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浓缩

民法典浓缩

发布时间: 2021-02-16 02:32:32

Ⅰ 我要散文。越多越好追加分·

巴黎曾经是遥不可及的梦境。

当飞机徐徐降落在戴高乐机场,我依然难以相信十三个小时的行程,竟然就能梦想成真。走出机舱,天边燃烧着绚烂的早霞,我使劲拧了一下自己,疼的感觉使我走出梦境:真的是巴黎的天空,巴黎的朝霞!

巴黎,这个世界浪漫之都,以火热的笑靥,迎接着我这个梦中游子。

而初识巴黎,绝对与浪漫无缘。那是从法国大革命的风暴中,从“巴黎公社”起义的壮举中,从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中认识的巴黎。巴黎与革命、暴力、牺牲连在一起;巴黎,就是一轮“壮丽的日出”。

再识巴黎,感受的不仅仅是浪漫。那是从巴尔扎克、雨果的笔下,从达芬奇、拉斐尔的画中,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中感受的巴黎。诚然,巴黎就与文学、艺术连在一起,与激情浪漫连在一起;巴黎,更以对人文精神的张扬,对现实理性的批判撞击着年青而迷茫的心。巴黎,是那样遥远而深邃。

站在巴黎的街头,惶惶然,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寻找梦中的巴黎。从古典而优雅的小巷、老屋开始吗?从风情万种的咖啡馆开始吗?从凡尔赛宫的皇家气派还是从卢浮宫的艺术珍藏开始?

听,青砖小街深处传来“得得”的马蹄声,是莫泊桑那位《漂亮朋友》还是《包法利夫人》的马车?抑或那位独立不羁的乔治.桑?那扇雕花的窗前站着的是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卢梭还是等待情人的《茶花女》?在哪间咖啡屋能寻找到伏尔泰犀利的目光?巴尔扎克还是端着那杯苦咖啡嘲讽着吝啬的欧也妮.葛朗台吗?《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还是卡西莫多吗?

寻找巴黎,就从身边的石头开始吧。小街两边有几百年历史的罗曼式、希腊式、哥特式建筑娓娓讲述着石头的巴黎。那石头雕刻的雏菊吐露着幽幽清香,石雕的华丽的窗幔在风中轻荡,窗台上石雕的少女令人心动的微笑。石头,把艺术的巴黎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塞纳河波光潋滟,弥漫着历史芬芳的巴黎,盛开着艺术奇葩的巴黎,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打动着我。在新世纪的阳光下,巴黎,固守着历史的源头,巴黎的魂灵,已经被作家们、艺术家们牢牢地铸进灰色的石头。于是,石头便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涌动着历史的血脉。岁月可以剥蚀它的色彩,却无法掠去它的灵魂。这就是巴黎的魅力所在,这就是巴黎成为许多人魂牵梦绕的精神故园之所在。

怀着深深的敬重,我开始了巴黎梦之旅。

(一)凯旋门,法兰西的骄傲

在欧洲,有100座凯旋门。然而,只有巴黎戴高乐广场上的凯旋门,是法兰西的至尊至傲,因为这是拿破仑的凯旋门。

与高大的爱菲尔铁塔相比,50米高的凯旋门也许算不得雄伟。但它古朴庄严中透出的恢宏气势,打动着每一个仰视它的人;精湛的浮雕讲述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我知道,穿过这道门,我们看到的是那个诞生英雄和英雄独领风骚的时代。

1806年2月,拿破仑为纪念他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的功绩,下令兴建凯旋门。其时,拿破仑拟娶奥皇女儿玛丽路易丝,为了举办一个风光豪华、毕生难忘的婚礼,他计划让新娘穿越凯旋门到卢浮宫举行婚礼,这就是拿破仑式的浪漫。兴建之初,正是拿破仑最为辉煌的时期,凯旋门的主题自然是歌颂拿破仑征战的丰功伟绩。内壁刻的是曾经跟随拿破仑浴血沙场的558名将军的名字和上百个胜利战役的浮雕。外墙上刻有取材于1792~1815年间法国战史的巨幅雕像,其中最为瞩目的是刻在右侧石柱上的“1792年志愿军出发远征”,即著名的《马赛曲》的浮雕。

