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刑事诉讼法真题案例分析题
1.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
(一)1999年6月5日,张某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2001年3月被提前释放。2005年5月20日下午,张某将一中年妇女放在自行车栏内的一只皮包抢走,内有现金1800
元、身份证一张,张某在逃跑途中被群众抓获,后扭送到当地派出所。派出所民警王某和侯某立即进行调查取证,当取证结束后,民警王某和侯某认为犯罪嫌疑人张某能主动承认错误,认罪态度较好,决定予以取保候审,并由张某的朋友李某(无固定收入)为保证人。
问题:
1、采取取保候审是否恰当?
2、如取保候审,李某是否可以作为保证人?
答:1、不恰当。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对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以自伤、自残办法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暴力犯罪,以及其他严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2、李某不能担任保证人。《刑事诉讼法》第54条规定“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
与本案无牵连;(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本案中,李某无固定收入,不符合第(二)(四)项规定,李某不符合保证人的条件。
(二)1997年4月23日晚上10时许,某市棉纺厂女职工张云被强奸。罪犯作案之后逃走,匆忙中留在现场一块手表。事后,张云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了罪犯的一些特征。据被害人反映,罪犯是一名年纪大约在30岁上下的男子,身材不高但身体强壮,满脸胡须。张云还向公安机关提交了罪犯遗留在现场的手表。经侦查人员查看,手表为黑色红莲牌机械表,已经半旧。于是,公安机关以这块手表为线索开始了案件的侦查活动。一个多月之后公安机关找到了手表的主人某公司职员刘俊枫。经公安人员询问,刘俊枫承认手表是自己的,但是声称已经与两个月以前丢失,而且不承认自己犯有任何罪行。但是刘俊枫提不出证据证明自己曾经丢失手表。于是,侦查人员认为本案已经证据确凿,随即拘留了刘俊枫。然后公安人员找到被害人张云,告诉她已经找到了遗留在现场那块手表的主人,让张云辨认一下,该人是不是罪犯。张云仔细观察了刘俊枫之后,对侦查人员说:“这个人的身高、体型和罪犯都差不多,而且长相也很象,我觉得就是他。”于是,侦查人员立即作出决定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刘俊枫。
(问题)在这起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公安人员的做法不当之处?并请说明理由
答:
1、对刘俊枫采取拘留措施不当,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
2、在主持辨认时采取了单独辨认的方式
3、在辨认之前将被辨认人的有关情况告知辨认人
(三)犯罪嫌疑人江某,男,68岁,农民,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拘留后公安机关发现其患有严重肺结核,经医院检查属实,需要隔离。公安机关遂做出取保候审决定,要求江某提供保证人。江某向公安机关提出由其弟做保证人。公安机关调查发现,江某之弟有一定资财,但常年在外地做生意,住处较多,行踪极不稳定,因此没有同意江某之弟做保证人。
问题:
(1)本案中可否对江某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2)公安机关不同意江某之弟做保证人的做法是否正确?
(3)若江某无法提供别的保证人,公安机关还可以采取什么处理方式?
