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境外

民法典境外

发布时间: 2021-02-12 17:33:18

Ⅰ 关于国外法律

首先告诉你,欧美法律是英美法系,是判例法,同时有陪审员制度,所以不会出现回你说的这种极端情答况。
第二点,父母需要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是父母在孩子受害的过程中,有明显过错,没有尽到监护责任,同时后果非常严重。这个监护责任不是说,孩子只要意外受伤就是没有尽到,而是要明确证明父母允许子女单独脱离父母监护,受到伤害。

Ⅱ 求国外有关私人律师(private lawyer)的著作,法学、法律实践等皆可,中英文皆可,英文原版最好。

《法律之门》,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学生的入门必读物
《法律篇》 柏拉图(古希腊) 统治权绝对不可集中于同一人手中
载选其中几句经典

The state in which the law is subject and has no authority,I believe to be the high way to ruin; but I

see that the state in which the law is above the rulers has salvation and every blessing which the it can

confer.
凡是法律未能独立且无权威者,国家必定灭亡;反之,法律之尊严胜过统治者,那么国家必定多福。

For if a man is born divinely gifted that he could naturally apprehend the truth,he would have no need of

laws to rule over him;But then there is no such mind anyway or at least not much;and therefor we must

choose law.
如果有人天生就具有认识真理的秉赋,那么此人无须受法律的规范。因为世上并未出现此种大智之人,至少没有多少,

所以我们必须选择次善之法律。
Mankind must have laws and conform to them or their life would be as bad as that of the most savage

beast.
一般讲,法律是导致文明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力量,让人性听其自然,人就会成为最野蛮的动物。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古罗马) 西方私法的“圣经”
《战争与和平》 格劳秀斯(荷兰) 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相互交往的法律
《利维坦》 霍布斯(英国) 国家是人们订立契约而产生的
《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法) 三权分立,民主制衡是法治的根本
《社会契约论》 卢梭(法) 政府应该由人民选举和监督
《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意) 废除死刑,政府无权剥夺生命
《联邦党人文集》汉密尔顿(美) 解读美国宪法的文本
《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 大陆法系的奠基之作
《历史法学》 萨维尼(德) 法律应该尊重人的习惯
《政府片论》边沁(英) 立法权是最高权力
《德国民法典》1900年1月1号施行 大陆法系的新篇章
《为权利而斗争》耶林(德) 关于权利斗争的言说
《正义论》 罗尔斯(美) 个人的平等自由必须受法治的保护
《认真对待权利》德沃金(美) 权利的提出是为了约束政府行为
《法律的经济分析》波斯纳(美) 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待法律

Ⅲ 民法典第几条是拐卖儿童的

第二百四十条 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
(二)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的;
(三)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
(四)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
(五)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
(六)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
(七)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八)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
拐卖妇女、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
第二百四十一条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非法剥夺、限制其人身自由或者有伤害、侮辱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并有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百四十二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聚众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他参与者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法典草案说明,本次民法典草案中对收养共有4条最新规定,其中,被收养人的范围由原来的仅限于14周岁扩大为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均可被收养。

为何要扩大被收养人年龄范围,这一变化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对此,太琨创始合伙人、太琨律(成都)所主任朱界平律师认为,将14周岁到18周岁的未成年人纳入收养对象,或将减少儿童拐卖和非法送养现象,也更能体现收养的制度价值,实现“幼有所养”。

应平等对待亟需被收养的未成年人

实现“幼有所养”

根据现行《收养法》,被收养人年龄限制在14周岁以下,这就意味着对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无法被合法收养。而在这一部分人群中,有部分群体是亟待被收养的。其中,就包括被解救的拐卖儿童。

根据现行规定,得到解救的被拐卖儿童,能找到亲生父母的,公安机关会将其送回;如果实在找不到,则送到当地的福利院收养;对于符合收养政策的,可以让其他家庭收养,确保他们有一个比较好的成长环境。

与福利院中被遗弃儿童大多患有中重残疾不同,被拐卖儿童身体健康,更容易被收养。然而,“14周岁以下”的限制,将很多可能被收养的未成年人拒之门外。

朱界平认为,由于家庭变故等原因而缺乏生活来源的14周岁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也是需要被收养的人群。“虽然《收养法》第七条规定符合条件者可以‘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且不受‘被收养人不满14周岁’的限制。但不受限的对象也只是收养人的‘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非‘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的14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仍然被排除在被收养人范围之外。”他解释。

