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律师
① 向律师好,我们是因为一个邻居寻衅滋事,后来被我老公打轻伤,现在要拘留,我能取保候审吗
还会开抄庭的,因为:一是既然在看守所呆了一个多月,说明已经是刑事拘留了;二是刑事案件如果与被害人协商并取得了谅解,可以办理取保候审;三是取保候审仅仅是强制措施的一种,并不是结案了,也就是暂时不在看守所里关押着了;四是刑事案件在公安机关阶段的结案方式为终止侦查或者撤销案件,起送审查起诉。既然你们没有收到终止侦查或撤销案件,案件就会移送审查起诉,公安局移送到检察院,检察院移送到法院开庭审理。需要小心的是: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办理取保候审,也都可以随时抓人进去,这个案件的下一步是时刻准备着接听检察院的电话。
② 身为律师之女,经历了落选、得宠,王满堂为何最终沦落为洗衣女
明朝正德年间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美人叫王满堂,她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从小却有一个做皇后的梦想,但是在历史中她有一个封号是“大顺平定皇后”,不同于历朝历代的皇后是被册封的,她并不是皇帝封的,而且她还有一个称号“浣衣皇后”,为什么会对她这样称呼呢?
回了原籍的王满堂因为进过宫,突然就有了想要做皇后的想法,而且日思夜想,并且做梦梦到了自己找了一个叫赵万兴的人做丈夫,并且成了皇后,结果这件事被有心人事听到了,直接假装是赵万兴,结果二人结婚后,直接这个人就自称皇帝,册封王满堂为皇后,但是好景不长,这件事传到了朱厚照耳中,直接就把他们处置了,王满堂进宫做了一个婢女,人称浣衣皇后,等到后期的时候朱厚照看她长得好看,也宠幸了她一段时期,但是朱厚照英年早逝,所以之前答应她册封皇后到最后也没有实现。
③ 当事人要见律师,律师不去见,怎么办
律师就是为当事人服务的
当事有要求的,应满足当事人的要求
不满意可以解除委托代理
④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有关于地质灾害的律师吗
阳泉都没有 不谢!阳泉律师大多数刑辩律师
⑤ 平定县司法局律师事务所所有律师的联系电话
去当地司法局律协网站找
⑥ 给分帮个忙
排名: 1
姓: 李
由来: 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全国姓氏中以李姓最多,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超过8700万人。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几乎遍及全世界。 根据古资料显示,李姓是嬴(ying)姓颛(zhuan)顼(xu)的后裔,先为理姓(大理石的理),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县定居。为了感激逃难时有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充饥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改为李姓。 李姓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东周时期李姓向甘肃、河北发展,西汉时期,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从东汉开始,李姓陆续迁徙西南,分布于四川、广西一带。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在长江以南仅分布部分地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了将近300年,李姓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朝李家皇室子孙众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赐与李姓,这样大大扩充了李姓人口。经过唐朝的大发展之后,李姓开始南迁,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河南的李姓于唐高宗年间进入福建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不少李姓因避战乱迁往南方;第三次从唐末黄巢大起义到五代,因中原地区长期动乱,李姓自长安、河南等地方直接进入福建、广东等地。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顺等政权。另外,李姓历代人才辈出。春秋时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渊,李世民、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五代词人李后主;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名将李显忠;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文学家李梦阳、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清代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李秀成,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近代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才。美籍华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为当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祖籍广东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现代香港十大财团之首、广东潮州人李嘉诚等等。
排名: 2
姓: 王
