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主体包括法院吗

行政法主体包括法院吗

发布时间: 2024-04-16 11:53:39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包括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包括人民法院。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介绍:

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之一,指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目标,包括人身、行为和财物。人身是指人的身体和人的身份。国家行政管理包括对人的身体的作用和对人的身份的控制,两者都可以成为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行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作为或不作为。

作为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既包括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也包括相对人的行为;既包括组织的行为,也包括个人的行为。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不能仅限于人的行为,因为政府的行为和企业的行为同样受行政法的调整。从行为的方式上看,其客体既包括作为的行为,也包括不作为的行为。

从行为的主体上看,国家行政机关、其他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公民、驻华的外国组织和在华的外国人的行为都可以成为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但从内容和范围上看,并非上述主体的一切行为都由行政法调整。上述主体的行为要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必须是法律行为而不是事实行为。

(2)该行为必须与国家行政管理有关。财物是指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资料。它可以是货币形式,也可以是物质形式;可以是生产资料,也可以是消费资料。



❷ 行政法主体包括哪些

一、行政主体包括:

1、中央机关及其机构。

2、地方机关及其机构。

3、非政府组织及个人。
二、所谓的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三、行政主体的三个关键要素即:
(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其中享有国家行政权力的组织比如国家行政机关,如市政府、县政府等。
(2)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行政主体能以自己名义行政,代表着其主体地位,而不是普通的内部机构或者是委托机构的情形。
(3)行政主体是能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独立的责任承担代表着一个组织的独立性。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2、行政主体就是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比如行政机关
3、行政法主体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这是同一个概念。即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与人,包括组织和个人。
4、行政法主体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同一概念,行政主体是不同概念。

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宪法》第九十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负责本部门的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委务会议,讨论决定本部门工作的重大问题。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❸ 省高院能否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可以。
人民法院是可以成为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的。只要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机关的另一方当事人,当行政行为对人民法院有影响就可以构成行政相对人了,比如,人民法院向土地管理局申请土地,这就发生了行政关系,而法院在其中就充当了行政相对人的角色。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规范调控的因行政活动(权利活动和非权利活动)而形成或产生(引发)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❹ 我国的行政立法主体包括哪些

我国立法主体包括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二章法律

第一节立法权限

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八条 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十)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一)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第十条 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以及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应当遵循的原则等。

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五年,但是授权决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被授权机关应当在授权期限届满的六个月以前,向授权机关报告授权决定实施的情况,并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关法律的意见;需要继续授权的,可以提出相关意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

第十一条 授权立法事项,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及时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后,相应立法事项的授权终止。

第十二条 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决定行使被授予的权力。

被授权机关不得将被授予的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

第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决定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特定事项授权在一定期限内在部分地方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


❺ 行政法主体包括哪些

行政法主体包括以下:
1、中央机关及其机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
2、行政机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因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具体处理和承办各项行政事务的内部组织、派出组织和临时组织;
3、非政府组织及个人: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实施行政行为的后果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有哪些特征
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这是行政主体与其他国家机关、组织的区别所在;
2、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竖历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这是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内部的组成机构和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的区别;
3、行政主体是简纤答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这是行政主体具有独拦慧立法律人格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组织成为行政主体的必备条件。

❻ 行政法中的行政主体

法律分析: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具体来说,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则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❼ 行政立法监督的主体 和形式是什么

简要概括: 1、行政法主体中包括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3、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相对方外,还包括监督主体。 4、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监督主体:如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体。又如行政复议中的上级行政机关等 4、行政主体:行政机关不等于行政主体,除行政机关外,一定的行政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依照法定授权,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公务员并不是行政主体。
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形式有两种:

1、事前监督。指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立法活动在所立之法效力之前所进行的监督。这是最主要的立法监督形式,主要针对授权立法而言的。可以从以卜几个方面考虑:
(1)行政机关是否具备行政立法主体资格。只有具备行政立法主体资格,才能进行相应的行政立法活动。我国具备行政立法主体资格的有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2)是否在立法权限范围内行使立法权。行政机关行使行政立法权,必须是在授权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法律所规定的权限范围。同时授权应是有严格的限制,不能无限制的授权,否则造成行政权力的极度扩张,最终导致行政专横。
(3)是否遵循相应的立法程序。严格的立法程序是正确进行行政立法的有效保障。按照立法程序进行立法,既能防止受领导者个人意志的影响,又可使立法程序规范化。一般而言,如果遵循程序正义,则其结果也是止义的。国务院2001年底颁布的“亍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专门对立法程序问题作了规定。
(4)内容是否违背宪法和法律。行政立法属授权立法,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因而其内容不得有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之处,否则无效。这是行政立法过程中最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立法过程中易出现此类情况,一旦出现则属实质违法,因而无效。
(5)上下级行政机关所立之法是否矛盾和冲突。在我国,地方国家行政所立之法不得与国务院所立之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2、事后监督。事后监督是指对已经生效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在适用过程中,对其合宪性和合法性产生怀疑而进行审查监督的过程。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事后监督的主要

形式是审查行政立法行为,撤销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或规章。

❽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就是行政法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就是行政法主体。

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

具体来说,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则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行政法主体是指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关人。

(8)行政法主体包括法院吗扩展阅读:

1、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即关系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不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而且在我国,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则只能是行政主体,他们之间不能互为原被告(与民诉不同之处)。

2、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国,只有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3、主体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性质不完全相同。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数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权利义务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征:

1、行政主体是组织,而不是个人。

2、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行政职权的组织,是行政权的归属者。

3、行政主体有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代表国家并独立行使职权。

4、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参加诉讼。

❾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区别是什么

行政法主体是用行政法规范来调整的,而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行为过程中回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答

热点内容
劳动法关于破产赔偿金的规定 发布:2024-04-30 04:26:27 浏览:610
小学卫生规章制度 发布:2024-04-30 04:14:35 浏览:404
4劳动法上的工资界定情况 发布:2024-04-30 01:31:35 浏览:807
民法典广东 发布:2024-04-28 22:44:49 浏览:904
刑事诉讼法精神损失费 发布:2024-04-28 22:06:37 浏览:979
环境侵权责任法律依据 发布:2024-04-28 18:34:33 浏览:442
祁连山立法放水 发布:2024-04-28 18:30:27 浏览:489
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发布:2024-04-28 15:00:09 浏览:675
十六周岁要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04-28 14:04:07 浏览:591
河南法治频道河南四套 发布:2024-04-28 13:41:51 浏览: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