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政法的改革
㈠ 日本战后改革的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天皇制:新宪法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一切统治权的权力。宪法第1 条规定,天皇只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宪法第3、4条规定,“天皇关于国家的一切行动须有内阁的建议和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他“只能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同时,废除辅佐天皇的枢密院、贵族院及天皇制的支柱-军部。1946年1月1日,裕仁天皇发表《人间宣言》,宣布自己不是神而是人,自我否定其所拥有的神权。对天皇制的改革,不仅革除了类似封建帝王的专制主义大权,而且铲除了法西斯帝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天皇主义。②改革议会制:战前日本议会分为众议院和贵族院,贵族院的权力大于众议院,议会不对选民负责,而对天皇负责;通过改革,取消了贵族院,设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均由20岁以上男女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其次,取消天皇以敕令、敕语立法的权利,排除天皇和军队对议会的控制和干涉。新宪法第41条规定,“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的立法机关”,修改宪法、制定法律、审议预算、任命总理大臣等一切重大问题均由国会决定。③改革内阁制:战前总理大臣由元老和重臣推荐,由天皇任命,总理大臣奉天皇之命组织内阁;经改革,建立了议会制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确定,一般由在众议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总裁担任。新宪法第65、66条规定,“行政权属于内阁”,“内阁行使行政权,对国会负连带责任”。总理大臣和其他国务大臣均由文官担任,职业军人不得担任。内阁负责总理国务,处理外交,缔结条约,编制预算,制定政令,决定大赦、特赦,掌握人事等有关行政事务。④改革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自治:战前地方的一切行政事务和人事,均由中央决定和管理;新宪法第92、95条规定,都、道、府、县、市、町、村在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地方自治。地方领导人由当地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地方可设各级议会,编制预算、制订地方性条例和法令。⑤改革司法制度:战前,天皇是法律的最高主宰;经改革,一切司法权均归最高法院和下级法院。同时,扩大了司法机构的独立性,最高法院成为同国会、内阁鼎立的独立机构。⑥扩大民主权利:新宪法第10~40条规定了国民的义务和权利,特别是过去政治地位很低的妇女,从此也和男人一样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㈡ 日本司法制度的变迁
一、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沿革
日本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其现行的法律制度是以19世纪后半叶即1868年的“明治维新”为契机,以欧洲大陆法系为基础,并受英美法系的影响(主要是引入了美国的法律制度),又继承了自身传统的法律文化(主要是中国唐代律令为蓝本的“大宝律令”制度)而逐步演变发展起来的。
(一)二战以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
从17世纪开始到19世纪中叶,日本是由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德川幕府)掌握着国家政权。由于日本当时采取锁国政策,与外国的邦交及通商都处于停止状态。直到19世纪中叶受欧美各国开放的压力,才打破了锁国政策,并从“明治维新”建立新政权后,才开始了近代国家的建设,并借鉴法国和德国的法律制度,开始建设日本近代的法律制度。其中,法国对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如1880年的《治罪法》和1890年的《刑事诉讼法》,就是仿照法国的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即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方面的最早立法。同时,日本在刑事司法方面的立法,也受德国的影响,1890年的《法院组织法》就是以德国《法院组织法》为蓝本的,并且日本1889年的《明治宪法》和1890年的《裁判所构成法》,也是借鉴德国宪法制定的。此外,日本还借鉴英国的司法制度制定了陪审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了15年陪审制度,后来由于案件逐年减少,加之二战爆发,为了节约由于陪审所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于是1943年取消了陪审制度。
