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民事诉讼法关于民行交叉法律

民事诉讼法关于民行交叉法律

发布时间: 2021-01-04 03:17:26

A. 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依据

我国《民事诉讼抄法》规定如下:

第一百八十五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第一百八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第一百八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决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的,应当制作抗诉书。
第一百八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审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

B. 民事诉讼法中的法律条款规定能不能用于行政诉讼中

从法律发展的角度来讲。行政诉讼法是参考民事诉讼法设立的。所以有规定。如果行政诉讼法有明确规定 则适用行政诉讼法。如果行政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则参考民诉

C. 省检察长到基层调研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发言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检察院组织法》都明确人民检察院的性质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随着90年、91年《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正式实施,两大诉讼法都对检察机关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的职能作了明确定位,即对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时,以审判监督行使监督权。 90年两高的“高检会[1990]15号”文件,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民事、经济诉讼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确认检察机关民行检察的职能及监督方式。可是,近几年来,理论界和司法界对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探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取消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强化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权。民事行政检察是检察机关履行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神圣职责的重要方面,是保障经济发展、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各地检察机关通过办理抗诉案件,为申诉人挽回了经济损失,维护了社会稳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但这类案件只占全国法院每年审理案件的很小一步分,离人民群众加强办理这类案件的要求还相差很远。由于这类案件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又担心法院裁判的公正。因此,经常要求检察机关解决这个问题,但法律对这类案件没有规定具体程序,在实际工作中影响了这类案件的办理。虽经十几年的实践,但现行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示,主要表现在:

一、立法上的不完善,制约乏力使检察机关法律监督难以到位,影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现有法律对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具体权利义务规定的过于原则抽象,致使检法两家认识不一致,实际中难以*作。法律只是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但如何实行检察监督,法律条文没有明确规定,仅在诉讼程序上对检察机关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对检察机关能否提前介入,能否以诉讼参加人的身份进入法庭以及如何纠正庭审违法活动都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只能在发现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85条之规定的抗诉条件,通过抗诉来履行监督职能,而对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裁定或正在审理中的案件则无从实行监督,对执行和庭审过程中违法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监督内容狭窄、手段单一。

二、程序上缺乏具体、统一的*作规范。检法两家认识不一致,致使抗诉案件难以办理。(一)没有规定上诉程序的抗诉程序。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检察机关是在诉讼程序之外进行监督,在发现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才能提出抗诉,使自己进行诉讼程序、参与诉讼中来,实施法律监督。在庞大、复杂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之中,仅仅依靠简单的单一的监督方式,是绝对不够的。必须增加上诉程序的抗诉,以减少矛盾上交的程度;(二)缺少抗诉程序的具体规范在民事诉讼中,对抗诉程序的规定只有四条,规定了抗诉条件、抗诉效果、抗诉书和抗诉再审。对于具体的抗诉应当怎样*作,法院怎样审理,法、检怎样配合,都未作规定,在实际中无法*作;(三)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再审中,(1)再审时限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人民法院审理抗诉案件久拖不审的现象较为普遍;(2)再审审级问题,《民事诉讼法》规定抗诉案件人民法院必须再审,但对由哪一级法院再审没有明确规定。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的案件的再审权属于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没有再审此类案件的权力。

