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自认的法条规定
A. 行政诉讼中有一原告笔误在诉状中承认了对方的理由该怎么办
根据最高法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其中第97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而《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原则上,自认的对己不利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如果经审查,发现自认的事实与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也不予确认。
一、《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
1、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2、对于涉及身份关系、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应当由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实,不适用前款自认的规定。
3、自认的事实与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
1、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
2、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3、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代理人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除外;当事人在场但对其代理人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的承认。
4、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B. 民事诉讼法自认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2、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专事实的承认;3自认必须是明确表属示的;4自认必须具有合法性。
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八条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分关系的案件除外。
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代理人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除外;当事人在场但对其代理人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的承认。
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C. 民事诉讼法中自认与认诺的区别是什么
自认是指对方当事人主张的具体事实,通过诉讼承认或通过调解放弃争议.
认诺是指以诉讼请求为对象的认诺.是当事人基于诉讼中的处分原则实施的关于民事案件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主张.
D.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规则
当事人在法庭上对对方提出对己方不利事实或证据的认可,或自己对己方不利事实或证据的陈述都可以视为自认。
法庭上自认后不得推翻自认,除非对方当事人许可。当事人并对自认所带来的结果(败诉)负责。
E. 微信上的聊天记录可以当证据吗
微信聊天记录怎么查?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微信来聊天,不仅仅是文字的沟通,还可以发送图片,语音等,在我们越来越依赖微信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学会解决微信聊天记录删除了怎么恢复的技能。看完下面这三个恢复方法,得小心手机里的聊天记录了!
方法一:借助PC端微信备份恢复
方法二:利用苹果恢复大师
作为一款专业的数据恢复软件,它是专门针对的iOS设备的,下载完成后运行苹果恢复大师(官网:www.ifonebox.cn/)。这里我们用苹果恢复大师的第一恢复模式。点击【通过设备扫描恢复】-【下一步】-【微信聊天记录】,就可以进入苹果恢复大师微信聊天记录恢复功能了。
进入微信聊天记录的恢复界面时,橙色字体是已经删除的微信聊天记录,黑色字体是未删除的微信聊天记录,勾选需要恢复的微信聊天记录后,点击【恢复到电脑】即可将删除的微信聊天记录导出到电脑上查看啦。
微信聊天记录怎么查?通过上文对微信聊天记录删除了怎么恢复的介绍,我们也知道了恢复微信聊天记录一点都不难,赶紧参考以上的方法,来恢复你手机的微信聊天记录把~
F. 民事诉讼法作业(简答题)
一、辩论原则之基本原则属性二、辩论原则的含义与沿革(一)辩论原则的基本含义(二)罗马民事诉讼中辩论原则之雏形(三)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辩论原则之确立(四)英美法系民事诉讼中辩论原则之体现(五)辩论原则的发展趋势三、辩论原则的根据(一)辩论原则的根据之主要观点(二)对辩论原则诸根据论之评论(三)本书对辩论原则之根据的理解四、辩论原则与相关范畴的关系(一)辩论原则与处分原则的关系(二)辩论原则与当事人主义的关系(三)辩论原则与职权主义的关系(四)辩论原则与阐明权的关系五、辩论原则与民事诉讼模式第二章 我国辩论原则之检讨一、我国辩论原则的含义及其渊源(一)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与理论中辩论原则的一般含义(二)我国辩论原则的渊源二、中外辩论原则之比较(一)辩论原则之含义界定上的不同(二)对民事诉讼程序是否具有基本的指导作用之区别(三)如何为辩论权提供保障之观念上、方式上的差异三、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辩论原则之缺陷分析(一)内容的“空洞化”使其难以契合于“基本原则”之属性(二)对“客观真实”的不当理解和追求使其轻视了诉讼程序的公正性(三)裁判不受辩论内容的制约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四)造成法院的负担、责任过重并引发一些内在的程序矛盾四、辩论原则之重新界定第三章 辩论原则的内容(一)一、辩论原则与诉讼标的(一)法院裁判应当受当事入主张的诉讼标的之约束(二)诉讼标的理论对法院裁判范围的影响(三)法院裁判应否受原告法律上见解的约束二、辩论原则所适用的事实范围(一)民事诉讼中事实的分类(二)辩论原则所适用的事实范围之争论(三)本书的观点三、辩论原则与证据资料的收集提供(一)证据资料的收集提供属于当事人的权限和责任(二)法院对证据的调查收集问题第四章 辩论原则的内容(二)一、自认的含义、分类与构成要件(一)自认的含义(二)自认的理论分类(三)诉讼上自认的构成要件二、自认的效力与撤销(一)自认的效力(二)自认的撤销三、拟制的自认、间接事实之自认与权利之自认(一)拟制的自认(二)对间接事实的自认(三)关于权利自认的问题第五章 辩论原则的补充——阐明权一、阐明权制度与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阐明权的含义与必要性(二)阐明权的立法沿革(三)阐明权的具体内容(四)阐明权的性质(五)衡量是否怠于行使阐明权的标准二、我国关于阐明权制度的立法、理论与实践(一)立法现状(二)理论研究的现状(三)我国关于阐明权的司法实践(四)完善阐明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应注意的问题第六章 辩论原则的例外——职权探知原则一、职权探知原则的界定(一)职权探知原则的含义(二)本书对职权探知原则的理解二、诉讼要件(一)诉讼要件的内容(二)诉的利益与诉讼要件(三)诉讼要件应依职权进行调查三、人事诉讼程序(一)人事诉讼程序的一般界定(二)婚姻无效事件与撤销婚姻事件的程序第七章 我国辩论原则之重塑所面临的障碍及其克服一、辩论原则的观念障碍及其克服(一)对私权自治或意思自治原则的不信任(二)对程序公正观念和程序保障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程序的自我归责观念和既判力观念存在严重欠缺二、辩论原则的制度障碍及其克服(一)民事诉讼程序的分化程度较低(二)当事人的取证权利缺乏制度保障
G. 证据裁判原则在民事诉讼中有哪些例外情形
你好,
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例外
