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法律援助工作会
⑴ 关于法律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为了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我市法律服务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法律仔御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的发展主题和打造“跨越发展的展示区、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和谐发展的示范区”的奋斗目标提供法律服务,2008年12月中旬,我与市法律援助中心及公证处工作人员对我市法律服务业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先后听取了邵伯镇、真武镇司法所、江淮盛律师事务所关于法律服务业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部分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市法律援助中心,并同法律工作者、社区干部、挂钩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分析。现将本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市法律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法律服务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从拓展着眼,从规范入手,我市的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业和法律援助事业蓬勃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促进了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公民依法维权,在保障司法公证、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市现有律师事务所5家,执业律师38名;公证处1家,执业公证员5名;基层法律服务所26家,法律服务工作者92名;法律援助中心1家,法律援助律师(工作者)和志愿者207名;司法鉴定机构1家,司法鉴定人4名。
1、律师成为法律服务主角。
全市律师积极围绕经济工作“中心”,主动介入招商引资、沿江开发、园区建设、拆迁整治、重大工程项目等领域,已成为法律服务业的主体力量。2008年我市律师共担任法律顾问281家,办理各类诉讼及代理893件,避免经济损失1.6亿元,实现业务创收551万元。律师参政、议政的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市有1名律师担任扬州市人大代表,2名律师担任**市政协委员,6名律师担任市政府法律顾问。
2、公证雹核法律服务成绩显著。
2008年*9587件,比2007年增长14%,其中涉外和涉港、澳、台公证3187件;公证业务收入达350余万元,比2006年增长18.9%。2006年获得“江苏省文明公证处”称号,2007年荣获扬州市公证工作第一名。
3、基层法律服务作用独特。
基层法律服务主要业务市场是面向农村。2008年全市基层法律服务所共担任法律顾问834家,其中担任镇政府、事业单位、村居委会321家,开展各类业务1804件,避免经济损失4234.2万元,实现业务创收198.4万元。
4、法律援助事业迅猛发展。
2006年我市率先在扬州建立起法律援助市-镇-村三级工作网络,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援助体系。2008年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26件,比2007年增长41.7%,340名受援对象满意率100%。2007年1月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规范与质量检查活动先进机构,今年6月又被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
5、司法鉴定逐步走向规范。
2007年元月我市在市人医成立司法鉴定所,进一步规范我市法医临床类司法鉴定服务行为,初步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自成立以来完成法医临床鉴定近300件。
二、我市法律服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我市法律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法律服务业在发展进程中暴露出的以下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法律服务组织机构规模偏小。
主要表现为:从人数上看,每家律师事务所平均不到10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念肆岩11人;每家基层法律服务所不到4人,都属于小型所。从执业律师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我市为万分之零点三六,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分之壹点零八。我市法律服务组织机构规模偏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市的法律服务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与我市经济水平不相适应。
2、法律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
以律师为例,我市执业律师文化程度在大学本科以下的6人,占律师执业总数的15.38%,其中还有高中学历1人,且非法律专业3人。从律师业务来看,律师们还普遍缺乏专业化发展意识和提高专业化水平的措施。不少律师出于“生存”需要,无论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或其他类型的案件,几乎是有什么接什么,接什么做什么,把自己塑造成“万金油”律师。从总体上看,我市法律服务队伍素质不够高,不仅表现为学历偏低,而且知识结构单一,专业化程度低,外语能力不强,尤其是涉外涉新人才不足。
3、法律服务服务渠道窄。
目前我市法律服务机构有12家集中在城区,占到35%以上,其他22家法律服务机构(全是法律服务所)分布在12个乡镇。法律服务所因改制被推向市场,竞争加剧,不少法律服务人员流失,现有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比改制前减少35%以上,平均每镇服务人数不到6人。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布局不合理,服务渠道窄,基层法律服务力量薄弱,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法律服务需求。
4、法律服务管理手段弱。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我市作为县级市,其法律服务管理权限仅限于对法律服务人员批评教育、调查上报,对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没有行政处罚权,只能管事,难以管人,管理手段软弱。
⑵ 上海市司法局机构职能
上海市司法局的主要职能由市政府发布的“三定规定”明确,其职责范围广泛,涵盖以下几个核心领域:
- 执行国家和本市关于司法行政的法律法规,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负责实施相关规章和规划,确保法制工作的落地实施。
- 指导监狱管理工作,确保其运行规范,承担相应的责任。
- 负责劳动教养管理,确保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和执行。