D. 如何加强对民行抗诉案件原判决执行环节的监督

民行检察部门对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原审判决执行环节的监督是民行审判监督工作的一个方面。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抗诉的案件法院必须再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原判决、裁定必须中止执行。但是,在一些地方的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检察机关抗诉,原审法院仍继续执行原审判决、裁定,或上级法院已经裁定中止执行,但原审法院托故仍继续执行等问题,致使已不具备强制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仍被执行,不但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影响了检、法部门的公信力,而且也给案件的再审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一、检察机关的抗诉应当影响法院对民事案件原判决、裁定的执行 在司法实践中,对抗诉是否影响原判决、裁定执行这一问题,一些地方的法院把检察机关的抗诉与当事人的申诉等同起来认识,以“申诉不影响执行”为由,拒绝检察机关的监督,认为检察机关的抗诉案件,不影响原判决、裁定的执行。澄清这一问题十分必要。 法院的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首先,等同看待,无法可依。《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该条即是“申诉不影响执行”的法律依据。但是《民事诉讼法》没有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设置“抗诉不影响执行”的法律规定。可见,法院的认识没有法律依据。其次,二者在法律规定上有明显区别。《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裁定;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由下一级人民法院再审。”可见,申诉再审与抗诉再审主要有两点区别:一是申诉引起的再审存在法院驳回申诉的情况,抗诉引起的再审则无此事宜。因此,法院对抗诉案件的再审是必然的,原判决、裁定必然中止执行;二是法院裁定再审的时日不同,一是三个月,一是三十天,后者是能较快影响原判决、裁定的执行效力的。从而可见,检察机关的抗诉应该影响案件原判决、裁定的执行,原判决、裁定应当是自抗诉之日起即失去执行的法律效力。 建议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裁定由院长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修改为:“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在收到抗诉书之日起,如该案件正在执行中,应自动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并作出中止执行的裁定。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自决定再审之日起应作出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裁定由院长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公章。”以案件性质区别对待,体现“人民检察院抗诉即能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效力”的法律权利。 二、对已抗诉民事案件原判决的执行监督应重点把握的内容 对已抗诉案件的原判决、裁定的执行进行的监督工作,实际是一种程序的监督,但由于执行了案件的实体权利,也可以认为是对实体执行工作的监督。如吴桥县检察院监督的一起案件:该县某演出团体负责人宁某与另一演出团体发生合同纠纷。宁某因不服法院判决,向检察院申诉。抗诉后,沧州市中级法院裁定:“本案指令吴桥县法院再审,再审期间中止原判决执行。”但是该县法院没有执行中级法院裁定,仍强制执行原判决,从宁某的工资账户划扣工资发还给执行申请人。对此,吴桥县检察院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法院执行中院裁定,返还已执行财产,并查明原因及责任。从而维护了申诉人的合法权益。 在该案中,法院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因抵触情绪,原审法院在得知检察机关抗诉后,故意紧锣密鼓地执行原判决,以获取相关材料支持原判决中的错误。二是因顾及颜面或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原审法院故意在再审开庭前继续强制执行原判决,以执行完毕的即成事实给申诉人制造压力,企图规避抗诉案件的改判。三是在执行中,故意混淆上级法院在再审裁定中关于中止执行的指令与执行部门在执行程序中对当事人发出的中止执行裁定的法律效力,拒不执行上级法院的指令,或以执行部门没收到、当事人是否收到裁定为理由,歪曲执行上级院的裁定,导致违法执行的发生。 上述问题应是检察机关对抗诉案件原判决执行环节检察监督的重点:一是以执行依据为视角,把各类法律文书的效力作为关注的要点,以文书的生效期日为依据,看该文书是否被新的法律文书中止或撤销;二是以执行行为为视角,主要是把执行行为作为监督要点,看这种执行行为是否遵照执行了上级院或本院的裁定,任何在执行中止裁定作出或撤销裁定作出后的执行行为都是违法的,都应予以监督,已执行的案件标的应悉数返还被执行人;三是以监督对象为视角,主要是把执行人员及案件的原审法官作为监督对象,对其违法执行要进行综合分析,看是否是单纯违反办案纪律的行为,是否与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贪污受贿等行为有联系,以决定使用不同的监督措施,维护司法公正。 三、对已抗诉民事案件原判决执行的监督程序应进一步探索完善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有“检察院对执行裁定的抗诉不予受理”的规定,对这一解释,有些地方法院延伸理解成了法院不接受检察院对执行工作的监督的法律依据。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的民事监督包括对执行工作的监督,但有明确的程序规定。近年来,许多地方法院已就如何接受执行监督问题与检察机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有效地促进了检、法工作的顺畅衔接,维护了司法公正。随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责的不断加强,对民事执行监督的开展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完善民事执行监督的法律程序,使其纳入正规。 就当前的法律现状,开展好这项监督工作,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检、法两院协商沟通程序。检察院与法院应该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商情地方人大法制部门就民事执行工作如何开展法律监督问题进行协商,就具体应该监督的方面进行沟通,双方制定科学可行的操作办法,作为监督程序遵照执行,避免法律冲突。如,检、法两院可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化解抵触情绪。对已进入执行程序的判决裁定,根据抗诉程序的进展,就建议法院中止原判决的执行设立受理办法,法院则要接受并认真对待检察建议,适时中止判决的执行。二是纠正违法程序。在民事判决、裁定执行过程中,检察机关认为法院仅存在程序性的不当执行时,通过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形式要求人民法院采取措施自行进行纠正。法院对检察院的纠正违法通知书应在收到后采取积极地对应措施,及时把纠正、采纳的结果书面反馈给检察机关。三是案件查办程序。检察机关认为法院执行官在办理民事执行案件过程中有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枉法裁判以及裁定失职、滥用职权等违法情形的,应及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作行政追究。如果构成犯罪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由渎检部门立案查处,以遏制民事案件执行环节的职务犯罪,保障民事执行活动的正确运行。 (作者单位:河北省吴桥县人民检察院)