那是多么辉煌的时代啊。如果说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创造的奇迹,而拿破仑则创造了法兰西的传奇。从1799年至1804年,拿破仑领导着法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集权制资产阶级国家、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到1815年的12年统治期间,拿破仑力图建立一个庞大的欧洲帝国。10年间,法国军队在整个欧洲大陆不断与一些强大的联盟较量。他的军队在欧洲大地所向披靡长驱直入, 凶残而贪婪地蚕食着欧洲大地,他几乎已经成了整个欧洲的帝王。正是在尸横遍野的奥斯特利茨战场上,拿破仑对他的士兵许下诺言:你们将在凯旋门下荣归故里!拿破仑没有想到的是,当他终于荣归凯旋门时,他再也不能从这里穿过香榭丽大道,气与轩昂地回到正对着凯旋门的皇宫,昔日的英雄已成为灵柩中的一具枯骨。在他去世19年后,人们护卫着他的灵柩穿越凯旋门。法兰西的英雄,终于魂归故里。

一只灰鸽,悠闲地倘佯在门洞里,跟随它的跳跃,穿过拱门,我站在凯旋门下的无名烈士墓前。这是1920年11月建造的一座无名烈士墓。里面埋葬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从1920年至今80多年,燃烧的火炬和鲜花从未中断过。人们在仰望拿破仑的时侯,总忘不了低头缅怀那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姓名的普通战士,尽管那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慨。

然而历史,终究还是铭记伟人。拿破仑是法兰西的骄傲,凯旋门高高托举着这份永远的荣耀。

(二)协和广场—看不见的伤痛

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芯片,它浓缩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历史;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舞台,上演着一幕幕兴衰变迁的历史活剧。广场,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名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巴黎协和广场,就是这样一张名片。

作为巴黎众多的广场之一,协和广场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古典建筑著称于世,被巴黎人骄傲地誉为“最美丽的广场。”当我穿过香榭丽舍大道,来到这个“最美丽的广场”时,感觉多少有些意外,尽管是旅游的黄金季节,但诺大的广场除了我们这个团,几乎没有其他的游人。与44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相比,20英亩的协和广场算不上恢宏,但天安门广场总是被如潮的人流填得满满的,难以感觉到其宏大的气势。而眼前的协和广场,因游人的稀少而显得格外空旷,那著名的有着三千三百年历史的埃及卢克索方尖碑就高高耸立在广场中央,成为广场醒目的标志。广场呈八角形,四周分别有八座代表法国八个城市的精致的雕像。北面是具有皇家风味的宫殿,现为法国海军总部。站在方尖碑下,可以远眺矗立在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此刻,沐浴在秋阳下的广场宁静而祥和,名副其实的协和。但我知道,这“协和”来之不易,巴黎人,为此付出了多少生命和鲜血的代价。

其实,广场初建时并不叫“协和广场”,而叫路易十五广场,是为路易十五修建的,广场中央,安放着一尊路易十五的雕像,这是一位雕塑家为久病不愈的路易十五祈愿而精心雕塑的,八尊塑像分别代表了路易十五“仁慈、富裕、辛勤、节制、正义、勤学、智慧、诗情”的美德。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为路易十五而建的广场,却成为路易十六夫妇的断头台。

正是断头台,彻底改变了这个广场。它在哪?那位被称为“黑寡妇”的断头台在哪里?曾经,穿着大革命时装的“黑寡妇”是那样风流,那样嚣张,那样不可一世。“她”使多少人闻风尚胆、望而色变,使多少颗高傲的脑袋落地,使广场血流成河。

环顾四周,诺大的广场没有任何标志,没有一丝踪迹可以证明那段血腥的历史。据说,在方尖碑下的地砖上,镶嵌着一个铜牌,上面刻着:1793年,路易十六和和王后玛丽.安托内特在此被处死。然而,这块和地砖混为一体的铜牌,常常在游人的脚下轻轻滑过,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关于断头台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忽略。或许,这正是巴黎人巧妙的回避,因为那是他们不愿展示的隐痛。尽管历史的创痛早已在岁月的尘埃中结痂,然而,触摸它,依然能够感受到那慢慢渗出的灼热的血液。

大革命催生了法兰西共和国,带给巴黎人无上骄傲;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时期因暴力的泛滥成为历史定论的“恐怖时期”,则是巴黎人永远的伤痛,协和广场见证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当时,愤怒的人们冲进广场,将广场改名为“革命广场”,捣毁了广场中央路易十五的坐骑雕像,代之而起的是国民公会行刑的断头台,亦称“黑寡妇”。

