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68条欺诈
Ⅰ 经济案68条是什么
一)有关仲裁的一切文书、通知、材料等均可以派人或以挂号信或特快专递、传真、电传、电报或仲裁委员会秘书局或其分会秘书处认为适当的其他方式发送给当事人及/?或其仲裁代理人。
【简释】
仲裁文件能否有效送达给当事人是决定仲裁程序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关系到仲裁机构是否履行了对当事人仲裁权利、义务的通知义务,也关系到当事人是否能充分行使其参与仲裁的各种权利。仲裁程序结束后,在裁决的执行或撤销程序中,如果因为仲裁文件未能有效送达而导致当事人没有得到指定仲裁员或者进行仲裁程序的通知,或者未能陈述意见的,根据《仲裁法》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条,《纽约公约》第五条的规定,仲裁裁决可能会被撤销或不予执行。
【提示】
本款所规定的送达方式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由CIETAC秘书局或秘书处确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向当事人的仲裁代理人送达仲裁文件,应有当事人的明确授权。此外,如果当事人或其仲裁代理人的地址在仲裁程序中发生了变化,该当事人或其仲裁代理人应及时通知CIETAC秘书局或其分会秘书处。
(二)向一方当事人及/?或其仲裁代理人发送的任何书面通讯,如经当面递交收讯人或投递至收讯人的营业地、注册地、住所地、惯常居住地或通讯地址,或者经对方当事人合理查询不能找到上述任一地点,仲裁委员会秘书局或其分会秘书处以挂号信或能提供投递记录的其他任何手段投递给收讯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营业地、注册地、住所地、惯常居住地或通讯地址,即应视为已经送达。
【简释】
仲裁文件的送达分为事实送达与法律送达。所谓事实送达,是指当事人或其仲裁代理人确实收到了有关仲裁文件;而法律送达,是指在满足相关法定或仲裁规则规定的条件下,视为当事人或其仲裁代理人收到了仲裁文件。本款即是对适用法律送达的条件、方式及效力的规定。适用法律送达的前提是查询不到被送达人的有效地址。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查询义务承担者是案件的另一方当事人,而非仲裁机构或仲裁庭。在此前提下,CIETAC秘书局或其分会秘书处向被送达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地址投递仲裁文件,只要能够提供投递记录,即视为仲裁文件已经送达。
仲裁文件的送达不同于诉讼程序中司法文书的送达。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至第八十四条对向国内当事人送达诉讼文书的方式进行了规定,而第二百四十七条对向境外当事人送达诉讼文书的方式进行了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送达诉讼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仲裁文件的送达则不需要送达回证,只需提供投递记录,以证明仲裁机构曾经向当事人投递过仲裁文件,即视为文件已经送达。
此外,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但是,鉴于仲裁是保密的,公告送达的方式将导致当事人的名称及案由被公布于众,从而与仲裁保密性的原则不符,因此,仲裁文件不适用公告送达。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应尽到合理查询的义务,若仍无法查到其有效地址,则可将仲裁文件投递给收讯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营业地、注册地、住所地、惯常居住地或通讯地址,并提供投递记录,即视为送达;如果因一方当事人无法联络而导致仲裁程序无法继续进行,仲裁庭或仲裁委员会秘书长也可以根据本规则第四十一条的规定,终止仲裁程序,决定撤销案件。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
“人民法院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当事人送达诉讼文书,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一)依照受送达人所在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中规定的方式送达;
(二)通过外交途径送达;
(三)对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受送达人,可以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受送达人所在国的使领馆代为送达;
(四)向受送达人委托的有权代其接受送达的诉讼代理人送达;
(五)向受送达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代表机构或者有权接受送达的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送达;
(六)受送达人所在国的法律允许邮寄送达的,可以邮寄送达,自邮寄之日起满六个月,送达回证没有退回,但根据各种情况足以认定已经送达的,期间届满之日视为送达;
(七)不能用上述方式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公告之日起满六个月,即视为送达。”
在涉外案件的仲裁程序中,对境外当事人可以直接通过邮寄方式(挂号信、特快专递)或传真、电传方式送达,不需要经过上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复杂程序。
虽然仲裁文件的送达程序与司法文书的送达不同,但是,有关司法文书送达的司法解释对仲裁文件的送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向外国公司送达司法文书能否向其驻华代表机构送达并适用留置送达问题的批复》(2002年6月22日起施行)规定:
“……当受送达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有代表机构时,便不再属于海牙送达公约规定的‘有须递送司法文书或司法外文书以便向国外送达的情形’。因此,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七条第(五)项的规定向受送达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代表机构送达诉讼文书,而不必根据海牙送达公约向国外送达。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向外国公司的驻华代表机构送达诉讼文书时,可以适用留置送达的方式。”详见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2]15号。
参照上述规定,在查询不到外国当事人的有效地址时,如果对方当事人请求,仲裁机构可以向外国当事人的驻华代表机构送达仲裁文件。事实上,以提供投递记录的方式向当事人送达仲裁文件的方式与诉讼文书的留置送达方式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只是仲裁文件的投递记录须由独立于仲裁机构与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出具,一般是由仲裁委员会委托的律师事务所或者是邮政快递公司出具投递证明。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该《规定》,人民法院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交由国家邮政机构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法院专递”是在国家邮政机构已经开通的特快专递网络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更加安全、快捷的邮寄送达方式。CIETAC在仲裁实践中,早已使用邮政特快专递的方式送达仲裁文件。而最高人民法院该《规定》中的部分条款,对于规范使用邮政专递的方式送达仲裁文件具有参考价值。
该《规定》第三条规定:
“当事人起诉或者答辩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或者确认自己准确的送达地址,并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当事人拒绝提供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拒不提供送达地址的不利后果,并记入笔录。”
