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不平等原则
⑴ 我国刑法、民商法、行政法、三大诉讼法及仲裁法的调整对象及原则
刑法调整对象是刑事法律关系。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罪行法定原则、罪版责行相适应原则和法律面权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1.罪行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罪责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民商法调整对象是民商事法律关系。根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以及绿色原则。行政法调整行政法律关系,原则包括依法行政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诚信原则、高效便民原则、监督与救济原则。诉讼法调整对象是诉讼法律关系,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辩论对抗性原则、处分原则、支持起诉原则、检察监督原则。
⑵ 描述行政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刑法基本原则的异同
刑法、民法、行政法原则比较
一、刑法原则:
1. 罪刑法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指犯多大的罪,便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就判处轻重相当的刑罚,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法。
3.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 1、定罪平等;2、 量刑平等 ;3、 行刑平等
二、民法原则:
1. 平等原则: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体的身份平等。
《民法通则》第3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地享有权利,其权利平等地受到保护。
2. 自愿原则: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去从事民事活动,国家一般不干预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3. 公平原则: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
4. 诚信原则:
《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5. 守法原则:
《民法通则》第6条: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6. 公序良俗原则:
《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7.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中必须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如果行使权利损害同样受到保护的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即构成权利滥用。
三、行政法原则:
1、行政法的实体性原则:
1) 依法行政原则.
2)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3) 越权无效原则.
4) 信赖保护原则.
5) 比例原则.
2、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则:
1)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2) 行政公开原则.
3) 行政公正原则.
4) 行政公平原则.
3.、行政法的六大基本原则 :
2004年国务院10号文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是作为依法行政的六大基本要求的角度提出的
1) 合法行政原则
2) 合理行政原则
3) 程序正当原则
4) 高效便民原则
5) 诚实守信原则
6) 权责统一原则:
分为两个子原则: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则;第二是责任行政原则
⑶ 行政法合理性原则的内容包括( )。 A: 平等适用法律, B: 符合自然规律 C: 符合社会道德, D: 行政职权
BC
A项表述的是行政平等原则。
D项表述是与职权相适应的原则。
⑷ 怎样认识行政公平原则在行政程序中的意义
行政法上的平等原则是宪法平等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延伸与具体化,版它有助于实现行政权活动的公正与公平,强化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提升行政效能。行政法上平等原则的现代转向理论,不仅丰富了行政法上的平等原则,而且还对我国权力机关的执法活动大有裨
⑸ 论行政法与公民权利的关系1000字左右
一、行政法中有关“平等”若干理论的再澄清
行政法是专门负责调整公民与政府,在日常行政管理领域中相互关系的部门法。理应以明确地肯定、设立并保障实现两者之间平等的法律关系为其宗旨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研究中,探讨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平等问题,一直被视为畏途
如果分析其社会历史原因,自然应归结到从前的计划经济体制。该体制使政府行政机关集所有、经营、生产者于一身。生产者或生产组织直至到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数量,包括定价销售等,均须无条件从命于前者。其结果必然导致后者由于是前者的附庸,而最终成为与一般国有山林、土地、公共设施等无异的行政管理标的物至于对客观存在于行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平等身份、地位加以消极被动地认可,则是其时所谓的行政法所能作的唯一选择。
市场经济赋予了一般生产者或生产组织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使他们能够真正做为享有充分自主自由权的市场主体,参与社会中的各项经济政治活动这为实现公民与政府的平等提供了前提条件。
但是,欲将凝聚现代法精义神髓的平等观念及原则溶入行政法,尚有如下的理论问题需进一步澄清。
(一)应当确认行政法主体之间地位的平等与否
在1983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具有添补空白意义的《行政法概要》以及彼时与继后的众多教材辞书中,曾把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平等,归结为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要特征且加以说明论证。
笔者认为,这种理论观点的主要识障在于,其把行政法律关系只当做行政关系的简单描述而混淆了一般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原则区别界限
行政关系,其主要特征有二:
1.它是一种完全的隶属关系严格说在其中并不会、味看有双方或多方的存在。所体现出来的仅仅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不能分离或独立于整体之外诸如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便是如此。
2.它是一种绝对化的支配关系。就是说,只具有“我令你从”这一种单向性的运动程式。以往专制制度下,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管制,就是采取这种方式
3.它表现为一种固定不变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就是说。其中一方处于绝对、永恒的主动地位。一切意志表示、指示命令等,均由之发出、实行而相对方始终于、过是纯粹的客体而已。
而行政法律关系则不同。它的根本性质于:
1.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存在一种相互独立的关系一即是说,做为国家权力实际享有者的公民,与公共权力具体行位使者的政府,两者之间的关系大体近似于信托人和受托人。具有的是双方在各自意志存在基础上的一致。
2.它不是一种完全单向性的支配关系具体体现为,行政相对人在一般情况下,是接受支配者。但是在某些特定场合,又可转化为支配者诸如,公民要求公安机关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等,实质上也含有“支配”的意思即后者只能无条件地服从这种“命令”由此可见,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双方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具有双向性,即允许角色的相互换位。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动与被动只是相对的。即是说,其中并不存在绝对的主动者与被动者。诸如,对于行政主体来说,它既是实施管理者,同时又是提供服务者、接受监督制约者。而行政相对人既是接受管理者,也是享受服务者、实行监督制约者。直至罢免权的行使者。再如,在日常行政管理领城中行政主体可以主动要求行政相对人如此这般。而行政相对人也可以主动要求行政主体如此那般。如主动要求其给于救济扶助、批准其提出的申请等。此外,同一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可能是主动的,到厂行政诉讼程序中可能又是被动的。
通过上述比较,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把行政法律关系仅仅解释或使之成为行政关系的法律化,那将是荒谬的甚至是倒行逆施的。纵观与分析现代行政法产生的原因背景。历史发展等,显而易见,其根本宗旨和意义,在于要把行政关系民主化,而不是要把行政关系法制化。