朱届平认为,将收养条件放宽至未成年人,有利于实现收养制度的制度价值,实现“幼有所养”。

扩大收养范围或将减少非法送养

利于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此次民法典草案对于被收养人年龄的修改,从立法目的上首先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拐卖和非法送养的不法现象。”朱界平说。此前收养限于14岁以下未成年人,收养条件过于严苛,在一定程度上使儿童拐卖和非法送养存在发展空间。

将收养条件放宽至未成年人,更多有收养需求的家庭可以通过合法途径收养未成年人,而无需通过收买被拐卖未成年人等非法途径达成收养目的。

除此之外,将收养条件放宽至未成年人,有利于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往往处于叛逆期,其心智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可能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他说。民法典草案中规定收养时需征询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意见,这就是国家致力于实现未成年人收养双向选择的直接表现,有利于实现和谐小家构建和青少年犯罪率的降低。

最后,无论是《民法通则》、《民法总则》还是到现在的《民法典(草案)》,我国都以年满18周岁作为成年人的基本认定标准,而《收养法》中对于被收养人的年龄却规定为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这样的立法安排造成14周岁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排除在被收养的范畴外,与我国收养制度的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同时也不利于《收养法》与我国其他部门法相衔接。

Ⅳ 民法典对于拐卖儿童的怎么判刑

对于拐卖儿童判刑处罚,要看具体案情,法院量刑会综合考虑犯罪动机、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是否累犯、有无自首、立功等从轻减轻情节,以及当事人的认罪态度等因素确定。根据《刑法》的规定,犯拐卖儿童罪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拐卖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二)拐卖儿童3人以上的;(三)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儿童的;(四)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幼儿的;(五)造成被拐卖的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六)将儿童卖往境外的。
哪些行为属于拐卖儿童
根据我国《刑法》第240条的规定,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其中,“儿童”一般指14周岁以下的人。拐骗是指行为人以欺骗、利诱等手段,使儿童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脱离其家庭或监护人;绑架是指行为人以暴力、胁迫或麻醉等方法,将儿童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其脱离其家庭或监护人;收买指在出卖之前支付钱物,购买儿童,收买既可以是向其他人贩子收买,也可以是向被害人的亲属收买;贩卖是指将已控制在手中的儿童转卖给他人;接送是指在拐卖儿童过程中,负责藏匿、看管、转换车船等中间转运。只要实施了前述一种行为,即以拐卖儿童罪论处。

Ⅳ 2020年国家重大事件有哪些

1、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同时也是通向下一个更加伟大胜利的新起点。

3、“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4、民法典草案审议

民法典草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首次亮相。这也是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与2017年制定的民法总则“合体”后,首次以完整版中国民法典草案的形式呈现。

5、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

Ⅵ 国际私法法条是什么

国际私法法条是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规范、冲突规范、统一实体规范、国际民事诉讼与国际商事仲裁程序规范。国内法包括《民法通则》《民通意见》《继承法》《收养法》《婚姻登记条例》《民事诉讼法》《票据法》《海商法》《民用航空法》等法条。

国际私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在世界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下,对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和商法关系,解决应当适用哪国法律的法律。由于涉外因素又称国际因素,民法和商法在西方传统上称为私法,国际私法因而得名。

为广义的民法可以包括商法,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法律术语称为民法的抵触或民法的冲突,或称法律的抵触或法律的冲突,因此长期以来这一部门法被称为法律抵触法或法律冲突法。

国际私法包括的部分法条如下:

《民法通则》

第八章 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第一百四十二条 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依照本章的规定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一百四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定居国外的,他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适用定居国法律。

《继承法》

第三十六条 中国公民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外国人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公民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订有条约、协定的,按照条约、协定办理。

(6)民法典境外扩展阅读

国际私法的产生条件

①各国人民往来频繁,有些民事法律关系含有涉外因素,或者涉讼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外国人,或者涉讼财产在外国,或者涉讼行为或事实发生在国外。

②各国民法互相歧异,例如对合法婚姻年龄、继承人的遗产分配份额、违约法律责任等规定有所不同。

③对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有适用外国法的必要和可能。例如中国同不少外国以条约相互给与对方法人以注册商标并予以保护的权利,在执行这种条约时,有时会发生一个法人是不是对方本国法人的问题,就是法人的国籍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各国的法律是不一致的。欧洲大陆各国主要采取管理中心主义,以法人的社会住所即主事务所所在地国作为其本国。而按照英美法系的国家的法律,以法人设立地国作为其本国,换言之,法人按照哪一国家的法律设立,即具有该国国籍。