大革命历时五年,从1789年攻陷巴士底狱到1794年以雅各宾的倒台而结束。从君主立宪、吉伦特派专政到雅各宾执政,三次武装起义,把革命一步步推向顶点。到雅各宾时期,革命已如一部刹车失灵的汽车,向着悬崖狂奔而去,没有人能够阻止它的毁灭。为着“自由、平等、博爱”而起的大革命,此时已异化为杀戮自由的悲剧。当路易十六站在断头台上,看着广场上成千上万狂热而兴奋的人们,这位一生平庸懦弱的国王反倒显得格外镇静,为法兰西留下了如此忧伤的遗言:愿我的血成为人们不再相互杀戮的凝结剂。38岁的皇后玛丽.安托内特留给儿子的遗言是:永远不要复仇!当她走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着了行刑者的手,她回头轻轻地道了一声对不起,然后,步履从容地走上断头台,她那高傲而冷竣的目光使广场上喧闹的人们一下肃然无声。这位十五岁就成为法兰西皇后的奥地利公主,以面对死亡的坦然,维护着皇室最后的尊严。

然而,铁血恐怖刚刚开始。在把皇帝、皇后送上断头台,把一个个顽固的保皇派、温和的改良派和不太激进的革命派送上断头台后,革命阵营内部也发生了严重的分裂,革命三巨头之一马拉被柔弱的女佣郭黛刺杀在寓所浴缸,丹东被战友—激进的罗伯斯比尔送上断头台。之后不久,罗伯斯比尔被更激进的革命者送上了同一个断头台。从1793年到1794年一年中,一万七千人被推上了断头台。每天有近五十人作为对革命的献礼被斩首。鲜血浸透了广场上每一枚青砖,染红了塞纳河,自由的狂欢成为血腥的狂欢。大革命,在嗜血的断头台下,“迅速从自由走向奴役”。

大革命结束很久很久,人们都不愿走进这个广场,害怕触动这个伤口。直到37年后即1840年,国王路易.菲利浦才重新修建广场,在广场中央矗立起这座历经千辛万苦,从遥远的埃及送来的方尖碑,并将广场易名为“协和”广场。广场三易其名,经历了太多的动荡和血腥,巴黎人祈愿广场不再成为悲剧的舞台,祈愿广场永远洒满平和的阳光。

一束阳光穿过云层,粉色的塔碑和埃及象形文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温柔而神秘的氤氲。微风拂过,送来淡淡的花香。岁月之手,早已抚平了广场上那累累的伤痕。方尖碑下,我找到了比那块小小铜牌更为深刻的启示:当暴力成为革命的唯一, 革命也就尚失了意义。

(三)雨中的巴黎圣母院

一场意想不到的磅礴大雨,让我们走进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

雨中的巴黎圣母院,是那样庄严肃穆、扑溯迷离。历经六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其非凡的气势和精美的雕饰仍风采依旧,令人叹为观止。整个教堂建筑群参差错落,尖拱、肋拱、飞壁纵横交错,充分体现了哥特式建筑空灵、飞升的动感,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庄严、最完美、最富丽堂皇的典型。正面三个大拱门上的千余人物的浮雕,雕琢精细,栩栩如生,成为欧洲哥特式教堂的经典。然而,真正使巴黎圣母院从欧洲众多的教堂脱颖而出、闻名于世的,是雨果。是雨果给这座石头的建筑注入血液,赋予灵魂。

在《巴黎圣母院》的序言中,雨果曾告诉我们:他是“为几个字母,写下了这部著作”。在两座塔楼的暗角处的石墙上,有几个神秘的手刻希腊文:ANATKH(意为命运),正是从这几个年代久远、深深嵌进石头的字母中,雨果看到了字母后面所蕴含的悲惨的、宿命的意味并为之深深感动。他知道,在这几个字母后面,一定有一个关于宗教与人性、关于邪恶与善良的生死搏杀的悲剧。因而,便有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巴黎圣母院》。

走进教堂,一扇扇彩色玻璃窗上的绘画生动地讲述着圣经故事。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彩玻,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具有特殊的透光效果,如果是晴天,太阳光射进玻窗,教堂内就会奇光异彩,让人们在梦幻般的环境中聆听上帝的声音。而在下着大雨的今天,教堂内则显得格外阴冷、灰暗。

游人们的脚步放得很轻很轻,祈颂神灵的人们都在教堂的两边,跳跃的蜡烛映照着人们那凝重而虔诚的面容。我没有去寻觅上帝,却在教堂中间僻静的一角坐下,闭上双眼,让黑暗包裹着我,冥冥中期待着敬仰的大师出现。身后,传来匆匆的脚步声,一定是柔肠侠骨的雨果。他是去解救吉普赛姑娘姑娘还是去看望敲钟人?一阵银铃般的笑声穿过教堂,爱斯梅拉达从我身边飘然而过,紧随她的是那只雪白可爱的小山羊加里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那热烈而惶恐的目光…