答案:
(1)公安机关可以对江某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刑事诉讼法》第60条第2款规定
: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本案中,江某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理应对其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
(2)公安机关不同意江某之弟做保证人是正确的。《刑事诉讼法》第54条规定:“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与本案无牵连;(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本案中,江某之弟无固定的住处,不符合第(二)(四)规定,公安机关不同意其做保证人的做法是正确的。
(3)江某若无法提供别的保证人,可通过交纳保证金,而被取保候审。《刑事诉讼法第
53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据此,我国的取保候审分人保和物保(财产保)两种,若江某无法提供保证人,可选择财产保,交纳保证金。但如江某既无法提供保证人,又无法提供保证金。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十八条规定: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既不交纳保证金,又无保证人担保的,可以监视居住。”据此,公安机关可以对江某监视居住。
2.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
错误一:国来家安全犯罪应由国安源机关立案侦查,不应由公安机关侦查
错误二:危害国家安全案件应该由中级法院管辖,不应由基层法院管辖
错误三:基层法院不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本案中基层法院判处丁无期徒刑错误
错误四:丁某上诉后,二审法院不能加重对其的刑罚,本案中院改判丁某死刑错误,违反了上诉不加刑原则
错误五:判处死刑的案件除经上级法院及高院核准,还须经最高院复核,本案中未经最高院复核,高院院长直接签发死刑令错误
3.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急)
1.第一,一审判决书送达后有十天的上诉期,不应该次日就为执行行为;
第二,我国刑诉法规定二审全案审理,三被告同时作为二审被告人参与二审,不可以执行;
第三,二审法院因法律适用不当不可以发回重审,只能直接改判;
第四,发回重审原审合议庭应当回避,不能由原审合议庭重新审理;
第五,二审发回重审适用一审程序,其判决为一审判决,可以上诉。
2.民事案件上诉程序不可以由法官独任审判,也不能适用简易程序。
4.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
某县人民法院经过一审依法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王某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可能判处无期徒刑内、死刑容的普通刑事案件是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所以县人民法院审理本案,管辖错误。
上诉,抗诉期满,县人民法院将此案报送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裁定予以核准。
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中级人民法院审核死刑缓期二年执行错误
正确做法是某县人民检察院将本案移送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由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本案。中级人民判处死刑唤起二年执行,无上诉也无抗诉的,应当由中级人民法院移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5. 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题,请分别分析这两个案例中的错误做法
1、逮捕应由检察院决定或批准,有公安局执行。
2、未办理拘留证不能对公民执行拘留,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的,应对其真实身份进行核查,但其间不能停止对其犯罪行为的侦查。
6. 刑事诉讼法有关诉讼程序错误的的案例分析题
不一定全抄面
1、公安袭机关应当在将王甲拘留后的三日内向人民检察院提请逮捕,也就是说要在2月28日之前提请逮捕。2、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七日内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也就是说应该在3月22日前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3、批准逮捕后,对嫌疑人的羁押不得超过二个月。4、交通肇事罪非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该受理。
7. 近几年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中有关立案的案例分析题
你好,关于司考法考联盟论坛的复习建议:
1、司法考试资料太多的了,谁都不能回把全套给到你的,答或选择谁的发给你的。
要免费的资料,你可以到【法考联盟论坛】查找,有免费下载的。
2、不要随便公布自己的邮箱,招来的只会一大堆无用的广告的。
3、实实在在的,自己到网上找资料下载,应能找到部分,便系统的确实不好找。
4、如果没时间找,建议淘一份,就一两百个大洋,这样能确保最后能拿到最后的押题及考前信息,免费下载的,最后不可能有系统的押题及考前信息的。
更多司考复习安排及司考资料点我的名字进入空间查看。
8.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
1.张父可以提起自诉来,但是法院自审查后应该转到侦查机关(因为此案是公诉案件)
2.法院可以决定逮捕,但是执行应该是公安机关
3.张胞姐不能作为翻译人员,法院不能准许
4.新证人出庭,法院应当宣布延期审理,而不是中止
如果还要说不足之处,还有:
一般不公开审理、指定辩护人问题
9. 跪求此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答案!!跪求!!
一、本案的立案材料来源是报案,根据97年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人民回法院、人答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
二、公安机关的侦查行为一般包括,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书证、物证、鉴定及通缉行为。本案例中运用了除通缉外的其他侦查行为;
三、根据97年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包括(一)物证、书证;
(二)证人证言;
(三)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五)鉴定结论;
(六)勘验、检查笔录;
(七)视听资料。
张继东、刘洋等人的证据为证人证言、詹国平属于被告人陈述与辩解、汽油桶为物证、电信局的电话记录喂书证、电话录音为视听资料、对詹国平家的搜查制作的为搜查笔录。
四、强制措施包括拘传、拘留、逮捕、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本案中采取了拘留和逮捕。
五、人民检察院应当进行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提起公诉,事实不清的,退回补充侦查,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