由来: 根据专家考证,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即超过8000万人,是中国第二大姓。王姓来源众多,但有一些共同点,即大多为帝王的后人自称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个儿子高的后裔,因本来为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陕西、河北等地;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被废为平民后,世人因其原来为王族称之“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山东胶南县、山西等地;三是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孙子在战败后逃往泰山,因原为王族,就也以王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被昏君纣王剖腹致死后,其居住在河南卫辉的子孙改姓王,这支王姓后来又发展到天水、东平、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出自田姓之王,田姓为战国齐国之君,为秦所灭后,齐人仍称其“王家”,后也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东昌乐、河南开封等地。其他还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后,王姓发展迅速,在西晋末年后逐渐迁往江南。唐朝时王姓主要迁往福建,也有迁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时期,主要迁往江苏、浙江一带,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迁往广东等地。明末开始,王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王姓称王称帝者14人,先后建立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王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在此300多年里,王姓与谢姓并称望族。而其他时代也是英才不断,如西汉有王昭君;东汉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桀;魏晋有医学家王叔和;大将军王敦与堂弟王导一时权倾天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数学家王孝通,医学家王冰;宋朝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戏曲作家王实甫;明代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农民起义女首领王聪儿,文学家王文治;近代有学者王国维;现代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 海外的华人也不乏人才,如“电脑大王”王安,曾被列为美国十大富翁之一;企业家王嘉廉;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赣骏是著名科学家。
排名: 3
姓: 张
由来: 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古书上记载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祖辈的名字中的字作为姓的,韩国的开国者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原本姓聂,后改为张姓,世代居住在许昌,成为大姓。晋代有中原张姓迁至福建,唐朝年间,张姓人氏又随陈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后河南光州张姓迁往广东,从清初开始,广东、福建的张姓又迁入台湾,从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自古为英才辈出的姓氏。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道派,被称“张天师”,张角、张梁、张宝创立太平道起义,称为“黄巾军”,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大将张飞,张辽;西晋文学家张华;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张凤,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说、张九龄又是宰相,又是文学家,名将张巡,书法家张旭,小说家张读,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五代时农民起义首领张遇贤;北宋有农民起义领袖张余、张海;南宋大将张宪、张俊;元代有大将张弘范;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医学家张景岳,著名道士张三丰,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 海外张姓华人杰出代表有林肯大学校长张道行,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宇航员张福林,华盛顿世界银行总会计师张展成,遗传生物学家张觉明,著名画家张玉良、张融,航空与太空总署宇宙航空高级总工程师张云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张荣发等等。
排名: 4
姓: 刘
由来: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共产党员刘胡兰等等。 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排名: 5
姓: 陈
由来: 陈姓为古帝舜的后裔的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国号陈,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陈姓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齐国被秦国灭后,田轸逃到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此后,陈姓在中原发展成为名门望族。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 陈姓的大发展是在公元557年,陈霸先在江苏南京称帝,国号陈,此时,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及长江和朱江之间。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经过几年的战争镇压了福建南部的叛乱,局势平定后,陈元光定居福建,成为南方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南宋期间,因金兵南侵,中原姓氏大批迁入广东。陈姓也由此迁入广东,明末,陈姓又迁入台湾。陈姓迁如越南的时间较久远,宋代时人最多。