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司法主体
1. 法律主体包括什么
法律关抄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在我国,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包括国家、机构和组织以及公民。
(1)刑事司法主体扩展阅读: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件: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法律上所称的“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是指有生命并具有法律人格的个人,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法人是与自然人相对称的概念,指具有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组织。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又称权利客体、义务客体或权利客体。它是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中介,没有法律关系的客体作为中介,就不可能形成法律关系。因此,客体是构成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间在一定条件下依照法律或约定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人们之间利益的获取或付出的状态。
参考资料:法律主体_网络
2. 我国的司法主体有哪些
司法主体包括侦查主体、检察主体、审判主体和刑罚执行主体,分别指公安机关(国安),检察院,法院和监狱、社区矫正机构。
在不同部门法领域,司法主体略有不同。刑事领域主体最广泛,法院,检察院,公安,国安,监狱。
3. 刑法的主体
刑事犯罪主体的分类
根据我国刑法和有关的理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华律网
从主体的法律性质上分,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我国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犯罪主体。单位主体在我国刑法中不具有普遍意义。根据刑法第30条的规定,单位成为犯罪主体应以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者为限。自然人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自然人主体可以再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对于具体的犯罪而言,只要求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构成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除了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外,还要求具有特定的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
区分刑事主体的意义
研究犯罪主体要件的问题,对于司法实践中正确定罪量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定罪意义
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必备的条件之一。任何犯罪都有主体,即任何犯罪都有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者。犯罪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只有具备法律所要求的犯罪主体条件的人,才能构成犯罪并被追究刑事责任。不符合特殊主体条件的人,不能构成特殊主体的犯罪。犯罪条件的具备,是行为人具备犯罪主观要件的前提,也是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目的的基础。
例如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关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等,对于正确认定犯罪,划清罪与非罪以及应否追究刑事责任的界限,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量刑意义
在具备犯罪主体要件的同样情况下,犯罪主体的具体情况也可能不同,而不同的具体情况又影响到刑事责任的大小程度。
例如:我国刑法典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又如:刑法典第307条第1款、第2款分别规定了妨害作证罪与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其第3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犯前两款罪的,从重处罚。
这些都说明了犯罪主体的不同对量刑的重要影响。
准确界定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
第一,通过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将机关从单位犯罪主体中排除出去。同时,还有必要根据刑法典施行以来在处理单位犯罪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反思,总结出哪些问题是由于刑法典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不当所引发,在此基础上对单位犯罪的规定进行修订。
第二,消除“公司、企业”两个概念同时出现于单位犯罪概念中的现象。公司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而组织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态。企业是指以从事生产、流通、科技等活动为内容,以获取赢利和增加积累、创造社会财富为目的的一种营利性社会经济组织。从逻辑上说,企业是种概念,公司是属概念,公司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二者存在包容关系因而不应并列。
第三,适当增设其他组织机构以及增设一些新的罪名。因为在实践中,单位犯罪的范围并不仅限于现有刑法规定的范围,刑法关于五类主体的规定确实过于简单。在将来可以考虑将“单位的分支机构”、“村民委员会”等特殊形式的单位列入主体范围中,增强刑事司法的可操作性,且确是形势所需。同时,建议增设一些新的罪名。例如在一些计算机犯罪犯罪如网上侵犯知识产权罪、网上传播淫秽物品罪,电子商务罪(包括电子商务诈骗、合同诈骗、网上购物欺诈等)新类型的犯罪领域中,单位出于非法利益的功利性目的也必然涉足这些新领域的犯罪,且其罪过恶意更深,危害更大。鉴于我国刑法对单位进行计算机犯罪尚无规定,导致了有罪无刑,司法实践无法操作所以,笔者建议我国刑事立法针对这些新领域中出现的新的犯罪确立新的犯罪罪名,并将单位当然地列入该类犯罪的主体范围,并相应扩大单位犯罪的刑罚种类,如增设永久性或限期性禁止从业刑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讲解的关于刑法中对刑事主体的分类。我们知道对于不同的案件情况来看,犯罪分子是属于不同的犯罪主体的,有些是自然人犯罪,有些是单位犯罪,有些是特殊主体犯罪,这些都是不同的。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请上华律网进行专业的咨询。
4. 我国的司法主体有哪些
司法主体包括侦查主体、检察主体、审判主体和刑罚执行主体,分别指公安机专关(国安),检察属院,法院和监狱、社区矫正机构。
在不同部门法领域,司法主体略有不同。刑事领域主体最广泛,法院,检察院,公安,国安,监狱。
5. 刑事诉讼主体和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关系
(1)刑事诉讼主体,是指与诉讼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承担一定基本诉讼职能,并对诉讼进行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国家机关和当事人,比如侦查机关、检察机关、自诉人、被告人和法院等。
(2)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是在刑事诉讼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国家机关和个人,比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
(3)二者的区别:诉讼中的职能、作用以及诉讼地位不同。刑事诉讼主体具有独立的诉讼职能,而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并非都有独立的诉讼职能,比如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翻译人、诉讼代理人等,并不执行独立的诉讼职能,他们只是应司法机关的要求或被代理人委托参加诉讼的。因此,他们是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而不是刑事诉讼主体。
(4)二者的联系:刑事诉讼主体必须是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即国家专门机关、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而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则不一定是刑事诉讼主体,比如证人、鉴定人、翻译人、诉讼代理人等。特定的刑事诉讼行为必须由特定的行为主体实施,否则就会因为行为主体的不合格而影响诉讼行为的效力。
(这样答论述题的话可能字数稍微少了点,自己再加点套话,或者把字写大点就好了~~)。
6. 刑事司法协助的刑事司法协助的主体
1、刑事司法协助的主体,是指请求提供刑事司法协助和接受请求提供刑事司法专协助的司法机关。
2、刑属事司法协助的主体包括:
(一)我国的人民法院和外国法院;
(二)我国人民检察院和外国检察机关;
(三)我国公安机关和外国警察机关;
(四)司法行政机关(仅作为司法协助的联系机构,不负责具体的协助内容)
7. 什么是法律主体; 法律主体包括什么
法律主体是很广的一个概念比如国家是法律的制定主体,公民和法人是法律的承受主体。
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主体不一定相同!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公民等是主体,刑事法律关系中公民。法人、国家、都是主体。
8. 刑事诉讼主体有哪些
中国刑事诉讼的主体是指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以及自诉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意是:
(一)“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于刑事案件,依照法律进行的收集证据、查明案情的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二)“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
(四)“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五)“诉讼代理人”是指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
(六)“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8)刑事司法主体扩展阅读:
诉讼参与人
一、当事人:
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处理结果有切身利害关系的诉讼参与人。具体包括:
1、被害人。是特指在公诉案件中,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自诉案件的被害人称之为自诉人。
2、自诉人。是指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被害人。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犯罪而被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决定立案侦查,尚未被提起公诉的人。
4、被告人。是指被指控犯有某种罪行并被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当事人。包括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和公诉案件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自被提起公诉之日起称为被告人。
5、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是指向司法机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对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做出物质赔偿的人。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是指对其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物质赔偿责任的人。
二、其他诉讼参与人
其他诉讼参与人包括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以及诉讼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