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职人员劳动法
『壹』 国家公职人员犯罪是否开除公职
公职人员主要包括国家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机关工勤人员、聘用人员、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等,对于判处刑罚的,不同身份的公职人员以及不同的处罚种类都会导致不同的处理结果,有的必须开除公职,有的依然可以保留公职,下面将具体分析。
公职人员犯罪后,如果又被确定无罪或被免予追究刑事责任或被免予刑事处罚的,具体包括公安机关撤销案件、检察院决定不起诉、法院判处(改判)无罪或判处有罪但免予刑事处罚等几种情形,均没有要求“开除公职”的强制性规定。
如果违反相关党政纪的规定,将按相应规定进行处分,是否开除公职需要所在单位根据所在单位内部掌握的处分尺度决定。
然而,对于被依法判处刑罚的,一般情况下都会被开除公职,但是也有例外。刑罚具体包括“罚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其中包括了判处缓刑和实体刑,需要明确的是被判处缓刑并不等于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和免予刑事处罚,一般非专业人士容易把三者搞混。判处缓刑和实体刑都属于被判处了刑罚,一般具有相同的法律后果。
依法必须开除公职的:
1.行政机关、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公务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
依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2007年6月1日施行)第十七条,以及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公务员参照执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通知》(中纪发〔2013〕4号)的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2.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
依据《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法发[2009]61号)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是指人民法院行政编制内的人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参照本条例执行。聘用人员不适用本条例。”根据本条规定,工勤人员应也不在规范之内。
该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一律给予开除处分。
3.检察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
根据2016年修订的《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检察人员是指检察机关具有公务员身份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因此,不包括工勤人员。
该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因犯罪被判处刑罚的,应当给予开除处分。 因犯罪情节轻微,被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或者被人民法院免予刑事处罚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4.企业中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
根据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企业中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参照执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通知》(监发〔2008〕3号)的规定,企业中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5.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
依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2007年6月1日施行)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对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给予处分,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因此,上述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应予开除处分。
6.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察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2012年9月1日施行)第二十二条,以及人事部、监察部《关于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照执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通知(自2007年6月1日执行)的规定:“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7.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机关工勤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察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该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对机关工勤人员给予处分,参照本规定执行。机关工勤人员应该包括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等的工勤人员。
这里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包括被判处有期徒刑(既包括了被判处有期徒刑实体刑的,也包括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的)、无期徒刑和死刑的。
(1)国家公职人员劳动法扩展阅读:
依法可不开除公职的
1.除上述人员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机关工勤人员被判处罚金、拘役、管制刑的
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察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以上处分。其中,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对机关工勤人员给予处分,参照本规定
据此规定,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机关工勤人员被判处罚金、拘役、管制刑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以上处分,不必须开除公职。
2.除上述人员以外的其他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工作人员犯罪的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工作人员与单位建立的是劳动合同关系,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调整,《劳动法》只规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不是必须解除劳动合同,因此,是否解除劳动合同(开除公职)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规定:“3、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劳动法。”
3.除上述人员以外的其他国有企业员工及机关聘用人员犯罪的
员工与企业(用人单位)系劳动合同关系,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调整,《劳动法》只规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不是必须解除劳动合同。因此,是否解除劳动合同(开除公职)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五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4.已退休的公职人员犯罪的
对于退休人员不存在开除公职或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对退休待遇有影响。
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检察人员处分条例(试行)》等都有规定:对退休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受到处分的,不再作出处分决定。但是,应当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以上处分的,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贰』 劳动法对在职公职人员职体检规定
劳动法没有对在职人员体检的规定。
『叁』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加班有加班费吗有什么法律依据
1、事业单位编制人员,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所以事业单位编制人员节假日值班没有加班费。
2、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即与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劳动法》执行,法定节假日加班有三倍加班工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七十六条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3)国家公职人员劳动法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第六十二条 用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三)支付加班费
第八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加班,系指除法定或者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以外,正常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双休日以及国家法定假期期间延长工作时间,称为“加班”。
目前,我国除机关事业单位以外的企业单位,要求员工在正常休息时间加班的,应严格参照国家法律规定给予员工三倍或以上工资补偿。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在占用职工法定假期或者双休日正常上班的,应参照《公务员法》严格执行额外调休。
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网络-加班费
『肆』 劳动法对在职公职人员职体检规定
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
第五十二条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五十三条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题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五十四条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第五十五条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第五十六条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五十七条国家建立伤亡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劳动者的职业病状况,进行统计、报告和处理。
『伍』 公务员为什么不适用《劳动法》
公务员应该遵守的是公务员法而不是劳动合同。
拓展资料:
公务员回,全称为国答家公务员,是各国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的公职人员。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具职位特殊性,需单独管理的,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陆』 劳动法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无罪释放职务工资如何解决
这个事情人社局、纪委有相关规定的。
『柒』 劳动法为什么只保公职人员不保劳动人民
劳动法本身就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这里的“劳动者”,是指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从业的职工,不包括公务员。公务员权利保障适用《公务员法》,不适用劳动法。
『捌』 劳动法是否适用于公务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劳动法不适用于公务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为劳动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回国境内答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才适用于劳动法。
公务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促进公务员正确履职尽责,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8)国家公职人员劳动法扩展阅读:
第一部劳动法
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法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逐渐脱离民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劳动法——《学徒健康与道德法》,禁止纺织厂使用9岁以下的学徒,并规定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同时禁止做夜班。
『玖』 在公职人员人事争议仲裁过程中,适用劳动法带来那些优点
公职人员人事争议仲裁过程中适用劳动法带来那些优点
『拾』 劳动法关于公职人员停职有哪些规定
公职人员即公务员或按公务员待遇处理的事业编人员,应适用《公务员法》或参照之,但不使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