一声惊雷在头顶炸响,整个教堂都在颤动。透过彩玻,只见教堂外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我忍不住仰头看那高高的塔楼,巨大的穹窿漆黑一团,看不到顶。黑暗中,似乎看到了在宗教和人性中挣扎的副主教克洛德阴森扭曲的面孔。“当当”,钟声敲响了,风雨中的钟声是那样悲壮。我知道,这是卡西莫多为自己敲响的婚礼的钟声,之后,他将陪伴已倒在绞刑架下的新娘爱斯梅拉达共赴天国,永不分开,直到化为尘埃。

走出教堂,回望雨帘中的巴黎圣母院,锐利的尖塔刺破雨帘,逼向阴霾的天空。巴黎圣母院,这“巨大石头的交响”在苍茫的风雨中演绎着永恒的主题:邪恶,永远不能绞杀人们对理想的渴望;黑暗,永远不能阻挡爱的阳光。

感谢苍天的布景,在惊雷闪电的烛照下,解读《巴黎圣母院》。

Ⅱ 民法通则

本质区别在于它的调整对象与其他法律不同。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里的平等主体包括自然人与自然人,自然人与法人,法人与法人。

Ⅲ 谈谈你对民法的认识要1000到1500字

民法的基本原则,反映民事生活的根本属性,尤其是市民社会的一般条件、趋势和要求。我国民法通则第3—7条对我国民法的原则做了规定,概括其内容,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民法内容有普遍约束力的原则,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审判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如平等、自愿等原则,还有一些是适用于特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原则,如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等原则。
一、平等原则 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体的身份平等。身份平等是特权的对立物,是指不论其自然条件和社会处境如何,其法律资格亦即权利能力一律平等。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地享有权利,其权利平等地受到保护。
二、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的实质,就是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去从事民事活动,国家一般不干预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其内容应该包括自己行为和自己责任两个方面。自己行为,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与民事活动,以及参与的内容、行为方式等;自己责任,即民事主体要对自己参与民事活动所导致的结果负担责任。
三、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摩擦时,以权利和义务是否均衡来平衡双方的利益。因此,公平原则是一条法律适用的原则,即当民法规范缺乏规定时,可以根据公平原则来变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公平原则又是一条司法原则,即法官的司法判决要做到公平合理,当法律缺乏规定时,应根据公平原则作出合理的判决。
四、诚实信用原则 所谓诚实信用,其本意是要求按照市场制度的互惠性行事。在缔约时,诚实并不欺不诈;在缔约后,守信用并自觉履行。如果说任何自由都是受制约的自由,那么诚实信用应是题中之义。然而,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昭示:无论法律多么严谨,也无法限制复杂多变的市场制度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总会表现出某种局限性。民法规定该原则,使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中,能主动干预民事活动,调整当事人利益摩擦,使民事法律关系符合正义的要求;另一方面,法院可根据该原则作出司法解释,填补法律的漏洞旨由于该原则位阶高、不确定性强,用而不当也可能会成为司法专横的工具,对该原则的运用,必须与其他原则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五、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中必须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如果行使权利损害同样受到保护的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即构成权利滥用。对于如何判断权利滥用,民法通则及相关民事法律规定,民事活动首先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及习惯,行使权利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Ⅳ 如何从法律学来理解拾金不昧

是法定义务。抄
拾金不昧在我国一直被有关部门推祟为高尚的行为,并与学雷锋做好事相提并论,其实,从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实施之日起,它是一项法定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4条规定,拾得物灭失、毁损,拾得嗣挥泄室獾模

Ⅳ 求政治论文

论物权立法的价值

关键词: 物权现实价值/物权法草案/价值/争论

内容提要: 中国物权立法所存在的巨大争议很大程度上源于物权立法的价值不清。物权立法的价值在于继受物权法律文明、承接现行宪政体制、反映时代国情特点,为当今中国制定一部真正意义的财产基本法。据此,物权立法新一轮争论正反双方的观点和方式都有失偏颇。但这场争论却能促使人们去认真反思物权立法的失误,以及如何使物权立法趋于完善。

中国的物权立法已到了攻坚阶段,但有关物权立法的争论尚无平息的迹象,甚而演化成具有人身攻击和意识形态性质的论战[1].之所以如此,在于当今的中国,对物权立法的价值认识不足。而物权立法价值的认识,直接关系到物权立法理论基础的选择、物权立法成果的现实和历史价值,以及物权立法体例和具体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立法和学理对此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本文尝试着对这一重大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并对逐渐升温的新一轮物权立法的争论作一简略的评析,以期对正在进行的物权立法有所裨益。