E. 行政监督体制存在哪些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检察院组织法》都明确人民检察院的性质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随着90年、91年《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正式实施,两大诉讼法都对检察机关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的职能作了明确定位,即对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时,以审判监督行使监督权。 90年两高的“高检会[1990]15号”文件,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民事、经济诉讼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确认检察机关民行检察的职能及监督方式。可是,近几年来,理论界和司法界对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探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取消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强化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权。民事行政检察是检察机关履行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神圣职责的重要方面,是保障经济发展、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各地检察机关通过办理抗诉案件,为申诉人挽回了经济损失,维护了社会稳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但这类案件只占全国法院每年审理案件的很小一步分,离人民群众加强办理这类案件的要求还相差很远。由于这类案件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又担心法院裁判的公正。因此,经常要求检察机关解决这个问题,但法律对这类案件没有规定具体程序,在实际工作中影响了这类案件的办理。虽经十几年的实践,但现行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示,主要表现在:
一、立法上的不完善,制约乏力使检察机关法律监督难以到位,影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现有法律对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具体权利义务规定的过于原则抽象,致使检法两家认识不一致,实际中难以*作。法律只是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但如何实行检察监督,法律条文没有明确规定,仅在诉讼程序上对检察机关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对检察机关能否提前介入,能否以诉讼参加人的身份进入法庭以及如何纠正庭审违法活动都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只能在发现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85条之规定的抗诉条件,通过抗诉来履行监督职能,而对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裁定或正在审理中的案件则无从实行监督,对执行和庭审过程中违法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监督内容狭窄、手段单一。
二、程序上缺乏具体、统一的*作规范。检法两家认识不一致,致使抗诉案件难以办理。(一)没有规定上诉程序的抗诉程序。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检察机关是在诉讼程序之外进行监督,在发现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才能提出抗诉,使自己进行诉讼程序、参与诉讼中来,实施法律监督。在庞大、复杂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之中,仅仅依靠简单的单一的监督方式,是绝对不够的。必须增加上诉程序的抗诉,以减少矛盾上交的程度;(二)缺少抗诉程序的具体规范在民事诉讼中,对抗诉程序的规定只有四条,规定了抗诉条件、抗诉效果、抗诉书和抗诉再审。对于具体的抗诉应当怎样*作,法院怎样审理,法、检怎样配合,都未作规定,在实际中无法*作;(三)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再审中,(1)再审时限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人民法院审理抗诉案件久拖不审的现象较为普遍;(2)再审审级问题,《民事诉讼法》规定抗诉案件人民法院必须再审,但对由哪一级法院再审没有明确规定。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的案件的再审权属于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没有再审此类案件的权力。而

热点内容
法院改革司机 发布:2025-10-08 18:14:51 浏览:847
第二章经济法答案 发布:2025-10-08 17:59:22 浏览:293
在职法律硕士加工资信箱 发布:2025-10-08 17:56:17 浏览:271
我国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律法规有 发布:2025-10-08 17:37:38 浏览:784
上海司法腐败 发布:2025-10-08 17:25:41 浏览:113
司法局部门 发布:2025-10-08 17:21:32 浏览:767
司法局法促科 发布:2025-10-08 16:50:30 浏览:892
不属于行政法规名称的是 发布:2025-10-08 16:09:19 浏览:65
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人员询问部分 发布:2025-10-08 16:08:36 浏览:413
巴彦淖尔中级法院 发布:2025-10-08 16:04:08 浏览: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