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无明文允许即禁止行政法
㈠ 行政法有没有明文规定见义勇为行为
为何偏偏要计较行政法规呢? 见义勇为本质上就不属于行政法规规范的内容,其有关规定见《刑法》如下:
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㈡ 行政法有明文规定轻微违法超过6个月不在追就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规定的6个月,行政处罚法是规定的两年。
如果能在治安管专理处罚法属里面找到对应的条款,那么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是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6个月规定的。
而且不限于轻微违法,只要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内容都是6个月。
但是如果过于严重触犯刑法,那追诉时效就要看具体的罪名了。
㈢ 法律一般只能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这道判断题怎么是错的啊!
题目说的是“法律”,并没有说是哪个部门法。学法律的人都知道,刑法是主要的部门法之一。新的刑法,具有溯及力:在新刑法生效后,犯罪行为在生效前发生,那么新刑法规定的刑责较轻,适用新刑法。新刑法规定的刑责较重,适用老刑法。总之是按“从轻原则”选择适用新老刑法。
仅这个部门法就可以说明,判断题是错的。
法律的意义在于维护弱者利益。在国家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犯罪嫌疑人是弱者,需要按 按“从轻原则”选择适用新老法律。根据这个原理,行政法也应该有溯及力。而民法作为“私法”,调节的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以及法人之间,法人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选择适用“规矩”具有较多的自治性,一般都是事先约定好的,老法可能规定不具体、或者有不合理之处,新法则是更具公平性。那么,民法这个部门法不规定有溯及力,可能有合理之处。——这是我个人的推想,未必正确。
至于法律的滞后性,应该是指法律规定跟不上形势变化的情形。法律的创制、修改,基本上基于已经重复发生的社会生活事件事实。对于不可预测的没有发生的事件、事实,法律是无法做出规定的。只有少部分可以预测的未来事件、事实,法律可以做出事先规定。这样,在一定时间里,刚刚出现的个别事件,可能是“无法可依”的。如果是民事,还可以按照公平等原则采用类推的办法处理。如果是公法刑法,只能按照“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放过犯罪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