中国受理商标注册的机关,要决定一个外国法人是否具有该国国籍,只能适用该外国的法律。

Ⅶ 如果给国外的公司做代理,需要什么法律文件吗求解答

外贸代理简介所谓外贸代理,就是由我国的外贸公司充当国内客户和供货部门的代理人,代其签订进出口合同,收取一定的佣金或手续费的做法。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公司在出口方面一直是采取收购制,即由外贸公司用自有资金向国内供货部门收购出口商品,然后由外贸公司以自己的名义自营出口,自负盈亏。推行外贸代理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过去的传统做法,即改为由外贸公司接受国内供货部门的委托,代其对外签订出口合同,代办出口手续,收取约定的佣金,至于出口的盈亏则由国内供货部门自负。这项改革的主要好处在于:它有利于国内供货部门了解国际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促使他们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增强其竞争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国内生产供货部门对履行出口合同的责任感,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减轻外贸公司在收购出口货源方面的财务负担,并使外贸公司的经营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对于工贸双方都十分有利。
相关法规
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各国法规
对于代理的概念,大陆法系各国一般都规定得比较窄。《德国民法典》第164条第1款规定:代理人于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所为的意思表示,直接为被代理人和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1]《法国民法典》第1984条规定:委托或代理,为一方授权他方以委托人的名义为委托人处理事务的行为。[2]大陆法系各国为了拓宽代理的适用范围还规定,只有当被代理人经过两道合同手续才能与第三人发生法律关系,第一个是代理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二个是代理人把有关权利转让于被代理人的合同。英美法系中代理概念的含义则较为完整并具有整体化的特征。英国法学家认为当一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被代理人)授权而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该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称为代理。代理人所订立的合同对委托人和该第三人发生效力。[3]显然这个概念表述的代理既包括显名代理、隐名代理(Agentforanunnamedprincipal即所谓代理人在同第三人订立合同时表明他是代理人,但没有指出他为之代理的被代理人的姓名的代理),也包括未经披露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并且即使是在未经披露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关系中,三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比之下,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的代理的概念却显得过于狭窄,即代理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而且只将代理理解为代理人的行为。从法理上来看,代理不仅指代理行为,也指代理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指代理法律关系。据此有的学者提出,代理是发生在被代理人、代理人及第三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代理人依代理权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活动,其权利义务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但行纪关系不包括在代理概念之中。[4]这一概念拓宽了我国代理概念的范畴,表明我国的代理不仅应包括显名代理,也应包括隐名代理,并将行纪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相关法规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各国法规对于代理的概念,大陆法系各国一般都规定得比较窄。《德国民法典》第164条第1款规定:代理人于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所为的意思表示,直接为被代理人和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1]《法国民法典》第1984条规定:委托或代理,为一方授权他方以委托人的名义为委托人处理事务的行为。[2]大陆法系各国为了拓宽代理的适用范围还规定,只有当被代理人经过两道合同手续才能与第三人发生法律关系,第一个是代理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二个是代理人把有关权利转让于被代理人的合同。英美法系中代理概念的含义则较为完整并具有整体化的特征。英国法学家认为当一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被代理人)授权而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该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称为代理。代理人所订立的合同对委托人和该第三人发生效力。[3]显然这个概念表述的代理既包括显名代理、隐名代理(Agentforanunnamedprincipal即所谓代理人在同第三人订立合同时表明他是代理人,但没有指出他为之代理的被代理人的姓名的代理),也包括未经披露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并且即使是在未经披露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关系中,三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比之下,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的代理的概念却显得过于狭窄,即代理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而且只将代理理解为代理人的行为。从法理上来看,代理不仅指代理行为,也指代理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指代理法律关系。据此有的学者提出,代理是发生在被代理人、代理人及第三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代理人依代理权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活动,其权利义务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但行纪关系不包括在代理概念之中。[4]这一概念拓宽了我国代理概念的范畴,表明我国的代理不仅应包括显名代理,也应包括隐名代理,并将行纪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
备注可以有,但是没有太大的用处。最好的办法就是业务兑冲。你是货代吧。应该能明白。协调进口与出口的比例,在财务方面做到平衡,这比法律文件更有实际作用。

Ⅷ 在国外通话录音是违法的,所以没人开发这类软件 尤其是ios系统,我想知道,具体是哪条法律法规,谢谢您!

