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法律适用原则
Ⅰ 解决行政诉讼法律适用中途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一)适用调整被处理行为或事项的法律规范。
(二)遵循从旧兼从轻的法律适用原则。
(三)遵循一事不再罚的法律适用原则。
(四)遵循过罚相当的原则。
(五)遵循“法无明文规定不得处罚”的原则。
Ⅱ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规范的冲突问题包括什么
行政诉讼法律来适用规范的冲突问自题包括行政诉讼法律规范冲突的概念;行政诉讼法律规范冲突的种类:行政诉讼中法律规范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行政诉讼中处理法律规范冲突的规则;对于解决行政诉讼法律规范冲突的思考。包括提高立法人员的立法素质;提高法官的司法素质,增强法官准确把握法律真谛的能力;抓紧清理法规
,废除旧的行政法律规范,减少法律规范冲突;将冲突法规范法律化提上日程。
总之,在行政诉讼实践中,适用法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困扰着法官们。行政诉讼审理依据的复杂性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对法院系统在行政诉讼实践中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Ⅲ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概念】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审理行政案件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过程中适用法律规范的活动。
【行政审判的依据】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能够作为行政审判依据的法律规范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行政审判中的参照规章】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规章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而只能作为“参照”。所谓“参照”规章,是指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规章,法院要参照适用,对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原则精神的规章,法院可以有灵活处理的余地。
【行政审判中的援引司法解释】根据有关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应当在裁判文书中援引。
【法律规范的冲突】行政诉讼中的法律规范的冲突,即法律规范适用上的冲突,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发现对同一事项或行政法律关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规范之间不一致的情形。
【选择适用的规则】法律规范之间冲突的形式多种多样,应对不同的形式适用不同的规则:①不同效力层级的法律规范之间不一致的,高层级的法律规范高于低层级的法律规范,即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高于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②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旧规定之间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③法律之间或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分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裁决。④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如为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由制定机关裁决。⑤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⑥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时,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裁决。⑦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Ⅳ 论述行政诉讼法适用冲突的形式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冲突,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行政案件的过程中,发现对同一法回律事答实或关系,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法律文件作出了不相同的规定,法院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就会产生不同的裁判结果。法律适用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特别冲突、层级冲突
Ⅳ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参照是什么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将法律、法规具体运用于各种行政案件,从而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专门活动。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主要解决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判断的标准问题,即人民法院以何种标准、依据何种法律规范来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并进而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作出裁判。
中国行政法规范制定主体多元,行政法规范的等级、效力不一,这些行政法规范是否都属于人民法院的行政诉讼法律适用对象,它们对人民法院的约束力和效力如何,是行政诉讼法律适用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中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适用法律要遵循以下规则:
1、法律、法规是行政审判的依据。行政审判的依据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和裁判的标准和尺度。中国行政审判的依据是法律和法规。这里的“法律、法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参照适用规章。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两种。规章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处于参照地位。所谓参照,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对规章进行斟酌和鉴定后,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规章予以适用,作为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根据;对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法规原则精神的规章,人民法院有灵活处理余地,可以不予适用。
3、其他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一般而言,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的范围,对法院没有拘束力。人民法院在行政审判中可以参考适用其他规范性文件,但应对其合法性进行更为严格的确认。发生冲突时,人民法院不必送有关机关裁决,可直接决定适用与否。
4、人民法院对司法解释的援引。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在审判中应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应当在裁判文书中援引。
行政诉讼法律冲突适用的规则
人民法院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时,除要根据事实外,还需要依据相应的法律规范来作出判断。在适用法律规范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同时有几个法律规范均适用于该具体行政行为,而几个法律规范之间却不相一致的情形,此即行政诉讼法律冲突。
在出现行政诉讼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其适用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行政诉讼法律冲突适用规则,是指人民法院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时,为解决法律适用冲突所采取的方法和所遵循的规则,由此决定选择适用相应的行政法律文件或具体行政法律规范条款。
Ⅵ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行政诉讼法适用于被告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
①规定被告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案件是当事人控告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案件。
②它解决的纠纷,是政府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同行政管理相对一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行政纠纷。