- 指导和监管戒毒场所的管理工作,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
- 策划和执行法制宣传教育计划,指导全市的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同时对外开展法制宣传。
- 监管律师工作和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国外(境外)律师机构,审批相关机构的设立事宜。
- 指导公证工作,确保公正无私的法律服务提供。
- 管理法律援助工作,支持法律服务热线的运行。
- 指导基层司法所建设,推动人民调解和基层法律服务的开展。
- 监督社区矫正工作,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 负责本市国家司法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 管理司法鉴定工作,处理司法鉴定相关事务,履行日常工作委员会的职责。
- 引导司法行政系统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促进学术进步。
- 促进司法行政系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法治交流。
- 管理本系统的国有资产,审核投资项目,监督监狱和劳教设施的资产管理。
- 指导队伍建设,负责司法行政系统的警务管理和督察,协助区县司法局的领导工作。
- 作为上海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机构,推动法治城市建设。
- 处理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维护法律程序的公正执行。
- 最后,处理市政府交办的其他相关事务,确保工作的全面覆盖。
(2)全市法律援助工作会扩展阅读
上海市司法局是主管上海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市政府组成部门,是本市政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责是管理、指导全市的监狱工作、劳教工作、戒毒场所管理工作、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律师工作、国家司法考试工作、公证工作、法律援助工作、人民调解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司法鉴定管理工作、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工作及承担上海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⑶ 安庆讨薪法律援助是怎么样的
一、安庆讨薪法律援助是怎么样的? 一是结合全市创建118个民主法治示范村,将法律援助示范联系点培育工作纳入其中,加大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的宣传力度,借助一村一法律顾问的平台,开展“送法下乡”工作。 二是建立法律援助与精准脱贫攻坚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实行司法、民政、财政、扶贫办无缝对接,通过召开季度调度会和联络员会议,搭建联动平台。 三是将全市持有建档立卡手册的13.7万户贫困家庭涉及的40万贫困人员全部纳入法律援助对象范围,申请法律援助免于经济状况审查,援助事项扩大到12项,重点帮助解决 土地流转 、 征地补偿 、留守儿童、老年人维权、项目开发、 劳动合同 、外出劳务等法律方面问题。 四是开辟农民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 农民工 申请讨薪、欠薪法律援助案件,不设任何障碍,一律无条件受理,做到当日申请、当日审批、当日指派。今年以来,全市共办理建档立卡贫困户法律援助案件320件,挽回或避免经济损失1400余万元。 二、农民工讨薪怎样申请法律援助? 1、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 代理 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2、劳动者经济是否困难的标准,由当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援助事业的需要规定。 劳动者申请人住所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与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执行。 3、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向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4、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不齐全的,可以要求申请人作出必要的补充或者说明,申请人未按要求作出补充或者说明的,视为撤销申请;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需要查证的,由法律援助机构向有关机关、单位查证。 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 5、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通知有异议的,可以向确定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责令法律援助机构及时对该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 6、法律 法规 依据:《 法律援助条例 》第十条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 国家赔偿 的; (二)请求给予 社会保险 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 抚恤金 、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 赡养费 、 抚养费 、 扶养 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前款规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项作出补充规定。 第十三条本条例所称公民经济困难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援助事业的需要规定。 申请人住所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与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执行。 第十四条公民就本条例第十条所列事项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出: (一)请求国家赔偿的,向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向提供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三)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向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四)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向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五)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向被请求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