一、物权立法的形式价值

物权立法的价值,学界专门研究的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者对物权立法的价值重视不够[2].从一般意义上讲,物权立法的价值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认为、希望物权立法活动所应当具有最基本的性状和属性,通俗地讲,就是物权立法活动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物权立法的价值可以作多角度描述,但在以法典为中心的物权立法过程中,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权立法的形式价值——中国即将有一部统一的财产基本法。

相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相对于百多年前就有物权法的德国、日本,中国的物权法来得太晚。物权法在中国命运多舛。当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响起松岗义正那张扬的脚步声时,物权法就随着大清民律草案与中国人照了面。在此之前,中国的民法制度包括财产法律制度散乱无序、诸法合体、刑民不分。但这时的物权法是随列强对中国的入侵相伴而来的。一个被打败了的帝国,是没有资格和能力制定自己的法典的。当刚刚落成的蒋家王朝抄出一部中华民国民法典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中国物权法(民法典物权编) .技不如人时,抄袭和模仿永远是心安理得的,唯一可做的是以移植和借鉴的名义在别国的物权法上贴上中国的标签以保全民族的颜面。即便如此,中国的物权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令废止中华民国的六法全书始,就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近半个世纪, 只是在中国的一隅——海峡彼岸的台湾地区得以存续。

然而,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现实财产问题。于是,就有了上世纪80 年代民法通则以“财产所有权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来规范现实生活中财产关系的立法例。自此,中国大陆不仅有了民法通则这部大陆法系民法典的缩写本,而且还有了许多运用法、德、日、瑞士和中国台湾地区物权法原理的司法解释和个案判决。但这种状况与处于剧烈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制定一部统一的财产基本法——物权法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了,并且,随着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的民法典制定的展开,物权立法也变得十分迫切。因为民法典中其他部分大都是建立在已有单项法律基础上的,比如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等。唯有一个部分即物权法还没有。同时,物权法在民法典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只有在物权法对财产关系确定后才能进行财产的交易、继承和专有。也就是说,只有把物权法制定好,合同法才能确保财产交易的自愿公平,继承法才能做到遗产继承的公平合理,知识产权法才能解决知识专有的正当合理。

基于上述理由,当代中国确实需要一部统一的财产基本法。通过物权立法勾画出物权法的逻辑路线,使人们能够准确而全面地把握物权法的脉络,省却许多在散乱的法律文件、司法解释和判例中寻找物权法律的麻烦;通过物权立法表述物权法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能够深刻而周详地了解物权法的内在含义,避免许多因法律符号不相一致而生的误解和混乱。物权立法体现了中国社会对一部统一财产基本法的期盼。这就是物权立法的形式价值所在。

二、物权立法的内在价值

物权立法的价值显然不只在甚至可以说主要不在形式上。一部物权法能够浓缩一个国家历史与现实,形成自身的历史任务、价值取向和实践功能。大陆法系影响较大的三部民法典(法国、德国和瑞士) ,里面不同的主要在物权法部分,体现了各自物权立法的内在价值。法国民法典诞生于政治革命的硝烟之中,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追求使得所有权绝对成为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则之一,其破旧立新的特点反映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彻底清除封建性财产权利的要求和决心。德国民法典主要是为了统一分散在各邦的法律,不免以尽可能维护现状为指导思想,因而在民法典第三编物权法里,保留了一些封建土地制度中和封建财产制度里的东西。与法国民法典相比较,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言,德国民法典虽在100年之后,却是落后的。瑞士民法典力求以简单的条文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尽量保留和尊重各州的旧法和习惯,在许多条文中特别在有关物权和监护继承方面,把许多权力交给州甚至交给更下级的地方,充分表现了瑞士联邦的宪政体制[3].一个国家的物权立法体现了该国的国情、民族的尊严、人民的要求和学者的智慧;物权立法就是一个如何根据一国的国情,将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财产问题在法律上作巧妙安排的活动和过程。这就是物权立法的内在价值。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权立法的内在价值对于中国的物权立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当我们在为中国即将有物权法而欢欣鼓舞之际,面对着大陆法系已有的物权制度,我们是走继续引进、移植,甚而是模仿、抄袭的道路,还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物权法? 面对物权立法中诸如国有企业财产权如何定性、集体土地财产权如何设计此类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评价和选择? 如果我们能深刻地理解物权立法的内在价值,我们就能明白中国的物权立法应该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一个缩影。中国革命已经胜利了半个多世纪,宪政制度牢牢固定了革命胜利的成果,中国的物权法不必像法国物权法那样承载过多的宪政责任;当代中国不存在敌对阶级的妥协,中国的物权法不负有德国物权法那样的不同性质财产制度和平相处的任务;中国实行的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也不需要像瑞士物权法那样小心翼翼地处理国家财产制度与地方财产旧法和习惯的关系。中国的物权立法所面临的是:中国社会正处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处在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的剧烈转型期。在这个时期中,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组织形式已广泛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在广大的农村甚至城市依然存在;计划经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尚未完全退出中国的舞台,市场经济和当代中国社会还未能完全融合;计划经济下公有制的“灰头土脸”形象与公有制的宪政底线,影响着人们对财产制度的选择和构建;社会变革中的利益分化和冲突影响着具体财产制度设计的取舍。这是一个充斥着新旧、是非、贫富和远虑近忧冲突的特殊时期。因此,中国的物权立法首先要考虑的应当是如何能够切实地解决中国财产关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照搬德国或中国台湾地区的物权法。德国或台湾地区的物权法不可能为公有制下中国的财产制度提供现成的答案。中国的物权立法需要兼具借鉴、守成和创新三大目标。

