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刑事诉讼法第7条

刑事诉讼法第7条

发布时间: 2025-05-15 21:23:05

❶ 案子从派出所移交检察院是什么意思

案子从派出所移交检察院,是指侦查终结,查明犯罪事实,证据充分,移送检察院审查起回诉。

派出所答是公安机关的派出机关,负责自己辖区的治安。如果有刑事犯罪,派出所是需要立案的,需要收集犯罪证据。立案侦查完毕以后,可能会把刑事案件移送到人民检察院。

(1)刑事诉讼法第7条扩展阅读:

《刑事诉讼法》一百六十条 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同时将案件移送情况告知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

第一百七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❷ 广义和狭义的刑事诉讼法各指什么

广义: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79年7月1日通过,1979年7月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第五号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26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



(2)刑事诉讼法第7条扩展阅读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基本法律规范,反映了刑事诉讼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它与刑事诉讼的目的和任务紧密相连,是指导人们实现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价值目标的重要保证。

《刑事诉讼法》第3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❸ 论述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由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属于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法律规范],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体现刑事诉讼活动基本规律,公/检/法和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都必须遵守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则。

一、共有[一般]原则[7项]: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2.依靠群众原则[刑事诉讼法第6条/第43条/第63条/第84条];

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刑事诉讼法第6条];

4.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刑事诉讼法第6条];

5.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刑事诉讼法第9条]。

(1)公检法机关负有保障义务:

A.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B.只规定为其翻译/未规定必须为其聘请翻译。

(2)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

A.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

B.应当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其他文件。

【提示】当地通用语言文字指在当地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时正式使用语言文字。

6.审判公开原则[审判公开制度]: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刑事诉讼法第11条]。

“本法另有规定”是指:

(1)[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第1款]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2)[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第1款]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3)[刑事诉讼法第274条]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18周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A.两类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的代表/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

B.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提示1】公开审判的核心在于是否允许公民旁听/是否允许媒体报道。

【提示2】原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第2款规定“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根据新修订刑事诉讼法规定:

①被告人不满18周岁的案件均不公开审理;

②但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A.经未成年被告人同意;

B.经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7.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

二、刑事诉讼法特有原则[9项]:

1.职权原则(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原则);

2.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基础],互相配合[关键],互相制约原则[目的]原则:指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刑事诉讼法第7条]。

3.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5.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审判〔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6.具有[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7.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刑事诉讼法第16条/刑法第11条/《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第14条/《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第114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20条-32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3条-224条/《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处理涉外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A.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

B.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8.刑事司法协助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可以相互请求刑事司法协助[《刑事诉讼法》第17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3条、第239-350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旧)第437-460条/《高法解释》第325-326条]。

(1)刑事司法协助的主体:

A.我国人民法院和外国法院;

B.我国人民检察院以和外国检察机关;

C.我国公安机关和外国警察机关。

(2)刑事司法协助的依据[3个]:

A.我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协定[双边协议];

B.我国参加的载有司法协助内容的国际条约;

C.国际公认的互惠原则。

(3)狭义刑事司法协助是指与审判有关的刑事司法协助[代为送达司法文书/代为调查取证]/广义刑事司法协助还包括引渡/我国刑事司法协助不包括裁判的相互承认与执行。

三、刑事诉讼基本制度:

1.两审终审制:

(1)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刑事诉讼法第10条];

(2)两审终审制度例外情形:

A.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B.死刑案件的核准程序。

2.人民陪审员制: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本法实行人民陪审员陪审的制度[刑事诉讼法第13条/第178条/第208条]。‍

❹ 公检法三机关联合办案是否合法

我国《宪法》第135条和《刑事诉讼法》第7条对公检法三大机关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那就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互相配合”,这当然可以看做公检法机关联合办案的法律依据。所以不能说公检法三机关联合办案是违法的。