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 秦朝陈胜领导900人起义,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西汉时,陈平任三朝宰相,抗匈奴名将陈汤;新莽末年有绿林起义军将领陈牧,“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西晋史学家陈寿;唐朝时,陈氏有三人任宰相,还有文学家陈子昂、陈鸿,诗人陈陶,大将陈玄礼,浙江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五代、宋初有著名道士陈抟;北宋诗人陈师道;南宋,陈姓最著名的是思想家、文学家陈亮,其他诗人陈与义,学者陈傅良,画家陈居中;元末陈友谅称帝,国号汉;明朝,最著名的陈姓是著名画家陈洪绶,旅行家陈诚;明清之际有思想家陈确,散文家陈贞慧,小说家陈枕;清朝,福建总兵陈化成,诗人陈恭尹、陈文述,文学家陈沉,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陈得才,近代最著名的人物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 陈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五,即超过5000万人,是当今中国的第五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另外,陈姓还广泛分布于各少数民族中。
排名: 6
姓: 杨
由来: 杨姓出自姬姓,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名为姓,一支是以居住地为姓。姬氏子孙被周幽王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建立杨国,国君称为杨侯,后杨国被晋国所兼并,杨侯的子孙便以杨为姓。晋国灭杨后,将杨地赐给其大夫羊舌氏,因此,羊舍氏的子孙也姓杨,羊舌氏的后裔因内乱逃到陕西,后逐渐发展到河南等地。西晋末到唐朝末,杨氏逐渐迁入福建等地。自宋代起,福建开始成为杨姓播迁中心之一。至元明,为躲避战乱,福建杨姓迁入广东,后发展成为望族。 在中国历史上,杨姓称帝称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战国初期有哲学家杨朱,西汉有学者杨何,无神论者杨王孙。新莽末年有赤眉军政权大司农杨音,东汉末年有文学家杨修,魏晋之际有哲学家杨泉,西晋有太傅、大都督杨骏,北魏有大将杨大眼,北朝末杨坚灭周灭陈,统一全国,国号隋,唐朝,杨姓任宰相者11人,宰相杨炎,也是理财家,“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杨炯,学者杨士勋,雕塑家杨惠之,贵妃杨玉环,五代时有书法家杨凝式,杨行密创建吴国,定都扬州。宋代,杨氏最著名的人物要数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杨业与其子杨延(yan)昭(zhao)、孙杨文广均为北宋名将。北宋有文学家杨亿、学者杨时,医学家杨介,南宋有诗人杨万里、哲学家杨简,数学家杨辉。元代有诗人杨载,散曲家杨朝英。明代,诗人杨基,文学家杨慎,画家杨文聪。清代学者杨名时,戏曲作家杨潮观,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现代有省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杨殷,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教育思想家杨贤江,爱国将领杨虎城。 海外杨姓华人中如杨振宁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及美国著名企业家杨雪兰等。杨姓是当今中国的第六大姓,分布极广,遍及全国
排名: 7
姓: 赵
由来: 宋代编写的《百家姓》将赵姓列为全国首姓,是因为赵姓是宋朝的“国姓”,实际上并非如此。根据考证,赵姓是当今中国的第七大姓。赵姓形成于西周,祖先为造父。造父是西周时著名的驾奴车马的能手。一次周穆王外出后有战事必须很快赶回,这时造父驾车日行千里,使周穆王及时打败了来犯之敌,于是周穆王赐赵地(今山西洪洞县北)给造父,自此以后,造父族称为赵氏。战国时赵姓主要在山西,河北等地发展,秦朝后,逐渐向甘肃、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发展。秦代时,赵佗任南海郡县令,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两广一带。汉以后,赵姓人向福建、四川、江苏、江西等地迁移,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以及海外一些地区。由于秦汉以来尤其是唐宋以后赵氏遍布江南、岭南各地,加上南宋赵氏政权统治淮河、秦岭以南的达150年,所以赵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赵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宋代。五代末,河北人赵匡胤于960年发动兵变,国号宋,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北宋于1126年被金灭,1127年赵构在河北商丘称帝,后迁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到1279被元所灭。其他赵姓人物有:三国时的数学家赵爽和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唐代有经学家赵匡、著名琴家赵耶利;北宋有画家赵昌;南宋有诗人赵师秀,画家赵孟坚、赵伯驹;金有文学家赵秉文;宋元之际有理学家赵复;元代有书画家赵孟,画家赵雍、赵原;明代有政治家、文学家赵南星,画家赵左,医学家赵献可;清有诗人赵执信,医学家赵学敏,史学家赵翼,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赵亚曾;民国期间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
排名: 8
姓: 黄
由来: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他的后代分为14个姓,其中的黄姓是他的后裔在商末周初时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后黄国被楚国灭后,其国人皆以黄为姓氏。黄姓的另一支起源是远古时从河南黄水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其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姓人氏,有的北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迁至今湖北境内。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名黄歇)被封于江苏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在江苏定居。自战国后期以来,湖北武汉一带一直是黄姓繁衍的中心。汉代以后,由于做官等原因,黄姓逐渐向大江南北迁徙,尤其是在宋代,黄姓得到广泛的播迁,发展到全国各地。 黄姓人才辈出,历代都涌现出一些颇有建树的人物。