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2015司法考试行政诉讼法

2015司法考试行政诉讼法

发布时间: 2021-01-03 13:53:59

㈠ 2015年通过的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 2015司考会考吗

这里是网络知道法律栏目,你提问的“2015年通过的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 2015司考会专考吗”,真正知道属会不会考的人是无权告诉你的。你还是自己看一下2015年的司法会考复习提纲,如果提纲上写的是了解的内容,你就一般性复习一下,如果是要求熟悉、掌握的内容,就得化时间重点记住了。

㈡ 司法考试 行政强制措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吗

可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给付等8类侵犯相对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受理事项如下:

①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产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②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③认为法律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④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⑤申请行政机关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2)2015司法考试行政诉讼法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的特征:

1、行政诉讼所要审理的是行政案件。这是行政诉讼在受理、裁判的案件上与其他诉讼的区别。

2、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方式进行的一种司法活动。这是行政诉讼与其他解决行政争议的方式和途径的区别。在中国,行政争议的解决途径不止行政诉讼一种,还有行政复议机关的行政复议等等。而行政诉讼是由人民法院运用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3、行政诉讼是通过对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以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其中进行审查的行政行为为具体行政行为,审查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违法行政行为的侵害。

㈢ 一道关于行政诉讼的司法考试试题

不主动公开相关信息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不主动公开相关信息与版经请求公开仍不予公权开是不同的。行政诉讼受理立案必须是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在申请公开相关信息仍不公开时,才可认为是侵犯合法权益,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三十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㈣ 2015年司法考试行政法有何变动

2015年司法考试行政法新增知识点,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内容,可以在独角兽网校查看:

1.第四章 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中增加“无明显不当”;

2.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新增“依法受理、依法应诉原则”;

3.第十二章 应予受理的案件新增了4个考点:行政确权案件、征收、征用案件、行政给付案件、行政合同(协议)案件;

4. 行政案件审理中的特殊制度,新增了1个考点:“调解的适用”。

删除或调整知识点:

1. 第四章 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不得超越职权、不得滥用职权”2个考点合并为1个:“不得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

2.第十二章 应予受理的案件,删除4个考点:抚恤金案件、国际贸易行政案件、反倾销行政案件、反补贴行政案件;

2.第十二章 应予受理的案件调整1个考点:原“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案件”,调整为“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案件”;

3.第十五章 起诉与受理,“对起诉的审查、审查的结果”2个考点合并为1个:“对起诉的审查和处理”;

4.第十五章 行政诉讼的一审程序,将“审理前的准备、审理程序”调整为“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

5.第十五章 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排除、案件的移送和司法建议”调到第十六章 行政案件审理中的特殊制度;

6.第十六章 涉外行政诉讼,删除“涉外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1个考点。

修订的法律法规

1.新修订《立法法》;

2.新修订《行政诉讼法》。

㈤ 司考行政诉讼法指导:公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区别

一、公务行来为

是国家公务员基于源行政职务关系,以行政主体名义实施的行政行为称为公务行为。

二、个人行为

是国家公务员以其个人名义实施的,与行政职务无关的行为。

三、区分个人或公务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

1、确定其行为是否属于法律行为;

2、确定其行为是否具有行政法律性质;

3、确定行为的法律后果是由公务员所在机关承担还是由本人承担;

4、确定行为引发诉讼的性质是行政诉讼还是其他诉讼,诉讼主体是公务员所在机关还是其本人。

国家公务员,只有以公务人员身份作出的,以执行公务为目的的,与法定职权相关的行为才是公务行为。

㈥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在司法考试的试卷几部分

国家司法考试的命题范围以司法部制定并公布的《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为准。行版政法与行政权诉讼法主要出现在试卷二和试卷四。

司法考试的具体内容为:

试卷一:综合知识,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法制史、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
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试卷三:民商事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
试卷四:实例(案例)分析,一般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等。