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例外有“相对免证的事实”或“毋庸证明的事实”。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其诉讼法典(或证据法典)及实体法中,对免证事实做出明确规定。比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201条规定了“关于裁判事实的认知”(即司法认知),第301条和第302条规定了民事诉讼中的推定;《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88条规定了“自认”,第291条规定了“于法院已经显著的事实”,第292条规定了“法律上的推定”;法国《民法典》第1349条至第1353条规定了“推定”,第1354条至第1356条规定了“当事人自认”等。
再如,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278条规定“于法院已显著或为其职务上所已知的事实”为司法认知的事实,第279条至第280条规定了“自认”,第281条和第282条分别规定了“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民事诉讼法》第434条规定:“一、明显事实无须陈述及证明;众所周知之事实视为明显事实。二、法院履行其职务时知悉之事实无须陈述;法院采纳该等事实时,应将该等事实之文件附入卷宗。”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公证法》(第36条)和司法解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8条、第9条、第13条、第74条、第76条)、《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5条、第68条、第70条)等规定,众所周知的事实、公证的事实、预决的事实、推定的事实、当事人诉讼上自认的事实等,无需当事人举证证明。
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1998年)第334条规定:在法庭审理中,下列事实不必提出证据进行证明:①为一般人共同知晓的常识性事实;②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认的并且未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事实;③法律、法规的内容以及适用等属于审判人员履行职务所应当知晓的事实;④在法庭审理中不存在异议的程序事实;⑤法律规定的推定事实。
我国有学者将以上事实纳入司法认知的事实。笔者认为,司法认知的事实主要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法院依职务所知悉的事实和公证的事实。因为采用这些事实均具有司法认知的特征,均须遵循相同的程序规则。司法认知、事实预决、推定、诉讼上自认均具有各自的规范内容、法律特征,必须遵循各自的程序规则,所以不能将预决(事实)、推定(事实)、诉讼上自认(事实)纳入司法认知(事实)的范畴,而应当分别规定和讨论。
既然免证事实是证据裁判原则和证明责任或者证明对象的例外情形,同时为防止法官滥用职权采用“免证事实”而违背证据裁判原则,就得采取法律明定原则。笔者认为,我国由司法解释规定免证事实有轻率之虞,特别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此所作出的解释的效力是否或者能否及于审判值得疑问。再者,我国相关法律或司法解释并未具体规定司法认知、事实预决、推定、诉讼上自认的程序规则,为立法上的大漏洞。
上述“相对免证的事实”或“毋庸证明的事实”,其真实性已被确定或当事人间没有合理争议,其主张者无需运用证据证明,法院直接采用为裁判的根据。不过,诉讼中没有绝对的免证事实,若当事人(特别是不利一方当事人)提出充足反证、发现新的事实或者撤销自认等,所谓的免证事实则成为证明对象。
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例外还有经验法则、地方习惯、交易习惯、行业惯例、国际惯例等,通常不构成证明对象,法院直接予以采用。不过,对某个经验法则、地方习惯或行业惯例等,本案法官不了解或者当事人有争议的,则需进行调查。调查方式通常采用自由证明,调查方法包括民意测验、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等。
法官采用免证事实、经验法则、地方习惯或行业惯例等之前,应当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特别是要保障不利一方当事人的异议权或反证权。否则,将构成上诉或再审的理由。
H. 民事诉讼自认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2、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的承内认;3自认必须容是明确表示的;4自认必须具有合法性。
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八条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分关系的案件除外。
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代理人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除外;当事人在场但对其代理人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的承认。
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I.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 第八条如何理解
本条是对当事人自认的规定。
自认是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事实的承认。自认有如下特征:(1)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只有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自认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当事人诉讼外的承认应当比照一般的证据进行正常的举证和质证,不能成为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法定事由;(2)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的承认;(3)自认须是明确表示的;(4)自认须有合法性。诉讼中的自认有如下效力:(1)免除事实主张的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2)对自认的一方当事人具有拘束力;(3)对法院具有拘束力。
本条第二款是讲拟制的自认,又称默示自认,指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陈述的案件事实的默认。默示自认与自认产生相同的法律后果。默示自认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既未表示承认也未表示否认;(2)必须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后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
本条第三款所讲的诉讼代理人在诉讼中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的承认,根据承认的范围和承认的条件可以分为两类:(1)代理人诉讼过程中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的承认视为当事人自己的承认,但对案件主要事实的承认能够直接导致对方诉讼请求也被承认的情形应加以禁止和限制,非经特别授权的除外;(2)代理人的承认超出了其代理的权限范围,但当事人在场未做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自己的承认。
人民法院确认当事人自认无效时,应当审查和掌握以下三个条件:(1)自认是当事人在受胁迫和重大误解情形下作出的;(2)当事人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受胁迫和重大误解的事实;(3)当事人的自认必须与案件中已经形成的事实不相符合。
关联法规
《 民事诉讼法》第71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第1项
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 麻烦采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