如秦朝末年的黄石公;西汉丞相黄霸;东汉神童黄香;三国时有名将黄忠,黄盖;唐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他于875年起义,881年攻克洛阳,继又于当年年底进入长安,做上了皇帝,国号大齐,但由于没有根据地,起义很快便被镇压,黄巢自杀;五代有画家黄筌、黄居 ;北宋有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南宋末有思想家黄震;宋元之际有音韵训诂学家黄公绍;元代有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和书法家、音乐家、画家黄公望;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女文学家黄娥;明清之际有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为三大儒之一;清代有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围棋国手黄龙士,篆刻家、书画家黄易,诗人黄景仁;近现代有作家黄人,革命家黄兴等等。黄姓为我国第八大姓,在南方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
排名: 9
姓: 周
由来: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一般认为,黄帝的后裔迁徙到陕西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即北魏献帝的兄长原来是少数民族姓氏,北魏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姓为汉姓,将其改为周姓。周被秦灭后,部分周族人迁往江苏沛县,成为当地大姓。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原人民大批东移徐州,进而南渡,其中周姓迁居安徽庐江。后周姓逐渐向南方发展,唐朝时迁往福建,四川、江西、广东等地,清朝时周姓迁往台湾及海外谋生。周姓在24史中单独列传的有276人,可见周姓历朝不泛英才。西汉时周勃、周亚夫父子名将;三国时名将周喻,曾大破曹军于赤壁,且精通音乐;五代时有画家周文矩;北宋有哲学家周敦(i)颐,词人周邦彦;南宋有词人周密,著有《武林旧事》;元代有音韵学家周德清;明代有画家周臣;清代有词人、词论家周济,编有《宋四家词选》,象棋名手周廷梅,围棋国手周小松,农民斗争领袖周立春;近现代有湘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周飘群,,象棋名手周德裕;当代最著名的周姓人物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周恩来。周姓不仅在国内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而且还远迁于欧美、东南亚及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海外的周姓华人也有不少杰出人物,如美国著名华人律师周雅定,印尼有出版业大王周伟泰等等。据专家考证,周姓是当今中国第9大姓。
排名: 10
姓: 吴
由来: 吴姓出于吴国,祖宗是太伯和仲雍,形成于战国时期,其中有一段故事。太伯和仲雍的父亲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季历聪明又很有才干,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想让弟弟季历当继承人,于是便自动让位,他们趁父亲有病时,远奔东南沿海一带,不再返回陕西。由于当时江南还很落后,太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当地的人便拥护太伯为领袖,建立吴国。吴国的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占据今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后吴国传到了夫差时,被越国所灭,吴国的子孙四处避难,为不忘故国,以国名为姓,就是吴姓。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被流放到江西,在此发展繁衍,成为吴姓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他逃亡的一部分逃到山东、河南等地,一部分隐居在江浙及安徽一带。后来经过战乱、做官、迁徙等,吴姓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吴姓不仅在国内发展繁衍,而且早在公元前450年,就东渡日本,南迁越南等地,成为当地的大姓,如现在越南的吴姓为第六大姓。 战国时有兵法家和改革家吴起;秦末有农民起义领袖吴广;三国时有文学家吴质;南北朝时有文学家吴均;唐朝时有著名的画家吴道子,他擅长画佛、道教人物,因其高深的艺术造诣(yi)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而被誉为“画圣”,此外唐代还有史学家吴兢(jing);五代时有名将吴峦(luan);南宋有文学家吴曾,词人吴文英;金有文学家吴激(ji);元代有戏曲作家吴昌龄。明代到现在,吴姓有名人物多数为画家和小说家,如明代画家吴伟,清代画家吴历、吴熙载、吴友如,近代画家吴昌硕,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写有著名小说《西游记》,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此外明代还有医学家吴又可,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清代还有文学家吴锡麟,诗人吴伟业、吴嘉纪,散文家吴敏树,医学家吴尚先等等;民国时期还有学者吴承仕、戏曲理论家、作家吴梅等等。 吴姓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名列第十位,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在一些少数民族也占有一定数量。
⑦ 荀彧既然忠心汉室,反对曹操篡汉自立,为何又助纣为虐
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苏轼的评语
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志林十三条|论古|武王非圣人》
《易中天品三国》中的易教授的看法:
荀彧之死决不是因为不肯杀害负皇后而自杀,一定是另有隐情。荀彧是曹操阵营中最重要的谋士,曹操一直把荀彧视作自己的“张良”,而荀彧也确实没有辜负曹操对自己的期望,为曹操出谋划策,竭尽全力。但是后来两人确实闹翻了,荀彧最终忧郁而死,那么荀彧是因为什么和曹操翻脸的呢?曾经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为什么会走到这一地步呢?