应该是和隐私权有关的
美国《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权法》
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
法国《民法典》第九条
英国《数据保护法》《通讯管理条例》《通讯数据指导保护条例》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

Ⅸ 住所的国外规定

一般而抄言,在西方国家把住所视袭为永久居住的地方。如法国民法典第10条规定:“一切法国人,就行使其民事权利而言,其定居之地即为其住所。”
德国民法典第7条规定:“久住于一定地区者,即设定其住所于该地。”
日本民法典第23条规定:“以各人生活的住地为其住所。”
瑞士民法典第23条则规定:“以有永久居住意思的居住为其住所。”其次,住所是可以变更的。
如法国民法典第103条规定:“住所的改变,根据实际居住在另一地的事实,以及确定居地的意愿而发生。”
德国民法典第7条第3款规定:“如以废止的意思放弃其住所者,即为废止其住所。”
由于西方各国法律规定及具中国情与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因而确定住所侧重哪一方面各有不同。

Ⅹ 民法典编纂为什么要分“两步走”

两步走这个规划,确保了民法总则从最初提出议案、编写草案、修正草案到最终颁布,基本上没有受到太多的干扰,并最终顺利地得以通过。

这个方案的确立,是在中国问题意识下用中国方式分析中国结论的产物,不是简单地比照外国或者境外地区的立法例,把我国立法套入外国立法的既有框架之中。

同时,面对一些近似于政治口号式的大话宣教,我们也是冷静分析,虽然从中吸取了一些积极因素,但是也不随风起舞。这个规划看到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发展中的长处和缺陷,准确地抓住了当前编纂民法典的切入点,先编制民法总则,然后再整合其他民法单行法律为民法典。

它既符合法理也符合我国民事法律发展的实际情况,获得了普遍的认同,保障了立法的成功。

民法是国计民生的基本法律,因此编纂民法典是完善国家法制建设的基本工程,也是民法学界几代人的热切期盼。除少数人提出中国现在没有能力、没有必要编纂民法典的极端观点之外,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党中央作出编纂民法典的决定是正确的,现在中国应该编纂民法典。

但是就我国立法机关如何编制民法典的规划,我国法学界提出了不同的方案。除上述“两步走”的方案之外,法学界还提出了“一步走”,即一次性推出整体民法典的方案和“三步走”的方案,即上述两步走方案中插入编制人格权法的方案。

“一步走”的方案认为,民法典的内部体系是高度协调的,分步走无法保障民法典内部的体系协调。这种观点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是它把民法典编纂工作简单化了。

世界各国编纂民法典绝大多数都是分步进行的,著名的法国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就曾经被分割为三十多个部分,逐一单独制定出来,然后再整合在一起。因为民法典编纂工作量非常大,分步进行更容易集中精力,保证立法质量。

编纂民法典必须从我国现有民事法律发展的实际出发。应该注意到的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我国民事法律发展到今天的现实,就是形成了以民法通则为核心,结合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继承法等单行法而形成的民法群体。

当然,我国立法机关还制定了很多民法特别法。这个立法群体之中,民法通则制定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其内容有些已过时,故陆续被其他法律替代。但是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这几部重要法律制定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代,其内容虽然也有不足,但是它们的缺陷不像民法通则那样严重。

民法通则修正为民法总则,基本的工作是重新制定,而其他的法律都是部分修订。“两步走”的方案,是根据这种实际情况确定的。

(10)民法典境外扩展阅读

“两步走”的思路:

第一步,编纂民法典总则编,即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

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拟于2018年整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分阶段审议后,争取于2020年将民法典各分编一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从而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按照进度服从质量的要求,具体工作安排可作必要调整。

其中,民法总则草案分为11章,包括基本原则、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计算、附则,共210条。

热点内容
婚姻法继承法冲突 发布:2025-09-17 17:33:13 浏览:206
刑事诉讼法85条是什么 发布:2025-09-17 17:22:15 浏览:430
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17 17:14:47 浏览:952
什么是合同法分割房产 发布:2025-09-17 17:14:46 浏览:145
开封杜良法院 发布:2025-09-17 16:40:59 浏览:319
轨道交通安全条例 发布:2025-09-17 16:40:14 浏览:718
环保法学习心得 发布:2025-09-17 16:17:56 浏览:333
广义的教育立法是指 发布:2025-09-17 16:17:55 浏览:700
劳动法中提前30天通知 发布:2025-09-17 16:16:33 浏览:480
规范法律服务工作 发布:2025-09-17 16:09:19 浏览: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