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制度

刑法制度

发布时间: 2021-02-26 09:50:29

1. 量刑制度是什么

量刑制度包括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等。

量刑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客体是犯罪人,性质是刑事司法活动。

量刑,又称刑罚裁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刑事法律,在认定犯罪的基础上,确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刑罚,并决定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

量刑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量刑是人民法院的一种审判活动。其他任何机关都没有量刑权。

2、量刑的对象是犯罪分子,即被法院依法确定有罪的人,只有对犯罪分子才能决定是否适用刑罚、适用何种刑罚。

3、量刑以定罪为前提,只有先确定有罪,然后才能决定是否以及如何量刑。

4、量刑的任务:

(1)决定是判处刑罚还是免除刑罚

(2)决定刑种、刑度

(3)决定是否实行数罪并罚

(4)决定所判处的刑罚是否立即执行

(1)刑法制度扩展阅读

量刑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量刑权是国家刑罚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权的题中应有之义。

定罪的适当量刑的前提

罪行和法定刑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刑法为不同轻重的罪行配置了档次不同的法定刑,只有正确定罪,才可以找准对犯罪人适用的法定刑。

刑事责任的大小是量刑轻重的唯一根据

罪行大小决定法定刑的轻重,刑事责任的大小决定宣告刑的轻重。在量刑时,判断刑事责任的大小的唯一依据只能是案件的轻重不完全等同。

2. 我国刑法制度有哪些

刑法中规定的刑罚种类主要有两部份,即主刑与附加刑。
主刑是对犯罪内分子独立适用的主要刑容罚,它包括:
1、管制,管制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对其劳动生产,工作和其他活动进行管束和监督,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公安机关依法执行的刑罚
2、拘役,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并就近强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4、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5、死刑,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
附加刑可以与主刑合并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它主要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罚金主要适用于贪图钱财或与财产有关的犯罪。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当它独立适用时,属于一种不剥夺人身自由的较轻的刑罚,当附加适用时,则适用于较重的犯罪行为。没收财产则主要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和严重的经济犯罪。

3.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

刑罚是对犯罪分子进行刑事制裁、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工具。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开始,犯罪现象就从来没有消退过,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消失。自从国家正权的建立,就代表着公力救济取代了私力报复,国家成为了唯一有权行使刑罚权的主体,从此,人类告别了原始社会时期的血亲复仇,人类向文明和理性迈进了一大步。
由于原始社会的报复思想的痕迹依然存在,所以在最初的奴隶社会时期,刑罚多为肉刑,较为野忙。对于夏代和商代的刑罚制度,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考古证据,仅能根据史书记载略知一二。在西周时期,礼法并存,统治者实行“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刑事政策,认为治国应当以德为主,以刑为辅。这一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奴隶制五刑,即墨、劓、刖、宫、大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经济形态向封建制经济形态过渡的一个时期,而战国时期被多数历史学家定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这一时期,刑罚制度主要还是沿袭了西周的刑种,总体上没有大的变化.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大量的成文法出现并向社会颁布(在这以前的朝代中,由于受当时宗教思想的影响,统治者制定法律但不公之于众),如<<铸刑书>>\<<竹刑>>\<<铸刑鼎>>和<<法经>>,其中以魏国法家改革派李悝颁布的<<法经>>影响最大.
秦国在商鞅变法中,改法为律,同时规定了什伍连坐的制度,把全国百姓五户编为一伍,十户编为一什,在什伍组织中,一人犯罪,其他人必须向官府举报,否则要连坐受刑.按照秦国的法律,告奸者与杀敌一样受赏,而匿奸者与降敌同罪.
秦朝统一以后,基本上沿用了原来秦国的刑种.当时全国统一的法典是<<秦律>>.秦朝的法定刑有黥刑\劓刑\徒刑\宫刑\死刑\罚金刑\株连刑等等.其中的徒刑非常完善,从重到轻分为:(一)城春(男犯)城春舂(女犯)(二)鬼薪(男)白灿(女)(三)隶臣(男)隶妾(女).其劳役的时间和劳动强度依次递减,且女犯的劳动强度小于男犯.这一徒刑不仅有效地惩罚了犯罪,同时也给当时修筑长城等大型工程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秦朝的法律过于严苛,这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一个次要原因.所以后来的西汉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实行了较为宽松的刑事政策.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下令废除肉刑制度的皇帝,他将斩左趾改为了笞五百,把斩右趾改为了弃市.汉景帝继续执行废肉刑的政策,他下令废除了宫刑(但宫刑在汉武帝时期又恢复了),同时规定笞刑不得超过二百,行刑时不得换人,以尽最大限度防止受刑人死亡的情况.