我认为是政见分歧。人们都说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就像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一样,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一下的。就是关于谋士的这个定义,历史上的那些谋士一般的说,他们的职业道德就是为他们的主人、君主服务,君主要做什么,他来出谋划策,这是一般意义上的谋士。就像现在的律师一样,律师干什么的?为当事人服务,当事人要打官司,我帮你打赢,这是我做律师的职业道德,至于你这个官司是谁我是不管的,所以也有律师替黑社会辩护嘛,也有这样的律师,作为律师来说它作为一种职业来说也无可指责,要讲清楚,无可指责。谋士,他为他的君主出谋划策,不管这个君主做好事、做坏事他都出谋划策,就他职业而言也无可指责。但是在谋士和律师当中有一些人,极少数的一些人,他们是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底线的。在刘备那边就是诸葛亮,在曹操这边就是荀彧,他们两个人是高于一般谋士之上的,由理想的人。
我们看荀彧当时给曹操提出的三大纲领: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这三大纲领强调的是什么呢?强调的都是必须坚守道德和正义,都强调这个。所以荀彧的三大纲领它不是策略,不是谋略,是理想,是纲领,说到底就是要维护汉室,维护大汉王朝。而且荀彧对曹操寄予厚望,他认为曹操有这个能力。曹操也有这个理想,因为董卓之乱的时候是曹操首倡义兵,关东联军的时候只有曹操和孙坚去打董卓,是一个爱国爱民的乱世英雄,荀彧的理想就是辅佐这样一位英雄把国家重新平定下来,让大汉王朝延续下去,这是荀彧的理想。
但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到了他决心要封魏公、建魏国的时候,政治上极为敏感的荀彧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这个时候曹操和皇帝的关系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因为他一旦封了魏公,他就要建立一个独立公国,这个独立公国和大汉王朝的关系将是国与国的关系,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了,它是国与国的关系了,曹操跟皇帝是公爵与皇帝的关系。当然这里头还有一点微妙的地方,就是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宗主国,这个魏公国是这个宗主国册封的邦国,但是和郡县与中央的关系大不一样了。这个搞来搞去搞得不好它就会发生变化,因为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个空架子,什么都没有,曹操举手之劳就能把大汉王朝灭了,所以荀彧是不能接受的。
在这样一种不能接受的情况下,他就面临着自己命运和道路的选择,怎么办?但是无可选择。他怎么呢?他现在发现曹操不是他能寄予厚望的人了,谁是?刘备是?就算刘备是,他能投奔刘备吗?他这个时候还能投奔刘备吗?不能。那么跟着曹操继续干,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走向自己愿望的对立面,他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跟自己做对。他现在是不能帮曹操也不能不帮曹操,既不能背叛曹操又不能不背叛曹操,所以我称之为进退失据,而且只有死路一条。何况我们可以想象到荀彧这个时候的内心是非常的痛苦,因为对于像他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比理想的破灭更让他痛苦的事情了,所以不管他是忧郁而死,还是服毒自杀,他死前一定是非常的痛苦。甚至我怀疑,就是他自己要自杀的。很可能曹操是送来了这个空的食盒,因为曹操是喜欢做这种事情的,那完全有可能送一个盒子给荀彧,打开一看空的;但空的不等于说你死,也可以理解为别说话,闭上你的嘴巴,只要你不说话,饭还是有吃的。你可以做多种解释,但是如果荀彧拿到这个食盒他马上是选择死,他就要用自己的死来告诉曹操:我绝不能赞成你这做下去!就是表明这样一个态度。
所以我觉得曹操终其一生最后没有称皇帝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忘不掉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荀彧的在天之灵在看着他呢,这就是道德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所以我觉得荀彧如果是我们当代人的话,他临死之前也许会对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他确确实实是千万里在追寻着曹操,他二十多岁就来到曹操身边,一直干到五十岁,二十多年跟着曹操出生入死,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但是到了最后两个人翻脸的时候,那个心也是够狠的。但是荀彧没有办法,他没有别的选择,他也找不到自己的同志,因为在朝廷内部和朝廷外面,主张维护汉室的人都是反曹操的;拥戴曹操的人又差不多都是赞成曹操去封魏公、建魏国,甚至后来主张他当皇帝的;属于曹操阵营和曹操关系非常好,又反对曹操这样做的就他一个,所以他下面的那个歌应该也是很正常的:“我今生看来注定要独行,热情早已被你耗尽”,虽然在梦里,曹操曾经是他的唯一。而此刻荀彧却只能一遍一遍地问自己:“你到底好在哪里?好在哪里?”他只能一遍遍地问,你到底好在哪里?我为什么要追随你?
荀彧当然没有问,荀彧问了曹操也不会回答,因为曹操和荀彧一样,也是进退两难,而且曹操比荀彧更难。为什么?因为荀彧是一个人,当他的理想破灭以后他可以选择比方说自杀,他甚至也可以选择归隐,他可以退出这个政治斗争。而曹操这个时候已经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就算他曹操本人想退,其他人也不会答应他退,所以曹操同样是没有退路的。更何况曹操此刻已经走火入魔,鬼迷心窍,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这个魔鬼是什么呢?就是不受限制、不受监督、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为了获得和保有这个最高权力,曹操只能硬着头皮在血染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所以荀彧选择了死,曹操选择了杀,他还要继续杀人,包括杀他的亲朋好友,一直杀到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