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法规的三种形式
『壹』 承担教育法律责任有哪几种主要方式
依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关系中的法律地位的不同,教育法规定了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三种主要方式:
(1)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我国现行的教育法相当一部分是以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为一方,调整教育活动中的行政关系,具有行政法的属性,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就带有行政违法性,所以行政法律责任是违反闭返教育法最主要的一种法律责任。根据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类。
(2)违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责任。违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教育法的规定,破坏了平等主体之间正常的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依照法律规定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这是一种轿慎饥以财产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责任。
(3)违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责任。违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同时又触犯了刑法,达到犯罪的程度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这种责任的承担方式是刑事制裁,即刑罚。
对于某一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追究法孝嫌律责任的方式不限于一种,例如,可以在追究行政责任的同时,追究刑事法律责任或民事法律责任,三种形式也可以并处。
『贰』 我国教育法的体系结构是固定的吗
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
教育法规体系是指教育法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律部分,
按照一
定的原则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完整统一的法律有机整体。
(一)
纵向结构: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即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是指由不同层级的
教育法律文件组成的等级、
效力有序的纵向体系。
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为:
1.
《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
《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
2.
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
的基本法律准则。对整个教育全局起宏观调控作用,或称为“教育宪法”
“教育母法”
.
我国
的教育基本法律为
1995
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育法》
3.
教育单行法律:教育单行法律一般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定教育领
域某一方面具体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基本法。
4.
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法规是行政法规的形式之一,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
依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
育法律,高于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
办法或细则,如《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
则》
《教师资格条例》等。
5.
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专称。制定地方性
教育法规,
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地方性教育法规只在该行政区域内有效,
不得同宪法、
法律行政法规想抵触,其名称通常有条例、办法、规定、规则、实施细则等。
6.
教育规章:
教育规章是中央和地方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有关
教育的规范性文件,
有的称为教育行政规章,
包括部门教育规章和帝反政府教育规章。
部门
教育规章是国务院所属各部、
各委员会发布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
这类文件主要是就国
家有关教育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实施办法、条例、大纲、标准等,以
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如《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是整个
教育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横向结构:
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是指依据教育法规所调整的教育社会关系的特点
或教育关系构成要素的不同,
划分出若干处于同一层级的部门教育法,
形成法规调整的横向
体系。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类:
1.
教育基本法。它奠定了我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是决定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法,即已颁布施
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2.
基础教育法。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领域的教育
法律的总称。
已颁布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即为基础教育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3.
高等教育法。是以高等教育为调整对象,涵盖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非学历高
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即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
4.
职业教育法。是以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为调整对象的教育法律法规的总称,即已
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
5.
成人教育或社会教育法。以各类在职人员和职后人员的教育为调整对象,包括成人教育、
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等。
从内容上应是横向结构不可缺少的方面,
但是否单独立法郑子昂进
行论证。
6.
学位法。
主要就学位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学位的等级、
学位授予的条件和程序等作出规定,
即已颁布施行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
7.
教师法。是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人员的地位、权力、义务、职称、考评、进修、培养
等为调整对象的教育法律法规,即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8.
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财政法。是以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使用、核算及教育基建和教学设
备等办学物质条件保障为调整对象的教育法律法规。
从教育发展的实际来看,
需要制定该法
律。
『叁』 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主要有
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指导和行政强制。监督检查是教育行政执法的常见形式之一,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检查,确保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履行职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的执法形式,主要针对教育机构或个人在教育管理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教育部门规定的行为。行政处罚可以采取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等措施,以维护教育领域的秩序和公平。行政指导是教育行政执法的一种非强制性手段,通过指导、建议、教育和宣传等方式引导教育机构和个人遵守法律法规,推动其改进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行政强制是指当教育机构或个人不服从行政指导、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影响教育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强制措施,例如强制停业整顿、限制资质或办学范围等,以迫使其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整改。
『肆』 教育规章和地方性教育法规的区别
法律分析:教育行政法规一般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名称一般有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三种,如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师资格条例》等。地方性教育法规一般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在本行政区城内有效,其效力低于宪法、教育法律和教育行政法规。其名称通常有条例、办法、规定规则、实施细则等,如《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河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条 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五条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第六条 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伍』 教育法规的三种类型
一般而言,教育法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宪法和法律:包括宪法、民法典、刑法典、行政法典等各类法律,涉及国家的基本制度、教育的性质、义务教育的实施等方面;
2、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或地方政府颁布的规章、决定、命令等纤掘,具体规定了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法还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鼓励教育改革和实验,推动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
同时,教育法也能够加强家长、学生和教师的权利保护,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性骚扰等不良行为,提高教育公正和民主化水平,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