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共同犯罪
A. 关于各种考试中的共同犯罪问题
共同犯罪问题,在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犯罪过程中有很多解释,工具论,间接内正犯,共同正犯。我容觉得两份题目具体情况不同。成年A教唆12岁B杀死C,这里B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均有限,这里会被认为是A杀人的工具,A是间接正犯。若A教唆的是一名15岁少年,少年已经对事实有了一定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这里就属于共同犯罪。建议把两份题具体情况抄下来解答为宜。
B. 09年司法考试认为片面共犯是共同犯罪吗
嘿嘿,这个应该没有问题的。出题的张等一直都持肯定态度。
C. 司法考试刑法学知识:不构成共犯的几种情形
(一)过失不构成共犯,分别追究刑事责任。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例外: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二)过限行为不是共犯。即计划之外的行为,由行为人自担责任。
(12年)李某非常恼火,回家与妻子陈某诉说。陈某说:“这种人太贪心,咱可把钱偷回来。”李某深夜到黄家伺机作案,但未能发现机会,便将黄某的汽车玻璃(价值1万元)砸坏。
4.对陈某让李某盗窃及汽车玻璃被砸坏一节,对二人应如何定罪?为什么?
4.陈某构成盗窃罪的教唆犯,属于教唆未遂。李某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李某虽然接受盗窃教唆,但并未按照陈某的教唆造成危害后果,对汽车玻璃被砸坏这一结果,属于超过共同故意之外的行为,由李某自己负责。
(10年不定项选择)甲、乙预谋修车后以假币骗付。某日,甲、乙在某汽修厂修车后应付款4,850元,按照预谋甲将4,900元假币递给乙清点后交给修理厂职工丙,乙说:“修得不错,零钱不用找了”,甲、乙随即上车。丙发现货币有假大叫“别走”,甲迅即启动驶向厂门,丙扑向甲车前风档,抓住雨刮器。乙对甲说:“太危险,快停车”,甲仍然加速,致丙摔成重伤。请回答91-94题。
93.关于致丙重伤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B)
A.乙明确叫甲停车,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B.甲、乙构成故意伤害的共同犯罪
C.甲的行为超出了共同犯罪故意,对于丙的重伤后果,乙不应当负责
D.乙没有实施共同伤害行为,不构成犯罪
比较复杂的有两种情况:
1.转化型抢劫罪,个别犯罪人实施暴力是否及于其他人?一般只是实施暴力者转化,其他人不定抢劫罪。
(07年)60.丁某教唆17岁的肖某抢夺他人手机,肖某在抢夺得手后,为抗拒抓捕将追赶来的被害人打成重伤。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BC)
A.丁某构成抢夺罪的教唆既遂
B.肖某构成转化型抢劫
C.对丁某教唆肖某犯罪的行为应当从重处罚
D.丁某与肖某之间不构成共同犯罪
2.在伤害过程中杀人。
(三)事先没有通谋,事后提供帮助的行为不成立共犯。常见的事后帮助行为:(1)窝藏包庇罪;(2)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3)洗钱罪;(4)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5)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6)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但通谋的以共犯论。例如,甲骗衬衫,提前向乙约车,甲乙共犯合同诈骗,将赃物卖给丙。
(12年)10.关于共同犯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B)
B.乙明知黄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仍按黄某要求为其收取毒品原植物的种子。2人构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共犯
C.丙明知李某低价销售的汽车系盗窃所得,仍向李某购买该汽车。2人之间存在共犯关系
(10年二卷第6题)B.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甲、乙构成共同犯罪(错误)
(10年二卷第6题)D.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甲、乙成立共同犯罪(错误,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D. 司法考试刑法复习:不认为共同犯罪的几种情况