( 二)日本二战以后的刑事司法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后,按照《波茨坦宣言》和日本投降书的规定,日本废除了《明治宪法》。美军作为联合国占领军进驻日本后,在美国的参与和扶助下制定了实行国民主权原则的日本宪法。以此为契机,日本进行了包括刑事司法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美式司法”改革,即所谓二战后日本的第一次现代司法制度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日本大量引入英美法系特别是美国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赋予法院(日称裁判所)完全的司法权和违宪审查权,禁止设置二战前行政法院那种特别法院;增设了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建立起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的审判机构体系;在审判程序方面,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制度中采用的是当事人主义的诉讼原则;将司法“三曹”(指法官、检察官、律师,又称“法曹”)合而为一,实行同一的严格的司法考试和研修制度等。1946年颁布的《日本宪法》关于“国民权利义务”一章中,规定了诉讼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权利,如沉默权、令状主义、质问权等,这便形成了日本的刑事诉讼程序的骨架。这些规定是以《美国联邦宪法》为根据制定的,并成为日本刑事诉讼法上各种原则的基础。因此,二战后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带有美国司法制度的色彩。
㈢ 日本行政机构的机构特点
主要有:①适应国家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广泛干预经济事务,具有经济职能的行政版机构权增多,但同时注意机构精干,充分发挥机构职能的作用。②实现了行政机构的制度化、法律化。遵循新宪法原则制定的《内阁法》、《国家行政组织法》和各省厅《设置法》等一系列行政组织法规,明确规定日本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权限。政府各部门人数由法律限定,机构编制每年核定一次。各部门官员人数也由法律规定。③防卫厅实行文官制,由文职人员控制军事首脑机关,与战前迥然不同。④存在机构膨胀、开支过大的现象,加重了财政负担。日本的内阁不断提出通过行政改革,对国家行政机构和规模实行“缩减型整编”,强调“简便化”、“合理化”、“效率化”。⑤日本的地方政府具有双重性,既是地方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政府的机构。
㈣ 日本政府的组成
1.在行政运营中确立政治主导 ,意味着对行政权和国民主权关系的确认 。根据日本国宪法 ,日本是实行三权分立政体的国家 ,国民主权体现在立法 、行政 、司法三权上 。执掌最高行政权的内阁总理大臣是由日本国民通过议会民主制确立的 ,总理大臣直接代表日本国民 。因此 ,要树立首相权威 ,加强总理体系的工作能力 ,使它能在国民的呼声中更好地焕发出活力 。如不其然 ,政党政治的结果就是“官主导”,而非政治主导 。因此 ,东京大学的佐佐木毅教授认为中央机构改革的此举是要诀别“官主导”的政党政治 ③。这种转变的实质是将政策决定的结构由官僚主导调整为政治主导 。为了确立政治主导的行政运营 、充实辅佐内阁总理大臣的机能 ,进行了以下改革 : (1) 明确规定总理大臣有权对阁议通过的国政方针做使其鲜明化的必要修改 。在必要时 ,总理大臣可以任命 3 人以内的特命国务大臣 。在森喜朗政府的第 2届内阁中 ,就有两位这样的特命国务大臣 ,他们分别是 川尧与前首相桥本龙太郎 。桥本是行政改革担当大臣 ,继续推进他立下汗马功劳也因此坐不稳首相宝座的行政改革事业 ;(2) 新增设了内阁府 。内阁府以总理大臣为首长 ,协助内阁官房进行国政上重要事项的企画立案以及综合调整 ,处理总理大臣职权范围内的行政事务 ,并且管理总理大臣为主任大臣的外局事务 ; (3) 充实了内阁官房的机能 。明确规定内阁官房所掌事务包括事关国政基本方针的企画立案 ,将内阁官房中总理大臣辅佐官的数目由原来的 3 名以内扩充到 5 名以内 ,允许内阁官房从行政组织内外聘用专门人才 。除此之外 ,还在各府省的大臣之下设置副大臣和大臣政务官 ,以使政治主导的政策决定更容易进行 ; (4) 就经济财政 、综合科技 、防灾 、男女共同参与等重要议题 ,设置了召集政府内外英才共商国事的会议制度 。