首先,中国的物权立法不可能游离于人类法律文明进程之外,对于在人类法律文明成果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物权原理和制度,必须充分地吸收和借鉴。以往的物权原理、制度和术语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物权法中,是十分自然和必要的。“大陆法系的所有权制度,以其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决定了可修改、可补充或注入新的观念,但不能不用所有权来归纳和解决财产归属关系。而英美法系以财产利用为中心的物权观念,或有其偏颇之处,但对中国物权立法应有不小的启示。”[4]其次,对于那些能有效地维系中国宪政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财产法律政策,中国的物权立法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加强和完善。当现实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财产制度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学者们要么采取回避态度,要么企图突破现有的宪政体制。关于这一点,在国家所有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立法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国家所有权是任何国家的财产法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只是在私有制国家因其所占财产总量的分量不重,在社会财产中的特殊性可忽略不计,因而以私有制下的通行规则处理无甚不便。但中国的国家所有权一开始就与公有制有着内在的联系,形成了许多特殊的现象和问题。由于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对国有财产的特殊保护,造成了不同财产权在法律和事实上的不平等。一些学者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和动机,在他们的物权法著作、立法建议稿以及各种学术研究中只字不提或刻意回避国家所有权,或者仅仅从一般意义上给予所谓的平等保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争论或立法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物权立法如何认识和对待公有制的宪政态度问题。如果说国家所有权不进物权法或只给予抽象的平等保护,还可看成学者对待公有制的态度暧昧,那么一些学者在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立法中竭力主张中国土地私有化就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宪政立场。“中国取消农业税,确有划时代意义,能减轻农民负担,但根本问题不是农业税,而是土地所有制问题。农民积极性的根本问题是土地私有化问题。”[5]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农民承包经营,是写入宪法的,宪法已经固定了农村土地权利的基本结构,物权立法所要做的只能是具体落实农村土地权利,而不是突破宪法的规定。

再次,对于那些现代社会已普遍存在但尚未形成通用规则,且与公有制下中国具有较大相洽性的财产问题,中国的物权立法不妨自主地作出规定。法国、德国的物权法有其时代特点,在财产大多以有体物形态存在的情况下,他们承接罗马法的传统,将物权法仍定位于有体财产法,无疑是最理性的选择;同时,在非所有人利用他人财产还不甚普遍的情形下,他们不重视财产利用的独立价值,将物权法定义为调整财产归属关系的法律,基本符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现代社会给财产的概念带来丰富的内容,有体物当然还是财产,但影响社会和个人财富总量的很大程度上是价值形态的财产即价值物。面对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如果物权法只对有体物作出规范,显然不合时宜。同时,由于现代科技手段、管理方法、组织形式的发展,使财产归属与财产利用的分离成为普遍现象,而公有制下的中国,国有、集体财产存在着归属与利用的天然分离。如果21世纪中国的物权立法面对这一具有时代和国情特点的信息,仍对大量的因财产利用而产生的有别于所有权规则的需求漠然视之,则中国的物权法不仅现实和历史价值不高,而且其功能也极其有限。因此,中国的物权立法应该大胆地创新。只要能够符合逻辑与学理地对现代社会的财产关系和中国的特殊财产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和处理,中国的物权法就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简而言之,中国物权立法的价值可概括为:继受物权法律文明、承接现行宪政体制、反映时代国情特点,为当今中国制定一部真正意义的财产基本法。中国的物权立法要做到和做好这些并不容易,但这些确实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否则,我们要一部贴上中国大陆标签的大陆法系传统物权法何用?

