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行为被告承诺
『壹』 法院如何认定承诺书无效
法院认定承诺书无效的情形为承诺书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作出的;承诺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承诺书违背公序良俗的;承诺书是虚假的意思表示的以及其他法定的无效情形。承诺书是承诺人对要约人的要约完全同意的意思,表示以书面形式。通常是要求以书面订立的合同,其承诺也必须采取书面形式。法院认定承诺书无效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是否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2、当事人做出承诺是否受到胁迫;
3、当事人做出承诺是否受到欺骗;
4、承诺的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规定;
5、承诺内容是否侵犯他人利益;
6、承诺书签名是否是当事人亲笔签名;
7、承诺人是否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承诺书的法律效力
承诺书实际上是合同的一种,当然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有效的承诺书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反映。承诺书的内容应当是当事人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不能被强迫或威胁或利诱、欺骗等。
2、没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承诺书的内容必须合乎法律的规定,不能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否则可能导致承诺书无效。
3、没有侵犯他人利益。承诺人只能基于自己有权处分的物进行处分,而不能因此侵犯到了他人的合法利益。
『贰』 口头承诺是否具有法律效应
按照合同法规定,口头协议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现实处理中,没有凭据,维权难度很大。
『叁』 行政允诺的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中,首次将行政允诺作为类型化的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但是,法律法规等均未就其内涵与外延作出清晰的界定。
行政允诺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的,向行政相对人公开作出的当行政相对人作出一定的行为即给予其利益回报的意思表示行为。行政允诺是行政主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在自身自由裁量权范围内作出的单方的授益性的行为。
一、行政允诺的界定
行政允诺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向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发出承诺,为自己设定公法义务的行为。而行政协议则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标,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协商订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
最高法院行政庭在评析其公布的行政审判案例第22号,即“黄银友等诉湖北省大冶市政府、大冶市保安镇政府行政允诺案时给出的界定要件是:
首先,行政机关作出允诺,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是否具备履行承诺的能力,是一种客观判断,而非双方合意;
其次,公民实施了允诺所设定的行为,客观上会存在公民原先并不知晓有行政允诺存在的情形;
再者,通常意义上的合同缔结过程,存在当事人的履行抗辩权,双方在实际履行前可以互设义务,而行政允诺形成过程中显然不存在,
最后,行政允诺的撤销需要行政机关经过严格的程序,这并非是以受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以“单方意思表示行为”为特质标准,把行政允诺从行政合同、行政决定中分离出来,并名命为“行政允诺”。
二、行政允诺效力的限制因素
诚实信用原则是行政允诺各方当事人应当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在行政允诺的订立和履行过程中,基于公共利益保护的需要,赋予行政主体在解除和变更中的相应的优益权固然必要,但行政主体不能滥用优益权。优益权的行使既不得与法律规定相抵触,也不能与诚实信用原则相违背。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允诺后,在与相对人发生行政争议时,不能对行政允诺关键内容作出无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的随意解释。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的规定,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可以适用不违反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规范。对政府相关行为的审查,既要审查合法性,也要审查合约性。不仅要审查政府的行为有无违反行政法的规定,也要审查其行为有无违反准用的民事法律规范所确定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契约法中的帝王条款,也是行政允诺各方当事人应当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在行政允诺的订立和履行过程中,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赋予行政主体在解除和变更中的相应的优益权固然必要,但行政主体不能滥用优益权。行使优益权既不得与法律规定相违背,也不能与诚实信用原则相抵触。
『肆』 承诺的法律效力为
法律分析:承诺书是承诺人对要约人的要约表示完全同意的一种意思表示,通常在书面形式下进行。对于要求书面订立的合同,其承诺也必须采取书面形式。例如,《美国统一商法典》第二篇第2-201条规定,除非该法典有其他规定,对于货物买卖合同,如果价金超过5000美元,各州都要求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否则无法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在诉讼中,法院通常不接受口头证据。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第一百三十六条 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