汉亡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300多年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这一时期,各个割据政权虽然在法律制度上多有变革(如改变刑法典的结构,魏律将具律改为刑名,<<泰始律>>增加了法例,<<北齐律>>将名和例合并,置于律首;增加了若干保护封建统治阶级特权的法律制度,比如八议制度\官当制度,等等),然后在刑种上没有多大改革.
隋朝时,中国终于确立了封建制五刑,从而奴隶制五刑彻底结束.隋文帝制定了<<开皇律>>,减轻了刑罚的残酷性,规定灭族刑仅适用于谋反\谋大逆和谋叛三个罪名,将笞\杖\徒\流\死规定为法定的刑种(即封建制五刑).唐代基本上继承了隋朝的刑罚内容,规定死刑只采取绞和斩两种方式(绞刑轻,斩刑重).当时全国的刑罚分为二十等,分别是笞十,笞二下,笞三十,笞四十,笞五十,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杖九十,杖一百,徒一年,徒一年半,徒二年,徒二年半,徒三年,流2000里,流2500里,流3000里,绞,斩.唐律还限制了刑讯制度,规定拷打犯人只能用杖刑,且所杖之数不得超过100下(对于轻刑犯,所仗之数不得重于可能判处的刑罚数目).

五代时期,统治者第一次执行了凌迟死刑。而这一制度被辽朝所沿用,并且第一次成为了法定刑。而且,这一时期宋朝的刑罚制度也趋于严苛,除了五刑以外,又出现了刺配刑,这是将古代的墨刑又恢复了,应当可以说是刑罚制度的一大倒退。
元朝统一以后,基本上沿用了自隋唐时期形成的封建制五刑的制度,不过元朝对于笞和杖刑的数目不一样,分别是十七、二十七、三十七,如此直至一百零七;同时,元朝废除了绞刑,死刑改为斩和凌迟两等。随后的明清两代沿用了元朝的死刑制度,用斩和凌迟两种方法执行死刑。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大兴酷刑,他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法令不严,且执法不严,提出了“明刑弼教”的刑法思想,实际就是重刑主义,于是在制定了《大明律》以后又制定了“御制大诰”,在〈〈大诰〉〉里,大量的古代残酷刑罚被恢复,如剥皮、抽筋、枭首等等。由于明代厂卫制度的设立,锦衣卫有权在朝堂上实行廷杖,就是当场用大棒杖击大臣,受刑者大量死去。同时,明朝还发明了“立枷”,就是一个重达300斤的夹子,犯人一旦戴上,肯定会在三天以内痛苦地死去。
清朝继续沿用封建制五刑,并且废除了明朝的一些残酷的刑罚,但是仍然保留了凌迟。清代的刑讯制度也较为宽松,规定拷打犯人,每次杖刑不得超过三十,对于杀人、强盗等重刑犯,允许使用夹棍(夹男犯人的脚)和拶指(夹女犯的手指),但两种刑罚对于同一犯人均不得超过两次。

4. 清代有哪些刑法制度

清朝初期及中期的刑事法律制度
1616年,满族首领努尔哈赤在关外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1636年,皇太极改元“崇德”,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满清入关。1911年,满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走向终结。
满清王朝在继承前代法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尤其是少数民族立法的发展,是清朝法制最为显著的成就。
一、法律思想与立法概况
1、法律思想-“参汉酌金”,由大臣宁完我提出。
2、立法概况-《大清律例》、《大清会典》、《则例》、《蒙古律例》《钦定西藏章程》等少数民族法规
二、刑事法律
1、犯罪
(1)维护君主专制集权统治,严厉打击反逆等侵犯皇权的犯罪。
反逆罪,包含“谋反”、“谋叛”、“谋大逆”三种罪名。规定:凡犯谋反、谋大逆者,只要是共谋的,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其父子、祖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以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十六岁以上,不论笃疾废残,皆斩;十五岁以下的男性亲属及所有的女性亲属,给付功臣为家奴,财产入官。即使子孙确不知情,十一岁以上,也要阉割发往新疆给官为奴。凡犯谋叛者,只要是共谋,不分首从皆斩,妻妾、子女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
奸党罪,清朝除了沿用明朝奸党罪的条款外,还扩大了奸党罪的适用范围,严禁内外官员私相结交。
异端思想罪。
(2)调整新的社会关系,确立新罪名。
江洋大盗罪,乾隆时首次规定,指在滨海、沿江行劫客船点对点的行为。
兴贩与吸食鸦片罪: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第一次颁布了禁烟令,规定:兴贩鸦片者照收买违禁货物例,枷号一个月,发近边充军;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为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船户、地保、邻佑人等,俱杖一百,徒三年。
嘉庆时,先后颁布了十余道禁烟法令,规定:凡吸食鸦片者,杖一百,枷号两个月。
道光十九年(1839年),颁行《严禁鸦片烟章程》39条。该章程将走私鸦片行为作为首要打击对象;对兴贩鸦片行为、开设烟馆行为、栽种罂粟、制造鸦片行为均予以严惩;对于吸食鸦片的,亦予以惩治。
2、刑罚
(1)刑罚的发展变化
笞刑、杖刑,在刑具上统一为竹板,同时减少了刑数。
迁徙、充军、发遣。
死刑,继续分为绞斩两等外,每等又分”立决”和“监候”两类。
附加刑,刺字刑的适用范围扩大,刺字的部位,初犯刺右臂、再犯刺左臂、三犯刺面。刺字的内容包括事由和管束地方,并分别刺满汉两种文字。
(2)维护满人的刑罚特权