③它规定的行政诉讼,是法律规范明文规定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控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诉讼。
④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所争议的,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⑤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Ⅶ 请问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规则是什么
适用规则,可分三个复层次制去理解:
1、《行政诉讼法》第5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定、地方性法规为“依据”。
2、规章因其效力位阶较低,只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适用的依据。
3、“其他规范性文件”效力位阶比规章更低,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只能对其“审查适用”,而非“依据”或“参照”。
Ⅷ 行政诉讼与行政活动的法律适用区别
行政诉讼与行政活动的法律适用区别如下:
1、行政诉讼中法律适用的主体是人民法院。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的行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通过依法审理行政案件,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的活动。这样行政诉讼中只有人民法院才是法律适用的主体,才有权适用法律。而行政机关作为被告,只是诉讼当事人之一,在行政诉讼中无权决定对法律的适用,即不能最终依法确认自己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因此,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而非行政机关。
2、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属于第二次适用法律。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是对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作过的法律适用再次适用,也称之为审查适用。所以,通常称之为人民法院在对行政案件审理中第二次对法律的适用。这是因为: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无论采用正式文书形式还是未采用文书形式,从实质意义上讲,该具体行政行为都是行政机关适用法律、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于特定法律事实的结果。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也需要对查处案件事实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所适用的法律文件加以选择、适用,并作出认为符合法律规范的决定。因此,在进入行政诉讼程序之前,行政机关已经对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作出决定,这是第一次法律适用。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后,经过审理直至作出裁判,对具体行政行为作出最终是否合法的判断。在此过程中仍需选择适用相关的法律规范,这便是第二次适用法律。行政机关第一次法律适用时所面对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为事实,即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依据。第二次适用法律虽然也涉及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为事实,但审查对象已不是行政管理相对人一方的行为事实,而是行政机关所认定的行为事实。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正是在审查行政机关针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为事实所进行的法律适用是否合法的基础上所作的再次适用。
3、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解决的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合法性审查是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人民法院原则上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除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和行政赔偿外,不解决合理性问题。这是行政诉讼法律适用不同于刑事、民事诉讼法律适用的特点之一。因为行政机关在多数情况下享有自由裁量权,只要在法定权限和幅度内,行政机关可以依自己的判断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因而司法机关不能具体介入到行政机关的判断中去,甚至代替行政机关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有违权力制衡的原则。因而,在行政诉讼中,衡量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唯一依据只能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且可以参照规章,不存在人民法院的任何主观判断标准。
4、法律适用的范围限于法律、法规和规章。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行政规章,而不同于行政机关第一次适用法律时,可以适用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而与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不抵触的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如乡镇政府的决定同样也可以作为行政机关执法的依据。
Ⅸ 论述行政诉讼法律冲突的适用规则
行政诉讼法律冲突选择适用规则,是在行政诉讼中存在同一法律事项的相互冲突时,指导人民法院解决法律适用冲突,选择应当适用的法律规范,以此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解决相应法律适用冲突的规则包括: 1层极冲突适用原则 不同层级法律规范产生冲突一般属违法冲突,按照法律优先原则,高层级法律规范优于低层级法律规范,但高层级法律规范授权低层级法律规范作出与高层法律规范不同的规定除外。根据这一规则,当一个案件中,低层级的法律规范与某一高层级的法律规范冲突时,人民法院一般应依高层级的法律规范来解决该案中的实体争议。 2、平级冲突适用规则 它是解决制定机关不同但效力层级相同的行政法律规范相冲突应适用何种规范的规则。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这类冲突规则,采用的办法是送请有权机关作出裁决。例如,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效力等级相同,人民法院认为它们之间不一致的,应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 3、特别冲突适用规则 一般法是关于某类事项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定,特别法是对这种普遍规定的例外。在同一效力层级上,特别法优于普通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冲突适用规则的使用前提必须是特别法与普通法处于同一层级时,若普通法是高层级法,而特别法是低层级法.特别法作出的特别规定又未经高层级法的授权,那么这种特别规定应属无效,人民法院仍应适用普通法。 4、新法优于旧法 对新、旧法之间的冲突,新旧法冲突适用规则应体现为新法忧于旧法和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当新的行政法律规范与旧的行政法律规范相冲突时,除旧法具有溯及力外,人民法院应当适用新法,即对新法生效后发生的事件适用新法,对新法生效前发生的事件适用旧法。但当新法明确规定有溯及力时除外。 5、人际冲突适用规则 人际冲突适用规则一般规定,不同民族、种族或者具有特殊身份的个人,适用就该民族、种族或者具有特殊身份的个体作出特别规定的法律规范。 6、区际冲突适用规则 区际冲突所涉及的两种法律规范冲突需要采取不同的适用规则。目前,内地相互间的法律冲突尚缺乏统一的冲突适用规则,而对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法律冲突,即中国内地法律规范与港、澳、台地区法律规范的冲突,适用“属地管辖”原则:发生于港,溃、台地区的行政案件,适用在港、澳、台地区施行的法律规范,发生于中国内地的行政案件,则适用当地施行的法律规范;同时,此类冲突还可以通过双方协议来解决。
Ⅹ 行政诉讼法律冲突适用的规则由哪些内容
行政诉讼法律冲突适用的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⒈特别冲突适用规则。即特别法的规定与普通法回的规定出现不一答致的情形时,一般应当优先适用特别法的规定。
⒉不同等级冲突的适用规则。在各种不同效力等级的行政法律规范发生相互冲突时,应该选择适用效力等级较高的行政法律规范,即高层级的法律规范优于低层级的法律规范。
⒊同级冲突适用规则。在制定机关不同而效力层级上相同的行政法律规范之间出现冲突的情况下,应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
⒋新旧法冲突适用规则。新的行政法律规范与旧的行政法律规范的规定不一致时,应适用的规则是新法优于旧法和法律不溯及既往这两个原则。
⒌人际冲突适用规则。不同民族、种族或特殊身份的人,适用就该民族、种族或特殊身份的人作出的特别规定的法律文件或规范。
⒍区际冲突适用规则。在不同行政区域内行政法律规范发生适用冲突时,应当适用适用于该行政区域的行政法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