(1)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不发生共犯 (2)同时犯的不发生共犯,没有意思联络。 (3)过限的行为,也不发生共犯。(与部分共同犯罪说是一致的) 例1:(实施行为过限)甲、乙、丙夜里一起去偷鸡摸狗,乙还带了一个单筒枪。他们跑到一家鸡舍偷了一只鹅和一只鸡,鸡鹅咕咕叫,被户主发现了,就出来抓。乙看到户主开门出来,就对着门开枪,但是却打到了门框上。然后他们就跑了,没想到枪的护物落了。户主想他们一定会回来取,就躲着守候他们。果然,他们发现护物掉了又返回现场,走着走着丙不愿意去了,甲和乙就两个人往前走。甲把枪拿在手里。到了院里,户主一下子站出来,要抓他们,甲就对着户主开枪,把他当场打死了。问对本案如何定性?甲构成了故意杀人。乙在盗窃的过程中,当场实施暴力,转化成了抢劫。因为他们与其他人没有通谋,其他人不构成抢劫、故意杀人。丙应该是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因为,他们三个人当初预谋的只是偷鸡摸狗,没有想到后面发生这一系列的事情。 例2、(教唆实行过限)妇女甲给了乙3万块钱,要他去收拾一下她的花心的丈夫丙,临走时甲嘱托不要下手太狠,小心把他打坏了。但是后来乙与丙发生了冲突,乙一怒之下,拔出刀来把丙杀死了。那么甲和乙只是在伤害的限度内发生共犯,对故意杀害丙,甲不承担责任。乙定故意杀人罪,而甲她虽然不希望丙死,但是她对丙的死亡还是要承担责任的,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例3:(帮助帮助过限)甲乙是兄弟,甲开了个车行,乙说;“哥,我把车偷来,你负责销售吧。”甲同意了,第一次,乙偷了一辆车来,甲就把它卖了,赃款平分,第二次,乙没偷车,而是直接拔出刀来,捅伤了被害人,抢了车。问甲是否应承担乙抢劫的责任?不承担。甲应对几辆车负责?两辆。(总的原理:在行为人认识的限度内负责。)法律 敎育 网 (4)间接正犯不成立共犯,间接正犯就是把他人作为工具利用的情况: A、利用无刑事责任责任能力的人或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如某甲教唆不满15岁的某乙盗窃财物,然后平分。某甲和某乙不构成共犯。 B、利用被害人的行为。 C、利用无辜者或不知情者的行为。对间接正犯就按照实行犯来处理。 例1:医生甲想谋害一个病人,就开了一针毒剂,交给不知情的护士去注射,护士以为是治病用的药,就给病人注射了。那么医生和护士不构成共犯,医生只是借护士的手杀人。如果护士有过失的,只能追究医疗事故的责任。还有如通过邮寄炸药、邮寄病菌、邮寄毒品,邮递者也是间接正犯。 例2:甲某给了一包头疼粉给乙某,告诉乙某是海洛因,要乙某拿去贩卖,乙某以为真的是海洛因,卖后得款2万元钱。甲和乙不构成共犯,甲是利用乙来诈骗,是诈骗的间接正犯。当然,乙还是要按照贩卖毒品(未遂)来定罪的。 间接正犯实行行为的分类:1、直接实行 利用自己的身体、物品或动物亲自实行的 2、间接实行 利用他人来实行的行为。 例:某甲(女)恨某乙,就灌醉了某乙,然后唆使精神病人丙强奸了某乙。某甲就是间接正犯,构成强奸罪,不和丙构成共犯。 (5)事前没有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窝赃、销赃行为 一般而言,在犯罪既遂以前,加入犯罪的,是共犯。有个例外,持续犯或继续犯,那么既遂的过程中,他加入的也视为共犯。 例:甲冒充是公司的经理,聘了一个业务员乙。然后他利用伪造的公章,与丙签订了5000件衬衣总价款是15万的买卖合同。根据合同规定甲要在三天内,先预付三万块钱,他根本没有,就找乙告诉他真实情况,并问他能不能搞些钱来,先把丙的5000件衬衣骗回来然后拿去卖。乙就说,我没有钱,但是我可以帮你卖。甲就找了三万块钱,把那5000件衬衣给提出来了,其中4000件由乙提供给服装城里的个体户,都卖出去了。剩下1000件衬衣,就在甲和乙嘀嘀咕咕的时候,被丁发现了,丁发现他们行色不对,就把价钱压的很低,这衬衣在市场批发价应该50块钱一件,他说10块钱。这样1000件衬衣10000块钱就卖给丁了,问对本案中甲,乙,丁如何定性?甲和乙的行为构成了合同诈骗罪。丁构成了销售赃物罪,他不发生共犯,因为他是在诈骗既遂以后加入的。 (6)共同过失不构成共犯,但有唯一一个特例:交通肇事司法解释第7条。 (7)片面共犯不成立共犯。 例:某甲追杀某丙,丙也是某乙的仇人,于是某乙绊了某丙一跤,某甲上前一刀砍死了某丙,但某甲并不知道某乙在帮他。某乙就是某甲的片面共犯,但相互间没有意思联络,不构成共犯,分别构成故意杀人罪。 (8)先后实施相关的故意犯罪,没有意思联络,不构成共犯 (9)故意的内容不同,也不构成共犯。 例:甲、乙共同走私,共同用一条走私船,甲走私淫秽物品,乙走私假币,甲、乙不构成共同犯罪。
E. 司法考试 刑法 请问间接正犯之间成立共犯吗还是只有一方适用共犯关系
楼下都是乱说的。你可以去看张明楷的刑法,黄皮很厚的那本,上面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明专确,间接正属犯是可能成为共犯的,他举的例子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自己无该身份的知情的妻子收受贿赂,该丈夫为受贿罪的间接正犯,妻子为帮助犯,也就是共犯。张明楷说,在有身份的人利用知情的无身份人从事身份犯罪,其本人为间接正犯,该知情人为帮助犯,也就是共犯,二者并非相斥法人。你可以自己去找书来求证。
F. 请问“共同犯罪人”和“同案犯”有什么区别不同之处(司法考试方面疑惑)
前者着重点在共同参与犯罪,不一定共同参与同一个案件,后者着重指共同参与实施同一个案件的嫌疑人!
G. 司法考试关于共同犯罪的问题的官方立场是什么职务犯罪一定要定一样的罪吗还是可以各自定不同的罪
刑法第382条 第3款
行为人…抄…