清朝末期的刑事法律制度 受西方列强的影响和逼迫,以及国内政治现实的考量,清末开始对《大清例律》等刑事法律进行修订。
1、修律的指导思想
(1)西法与中法结合,务期中外通行。
在中国传统法律体系中,刑法最为发达。而在传统的法观念中,刑、法、律三者的含义一般是相通的,在很大程度上也仅限于刑法而言;同时,列强对中国法律的指责,首当其冲的也是刑法。修律大臣沈家本认为“各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乃先从事编辑”。因此,刑律的修订是整个清末修律的核心部分。
1902年,清廷下诏对《大清律例》进行修订:“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我朝《大清律例》一书,折衷至当,备极精详。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总期切实平允,中外通行,用示通变宜民之至意”。
(2)修律与研核法理结合
沈家本“法之修也,不可不审,不可不明。而欲法之审,法之明,不可不穷其理”。
(3)修律与促进法制文明结合
修律过程中,沈家本奏请删除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减少死刑条款,禁革买卖人口和蓄养奴婢等恶习,改良监狱,以感化教育为宗旨,力图通过修律改变清廷法律落后与野蛮的现状,促进法制文明。
2、《大清现行刑律》
1904年5月15日,修订法律馆开始对《大清律例》进行删改与修订。1909年编撰完成《大清现行刑律》,1910年颁行。为过渡性刑法典。
3、《大清刑律》(《钦定大清刑律》)
1906年开始起草,聘请了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协助起草。1907年8月编纂完成,1910年11月宪政编查馆完成审核。由于受到礼教派强烈反对和攻击,修订法律馆不得不将草案收回,再行修订。经修订后的《大清刑律》增加“附则”5条(即《暂行章程》)。1911年1月公布,并定于1912年正式实施。

5. 中国刑法的规定

会判刑。《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 法发〔2010〕36号(二)故意伤专害罪 属1、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1)故意伤害致一人轻伤的,可以在六个月至一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故意伤害致一人重伤的,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3)以特别残忍手段故意伤害致一人重伤,造成六级严重残疾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除外。(4)故意伤害致一人死亡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五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除外。