㈦ 司考三大诉讼法怎么学

一、刑事诉讼法
近年来,刑事诉讼法的分值稳定在72分以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刑事诉讼法的复习应注意以下问题:
要谈法考复习方法,就不能不谈法考命题规律。说到刑事诉讼法的命题规律,还是一句老话:应该以重点法条、真题为主线,另外要关注新的司法解释及修改的法律。
刑事诉讼法在整个法考中分值占到近1/8,所以各位考生应从现在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复习。第一阶段是基础知识阶段,这个阶段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员。第二阶段是攻坚阶段,即法条加做题。法条应以刑事诉讼法典、最高法的司法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六部委的规定为重点复习,对于每一章节都要对应相关法条进行学习。第三阶段即冲刺阶段,仍然是法条加真题。但此时考生要学会舍弃,看重点法条,不要多,但要精,当然这是建立在第一、第二阶段上的舍弃。还可以把练习题(包括真题)不熟悉、记忆不牢的再次复习。
另外,刑事诉讼法,在2018年的法考考试中不能掉以轻心,大家要引起关注,认真总结2017年的真题,建议朋友们听一下独角兽网校VIP保过班左宁老师的课,左宁老师作为出题人弟子,曾参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内容了解的比较透彻,相信你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联系紧密,经常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民事诉讼法的分值多在60分左右,仲裁法的分值多维持在8分左右。二者加在一起基本占到70分左右的分值,相当可观吧。在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着重理解法条。法条是法考民事诉讼法部分的主要考察对象,因此对于法条的理解几乎是法考民事诉讼法复习的全部内容。考生应当注重对法条本身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应对2018法考。
2.把握司法考试重点。法考对于民事诉讼法的考察是有重点的,有些内容恒考重点。考生在复习中要区分重点和非重点,找出可能考察的知识点,着重加以掌握。
3.注重体系化记忆。法考对于法条的考察已经从单一考察转向多个法条的体系化考察。通常一道题目的各个选项是来自不同法条的,我们要学会总结法条的共同特征,体系化的理解和记忆,全面把握法条规定,以应对体系化的司考。
三、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在法考中所占的分值不太稳定,波动较大,徘徊在30分左右。行政诉讼法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原来的司法考试和律师考试中,出过很多直接针对理论知识出的题目,因此,大家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把握。
2.领会法条的基本含义。相对于司法考试来说,法条就是提纲挈领的作用,法条就是对理论知识的总结,因此先理论,后法条,但是到了后期应以重点法条为主,把重心转到每年司法考试恒重的法条上。
3.注重理论与法条的结合复习。法条都是从理论出来的,法条就是对理论知识的概括。因此在司法考试复习中,一定把二者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点通过法条强化记忆。记得在备考的那段时间,我每天临睡前都会看一看独角兽网校的法考地图,醒来之后,再看一看,不知不觉中,脑海里形成了法考各个学科的体系,真正让我学到了“精髓”。
4.通过历年司法考试真题的复习研习,来掌握出题老师的出题规律和模式,做到不变应万变,通过真题发现问题,总结自己的盲点,进行司法考试的检验,达到更好的理解记忆。

㈧ 关于一道行政诉讼法的司考真题

崔某不服的是市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吧,根据《行政诉讼法》17条:经复议的案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权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所以本案件由市中院管辖。至于17条中规定的“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第十九条 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情况则是在当事人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时适用的。但是我国《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说明本案属于复议前置案件,必须先行复议才能向法院起诉,所以当事人也只能是对复议决定不服起诉甲市政府,那当然管辖法院就是甲市中院了,乙县法院的级别就不够了,故不能选A。
有点啰嗦,希望你能看明白。

