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刑事诉讼法盗窃立案标准

刑事诉讼法盗窃立案标准

发布时间: 2021-01-19 05:17:15

『壹』 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或者扣押被告人的财产。 第七十八条 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判,只有为了防止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 (2000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8 次会议通过 2000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 法释 〔2000〕47号公布 自2000年12月19日起施行) 根据刑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六十四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的有关规定,现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 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条 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为已经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 第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依法判决后,查明被告人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应当裁定中止或者终结执行。 第四条 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第五条 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被追缴、退赔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经过追缴或者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九十二条 人民法院收到附带民事诉状后,应当进行审查,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第一、二款以及本解释第八十八条规定的,应当受理;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第一百条 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 第一百六十二条 附带民事诉讼部分的辩论应当在刑事诉讼部分的辩论结束后进行。先由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然后由被告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第二百零五条 审理自诉案件,应当参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和本解释第一百七十六条的有关规定作出判决。对于依法宣告无罪的案件,其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应当依法进行调解或者一并作出判决。

『贰』 2011年刑事立案标准

立案的条件,亦称立案的理由 ,是指能够作出立案决定的法定理由,有了立案的材料来源,能否作出立案的决定呢?尚需要看是否具备立案的条件。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据此,立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犯罪事实发生;二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一)有犯罪事实发生 有犯罪事实发生一是指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包括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犯罪和预备犯罪,只有犯罪思想和动机,甚至将其予以表露,均不能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二是指该犯罪事实有可靠材料证明,而绝非任何人的猜测、想象或者凭空捏造的事实。当然,在立案阶段所要求的犯罪事实与刑法犯罪构成诸要件的事实应该有所不同。立案只是刑事诉讼开始的第一道程序,尚不可能要求具备能够证实犯罪的一切情节和犯罪人是谁的证据才可以立案侦查。这就明犯罪的诸要件的在立案阶段往往不清楚,需要经过侦查才能进一步查实。这就明犯罪的诸要件在立案阶段往往不清楚,需要经过侦查才能进一步查实。如果经过侦查、举报的犯罪事实并不存在,则可以撤销案件。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的做法,颠倒了立案和侦查的顺序,是绝对不可取的。 (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这是立案必须具备的法律条件。如果仅有犯罪事实的发生还不能作出立案的决定,只有当这种犯罪事实依法还应当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时候,才能决定立案。有了犯罪事实发生但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罪行虽然严重,但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就不能立案。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1.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根据刑法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辩论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除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从条文上看,刑事诉讼法第86条只针对立案机关受理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不包括立案机关已发现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的情形。其实这是立法技术问题,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的条件也应适用于该法第83条的情形。立法增加第83条的情形有两个目的:一是完善作为立案根据的立案材料来源的规定,二是针对司法实践中立案机关遇此情形不立案的情况所作的督促性规定。因此不能认为第83条是对立案条件的修改。正确掌握立案的条件,直接影响到刑事诉讼活动能否正确、合法、及时地乾地,直接影响刑事诉讼任务是否顺利完成。如果立案条件掌握太松,极有可能误伤好人,造成冤、假、错案。立案条件掌握太紧,又有可能放纵罪犯。为了维护立案活动的严肃性,司法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把握好立案条件,保证案件质量。 立案条件与监督 “应当立案”: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 “不予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 立案 监督 (1)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2)公安机关收到人民检察院《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7日内应当将说明情况书面答复人民检察院。(3)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4)人民检察院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应当由检察长决定;重大或者疑难、复杂的案件,由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决定 。 刑事立案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有犯罪事实 指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这是立案的首要条件。有犯罪事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要立案追究的,必须是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立案应当而且只能对犯罪行为进行。如果不是犯罪的行为,就不能立案。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1项的规定,有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就不应立案。 由于立案是追究犯罪的开始,此时所说的有犯罪事实,仅是指发现有某种危害社会而又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发生。至于整个犯罪的过程、犯罪的具体情节、犯罪人是谁等,并不要求在立案时就全部弄清楚。这些问题应当通过立案后的侦查或审理活动来解决。 2.要有一定的事实材料证明犯罪事实确已发生。包括犯罪行为已经实施、正在实施和预备犯罪。 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指依法应当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当有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时,才有必要而且应当立案。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的规定,虽有犯罪事实发生,但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均不追究刑事责任。 立案的条件是指决定立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件。 它是判明立案决定是否正确的依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这一规定说明,立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事实条件,即有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 有犯罪事实,是指有被客观、真实的证据所证明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的存在,包括犯罪的预备、实施、未遂、中止和既遂,但是,这不意味着证实犯罪的证据需要确实充分,但也不应是办案人员凭估计、猜测得出的结论。这里所指“有犯罪事实”,主要是指犯罪事件已经发生,即有犯罪的客体和客观要件;而对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的查明则不是立案的必要条件,而是立案后需要进一步查清的问题。因此,此时的证据并不要求达到充分的程度,也不要求一定要查获犯罪人,更不要求查明全部案件的事实和情节。 (二)法律条件,即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立案追究的行为,必须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罚应罚性的行为,只有当这种犯罪事实确需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时,才予以立案。 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通过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2)犯罪己过追诉时效期限的。我国刑法对追诉时效作了明确的规定,在立案过程中理应遵守执行。(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特赦是国家对某些犯罪或者特定的犯罪人免除刑罚的一部或全部的措施。已经赦免得罪行,不应立案追究。(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属于刑事自诉案件,被害人依法享有决定是否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自主权。(5)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的,刑事责任的承担者已不存在,再追究死者的刑事责任已没有意义,故不予立案。(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如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 以上情形只要属于其中之一者,就应当决定不立案。已经立案追究的,在侦查阶段应撤销案件;在起诉阶段应不起诉;在审判阶段应终止案件或者宣告无罪;在执行阶段应按审判监督程序依法重新审理。 自诉案件的立案与公诉案件的立案不同,它把立案与起诉和受理相重合,并与审判相连接。即自诉人起诉后,只要符合立案条件,人民法院就应当受理;人民法院立案后,不经过侦查、提起公诉,直接进行审判。因此,对立案条件除应具备上述条件以外,根据法律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案件属于自诉案件的范围, 2.案件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3.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能够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 4.起诉的主体是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叁』 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条件