6. 我想知道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

中国古代刑罚的特点
1.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刑罚制度的变化 刑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变化有时会滞后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每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都会引起相应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会经历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古代刑罚的演变中亦有充分体现。战国、 秦汉时期,我国封建的生产关系虽已逐步确立,但由于上层建筑发展的滞后性, 这一时期的刑罚未完全变成封建性质的,带有明显的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色彩。 秦代刑罚体系已具备封建刑罚基本特征,但由于当时封建生产方式还没有完全巩固,封建经济还不强大,奴隶制生产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残存,加之受法家重刑思想影响,仍保留奴隶社会的五刑及其他残酷的刑种。西汉时期,封建制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大量劳动力,肉刑等酷刑显然不利于保护劳动力,统治阶级对刑罚进行了改革, 废除肉刑,为封建刑罚体系的确立打下基础。随着封建制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巩固,适应封建统治的刑罚制度在隋代最终确立起来,至唐代达到完备,一直沿袭到晚清。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殖民者在军事上、政治上打败中国,经济上也向中国渗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得到发展。中国封建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但仍是中国经济的主体,与此对应,封建制刑罚体系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在面对外交、外贸、军事等争端时,现有的封建刑罚制度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清政府不得不考虑废除封建的刑罚体系。
2.刑罚体系的完备与刑罚手段的残酷 中国古代刑罚自产生时期就有着诸多种类,并在实践发展中逐渐完备其体系,刑种及其等级由轻至重,排列严整,等级之间跨度较小。纵览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无论哪个朝代的刑罚都是种类繁多,异常残酷。北魏时,初步形成以死刑为主的五刑制度,但无论是北魏、北齐、北周还是南朝的梁陈在刑罚方面,司法规定还是不甚清楚。唐代可以说是封建刑罚完善与定型的时代,条文简约,刑罚宽减。在 《唐律》中明确了五刑皆有独立适用条款。
3.同罪同罚与同罪异罚的阶级等级性和特权性从奴隶社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开始,几乎每个阶级都把维护本阶级等级制度和特权制度放在重要位置,这在刑罚制度的设定上也有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刑法中,罪名与刑名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贯彻了同罪同罚的原则,借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法制,但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刑法也表现出等级特权性,贵族高官可以根据议、请等规定,而获得同罪异罚的法定优待。在奴隶社会时期,对于统治阶级集团来说是没有宫刑的,以此确保其繁衍子嗣的需要。西周时主张“用刑以治野人”,在统治阶级看来,刑罚只是用来控制劳动人民的,统治阶级则享有不受刑罚管制的特权。隋代确立“八议”制度,后又进一步规定“其在八议之科,及官品第七以上犯罪,皆例减一 等。其品第九以上犯者,听赎” (《隋书·刑法志》)。自唐代以降,更是规定了贵族阶级触犯一般律条皆可享有法律减免的特权的,这些都反映了阶级社会刑罚的阶级本质。
4.刑罚适用范围广泛行政、民事、经济法律责任,也以刑罚制裁,强化刑法对社会生活的调解,体现了我国古代重刑法轻民法的思想。

7. 刑法的裁量制度

第一节 累犯

n一、累犯的概念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赫免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又犯被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两种。

n二、累犯的分类

n1.普通累犯的构成条件(一般累犯)

n 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赫免以后,五年之内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情形。累犯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前罪和后罪必须都是故意犯罪。如果前罪和后罪有一个是过失犯罪,或者前后两罪都是过失犯罪,不能构成累犯;

n(2)前罪所判处的刑罚和后罪应当判处的刑罚都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

n(3)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赫免以后五年之内。

n2.特别累犯的构成条件

n 是指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赫免以后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都构成累犯的情形。

n三、累犯的刑事责任

n 应当从重处罚,从重处罚是处理累犯的一个基本原则,对累犯必须一律从重处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第二节 自首与立功

n一、自首概念

n二、自首的种类和成立条件

n1.一般自首

n(1)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

nA.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

n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

n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

n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n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n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拿获的视为自动投案

n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nB.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n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认定为自首。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n2.特别自首

nA.主体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在服刑的罪犯

nB.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n三、自首的认定

n1.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认定

n(1)共同犯罪案件自首的认定

n 自己实施的犯罪和 自己了解的与自己的罪行密切相关的其他共同犯罪人的罪行

n(2)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自首的认定

n自首的效力仅及于如实供述之罪

n2.过失犯罪的自首

n3.自首与坦白的关系

n四、自首犯的刑事责任

n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具体确定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罚,应当根据犯罪轻重,并考虑自首的具体情节。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重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

五、立功

n1.定义

n此立功指的是刑罚裁量中的立功,而非刑罚执行制度中的立功。

n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2.立功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n(1)一般立功

n(2)重大立功

n 犯罪分子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

n 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

n3.立功犯的刑事责任

n(1)一般立功,可以从轻、减轻

n(2)重大立功,可以减轻、免除处罚

n(3)自首后又有重大立功的,应当减轻、免除处罚

第三节 数罪并罚

n一、数罪并罚的概念

n数罪并罚,是指一个人在判决宣告以前犯有数罪,或者在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或者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审判机关依照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的原则和方法对一人所犯数罪的合并处罚。

n二、数罪并罚的原则

n1.并科原则

n2.吸收原则

n3.限制加重原则

n4.折衷原则

n三、我国数罪并罚的适用原则—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兼采其他原则

n:

1、数刑中只要有一个是死刑或者无期徒刑的,就应当执行死刑或者无期徒刑。此为吸收原则。

2、数刑中有两个以上有期徒刑、两个以上拘役或者两个以上管制的,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应当执行的刑期。但是按照刑法的规定,管制最高不能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20年。此为限制加重原则。

3、如果数罪中判处有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此为并科原则。

n四、不同情况下限制加重原则的运用

n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并罚

n应当对所犯各罪分别量刑,然后按照刑法第69条规定的上述原则和方法,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n2.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并罚

n 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在最高刑期以上总和刑期以下,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这就是数罪并罚计算刑期的先并后减方法。

n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的并罚

n 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新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与新罪所判处的刑罚,在最高刑期以上总和刑期以下,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这就是数罪并罚计算刑期的先减后并方法。

