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民法总则
① 如何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二审稿
这种征求意见稿,没啥评论的必要。
如果是学法律的或者法律工作者,发现有问题,可以提意见反馈。
等到民法典颁布的时候,再来评论吧。现在评论,没准过两天又修改了。
② 民法总论,案例分析
1.代理行为无效来 因为张自某和高某是恶意串通 见合同法52条
2.刘某的损失由张某和高某承担连带责任 见合同法59条
3.能 因为是连带责任 刘某可以向两人之中的任意一人主张全损(两人内部才依过错承担按份责任)
③ 民法总则是什么
《民法总则》系著名法学家施启扬先生之重要著作。
《民法总则(修订第8版)》以明白浅显之语言,介述与研讨民法基础理论,融法律条文释义、典型案例评析、部院解释与指令等为一体,并施先生具三十余年法务公职经历,于理论阐释之际多有经验体悟,较之一般学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点。施先生于书中尤重视对于民法基本理论之比较研究,而不囿于地方性实践。
④ 如何理解和评价《民法总则》中的法人的分类
《民法总则》第七十六条规定,以取得利润并分配给股东等出资人为目的成立的法人,为营利法人。营利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法人等。
第八十七条规定,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所取得利润的法人,为非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
第九十六条规定,本节规定的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为特别法人。
由上可知,《民法总则》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民法总则制定过程中,存在多种关于法人分类体系的主张,有的主张将法人分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有的主张分为营利法人、公益法人与中间法人,还有的主张采用公法人与私法人的分类。
《民法通则》没有采用财团法人的概念还有其他客观因素。当时已经存在事业单位的概念,该概念在功能上已经涵盖财团法人,差别在于事业单位一般限于国家设立,而非民间设立,财团法人则侧重于私人捐赠设立的非营利组织。
(4)评析民法总则扩展阅读:
中国民办的非营利组织是在《民法通则》颁布十年之后才开始出现和发展的。财团法人概念过于生涩,且财团一词易引发误解,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格格不入。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民法总则》起草的影响,虽然民事立法是基础性法治工程,尤其法典更具有极强的学术性,但不可忽视的是,民事基本法的立法技术和立法体例的选择与政治背景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即使学术色彩极其浓重的《德国民法典》中的一些具体制度的设计同样也有深刻的政治背景,例如财团法人制度的设计,其直接政治目的是国家为了限制教会的权力。在中国,具体的法律制度和立法体例背后的政治根源同样值得重视。
《民法总则》起草前,我国立法早已开始使用“非营利法人”的概念,《民法总则》非营利法人一节实质上是对中国过去廿年非营利法人实践在法典层面上的总结。
《民法总则》第七十七条规定,营利法人经依法登记成立。第七十八条规定,依法设立的营利法人,由登记机关发给营利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营利法人的成立日期。
第七十九条规定,设立营利法人应当依法制定法人章程。
⑤ 如何评价中国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您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
民法专总则规定民属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统领民法典各分编;各分编将在总则的基础上对各项民事制度作出具体规定。《民法总则》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为基础,采取“提取公因式”的办法对基本民事制度作出规定,修改与完善了部分现行法律规定。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⑥ 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有何不同
民法通则是86年制定的,民法总则是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做的修改,虽然没有明确民法通则失效,民法总则生效后,基本上民法通则就不再使用。
⑦ 民法通则和民法总则有什么区别
区别如下:
1、定抄义不同
①民法通则是中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
②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
2、来源不同
①民法通则在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②民法总则在2017年3月15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3、目的不同
①民法通则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②民法总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⑧ 如何看待《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差异
通则和总则是两回事,前者不仅涵盖了民法总则的部分,还规定了物权、合版同、侵权责任等大量原本属权于民法分则的内容。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距今已有30年,限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立法技术,其中许多制度已经过时,比如“联营”;而许多勃兴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容又没能规定在《民法通则》中,如环境权、公司股东权等。
拓展资料:
《民法总则(修订第8版)》以明白浅显之语言,介述与研讨民法基础理论,融法律条文释义、典型案例评析、部院解释与指令等为一体,并施先生具三十余年法务公职经历,于理论阐释之际多有经验体悟,较之一般学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点。施先生于书中尤重视对于民法基本理论之比较研究,而不囿于地方性实践。
民法总则是将来可能实施的民法典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民法通则是现行的民法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