该《规定》第五条规定:
“当事人拒绝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经人民法院告知后仍不提供的,自然人以其户籍登记中的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为送达地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其工商登记或者其他依法登记、备案中的住所地为送达地址。”
该《规定》第七条规定:
“受送达人指定代收人的,指定代收人的签收视为受送达人本人签收。
邮政机构在受送达人提供或确认的送达地址未能见到受送达人的,可以将邮件交给与受送达人同住的成年家属代收,但代收人是同一案件中另一方当事人的除外。”
该《规定》第八条规定:
“受送达人及其代收人应当在邮件回执上签名、盖章或者捺印。
受送达人及其代收人在签收时应当出示其有效身份证件并在回执上填写该证件的号码;受送达人及其代收人拒绝签收的,由邮政机构的投递员记明情况后将邮件退回人民法院。”
该《规定》第九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为送达:
(一)受送达人在邮件回执上签名、盖章或者捺印的;
(二)受送达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其法定代理人签收的;
(三)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其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的工作人员签收的;
(四)受送达人的诉讼代理人签收的;
(五)受送达人指定的代收人签收的;
(六)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的。”
该《规定》第十条规定:
“签收人是受送达人本人或者是受送达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的,签收人应当当场核对邮件内容。签收人发现邮件内容与回执上的文书名称不一致的,应当当场向邮政机构的投递员提出,由投递员在回执上记明情况后将邮件退回人民法院。
签收人是受送达人办公室、收发室和值班室的工作人员或者是与受送达人同住成年家属,受送达人发现邮件内容与回执上的文书名称不一致的,应当在收到邮件后的三日内将该邮件退回人民法院,并以书面方式说明退回的理由。”
该《规定》第十一条规定:
“因受送达人自己提供或者确认的送达地址不准确、拒不提供送达地址、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人民法院、受送达人本人或者受送达人指定的代收人拒绝签收,导致诉讼文书未能被受送达人实际接收的,文书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
受送达人能够证明自己在诉讼文书送达的过程中没有过错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Ⅱ 什么是欺诈消费者的行为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如何赔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经营者的欺诈行为的认定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条件:
.经营者主观上有欺诈的故意;.经营者实施了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因经营者的欺诈而陷入错误;.消费者基于错误认识而消费。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3条规定,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标示销售商品的;.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标记销售商品的;.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利用广告、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根据《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4条规定,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时,有下列情形之一且不能证明自己确非欺诈、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的,应当承担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法律责任:
.销售失效、变质商品的;.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的:
.销售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的。
上面两条规定所不同的是,第3条所列的13种情形,均有欺诈的故意,可以直接认定其为欺诈行为。而第4条所列的4种情形。不能直接认定经营者具有欺诈的故意,而是将举证责任转给经营者,如果其不能自证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则将认定其为欺诈行为。此项规定使消费者摆脱了对经营者欺诈的故意的举证,对消费者非常有利。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1倍。”
Ⅲ 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
是关于证据的一则发条:第六十八条 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提交外文书证,必须附有中文译本。
Ⅳ 什么样的证据可以成为欺诈、胁迫的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回意隐瞒真实情答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第69条规定: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欺诈、胁迫行为,也是不损害国家利益时,构成可撤销民事行为,否则,为无效民事行为。
Ⅳ 中国合同法中关于欺诈而签订的合同是如何规定的
《合同法》五十二条关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是无效的。 第五十四条,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从法条上我们不难看出,合同欺诈的构成有四个要件。
1、一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实事实;
2、对方因此陷入错误认识,也就是说欺诈与错误具有因果关系;
3、对方因错误认识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就是认识错误与不真实的意思表示间有因果关系;
4、欺诈具有不正当性。从这四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互为因果,可见法律对欺诈认定的严谨性。
(5)民事诉讼法68条欺诈扩展阅读:
欺诈要件的要点分析
1、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一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实事实欺诈的故意,首先要明确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陈述是虚伪的,并会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纵这种结果的发生。
2、对方陷入错误认识。简单的说就是你征服了对方,让对方相信你了,跟着你的思路走了,这是一般的陷入错误认识,这里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负有告知义务的机关或者个人该告知而故意不告知或者眼睁睁的看着不说,都属于这个情况。
3、因错误认识而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就是认识错误与不真实的意思表示间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你已经跳进了对方给你挖的坑里了,到这里整个欺诈行为已经完成,那么是否构成欺诈,还的看第四条,因为我们还有善意的谎言嘛。