第四节 缓刑

n一、缓刑的概念和意义

n1.定义

n2.意义

n二、一般缓刑

n1.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

n(1)犯罪人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n(2)犯罪人必须不是累犯

n(3)根据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n2.缓刑的考验期

n(1)缓刑考验期的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能少于2个月。

n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不能少于1年。

n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n(2)缓刑考验期限内的考察

n三、战时缓刑

n1.战时缓刑的适用条件

n2.一般缓刑与战时缓刑的区别

8. 刑法中有规定吗

首先,绝对不是信用卡诈骗。他是多划走的一部分款,证明他有划款的资格,那就肯定不是冒用他人信用卡,跟信用卡诈骗罪不沾边。
就你现在叙述的问题来看(不够详细),被多划走的那笔费用如果是数额巨大,并且丙方如果是秘密的划走,拒不返回,并且伴有其他严重行为的,才能适用刑法的相关规定。就是适用的话也应该是往盗窃和侵占上考虑。而你简单的几句描述中我看不出应该适用刑法的样子。个人认为好像有点类似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乙方可以要求丙方返还多划走的那部分款。
下面是关于你提到的信用卡诈骗,和盗窃、侵占的刑法规定,你看看吧。希望有所帮助。
信用卡诈骗:
构成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备骗取他人财物的目的。只有主观上具备诈骗的故意,客观上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才能构成本罪。实践中有的信用卡持有人将自已的信用卡借给他人使用,如借给自己的亲属、朋友等。在表现形式上使用人也是在冒用他人的信用卡,但使用人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是经持卡人同意的。虽然这种行为违反了信用卡使用规定,但是使用人在主观上并不是以非法占有持卡人的财物为目的,因此,不具备信用卡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纠正或者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不能适用本条作为犯罪处理。
侵占:本罪的犯罪对象为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所谓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即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是指通过他人委托或依照契约或有关规定而为他人收藏、管理的财物,所谓他人的遗忘物,是指出于自己的本意,本应带走却因遗忘没有带走的财物,如买东西将物品忘在柜台上,到他人家里玩将东西遗忘在人家家里,乘坐出租车把财物遗忘在车里等。应当提出,遗忘物不等于遗失物。后者是失主丢失的财物,失去对财物的控制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也不知道丢失的时间和地点,拾捡者一般不知道也难以找到丢失之人。而遗忘物,则是刚刚、暂时遗忘之物,遗忘者对之失去的控制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会很快回想起来遗忘的时间与地点,回来寻找,而拾拣者一般也知道遗忘者是谁。遗忘物也不同于遗弃物,后者则是所有人或保管者不再需要而基于自己的意志加以处分而抛弃的财物。所谓埋藏物,是指为隐藏而埋于地下之物,如埋在自己院子里的钱财、埋在坟墓中的珠宝等。埋藏物不同于地下的文物,后者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一般应属于国家所有。总之,无论是代为保管之物还是遗忘物以及埋藏物都必须是他人的财物。所谓他人,在这里仅指公民个人,不包括国家或单位。国家、单位之物基于委托或其他原因而由他人代管的,行为人如果非法占为己有,则应构成贪污罪或者职务侵占罪,他人遗忘的财物,财物的所有权虽然可能是国家或单位的,但遗忘行为仅是个人行为,其应对遗忘之物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从本质上讲,仍属于遗忘者个人之物。至于埋藏物,国家和单位一般不会为了隐藏而埋于地,因此,不会存在本罪意义上的埋藏物。至于这些财物的表现形式,则可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动产,又可以是不动产;既可以是有形物,又可以是无形物;既可以是合法之物,又可以是违禁品、赃物;等等。

热点内容
黄岛区立法 发布:2025-09-15 05:29:51 浏览:282
乌鲁木齐法律援助机关 发布:2025-09-15 05:29:14 浏览:895
长三角律师 发布:2025-09-15 05:18:34 浏览:320
2013年中级经济法 发布:2025-09-15 05:08:44 浏览:883
武大经济法考试 发布:2025-09-15 05:08:04 浏览:734
惠山法院王臻 发布:2025-09-15 05:02:59 浏览:205
四川省司法鉴定收费 发布:2025-09-15 04:45:28 浏览:389
服饰店管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5 04:45:19 浏览:266
2020年中级经济法教材电子书 发布:2025-09-15 04:25:27 浏览:561
应用解释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15 04:20:39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