2.中央政府改革步入由重视权限到重视任务的轨道 ,有关中央省厅改革的法律不对权限作出规定 ,却对各省厅承担的任务逐条进行明确规定 ,基于任务 ,中央政府机构被缩编 。国务大臣的数目由过去的 20 人以内缩减到 14 人以内(特别情况下可以在 17 人以内) ;省厅的数目由 22 个缩减到12个 ;官房和局的数目由 128 个缩减到 96 个 。依靠内阁府在缩编后的各省厅之间的综合政策调整和各省厅内的政策调整以及各省厅之间的信息沟通 、情报交流机制 ,使中央政府各机构成为能提供有效率 、有质量服务的统一整体 ,从而消除纵向分割行政的弊端 。新的中央各省厅由新设 、合并 、划归 、更名等方式产生 。其中 ,内阁府为新设机构 ;总务省由原邮政省 、自治省 、总务厅合并而成 ;文部科学省由原文部省和科学技术厅合并而成 ;国土交通省由原运输省 、建设省 、北海道开发厅 、国土厅合并而成 ;原总理府的三厅金融再生委员会 、经济企画厅 、冲绳开发厅划归总理府 ;环境省由环境厅升格形成 ;大藏省更名为财务省 ;通商产业省更名为经济产业省 。
3.创设独立行政法人是指使国家所有的美术馆 、博物馆 、研究所等事业单位成为自主运营 、情报公开的独立行政法人 。这样的独立行政法人具有与其他法人同样的资格 ,但又必须经营与公共事业相关 ,需要从行政管理上运筹的业务 。而且 ,财力和人事仍与政府相依存 ,既具有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 ,又具有自律性 。创设独立行政法人的目的在于推进行政减量 、行政服务民营化目标 ,使相关事业单位的业务更容易为国民所了解 ,提高其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根据日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制度关系大纲》,独立法人制度的基本方针是 :极力排除对事业单位的事前干预和限制 ,管理的重心转为事后监督 。为此 ,除了直接管辖大臣的管理和监督之外 ,来自于政府其他方面基于财政民主主义的干预只能保持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内 。独立行政法人制度实际上是将政府政策的实施功能与决策功能相分离 ,赋予相关事业单位从政府剥离出来的独立法人资格 ,使之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 ,从而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同时受到尽量少的干预 。但是 ,前提必须是符合法律要求以及满足国民需求 。自主经营也意味着自负其责 、减轻政府的管理负担 。根据独立行政法人制度 ,独立行政法人依照主管大臣制定的中期目标编制实施计划 ,在得到大臣认可的情况下 ,将其公布于众 ,并依此自主经营 。在每个业务年度必须履行企业会计手续 ,即独立行政法人实行企业会计制度 。日本的政府系统除了国营企业外 ,均实行基于现金主义的单式薄记的会计方式 ,被称为官厅会计 。而企业会计制度则采用复式簿记的会计方式 。独立行政法人须以从每年 4 月 1 日始到翌年 3 月 31日止为一个业务年度 ,做成资金贷借 、经营盈亏的财务报表以及收益分配 、损失处理的明细账目 ,在一个业务年度终了时向主管大臣提交 。除了得到主管大臣的核准和认可外 ,还必须接受设在主管省厅的独立行政法人评价委员会和设在总务省的独立行政法人评价委员会的业绩评估和管理监督 。因此 ,独立行政法人制度的要点可以概括为 3 个原则 :自主经营原则 、企业会计原则 、业绩评价原则 。
日本的独立行政法人制度是在英国行政改革启发下创立的 。具体的参照模型是撒切尔政权创立的行政代理机构(executive agency) ④。将所掌事务维持在行政系统内 ,导入企业经营管理手法进行运营 。但因财源和人事与政府相依存并受其控制 ,所以 ,这是一种与将国营企业民营化等改革措施相区别的内部民营化 。根据日本中央机构改革的日程表 ,从 2001 年 4 月起 ,56 个行政事业单位向独立行政法人转变 。截止到 2004 年 ,将有 89 个机关单位转变为独立行政法人 。
4.对中央省厅进行缩编和创设独立行政法人制度无疑是追求精干的小政府的措施 ,事业中止 、民营化 、向民间委托 、裁减组织和人员则是另外一些措施 。日本中央政府决定中止酒精专卖等事业 ,将粮食调查事业民营化 ,将工业技术标准实施事业交付民间管理 ,将情报处理 、统计处理 、国有资产的设备及其修缮等管理业务向民间委托 。日本中央政府还决定将现在中央直属的邮政 、森林 、造币 、印刷事业进行彻底改革 。在经营管理上 ,使之具有企业性格 ;在人事组织规模上 ,使之缩小减量 ,同时推进向民间委托 。这次改革设置的邮政事业厅 2 年后要变为邮政公司 ,国有森林事业的管理要逐步委托给民间和地方公共团体 。在组织人事方面进行大幅度缩减 。省厅由 1 府 22 省厅缩减为 1 府 12 省厅 ;官房 、局由 128 个缩减为 96 个 ,缩减率为 25 % ;科、室数由约 1 200个缩减为 1 000 个 ,缩减率为 20 % ;政策审议会数由 76 个缩减为 29 个 ,缩减了约 1/ 6 。通过民营化 、组织人员缩减 、导入独立行政法人制度 、倡导地方分权 、放松行政控制等措施 ,日本政府决定在未来的 10 年间将国家系统公务员 (不包括地方自治体的公务员) 的数目缩减 25 %。在日本的行政改革史上 ,政府曾前后 9 次削减国家公务员的数量 ,但其后公务员的数量又有所增加 ,致使小政府的目标大打折扣 ⑤。因此 ,中央政府决定彻底抑制定员增加 ,立志使中央政府成为世界上鲜见的小政府 。
㈤ 日本先后进行了哪两次改革这两次改革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截止年5月,两次改革名称为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