三、一场“歪打正着和以暴制暴”的争论

正确认识中国物权立法的价值应是物权立法首当其冲的事,但立法和学界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自觉,这在立法机关所公布的物权法草案[6]中就能得到说明。物权法草案第二条规定:“本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这是对传统物权理论的一个根本性突破。传统物权理论历来认为“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归属关系的法律”,财产利用的地位根本不能与财产归属相提并论。物权法草案能将财产归属与财产利用并列,体现了立法机关对现代社会财产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为中国物权法的现代化拓展了一定的空间。但物权法草案在物权法体例和具体制度的设计上未能沿着这一主线走下去,表现出保守、摇摆和无奈。例如:在物的定义上,看到了传统物权理论将物定义为有体物的局限,拒绝用有体物定义物权客体,但仍未对其作符合现代生活的定义,甚至将一直受到诟病的“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表述仍原封不动;对财产利用权(学理上习惯称之为用益物权)突破了传统物权理论只能设定在土地和房屋上的做法,规定自然资源也可设定用益物权,但其他资源却不在用益物权客体之内,资产的经营权更是只字未提,这本身就与草案对物权法调整对象所作的概念描述不符;在所谓的“担保物权”上,一方面扩大了设定担保财产的范围,另一方面仍将其作为物权规定,全然不顾民法的固有逻辑;在公有财产的规定上,一方面公有制的宪政底线决定了物权法不能不规定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另一方面对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如何享有、行使和保护缺乏可操作性规定,对公有财产的利用没有合适的概念和原理来解释和处理。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这样的规定与中国物权立法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物权法草案对物权立法价值的认识不到位,就为物权立法埋下了新一轮纷争的地雷。新一轮争论的焦点在于物权法是否违背了“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主义宪法原则? 平心而论,尽管草案未对这一原则作宣示性规定,但这一原则所蕴含的精神在草案中还是有所体现的。但仅依此就断言“物权法草案是经得起检验的”[7] ,恐怕还为时尚早。因为草案在规定公有财产的相关条文上大多是在照抄、重复其他法律的已有规定。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僵尸法条”[8].不客气地说,草案对公有财产的认识很不彻底,未能为公有制下的物权立法找到出路。具体而言,草案对国家所有权和国有企业经营权所涉及的问题有些采取回避态度,有些处理得颇为生硬和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和有针对性的规定,进而陷入了政治和逻辑上的矛盾;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仍然拘泥于传统的公有制理论,缺乏明确而具体规制其实现的理论、思路和方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尽管给与了较多的关注,但留下了深刻的永佃权印痕。凡此种种都说明,草案对公有财产的认识很不到位、缺乏针对性保护规定,因而使得作为一种观念的“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影响了人们对物权法草案价值取向的理解和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讲,争论的反方对物权法草案的反对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一合理性,不是建立在对中国物权立法价值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怀有朴素感情的基础上;而且以巩献田为代表的反方对物权法草案的反对是错乱的——该批的不批,不该批的乱批。这就使得这一反对带有浓厚的情绪发泄和泛意识形态化色彩。因而,这一反对的合理性,最多只能算作歪打正着。

将“违宪”和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罪名扣在物权法草案上,使参与论战的正方学者不仅“十分气愤”,而且感到简直比窦娥还冤。但正方的回应却给人以“以暴制暴”的感觉。巩献田对物权法草案的反对,无论观点还是方式都值得商榷,但正方学者却以他不懂物权法为由要剥夺他发表意见的权利,而且也采取了泛意识形态化和政治性指控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反驳。例如:巩献田以苏俄社会主义法律传统作为衡量物权法草案正确与否的标尺,正方学者就自我证明“草案是对二十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党的十六大胜利成果的记录和总结”;巩献田指责草案“违宪”,正方学者就指责反方“企图否定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企图将历史拉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和计划经济的时代”[9].人们在这场论战中已见不到正常的学术争论,所见到的是正反双方都在标榜着各自的“政治正确”以及相互的人身攻击。由此可见,这场争论对物权立法的直接作用是极其有限的,甚而是有害的。但这场争论却将物权法草案的“痈疽”给人们揭开来了,人们就不得不去思考该如何医治这“痈疽”:是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 是用原来的医生,还是另请高明? 是选择中医,还是西医,抑或中西医结合? 这可算作这场争论的间接作用。在这场论战中,最应该值得深刻反思的应是代表正方的民法学者,以及整个民法学界。以学者方案为蓝本的物权法草案真的如学者所自信的那样是对现实中国的“记录和总结”? 透过物权法草案不难发现,除在确认财产利用关系的独立地位、拒绝有体物定义物权客体、删除物权优先于债权和典权的条款等少数几个理论问题上有突破外,在立法的整体体例上和70多年前的物权法没有太大的区别。学者们应该认真思考下列几个重大问题:中国物权立法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物权立法的理论基础准备并选择好了吗? 物权法草案的逻辑结构是否平衡? 物权客体——物究竟该如何作符合现代生活的定义? 用益物权只能设定在土地、房屋和自然资源上吗? 草案对公有财产的认识是否真的到位、处理是否已经比较恰当? 所谓的担保物权果真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草案有无做到“与时俱进”? 草案真的能解决当今中国的财产问题? 这些都应该是民法学者必须回答的。因为,目前中国的立法者尚不具备回答这些问题的条件,其他学科的学者囿于专业的局限也难以做出恰当的回答。从这个角度上讲,巩献田的“歪批”甚而是可以原谅的。物权立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与智慧的象征;学者参与立法不仅要发挥专业知识的特长,更要对国家和民族富有责任感。有了这样的共识,学者就不会为法典能留下自己的印痕而固执己见,更不会因观点不同而损害学术民主。中国的物权立法无论是对以往的物权制度的认识和研究,还是对中国现实财产问题的分析和把握,都还不足。惟其如此,我们才更需加倍努力、不断探索,在准确把握物权立法价值的基础上,为当今中国制定一部真正意义的财产基本法。当今的中国已不能再有缺少时代和国情特点的物权法了。

