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宣传视频
㈠ 行政案件的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
行政案件的诉讼时效是指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有效期限。在我国,该时效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行政诉讼法》中。以下是关于行政案件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及案例分析。
### 一、法律规定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5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法律有其他规定,应从其规定。
此外,《行政诉讼法》第48条规定,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可以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将根据情况作出是否准许的裁定。
### 二、案例分析
以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这一规定。假设一位公民对某一行政行为不满,他需要在知道该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诉讼。如果由于生病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导致他错过了起诉期限,他可以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
### 结论
总结来说,行政案件的诉讼时效法律规定是,当事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诉讼。若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非自身原因导致耽误起诉期限,当事人可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申请延长期限。这样的规定旨在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同时也确保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
【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第45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在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起诉。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诉讼法》第48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况作出是否准许的裁定。
㈡ 行政诉讼为什么只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审查合理性
主要理由有以下5点:
1、依法行政是行政法制中的最基本的规则,人民法院只能用法律而不能用其他标准来衡量行政行为。
根据《宪法》第5条规定,我国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违反、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这就是“依法行政”。
2、无论是行政机关的职权,还是相对于人的权益,都是由法律加以规定的。因此,法律不仅是调节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基本准绳,而且是行政职权和相对人权益的标线。
只有用法律作为判断行政行为的标准,才有可能协调行政职权和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行政诉讼既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又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统一目的。
3、为了保证行政机关对社会实行有效的管理,需要给行政机关留有一定的自由裁量余地。
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应当享有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权,法律不可能也不应对行政活动面面俱到地加以详细规定,只能划定大致的范围,给行政机关留有余地,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应公共利益需要的措施、方式。
如果干预太多,将不利于行政机关大胆地进行管理,不利于他们灵活果断地决定问题。
4、行政管理活动涉及面广,有些方面专业性很强,要处理好,需要有丰富的行政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而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不可能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人民法院审查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5、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论,司法审查深入到自由裁量领域条件尚不成熟。
我国的行政诉讼和行政法制建设都处于“初级阶段”,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已经是问题很多、阻力很大了,行政诉讼是否能再深入到行政自由裁量权限的领域,要在有了相当的司法经验和在行政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后,视情况而定。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首先应具备以下几个要件:
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合法的行政机关或组织,所谓合法行政机关或组织是依据法律的规定产生和存在的。
2、必须是在该行政机关法定的职权范围内的行为。法定的职权范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组织法确定的职权范围;另一种是某个法律、法规中对某项职权作出规定,各行政机关应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不得越权或者侵权。
3、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主体资格、行为事实的认定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并且证据充分。例如相对人某甲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殴打他人的证据充分,而且有造成轻微伤害的事实和证据,这就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法定条件;如果仅是打了人,但被打者没有造成轻微伤害,就不符合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法律条例。
4、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具体行政行为是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法规的行为。例如按《药品管理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认定某工厂生产销售假药,对该厂的处罚适用该法第五十条规定的法律责任,就是适用法律正确,否则就是适用法律错误。
5、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合乎立法目的。
6、符合法定的程序,我国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有关行政程序的规定散见于各个具体的法律、法规之中。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只能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才能使行政行为有效成立。
7、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法律规定必须以书面形式作出的,就不能采取口头形式,否则违法。例如,工商行政机关对申请人颁发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商标注册证、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拘留证、罚款通知书等。
8、有附款的具体行政行为,要向相对人交待附款。例如;有诉权或申请执行条款的要在处罚决定书的尾部写明"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任何具体行政行为只有同时具备上述条件,才是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合法,行政管理相对人应该服从,人民法院应该维护。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这一原则是行政诉讼法独有的原则,对保证行政诉讼活动的正确进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浅谈行政诉讼中的合法性审查
以上内容参考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为什么只能审查合法性而不能审查合理性
㈢ 行政法包括哪些法
行政法包括的法律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行政法的法律体系:
1、行政立法: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2、行政执法:涉及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等;
3、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诉讼的程序和原则;
4、行政监察法:涉及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
5、行政程序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应遵循的程序规则。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法体系由《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税收征收管理法》、《行政监察法》、《审计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以及《国家赔偿法》等八部重要法律构成,共同规范行政机关的职权行使与公民、法人的相应权利义务,确保行政活动的合法性与效率。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㈣ 2022年行政诉讼法修改内容
行诉法被称为“民告官”的法律,规定了行政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为受到国家行政机关非法侵犯合法权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此次修改主要针对实践中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三难”问题,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完善管辖制度、诉讼参加人制度、证据制度、完善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交叉的处理机制、完善判决形式等十个方面进行完善。修改后的行诉法从明确法院和行政机关应当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利、扩大受案范围、强化受理程序约束等五方面保证行政诉讼的入口畅通,完善了对当事人的诉权保护。如修改后的行诉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的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一条 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