1、第一次是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
大化改新影响:
大化改新,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年,此年为大化元年。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大化改新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第二次是明治维新(始于19世纪中期)
明治维新影响: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5)日本行政法的改革扩展阅读
大化改新评价:
关于大化改新后的社会性质,史学界主张不一。日本学者大都认为改新后的律令社会是奴隶社会的继续。因为大化改新后阶级关系没有没生变化,公民的沉重徭役负担,其性质与部民的负担并无不同。中国学者除部分人赞成日本学者的观点者外,也有部分认为大化改新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日本的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起源于日本本土但了吸收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都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分配制度和租税制度。改新后国家对农民的关系是土地所有者对农民的剥削关系。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并以租庸调的形式向公民征收国税和课以徭役,公民被束缚在口分田上,以臣属关系依附于国家。
这种生产者对土地所有者的依附关系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是有别于奴隶制的关键所在。班田农民除了有终身使用权的口分田外,还拥有对山林池沼的使用权,每年除了交纳固定的租税和徭役外,交租后剩余的产品可以占为己有。由此及见他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大化改新后,虽然奴婢仍然存在,但其数量占当时人口的1/10左右,大部分集中在畿内。奴婢在社会生产中已不起主导作用,多数从事非生产性的家庭杂务。当时社会生产者的主要担当者是班田农民。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中国唐朝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㈥ 近代日本行政法是在借鉴哪个国家行政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德国。
虽然当时有人主张效仿法国,但1880年后,政府全面转向学习德国,1890年《行政裁判法》就是在德国专家参与之下制定的。
㈦ 日本科研机构是怎么改革的
日本人创新能力强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强调“科技创新立国“并积级开展尖端科技的研究开发。
日本提高创新能力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从“科技模仿立国”走向“科技创新立国”。
1,从80年代以来,日本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跻身于世界科技大国之列。但日本的基础科学研究薄弱,远不及美欧等科技发达国家,为此,日本政府决定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特别是提高基础科研经费的比例。
2,1995年11月,日本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明确提出将“科技创新立国”做为基本国策。
二,调整科研领导体制,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统一领导。
1,原日本的科研政策的制定和管理由日本科学技术厅、文部省、通产省等按各自的分管领域分别负责。
2,科技厅和文部省主要负责基础科学和大型研究项目,通产省主要负责应用技术的开发。由于这几家科研主管部门各自为政,不能通盘考虑日本的整体科研战略,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有效展开。
3,日本众议院立法通过国家行政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将科学技术厅和文部省合并,组建教育科学省,并将现属通产省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其他部门负责基础科研的机构划归教育科学省,建立起一体化的科研领导体制。
第三,确保优秀的科研人才。日本政府决定实施研究人员任期制度,不搞研究终生制,促进科研人才流动。在任期内达不到预期目标者将被淘汰出局,使国立科研机构成为最优秀科研人员汇集之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果断提拔年轻人负责研究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
