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组团法律服务
1. 如何开展司法行政工作网格化管理和服务
深入理解和把握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创建为司法行政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营造法治氛围为职能定位,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社会参与度。建立由领导担任组长的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管理委员会、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协调小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乡镇和街道相应设立机构,形成网格化管理和组团式服务的领导格局。在乡镇、企事业单位及交通、劳动争议、集贸市场等行业和领域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人民调解员、安置帮教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矛盾纠纷信息员,实施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司法所指导下共同负责矛盾纠纷排查、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
整合司法助理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组建司法行政工作网格服务团队,将司法行政工作与基层网格有效对接,确保各项职能全面融入“网格”。依托社区文化驿站、社区居民之家等场所,收集社情民意,及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上报法律需求信息,开展日常法制宣传活动,报告群众法律要求,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并对社区矫正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帮扶。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使司法行政工作体系从垂直型转向网格型,工作力量从独立作战转向集团作战,工作方式从注重管理转向突出服务,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公共服务模式。工作理念上,坚持“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最好的理念就是最好的创新”,努力缩小服务半径,提升服务效能,强化基层基础,将业务融入网格,凝聚工作力量,实现服务网格化。
网格管理员作为服务网格化管理的宣传者,做到“三清”,即网格基本情况、人员类别、区域职责清晰;主动服务,深入了解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动态需求,妥善处理矛盾纠纷,疏导情绪,及时提供就业培训、低保、困难救济、法律咨询等服务,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抗。管理方法上,建立适应开放、动态社会环境的工作方式,推进特殊人群的衔接管理,实施庭前调查社会评估制度,为法院判决提供依据。
重视规章制度在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网格化管理中的作用,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规范运作,提高工作主动性,明确工作业务范畴,规范网格服务队伍的走访、信息采集和问题处理流程,进行业务操作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以加强人民调解制度建设为主题,建立统一集中培训、业务咨询工作机制,设立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建立司法行政工作QQ群,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重要情况报告等制度。
建立网格工作评价、培训、考核、激励制度,落实群众参与评议、监督,实行司法所定期联系和日常坐班制度,保障工作运行。将网格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制定检查、评价、考核、奖励、处罚办法,与评优评先挂钩,激励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