮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各个档次标准的5%。如情况特殊超过5%的,应报所在区县(自治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
第五条 职工患病,医疗期内停工治疗在6个月以上的,其病假工资按以下办法计发:
(一)连续工龄不满10年的,按本人工资的60%发给;
(二)连续工龄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本人工资的65%发给;
(三)连续工龄满20年及其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70%发给。
第六条 原系全国劳动模范、省(部)级劳动模范以及部队军以上单位曾授予战斗英雄或曾荣立一等功并一直保持其荣誉的职工,在病假期间,工资照发。
第七条 职工患病,在医疗期内停工治疗期间,每月领取的病假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第八条 职工患病,医疗期满或在医疗期内医疗终结不能恢复工作的,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按有关规定作退休、退职或一次性处理;属于大部分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医疗期满后,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按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
第九条 凡弄虚作假,开假证明病休的,一经查实,按旷工处理。
第十条 本规定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⑺ 劳动法放长假工资规定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按以下标准支付工资:
(一)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劳动者工资;
(二)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劳动者工资;
(三)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劳动者工资。
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根据上述规定的原则,分别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资。
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其综合计算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应按本规定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
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的劳动者,不执行上述规定。
(7)劳动法请长假工资扩展阅读
补充规定
劳部发[1995]2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劳动人事司,解放军总后勤部劳动工资局,国家计划单列企业集团: 劳动部“关于印发《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4〕489号)发布后,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执行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
为此,经研究,我们制定了《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
劳动合同规定
《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所称“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系指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的岗位(职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
因劳动合同制度尚处于推进的过程中,按上述条款规定执行确有困难的,地方或行业劳动行政部门可在不违反《规定》所确定的总的原则基础上,制定过渡措施。
工资支付
1.《规定》第十三条第(一)、(二)、(三)款规定的符合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制度工时以外延长工作时间及安排休息日和法定休假节日工作应支付的工资,是根据加班加点的多少,以劳动合同确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标准的一定倍数所支付的劳动报酬,
即凡是安排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或安排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补休的,均应支付给劳动者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或日工资标准150%、200%的工资;
安排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应另外支付给劳动者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或日工资标准300%的工资。
2.关于劳动者日工资的折算。由于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都与制度工时相联系,因此,劳动者日工资可统一按劳动者本人的月工资标准除以每月制度工作天数进行折算。
根据国家关于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40小时的规定,每月制度工时天数为21.5天。考虑到国家允许施行每周40小时工时制度有困难的企业最迟可以延期到1997年5月1日施行,因此,在过渡期内,
实行每周44小时工时制度的企业,其日工资折算可仍按每月制度工作天数23.5天执行。
⑻ 劳动法关于员工请休假工资支付问题
你好:
1、《工资支付暂抄行规定》第11条规定,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工资。
2、对于事假,应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实践中单位多规定无须支付事假工资。
3、对于病假,各地均有自己的地方性规定。比如上海的《关于加强企业职工疾病休假管理,保障职工疾病休假期间生活的通知》,根据工龄、休假时间等因素,明确单位应按一定比例支付工资。
⑼ 请长假,推迟发工资属不属于违法
广东胡律师:
违法,云劳动局监察大队举报投诉。
⑽ 新劳动法请长假工资怎么计算
应该根据劳动法签订的双方劳动合同约定的条款进行办理请长假工资的计算方法。如果是日工资就有可能进行扣减工资。劳动合同约定的条款应该咨询就业单位的人社部门进行解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