Abstract: The big controversy among the right in rem legislation of China comes from the imp licit value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right in rem. The very value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right in rem does exist in inheriting the civilizationof the right in rem law, connecting the system of constitution and reflecting the fundamental realities of the country oftimes, thus enacts a fundamental p roperty law of re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China. That is to say both sides ofthe new round controversy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right in rem are not right. But this round of controversy can leadpeop le to meditate the errors in the legislation of the right in rem and how to better the legislation of the right inrem.

Key words: the legislation of the right in rem; the draft of the right in rem law; value; controversy(来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注释:

[1] 论战的起因是北京大学巩献田教授于2005年8月12日就物权法草案在网上发表了一封题为《一部违背和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物权法(草案) 〉》的公开信,进而形成了《物权法》论战的正反双方。正方以北京的民法学者为代表,反方以北京大学的巩献田教授为代表。参见韩福东:《物权法促改革成败争论升温两派不乏人身攻击》, http: / /news. xian. soufun. com /2006 - 03 - 10 /658056. html

[2] 与物权立法价值研究较为接近的是王利明先生的《物权法的基本价值》一文。该文将物权法的基本价值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确认和保护物权——定分止争;第二,支持、保障与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第三,增进财产的利用效益,实现物尽其用的目标。这样的概括本来就不是针对物权立法价值的,即便是对物权法基本价值的概括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的基本价值》, http: / /www. civillaw. com.cn /weizhang/default. asp? id = 7910.

[3]谢怀轼。 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研究[A ]. 易继明。 私法第1辑第1卷[C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1 - 66.

[4]孟勤国。 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第2版) [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134.

[5]纪硕鸣。 学者建议中国土地私有化解决三农问题[ J /OL ]. http: / /www. phonenixtv. com. /phone2nixtv/72630439595999232 /20050221 /50587.

[6]本文提及的物权法草案是指2005年7月公布的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的物权法草案。

[7]周雪松。《物权法(草案) 》是经得起检验的[ J /OJ ]. http: / /news. fdc. com. cn /yjdt/gd /42909.htm2006 - 02 – 23.

[8]葛云松。 物权法的扯淡与认真——评《物权法草案》第四、五章[ J ]. 北京:中外法学, 2006, (1) :52 - 62.

[9]参见韩福东:《物权法促改革成败争论升温两派不乏人身攻击》http: / /news. xian. soufun. com /2006 - 03 - 10 /658056. html

热点内容
法律和刑法的关系 发布:2025-09-17 00:44:26 浏览:992
侵犯隐私权应付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7 00:36:24 浏览:320
行政法2017和2018的区别 发布:2025-09-17 00:35:46 浏览:319
公司承担民事责任法律法规 发布:2025-09-17 00:20:39 浏览:912
按劳动法被辞退补偿 发布:2025-09-17 00:19:06 浏览:625
新任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 发布:2025-09-17 00:13:26 浏览:800
对刑事诉讼法46条的理解 发布:2025-09-17 00:07:05 浏览:662
日常交通法规小常识 发布:2025-09-17 00:04:01 浏览:17
有关经济法专利版权纠纷的案件 发布:2025-09-16 23:47:28 浏览:527
违反经济达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6 23:46:04 浏览: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