4、欺诈具有不正当性。笼统的说就是你的欺诈行为超出了法律、道德或交易习惯允许的限度,不是善意而是恶意,是为了损害别人的利益而欺诈的,不是为了维护别人的利益而做出的善意的谎言。
Ⅵ 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区别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本质区别:
1、主观目的不同。主观目的是从客观行为推断出来的,《刑法》对诈骗罪目的规定的很明确,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体来说是行为人不打算付出任何代价或做出任何劳务,即取得对方信任而非法占有财物。民事欺诈行为一般来讲是用夸大事实或虚构部分事实的办法,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通过履行约定的民事行为,以达到谋取一定利益的目的。形象点说诈骗罪是“骗钱”,民事欺诈是“赚钱”。
2、客观行为不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不仅在主观故意方面是不同的,而且在客观表现方面也是不同的,其实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是相互呼应的。对客观表现的不同,笔者又将其细分为欺骗内容不同、履行承诺的实际行为不同以及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1)欺骗内容不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都虚构了一些事实情况,笔者将这些事实分为基本事实和辅助事实,或曰主事实和从事实。基本事实是决定相对方做出判断的主要依据。如果行为人虚构了基本事实,则对方不能了解行为人的主要情况,所做出的相应行为是建立在完全虚假的事实基础上的。而辅助事实则是一些细枝末节的情况,不足以影响相对方的判断。
(2)履行承诺的实际能力和行为不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根本不打算实现自己的任何承诺,也没有能力实现承诺。很多人认为主观上有无非法占有的目的是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区别的关键所在。
(3)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是否积极的承担责任不能作为决定民事欺诈行为与诈骗罪的界限,只可以作为参考因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诈骗罪暴露后,行为人为逃避法律制裁,都有承担责任的行为。
《民法通则》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Ⅶ 什么属于民事欺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相关 司法解释规定,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内更、终止民事权利容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
可以依法进行起诉。欺诈是故意欺骗他人,使之陷于错误的行为。受欺诈而实施的行为则是由于他人的欺诈行为陷于错误而作出的意思表示。
拓展资料
民事欺诈主要是指行为人为了用于经营,借以夸大履行能力等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当事人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
相关法律知识:合同诈骗,即行为人必须有使对方当事人受欺诈而陷入错误,并因此为意思表示,从而与之签订或履行合同;有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既可以表现为欺诈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使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也可以表现为欺诈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阻碍对方当事人使其发生错误;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方式,也可以表现为本应作为而故意不作为的方式。
受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入错误。这里所说的“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
Ⅷ 《民诉证据规定》68条的“不得以法律禁止的方法取证”,怎样理解法律禁止的方法哪
一般是采取言语威胁、暴力逼迫的方法让对方当事人或用利诱的方法让证人出具证明等…
Ⅸ 欺诈的构成要件
欺诈的构成要件有:
(1)一方需有欺诈的故意。所谓欺诈的故意,是指欺诈方明知自己的欺诈行为会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的认识,希望或者放任此种结果的发生的主观态度。
(2)欺诈方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一般包括故意告知虚假情况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两种。
(3)被欺诈方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的判断。也就是指欺诈的行为与陷入错误判断的结果之间有相当之因果关系。
(4)被欺诈人基于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
(9)民事诉讼法68条欺诈扩展阅读:
《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八条:
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合同法》中将欺诈分为两种,即损害国害家利益的欺诈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欺诈,前者为无效行为,后者为可撤销行为。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梁慧星教授认为:“所谓欺诈,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之行为。”
彭万林教授主编的《民法学》对欺诈下的界定是:“欺诈是当事人一方故意捏造虚假情况,或歪曲、掩盖真实情况,使表意人陷于错误认识,并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王利明教授主编的《民法》一书也认为:“所谓欺诈,是指故意告之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
对欺诈行为的构成,大都采用四要素说,即必须具备欺诈方的欺诈故意、欺诈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思表示以及欺诈方的欺诈行为与受欺诈方的错误意思表示有因果关系这四个要件,才能构成欺诈行为。
佟柔教授主编的《民法原理》一书中曾指出:“诈欺是以有意使人产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行为,因受诈欺而为的民事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制造假象、掩盖真象,致使对方陷于错误而为的民事行为。
Ⅹ 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的解说(意思)
律师专业解答:
该条来文如下自:68、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解读:该条文主要针对合同行为所制定的条款,举例说明:一方签订合同明知自己没有相关资质,而欺骗对方说有资质,与对方签订合同,这样就构成欺诈。
通过看你的问题,感觉你的问题属于离婚相关的问题,离婚属于身份关系的问题,不能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律师建议:
离婚如果找不到对方,可以法院起诉,采用公告送达的办法,与对方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