结论:非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成为贪污犯的共犯。
前提是 行为人与公家人员勾结,共同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必须是利用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否则不构成贪污共犯。
同时高法解释《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的解释》规定:不具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务非法据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难以区分主从的 以贪污定罪。
可以参考下 sfks的2005-2-18
H. 司法考试2000年卷二70题刑法哪些情形成立共同犯罪甲与乙共谋共同杀害丙
举例,甲和乙预谋杀害丙,两人哄骗丙喝下安眠药后,用绳子合力将其累死。
I. 司法考试坚持违法层面的共犯理论,那么依照这个理论共同犯罪要不要求每个行为人都有法益侵犯的故意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是:必须二人以上、必须有共同故意、必须有共同行为,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细述如下:
一、主体要件
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下列三种情形:
1、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构成的共同犯罪。这种自然人共同犯罪,要求各犯罪人都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两个以上的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即刑法理论中所谓的单位共同犯罪。
3、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与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这在刑法理论中通常谓之自然人与单位共同犯罪。
二、客观要件
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在发生危害结果时,其行为均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共同行为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情形:
1、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1)共同作为,即各共同犯罪人均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而构成共同犯罪,比如甲、乙二人共同将丙杀死,共同不作为,即各共同犯罪人均未履行应当履行的义务而构成的共同犯罪,比如儿子、儿媳共同遗弃年迈无独立生活能力的父母。
(2)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即共同犯罪人中有人系作为行为,有人系不作为行为,例如:铁道养护工甲与乙事先合谋破坏铁路设施,在乙实施破坏作为时,甲佯装熟睡,不履行其职责。
2、共同直接实施犯罪。在这种场合中,共同犯罪人没有分工,均直接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
3、存在分工的共同犯罪行为。具体表现为有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实行行为和帮助行为。在这种场合中,各人的行为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主观要件
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其特征是:
1、共同的认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
(1)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实施犯罪。
(2)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危害结果,而且也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也会引起某种危害结果。
(3)各共同犯罪人都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共同的意志因素。其中,共同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共同直接故意;共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共同间接故意,在个别情况下也可能表现为有的基于希望,有的则是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