但公检法三机关联合办案有利有弊
利:
1、 相互配合,有利于资源的节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公检法机关在相互分离进行办案的时候难免有互相推诿、“踢皮球”的事件发生。这样会造成国家以及当事人的利益遭受损失。此时,公检法机关联合办案就可以有效防止互相推诿、踢皮球的情况发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 有利于迅速、有力打击犯罪。 众所周知,犯罪嫌疑人犯罪之后绝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很可能无所不用其极。这时,公检法机关的联合办案使得侦查、抓捕、起诉、审判等一系列刑事诉讼程序迅速完成,可以有力的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弊:
1、片面强调相互配合会使制约、监督机能减弱。依照目前国家刑事诉讼法的设计,侦、控、审三个环节有一定的制约。但是如果我们在讲分工、制约的同时,片面强调三者之间的配合,会使得原本清楚的三个诉讼环节及各自的职能趋同或混同。后面原本具有监督制度的环节迁就前面环节的某些不足,久而久之,产生配合的任意,并成为习惯,导致制度的弱化,甚至虚无。
2、三者强调配合关系,使法院的中立地位动摇。中立,尤其是刑事诉讼中的中立,是指“有关事项的裁断者或处理者对与该事项有利害或直接关系的诉讼主体应当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不得偏袒任何一方或对另一方持有偏见或歧视。”法官中立,法院在行使刑事审判权时必须中立,无人会提出异议,否则,审判徒具形式而少了实质意义。只有法院中立、法官中立,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控辩双方,才能理性、公正地判断事实及适用法律。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案件的客观公正,才能正确履行法律赋予的神圣使职责。中立要求裁判者不能有事先的对任何一方的支持、好感或者对任何一方的歧视或偏见。但由于公检法三机关互相配合这一法定原则需要贯彻。而且,由于法律上只允许互相配合在公、检、法三机关之间进行,不要求也不允许法院再与诉讼的另一方辩方之间再产生互相配合,因此,互相配合的结果是显而易见了。由此可见,所谓的讲配合,只能使法院丧失裁判者的理性和主见,丧失其中立的基本立场。天平明显倾斜,诉讼三角明显变形。
3、三者强调配合关系,使得辩护职能萎缩,不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了刑事诉讼的目的是惩罚犯罪分子和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统一。讲配合首先使得控方的观点能够在庭审前就传递给审判方,使后者先入为主,而在将来排斥辩方意见。其次,控方总是能够以配合为由要求审判方对自己的工作失误或缺陷进行谅解,籍此支持控方观点。最后,事先的配合与事后的配合使得法庭审理徒具形式化,辩护成为摆设,辩方的意见无法被采纳,甚至将被告人的辩解理解成抗拒认罪而使之蒙受不利后果,弱小的被告方与强大的公权力联合阵营对立,只能成为被“专政对象”,其合法权益往往难以保障。

❺ 公检法三家是哪三家三家各自的职责是什么

公检法三家分别是:公安、检察院、法院。

公安职责: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

检察院职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

法院职责:审判

公检法三者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5)刑事诉讼法第7条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第八条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九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条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

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第十三条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本法实行人民陪审员陪审的制度。

第十四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和其他诉讼权利。

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

参考资料来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热点内容
道德经小学 发布:2025-05-16 02:07:55 浏览:197
中央法法律顾问 发布:2025-05-16 02:02:51 浏览:237
法官都是公正的吗 发布:2025-05-16 02:02:16 浏览:609
妇产科的护理道德要求 发布:2025-05-16 01:54:27 浏览:211
劳动法工伤是如何界定的 发布:2025-05-16 01:50:45 浏览:577
民事诉讼法全文二百零九条司法解释 发布:2025-05-16 01:50:42 浏览:394
什么是立法动议 发布:2025-05-16 01:45:04 浏览:480
法律硕士315过复试线 发布:2025-05-16 01:38:44 浏览:24
法院钱多久 发布:2025-05-16 01:38:42 浏览:367
要求公司为员工缴社保法律条款 发布:2025-05-16 01:30:04 浏览: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