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里的民法
Ⅰ 唐律中的五刑是指哪五刑
五刑有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
奴隶制五刑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宫回,大辟(即墨刑-在额头上刻答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剕刑-砍脚,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肉刑开始逐渐被废除,从汉初的文景帝废除肉刑开始,以自由刑为主的封建五刑产生了,封建五刑分别为笞、杖、徒、流、死,这标志着中国刑罚制度的重大进步。
唐代封建制五刑:
(1)笞刑。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十到五十下。
(2)杖刑。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绞和斩二等。
封建五刑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而除主要的五刑之外还有磔(俗称凌迟)、髡(既剃发)、髌(也作膑,割膝骨)、炮格(也作炮烙)、刵(割耳朵)
网络
Ⅱ 是否 涉嫌民法
第一,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事,如果子女健在,原则上不需要孙辈赡养老人
第二,老人租住房子,房主收取一定的房租符合法律规定,不管房主和老人是什么关系,也不管这房子是不是用老人的钱买的。
Ⅲ 关于中国法制史《唐律》里面的一个问题。
我觉得“谋杀”说的是一种未实现的想法,应该没真正去杀。
“戏杀”是“相戏误伤而致死”。引---“长孙无忌疏议:“戏杀伤人者,谓以力共戏鬭,因而杀伤人。””
Ⅳ 中国宋元时期才出现了民法么
就我个人的看法,我更倾向于认为北宋时才有比较接近现代民法的制专度特征。不过属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先界定这里说的民法概念。现代民法的定义是诞生于西方法律体系中的,未必适合直接套用到中国古代的律法系统里,我也不是法学专业,不好班门弄斧,只能说一些感性认识。
我所知的民法的重要特征,是规范社会实体在完成事务过程中的权利义务。这些社会事务的参与方可以是个人和个人,也可以是政府和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古时期的中国法典多数都不能被看作完全的民法典——从体例上看,它们更多地在规定违反社会制度时的惩罚措施,更应该被算成刑法典。就我粗浅的涉猎看,我没有发现唐宋两代有能满足现代民法典型特征的法典。
如果将谈论的话题从「律」扩展到「令」,那么故事会有趣得多。有一些观点认为,唐律中就已经存在一部分民法的元素。这些元素来源复杂,部分散见于法典如《唐律疏义》,如《杂律》和《户婚律》,而更多的部分则出自政令。比如 2006 年被发掘出来的《天圣令》孤本中提到了《医疾令》,《厩牧令》和《关市令》,其中关于资格认证,疫病控制等条目,就有学者认为带有一些民法的特色。这部分的综述,可以参考《南京大学法律评论》中的部分资料。
Ⅳ 中国古代存在过民法典吗
没有。中国古代如果不是中央集权专制大一统,就是军阀纷争的乱世,根本没有滋生民法典的政治土壤
Ⅵ 古代唐律与现代法律有什么区别
古代唐律与现代法律有什么区别:
1、本质区别:唐朝的法律是维护封建统治专,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属工具;现在的法律服务于人民是对多数人的民族对少数人吃的专政;
2、划分的方法不同:唐律主要是以颁布的时间划分的,分为《永徽律》,还包括《武德律》、《贞观律》等法典;现在的法律主要是以管理的范围划分的,如《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宪法》、《刑法》等;
3、服务的社会背景不同:唐律是封建社会的法律,现在的法律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
4、执行的结构不同,唐代主要是大理寺、刑部等,现在主要是司法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Ⅶ 民法里的绝对法律关系除了人身权之外还有什么
还有财产关系
Ⅷ 古代的民法和现代的民法有什么区别
您好!古代的民刑并没有明显的区分,比如唐律和现代法律有如下区别:
1、本回质区别:答唐朝的法律是维护封建统治,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现在的法律服务于人民是对多数人的民族对少数人吃的专政;
2、划分的方法不同:唐律主要是以颁布的时间划分的,分为《永徽律》,还包括《武德律》、《贞观律》等法典;现在的法律主要是以管理的范围划分的,如《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宪法》、《刑法》等;
3、服务的社会背景不同:唐律是封建社会的法律,现在的法律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
4、执行的结构不同,唐代主要是大理寺、刑部等,现在主要是司法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Ⅸ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法典是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法典是《拿破仑法典》(Napoleonic Code) ,又称《法国民法典》或《民法典》。
《拿破仑法典》总共分为三大部分,2281条法律条文。第一部分是人法,其中都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遗嘱、还债、赠予、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
这部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9)唐律里的民法扩展阅读
《拿破仑法典》的起草背景:
1799年11月9日,雾月政变爆发的当天晚上,拿破仑便下令起草民法典。1800年,雾月政变刚刚结束,拿破仑成了法国的最高统治者。随后,他正式命令大理院长特龙谢、罗马法学家马尔维尔、政府司法行政长官普雷阿梅纳和海军法院推事波塔这四位法律专家开始起草民法典。
拿破仑对这部民法典相当重视,曾多次亲自参与一些法律条文的讨论。在具体制定法典的过程中,几位法学家在他授意下,始终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者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相对理性的原则。
法典草案在一年之后完成,拿破仑命人将其送往枢密院和各个法院,这些政府部门为了审核、修改草案,总共召开了102次讨论会,其中有97次是由拿破仑亲自主持参与的。
经过三年半的修改、讨论,于1804年3月15日由立法院通过,3月21日拿破仑签署法令,以《法国民法典》的名称正式颁布施行。
Ⅹ 民法中有没有关于先行行为的规定
不能。所谓先行来行为是适用于刑自法的不作为犯罪中,是引起不作为犯罪中的作为义务的一种先在的条件。先行行为是有其特定的存在条件和语境的,不能说一行为在另一行为之先引起了另一行为的发生就是先行行为。
抛去先行行为不谈,B也不能提起民事赔偿,首先用常理想,如果B可以提起赔偿,那么我们之后生活中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可能引起某一种另一种行为的发生,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无过错条件下被其它人提起某种诉讼,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再者,如果提起赔偿之诉,民事赔偿的原因无非即是侵权行为之债,那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一是作出侵权行为、二是产生危害结果、三是有过错、四是行为与结果间具有因果关系,首先侵权行为非为A作出,第二A无过错,他只是请B去家里而已,只能说是A行为与B被抢劫的结果间有间接的因果关系,但显然A的侵权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