立案的标准是有刑事案件的发生,也就是有简单证据证明发生过刑事案件,这样就可以了。

『肆』 刑事诉讼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的证明标准分别是什么

.立案的证明标准。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立案的证明标准是“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证明标准是刑事诉讼中最低的证明标准。
2.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由此可见,我国立法对移送审查起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与案件所处诉讼阶段需要达到和能够达到的诉讼认识并不相符。
3.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看,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与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表面上相同,但是二者实质上是有区别的。首先,提起公诉时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检察机关单方面的认定。这种认定受到检察机关职能以及所处诉讼阶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具有偏向性,并不同于在审判阶段经控辩双方质证、辩论以后中立的裁判者所得出的结论。其次,法律在对事实证据的要求面前有“人民检察院认为”这样的主观限制词,这使其有别于有罪判决所要达到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一客观标准。故而,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从法律的要求来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案件所处的诉讼阶段是相匹配的。
4.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有罪判决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具体而言,就是要达到:(1)据以定案的证据均已查证属实;(2)每个证据必须和待证的犯罪事实之间存在客观联系,具有证明力;(3)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均有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4)所有证据在总体上已足以对所要证明的犯罪事实得出确实无疑的结论,即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性而得出的惟一结论。以上四点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认为是达到了“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由此可见,我国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比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更为严格,二者之间有高低层次性的区别。

『伍』 偷东西达到多少价值才会被判刑

偷东西价值达到1000元以上可以立案,会被判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1、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2、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5)刑事诉讼法盗窃立案标准扩展阅读:

构成犯罪需要具备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主客观要件,这些要件称之为犯罪构成要件,这些要件的有机统一就叫做犯罪构成。比如,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 ,构成抢劫罪必须是:

(1)使用了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

(2)抢了公私财物;

(3)行为人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4)主观上有抢劫的故意。这几个要件综合在一起,就是抢劫罪的犯罪构成。

又比如,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的玩忽职守罪,它的构成要件是:

(1)行为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该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3)由此而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4)主观上对造成这种重大损失不是故意的,而是出于过失。这几个要件综合在一起,就是玩忽职守罪的犯罪构成。我国刑法分则规定有十类犯罪,每类犯罪又分为多寡不等的具体罪,现行刑法总共有414种具体罪,每种罪都有它自己的犯罪构成

为依法惩治盗窃犯罪活动,保护公私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在跨地区运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盗窃地点无法查证的,盗窃数额是否达到“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应当根据受理案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确定的有关数额标准认定。

热点内容
劳动法的超时工资怎么算 发布:2025-10-04 16:55:11 浏览:306
地方立法质量 发布:2025-10-04 16:55:11 浏览:571
法律英语ppt合同法 发布:2025-10-04 16:20:46 浏览:457
邢台法院在哪里 发布:2025-10-04 16:17:41 浏览:547
党内监督条例教师解读 发布:2025-10-04 16:03:43 浏览:174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14号试题及答案 发布:2025-10-04 16:03:42 浏览:866
北京杨法官 发布:2025-10-04 15:53:39 浏览:401
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性 发布:2025-10-04 15:51:12 浏览:812
厉害的法官 发布:2025-10-04 15:49:46 浏览:798
上海新区人民法院附件酒店 发布:2025-10-04 15:49:44 浏览: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