第四,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衔接,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为了缩短科研成果走进工厂的时间,日本设立了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委托开发”和“开发斡旋”制度,由国家出钱委托企业开发,实行成果共享。
第五,改革教育体系,加速科技人才培养。日本政府要求把理工科大学、特别要把国立大学的研究生院建设成科研人才的基地,造就大批科研人才,并调整大学的学科设置和教育研究体系,增加新学科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充实和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日本政府还要求中小学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㈧ 日本政府部门有那些
1.内阁部门16个。具体是:内阁官房,内阁法制局,人事院,内阁府,复兴厅,总务省,法务省,外务省,财务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防卫省。
根据《日本国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权属于内阁。内阁是日本的最高行政机构,一切重要决策皆由内阁制定和执行。内阁总理大臣也称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由国会提名经议员选举产生,并经天皇任命。
2.独立机构1个:会计检查院。
(8)日本行政法的改革扩展阅读:
1.日本的行政机构是由明治维新后在中央政府实行的太政官制演变而来的。中央行政机构(内阁)根据天皇的敕令建立,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属于天皇,而不属于内阁。内阁下属行政机构称为“省”。
2.内阁官房:即政府办公厅,是内阁执行行政事务的主要助手,主管内阁的日常事务,调查,搜集国内外情报,研究审议内外政策,为内阁决策提供根据。内阁官房长官由总理大臣任命,是内阁中掌握实权的人物。下设有参事官室,审议官和调查官室。
3.内阁法制局:是内阁的法律顾问和咨询机关,主要负责审查有关法律案,政令案,条约案,并向内阁申述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法制的事项。法制局长官虽然不是内阁成员,但可以出席内阁所有会议,发挥重要作用。
4.人事院:是协助内阁管理人事行政的独立性机构,负责主持国家公务人员的考试,晋升,任免,决定其职别,薪俸等事项。人事官不受内阁更迭的影响,保护相对稳定性。人事院由人事官组成人事会议,下设事务总局,专管人事院的业务工作。
㈨ 深受我国唐文化影响的日本改革是
大化改新(646年)
(1)经济方面
①推行公地公民制。:废除皇族、豪族个人支配土版地、人民的体制,改为权公地、公民,豪族由政府发给“食封、
②实行班田收授法:围绕土地问题进行改革,班是分、赐的意思。
③实行租庸调制:实行统一的新税制。
(2)政治方面
①确立中央集权体制:“改去旧职、新设百官、及著位阶、以官位叙”的官制改革原则,一种全新的封建官僚体制取代了旧有的贵族官僚体制。
②制定律令:701年制定《大宝律令》;718年修改后,新的律令称《养老律令》。“律”相当于刑法,大体仿效唐律,吸收日本社会原有的惯例;“令”相当于行政法、民法、诉讼法,从日本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同时参照唐令。
③神化天皇:律令国家为提高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意识,效仿中国“官修正史”的做法,编修国史和地志。790年《日本书纪》,以天皇历史为中心,强调天皇统治的神圣性和律令国家的权威,政治色彩强烈
㈩ 日本学习中国进行了什么改革是仿照中国那些朝代的制度这次改革在日本历史上有什么重要作用
大化抄改新,又作大化革新,袭是645年发生的古代日本政变。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豪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唐朝)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主要:
(1)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2)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度,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3)中央设二官:神只官、太政官和八省(中务、武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宫内)、一台(弹正台);一般地方设国、郡、里。
(4)兵制方面,首都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
此后日本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