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徼道德经

徼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5-08-20 19:46:10

① "徼" 怎么读,什么意思在《道德经》中老子说言之“徼”意指什么

徼,读音是jiào,归终、边际、边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1)徼道德经扩展阅读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

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

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② 《道德经》中“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徼”到底有何深意

《道德经》中“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徼”具有深层的修行意蕴

“徼”字篆书作“𢕼”,从彳从敫,本义为巡行边界。在《道德经》的语境中,“徼”不仅指物理上的边界,更指向意识、心性层面的边界或界限。以下是对“徼”字深意的详细解析:

  • 文字本相:“徼”字中的“彳”表示行动轨迹,“敫”则含有光明显扬之意。在甲骨文中,“敫”象手持火炬巡视之形,这隐喻了意识之光对生命疆界的观照。这种原始意象暗示着修道者应以觉知之光照破无明边界的修行要义。

  • 训诂精微:河上公注“徼”为“归也”,王弼则解为“归终”,这些解释都暗合了佛家“归元”之说。在禅宗语境中,“徼”即“六根门头”的觉照处,是观照六根触尘的当下,于见闻觉知处体认真性的关键所在。

  • 心性机理:“观其徼”的实修包含三重转折:前念将灭之边际(生灭门)、现量直照的临界(真如门)、能所双亡的绝待(不二门)。这三重转折体现了观徼工夫的深入与升华,如永嘉玄觉所言:“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这正是观徼的工夫火候。

  • 修行次第:观徼的修行次第可分为粗观、细观、微观和玄观四个阶段。从觉察欲念生起之端倪(知徼),到照破心物交接的刹那(守徼),再到洞彻能观所观的虚妄(破徼),最终超越观与被观的对待(泯徼),这一过程体现了修道者对“徼”的逐步深入与超越。

  • 参同印证:此句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形成绝妙对应。“常有欲”即“生其心”,“观其徼”即“无所住”。这种对应不仅体现了道佛两家的相通之处,也进一步揭示了“徼”的深层意蕴。

  • 丹道密义:在内丹修炼中,“徼”对应“活子时”的玄关一窍。观徼实为“采药”的火候玄机,是内丹修炼中的关键所在。

  • 禅观心要:临济义玄的“四料简”可作为观徼工夫的禅门演绎。从破外徼到破内徼,再到破能所,最终透三关,这一过程体现了禅观心要的精髓。

  • 诗偈证道:永明延寿的《宗镜录》偈以“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来比喻“常有欲”与“徼”的关系。其中,“日照”喻“常有欲”,“波浪”即“徼”的显现。而“湖水”本体质静,恰似观徼见性的明觉。

  • 日用工夫:在日常生活中,可依“三际托空”法观徼。即前念已过(不追)、后念未起(不迎)、当下一念(不住)。这种观徼的觉照力,如同牧牛图颂中的“鞭索”,能防止六根门头的染着。

综上,“观其徼”实为贯通道佛的修行枢机,其深意远超文字表象。在究竟意义上,“徼”即无明与法性的交界,观徼的极致处,恰是“无明实性即佛性”的现量证悟。修道者若能于此句参破,则能当下归家稳坐,实现心灵的解脱与升华。

热点内容
招投标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20 22:11:13 浏览:650
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 发布:2025-08-20 22:08:23 浏览:99
法院申请欠薪 发布:2025-08-20 22:08:19 浏览:719
在经济法行为中当事人用语言 发布:2025-08-20 22:05:17 浏览:491
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一批指导性案例 发布:2025-08-20 21:42:45 浏览:26
兰州自考合同法真题下载 发布:2025-08-20 21:35:16 浏览:13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经济法实质 发布:2025-08-20 21:33:21 浏览:76
商主体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0 21:26:29 浏览:585
山东青州法院 发布:2025-08-20 21:02:36 浏览:45
监察法院法 发布:2025-08-20 20:57:02 浏览: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