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刑法诉讼法疑罪

刑法诉讼法疑罪

发布时间: 2021-01-27 23:24:59

❶ 请问,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疑罪从无原则吗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疑罪从无原则的。

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项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三)项规定,“缺乏罪证的自诉案件,如果自诉人提不出补充证据,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裁定驳回。

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1)刑法诉讼法疑罪扩展阅读:

疑罪从无的案例:

谋杀亲夫

采用疑罪从无原则审判的案件。2003年邓某的丈夫曾某死在鱼塘,胃里含有安眠药“三唑仑”的成分。警方发现105万元的人身保险,投保人是邓某,被保险人是曾某,受益人是夫妻两人。

两人夫妻感情不好,并且邓某在2002年买过大量安定片。审问后邓某供出伙同其妹夫杀死丈夫。2003年11月26日,邓某被广州市中级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和保险诈骗罪两罪并罚判处死刑,其妹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

两人不服,均向广东省高级法院提出上诉,2004年9月9日,省高院以该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广州市中院重新审理。2004年12月16日,广州市中级法院对该案再次进行开庭审理。

庭审中,邓某推翻以前的有罪供述,连自己签字的供述也不承认。另一名被告人也只承认自己全程目击了邓某杀人的过程。法院认为:检察机关指控邓某犯故意杀人罪、保险诈骗罪,其妹夫犯故意杀人罪的证据不足,指控的罪名不成立,分别宣告两人无罪。

❷ 疑罪从无是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

疑罪从无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在刑事诉讼法里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应当同时对侦查中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查封、扣押、冻结。对被不起诉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处分或者需要没收其违法所得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提出检察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

(2)刑法诉讼法疑罪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不起诉的决定,应当公开宣布,并且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不起诉人和他的所在单位。如果被不起诉人在押,应当立即释放。

第一百七十九条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公安机关。公安机关认为不起诉的决定有错误的时候,可以要求复议,如果意见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

第一百八十条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决定不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被害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应当将复查决定告知被害人。对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被害人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

❸ 中国刑法是否疑罪从无的原则

中国刑法是疑罪从无的原则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对于补专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属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款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做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不但从法律上规定,近期不少案例都坚持疑罪从无。

❹ 请问我国刑法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从疑罪从轻到疑罪从无,分别是刑法那个文件开始执行的,谢谢!

我国刑法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从疑罪从轻到疑罪从无,分别从九十年代末修订刑事诉讼法及刑法开始的。
1996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确立了疑罪从无原则。
1997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

❺ 疑罪从无在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

1996年新修正的《刑诉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第162条第三项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❻ 中国刑法可否疑罪从无的原则

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内、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容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❼ 新刑事诉讼法中哪些法条体现了疑罪从无原则

审判阶段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项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这是对疑罪从无原则的典型概括。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三)项规定,“缺乏罪证的自诉案件,如果自诉人提不出补充证据,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裁定驳回。”这也是在审判阶段贯彻疑罪从无原则的表现。“从无”即是无罪。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人民法院对成立犯罪具有专属的认定权,反之,认定无罪也是人民法院应当享有的权利(但并非是专属权利,检察机关也享有无罪认定权)。疑罪从无原则在审判阶段得到彻底地贯彻毫无疑问。
审查起诉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检察机关享有的不起诉权即是无罪认定权,行使这项权利即是适用疑罪从无原则。须注意的是,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这里使用的是“应当”而不是“可以”,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法律发展对疑罪从无的原则的进一步肯定。
侦查阶段
侦查机关适用疑罪从无原则的法律依据是相对模糊的: (1)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2)第七十四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规定的侦查羁押……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查证、审理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3)第一百三十条规定“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 (4)第五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对于发现不应当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上述众多条文虽然没有明确赋予侦查机关对证据不足的疑罪案件可以直接适用疑罪从无原则的权利,但也未明文否定。从条文的相互关系中,我们是可以推理出适用疑罪从无原则的可行性的: 侦查机关终结案件须达到“证据确实、充分”的要求,若证据不足则不得终结,不得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由于不能启动下一诉讼程序,则事实上是适用了疑罪从无原则。侦查机关撤销案件的理由是“发现对犯罪嫌疑人不应追究刑事责任”,“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是指查明案件不存在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②] “不存在犯罪事实”应是指有确凿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没有触犯刑法的规定,不应包括缺少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情况。故从严格意义上讲,“证据不足”不属“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也就是说,对证据不足的案件侦查机关一般不得直接撤销案件,而应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后改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待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期限届满按自动撤销案件处理。最终结果是,证据不足的疑罪案件还是在侦查机关就已经终止。上述推理说明的是,疑罪从无原则在侦查阶段是可以适用的。但由于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适用疑罪从无原则完全依赖于侦查或羁押的期限,故这种适用仅仅是被动适用,侦查机关不具有适用该原则的主动权。

望采纳,谢谢!

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只能适用于扰乱市场秩序,情节版严重的非法经权营行为。该条第四项的适用,也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前提。因此,对于刑法未明确规定的某种具有一定危害性的行为,若以非法经营罪论处,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一)本类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二)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国家经济管理活动,严重扰乱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三)犯罪主体表现为三种类型:有的只能由自然人构成;有的只能由单位构成;有的既可以由单位构成,也可以由自然人构成。就自然人犯罪主体而言,大多数是一般主体,但也有少数是特殊主体。
(四)主观方面,少数犯罪是过失,绝大多数犯罪是故意,在故意犯罪中,有的还以特定的犯罪目的为要件。 你问的这个非法经营罪,肯定不在诉讼法里,在刑法里。

❾ 刑事诉讼中的疑罪什么意思,对于疑罪如何处理

疑罪是指已有相当证据证明被告人有重大犯罪嫌疑,但全案证据尚未达到确实、充回分的程度,尚不能答确认被告人就是真正的罪犯。

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提出疑罪这一说法,但有如下条文: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 一) 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 二) 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 三) 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64 条:.................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对被告人从重处罚,应当适用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也就是没达到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❿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我是专门从事刑事辩护的.根据我的经验和刑法规定.你的情况涉嫌寻衅滋事罪.这种情版况,权具体最终如何处罚,关键看律师如何辩护以及你们和办案机关的关系了.其中,未成年可以作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理由。另外,既然你提到了第61条,就意味着已经被刑拘。事关重大。建议尽早委托专业的刑事辩护律师介入提供法律帮助和辩护。不明白的可以进一步联系我。
祝你好运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热点内容
劳动法与民法 发布:2025-10-02 02:57:46 浏览:424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 发布:2025-10-02 02:49:40 浏览:918
文化发展公司法律顾问服务 发布:2025-10-02 02:47:26 浏览:803
贵州大学法律硕士就业情况如何 发布:2025-10-02 02:46:44 浏览:325
法官之歌视频 发布:2025-10-02 02:09:30 浏览:542
房地产贷款法规 发布:2025-10-02 02:07:16 浏览:801
婚姻法的纠纷点 发布:2025-10-02 01:44:55 浏览:942
劳动法工厂加班多少钱 发布:2025-10-02 01:14:13 浏览:869
健全法律服务体系 发布:2025-10-02 01:06:56 浏览:252
老子道德经第77 发布:2025-10-02 01:05:29 浏览: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