当然,不可否认,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确存在或者说保留有某些行政关系中所体现的“不平等”特征。尤其是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中,并一不诸如一般民事法律关系那样,其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设定与分配几乎完个对等均衡,而是由行政主体享有较多的指挥命令权乃至行政特权。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建立于平等基础之上的有限的“不平等”。绝不能把这种“不平等”的表象做为一种本质加以肯定因为在此,“不平等”实际是为实现最终的“平等”而使用的手段而已。而且还并非是唯一的手段尚还有行政合同、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服务、行政建议等,诸多体现“平等”的,具有契约、给付性质的行政手段与之并用。
(二)关于对行政法本质的认识
我们有待于彻底摆脱前苏联的行政法教科书中,关于“行政法即是国家管理法”的理论学说的影响。在我国,曾较为通行的观点是,把行政法定义为“规定国家各个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规的总称”。解释说它“负责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可以行使的权力”。认为研究行政法学的目的,在于“以利行政权力的行使”。从这一视管理需要、行政权力行使需要为行政法实质的逻辑推断,必然会得出行政法不过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专司治民的管理工具的结论。
其实,现代行政法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实施管理,甚至也不在于西方行政法理论所提出的“控权”,而在于保障一般公民法人等,被宪法法律所赋予的各项人身、财产、自由权利,不在其接受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遭到具有扩张、侵犯本性的行政权力的侵夺吸纳。至于负责保证一般行政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_主要是行政权而不是行政。在没有行政法存在的情况下,国家行政管理行为照样可以通畅无阻。专制制度下便是如此。
在民主制度一凡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依旧属于非势均的故且又永恒存在着矛盾的两者。就某种意义而言,此起彼伏是双方基本的运动程式代表开负责维护社会中的公平与正义的法律包括行政法,在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上,该把保护重心置于何处应是不言而喻的。
⑹ 民法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有那些不同
刑法、民法、行政法原则比较 (行政法是送的)
一、刑法原则:
1. 罪刑法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
1) 司法机关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认真把握犯罪的本质和具体的构成要件,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定性准确,量刑适当,不枉不纵; 2) 司法解释不能违背刑事立法的意图,不能代替立法法。
2.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指犯多大的罪,便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就判处轻重相当的刑罚,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法。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内容:
1)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相适应
2)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3.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 1) 定罪平等 2) 量刑平等 3) 行刑平等
二、民法原则:
1. 平等原则: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体的身份平等。
《民法通则》第3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地享有权利,其权利平等地受到保护。
2. 自愿原则: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去从事民事活动,国家一般不干预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3. 公平原则: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
4. 诚信原则: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意图诚实、善意、行使权利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最终达到所有获取民事利益的活动,不仅应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须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在缔约时,诚实并不欺不诈;在缔约后,守信用并自觉履行。
《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5. 守法原则:
《民法通则》第6条: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6. 公序良俗原则: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是指一切民事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它有维护国家社会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观念的重要功能。 《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7.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中必须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如果行使权利损害同样受到保护的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即构成权利滥用。
中国《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
三、行政法原则:
1. 行政法的实体性原则:
1) 依法行政原则. 2)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3) 越权无效原则. 4) 信赖保护原则. 5) 比例原则.
2. 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则:
1)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2) 行政公开原则. 3) 行政公正原则. 4) 行政公平原则.
3. 行政法的六大基本原则 :2004年国务院10号文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是作为依法行政的六大基本要求的角度提出的 1) 合法行政原则 2) 合理行政原则 3) 程序正当原则 4) 高效便民原则5) 诚实守信原则 6) 权责统一原则:分为两个子原则: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则;第二是责任行政原则
⑺ 死亡赔偿标准在行政法与民法上的区别对待,是否违反平等原则
不违反平等原则,更体现了国人的人权,你可以自由选择民法和行政法诉讼赔偿,行政法更加体现法律的严肃性,既要交罚金又要接受刑事处罚,相比较民法主要侧重于罚款额度。
⑻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合法行政2合理行政3信赖保护4高效原则 为什么没有公平原则呢
根本就不能谈公平,要谈公平,首先双方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比如民法调整的是公民(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行政法是政府部门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主体根本就不是平等的,怎能谈公平?
⑼ 行政法双方法律地位不平等,而行政诉讼法双方法律地位平等。
这个论断,前半句不正确,后半句是正确的。
在任何一种法律关系中,法律主体专的法律地位都属是平等的。平等的意思是说,都平等的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的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任何行政机关、相对人来说,都没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因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不属于平等的主体,乙方处于管理的位置,另一方处于被管理的位置,这是处于垂直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主体,这种垂直关系,只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享有不同的权利义务,并非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