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的定义是什么
『壹』 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民事诉讼法是调整复民事制诉讼的法律规范,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法院和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民事诉讼法又称形式意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的专门性法律或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广义的民事诉讼法又称实质意义的民事诉讼法,指除了民事诉讼法典外,还包括宪法和其他实体法、程序法有关民事诉讼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民事诉讼的规定。
『贰』 民事诉讼法,证据的定义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
(一)一审专程序中的属新的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二)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叁』 法律的定义是什么
什么是法律,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法律详细地规定了人们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者禁止做什么,人们只有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办事,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否则,一旦违反它,触犯它,将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在我国,法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规章;
7、国际条约。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宪法为基础,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商法、诉讼法等部门法比较齐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
合法、违法与犯罪
我们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就是行为合法,是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的。
违法是因过错而违反法律的规定的行为,是国家禁止或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违法包括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一般违法是违反民事、行政法律的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较轻,所以相应承担的责任也一般是经济、民事或行政的责任。而严重违法也就是俗称的犯罪,是违法当中最严重的一种,但不是所有违法都是犯罪,犯罪是违反刑法的,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因而要承担相应刑事惩罚的行为。
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法律责任是行为人因违反法律而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按违法行为的性质和违法程度,法律责任可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违宪责任。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包括惩罚、补偿和强制三种。
法律制裁即惩罚,具体包括: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和违宪制裁。
二、公民应掌握的主要法律简介
(一)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1、宪法的地位和内容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全面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被称为“法律的法律”。
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权利: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外,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利。它包括公民的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等。
(7)教育、科学、文化的权利和自由。这就是说,公民有受教育权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8)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的权益受国家的保护。
(9)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必须履行以下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肆』 求答案**简述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原则:
1、 当事人平等原则
概念:(见内容)
内容:1、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平等 2、法院应平等地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 辩论原则
概念: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在法院主持下进行辩论。
意义:1、行使辩论权能够查清案件事实 2、是程序正义的内在要求
实施
(1)辩论的阶段:辩论绝不限于法庭辩论,而贯穿于从当事人起诉到诉讼终结的整个过程中。
(2)辩论的形式:当事人的辩论既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形式;
(3)辩论的内容:当事人辩论的范围包括实体问题(实体事实和实体法律适用)和程序问题。
3、处分原则
概念: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内容:
1、处分权的主体:只能是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和经过特别授权的委托诉讼代理人。
2、处分权的对象:包括自己依法享有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
3、处分权的阶段:适用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执行阶段亦可)
4、处分权的前提: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
4、诚信原则
5、检查监督原则
概念: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
特点:
6、同等原则:外国当事人和我国当事人居于平等的诉讼地位,享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
7、对等原则:若外国法院对我国当事人诉讼权利加以限制,则我国法院也相应的限制该国当事人在我国的诉讼权利。
『伍』 民事诉讼法的管辖概念
请明确你具体的问题
『陆』 民事诉讼法的定义
民事诉讼法来是调整民事诉讼自的法律规范,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法院和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民事诉讼法又称形式意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的专门性法律或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广义的民事诉讼法又称实质意义的民事诉讼法,指除了民事诉讼法典外,还包括宪法和其他实体法、程序法有关民事诉讼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民事诉讼的规定。
『柒』 民事诉讼法 共同诉讼人的概念特征
你好。共同抄诉讼人是指诉讼的一方袭或双方中的一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诉讼人的诉讼。
其中共同诉讼一般分为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其中,必要共同诉讼又可分为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和固有必要共同诉讼。
普通共同诉讼是指对诉讼标的同类的,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且当事人同意的。
类似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对于诉讼标的的法律关系,不要求必须一同起诉或应诉,但是当事人可以选择一同起诉或应诉,且诉讼标的必须合一确定有牵连关系。
固有必要共同诉讼是指诉讼标的是同一的,当事人必须一同起诉或者应诉,否则法院将追加并合并审理。
谢谢采纳,有疑惑可以追问
『捌』 民事诉讼法中期间的概念
期间是指法院或诉讼参与人进行或完成某种诉讼行为的期限和日期。狭义的期间指的是期版限,广义的期权间包括期限和期日。
期限通常是指法院或诉讼参与人单独完成或进行某种诉讼行为的一段时间。比如,法律规定,不服一审判决的上诉期为15天。
期日是指法院与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会合在一起进行一定诉讼活动的日期。比如,法院通知双方当事人某年某月某日开庭
『玖』 请问民事诉讼法中的"诉讼担当"是什么意思希望解释一下,要这个词的定义!
所谓诉讼担当,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第三人(非系争实体法律关系主体)为他人而以自己名义作为诉讼当事人提起诉讼和进行诉讼的制度。诉讼担当是对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的突破,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认为,诉权主体必须拥有实体法权源,实体权益主体和诉权权益主体是统一的,两者不能分离,而诉讼担当则将两者分开,在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即使不是实体权利主体也可以基于诉的利益对他人的实体权利行使诉权,诉讼担当人的这种权利被称为法定的纠纷管理权。法定诉讼担当人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对他人的实体权利义务或者财产拥有管理权或处分权,如代位债权人、遗产管理人;二是对他人的实体权利义务或者财产不拥有管理权或处分权,如德、日、法、英等国公益诉讼中的检察官、美国反托拉斯诉讼中的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委员会和股东派生诉讼中的股东等。{11}这类当事人以维护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而被赋予诉权资格。面对关联交易,股东的角色就是诉讼担当人,股东因此对关联交易享有诉权。诉讼担当理论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诉讼担当人的救济权的权源,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其实诉讼担当理论与第三种观点在股东救济权的权源的认识上并不矛盾,作为股东救济权权源的股东权也是体现一种局部的公共利益,只不过这种利益限于公司内部,而诉讼担当中的公共利益则指和向全社会罢了。
『拾』 民事诉讼法中的参与分配的概念是什么
参与分配是指对债权人而言的,即债务人偿还了本次诉讼债权人的债务后法院通知其他债权人参与分配债务人的其他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