㈨ 在司法考试中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一般都占多少分左右

每年的司法考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占分是:
2010年62分;2009年57分; 2008年57分; 2007年63分; 2006年65分; 2005年48分。
一、行政法分值多、体系独特
行政法在每年的司法考试中的分值比例一般为8-10%,其中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集中了绝大部分考题。尤其是行政诉讼法号称是行政法考试的“半壁江山”,占一半左右的分值。
行政法的命题有几个特点:
(1)综合性。考单一法律、单一法条的题目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题目涉及几个法律的几个法条。
(2)理论性。行政法和宪法、法理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必须熟悉法条背后所隐含的理论。近年来的考试加强了对行政法理论的考察,比如要求用行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分析一个案例。
二、对学习行政法的建议
(一)弄清体系。
从总体上说,行政法可以分为五个部分: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可以称为行政法的总论,它们不是考试的重点,往往被忽略。但这恰恰是考生最大的误区。作为理论基础,必须牢牢掌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可以称为行政法的分论,属于行政救济法,是考试的重点。要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共性。比如,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在当事人、受案范围、证据、决定(判决)等方面是一致的,而国家赔偿也有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相同或不同的部分,比较一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对比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也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抓大放小
准备司法考试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在全面基础上抓重点,“全面撒网,重点捞鱼”。从历年真题中可以看出,行政法中的重点法律是《立法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及其解释、《国家赔偿法》及其解释,要重点突破。至于《公务员法》、《政府采购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等,是非重点法律,一般了解即可。然而,对于重点或非重点的法律,都要进一步找出重点内容,重点掌握。我一贯反对“重点法条”的提法,它误导考生只学习必考法条,其他的可以不管,这个思想看似功利实用,实则害人不浅。

㈩ 司考行政诉讼法考点回顾:公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区别

公务员的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划分


一、划分的必要性

1、公务员的双重身份:

公民——民事行为

国家公务员——职务行为

2、诉讼与赔偿使用的法律与原则不同:

民事行为——民事诉讼、民事赔偿

职务行为——行政诉讼、行政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1

年)第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非职务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国家赔偿法》第五条:“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二、划分标准

1、主观标准说

又称实质内容理论,主张采用行为人的主观意思表示判断行为的性质。

(1)以国家机关(雇用人)的意思表示为准:工作人员(受雇人)必须执行国

家机关命令委托的事项,凡超出命令委托范围的军部属于执行职务的行为

单国家机关事中、事后追认的,亦可认定为执行职务的行为。

(2)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意思表示为准:只要工作人员实施该行为的目的是

为了国家机关的利益,那么该行为就属于执行职务的行为;如果工作人员

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实施的行为,就不属于执行职务的行为。

理论缺陷:

(1)以国家机关的意思表示判断某一行为的性质,容易导致国家机关以为委托命令为

由推卸责任,不利与保护受害人的权益;

(2)以工作人员的意思表示为准,难以确定公司利益交织情况下行为的性质,容易扩

大国家责任的氛围。

2、外表形式理论:又称客观标准说,该理论主张,执行职务的范围应当以社会观念为

准,凡在客观上、外形上可视为社会观念所称的“职务范围”,或者受害人有理由

相信工作人员是在执行职务,或客观上足以认为其与执行职务有关的,不论行为者

意思表示如何,其行为均可认定是执行职务的行为。(日本、瑞士、台湾)。

3、我国:综合标准说。

也有学者认为是与行使职权有关论”(简称有关伦),即凡与执行职务、行使职权有关

的行为,只要符合其他赔偿真人的构成要件,国家就应该对该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赔

偿责任。——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条、第五条。

具体标准:

(1)职权因素:国家公务员根据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实施的行为都是职权行为,

无论该行为合法与违法。——行为人是否享有职权是判断行为性质的重要标

准。

(2)时间因素:上班时间——职务行为:下班时间——个人行为。

(3)岗位(地点)因素:在工作岗位上——职务行为;离开过岗位——个人行为。

(4)职责因素:不在上班时间或工作岗位,但与职责有关:职务行为;

在上班时间或工作岗位,但与职责无关:个人行为。

(5)目的因素:维护公共利益——职务行为;实现个人利益——个人行为。

(6)命令因素:以行政首长的命令、指示、委托实施的行为是职务行为。

热点内容
拜城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10-08 21:18:18 浏览:784
法院改革司机 发布:2025-10-08 18:14:51 浏览:847
第二章经济法答案 发布:2025-10-08 17:59:22 浏览:293
在职法律硕士加工资信箱 发布:2025-10-08 17:56:17 浏览:271
我国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律法规有 发布:2025-10-08 17:37:38 浏览:784
上海司法腐败 发布:2025-10-08 17:25:41 浏览:113
司法局部门 发布:2025-10-08 17:21:32 浏览:767
司法局法促科 发布:2025-10-08 16:50:30 浏览:892
不属于行政法规名称的是 发布:2025-10-08 16:09:19 浏览:65
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人员询问部分 发布:2025-10-08 16:08:36 浏览: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