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1058
A. 包青天包拯一生的事迹
1、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 ,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知县。
2、权知开封: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29]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3、巧答典客:包拯出使辽朝时,辽朝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4、清正廉明:包拯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5、嘉祐四真:宋仁宗嘉祐年间,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集天下之望。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1)商法1058扩展阅读: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B. 宋朝历史问题,北宋时期包拯经历朝代历史!
网络上的
【个人档案】
姓名:包拯
字:希仁
外号:包青天;包家;黄河清;包公;包龙图;包黑炭。
籍贯:安徽合肥
特征:额头上有个月形记号,而且脸比较黑。(此特征为小说杜撰,并非真实)
生年: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属相:猪
生日:夏历三月二十三日(公元4月11日)
卒年:嘉佑七年(1062)
享年:64岁
谥号:孝肃包青天
父亲:包令仪,追赠刑部尚书
母亲:张氏
配偶:张氏(原配,早亡);董氏(续娶);孙氏(媵)
子孙:
·包繶(长子)、崔氏(长儿媳)
·包绶(少子)、文氏(少儿媳)
·包文辅(长孙,夭折)、包永年
中举:天圣五年(1027)29岁
出仕:景佑四年(1037),39岁
初仕:天长县知县
官至:三司使;枢密副使;
名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间信仰中,包公是阴间的审判官之一。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包拯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
官场生涯
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主张改革
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已经不象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老百姓的负担加重,各地出现了士兵暴动和农民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包拯从忧国忧民出发,主张对时政进行整顿和改革。应当说,包拯的改革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包拯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所爱戴,原因就在这里。
北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冗官成灾,包拯认为必须加以整顿和革新。他不但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弹劾“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而且不畏风险,力主将皇帝的亲戚,“凡庸之人”张尧佐免去要职。在包拯看来,“在政府无所建明”的平庸之辈,不论其官职有多大,都必须下台。他曾建议改革选人、用人制度。他主张官员年到七十岁必须离职。他揭露不愿离职的官僚,是不知廉耻,“贪冒相尚,但顾子孙之计”。他主张不能任意封官许愿,即使是恩赐即由父亲的功劳而录用的子孙,也要通过考试。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冗官问题。包拯其实并不反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许多官员受到处分,包拯全力为这些敢作敢为的官员鸣不平,主张起用他们。
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当时有一种政策,由政府向城镇百姓强行购买国家需要的物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这就成了剥削民众的一种手段。包拯坚决反对这种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蔼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包拯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这一建议,无论对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运城解盐问题,也是由于包拯极力支持改革,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沈括称赞这种“通商法”,“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此外,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可见,包拯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目的在于“宽国利民”。
在宋朝的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样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在出使辽国时,辽国刁难他,他义正词严地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回国后,他立即将在辽国的所见所闻,报告朝廷。他说,辽国在山西北部集结兵马,聚集粮草,其意图不可不防。他建议,一定要加强山西宋辽边境的 代州(代县)、应州(应县)、雁门关一带的战备,以前,辽国蚕食 边境领土,是由于边防之臣胆小怕事,不敢对抗,如今应该下令边臣,让其严加防守,不能丢失一寸土地.另外,原来这里的守将,在军事上是外行,现在必须派懂得军事的人去领导指挥。朝廷采纳了包拯的意见,加强河北,山西的防卫.更重要的是,包拯对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减“老病冗弱”的主张,以利于训练及加强战斗力。同时,他还提出加强边境民间义勇的训练。宋朝将士经常调动,以防武将专权,但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弊病。包拯认为要改变这种政策,使将官有职有权,不要轻易调动。可贵的是,包拯建议加强国防与军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 负担为前提。当时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北、山西的农民,苦于运送军粮,包拯曾提出,在丰收之年,可以购买当地农民粮食,储备起来,作今后军粮,减少运输困难。 包拯之主张改革朝政以利国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他始终认为,普通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不受 贪官酷吏欺压了,国家才能富强和太平无事。如果过分榨取,使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不但国家不能富强,而且会造成官逼民反,动摇封建统治.他之所以主张改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渊源就在于此.尽管包拯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为了宋朝天下的长治久安,而不是全然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对被剥削者尽情欺压的“贪官”来,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人民,总要好得多.那种认为清官比贪官更狡猾,对老百姓更有害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刚正不阿
一个人的功过历史,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谱写。一旦自己的行为被实践证明对社会、对人民有功有利,那么,人民终究会给他以恰当的评价.这评价,恐怕不会以一些暂时的贬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青天为人民所歌颂与怀念,正是由于包拯一生的实践,有利于社会与人民。这实践,不仅是由于他为当时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确实有不少同时代人,甚至后来人难以企及之处。
首先,他为人刚直,既不两面三刀,更不会搞阴谋.他从不趋炎附势,看颜色行事,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 直谏,公开对皇帝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幸而宋仁宗倒也过得去,没有处理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说,宫内的亲信宦官,权力太大,待遇太多,应该精简人员和开支.这当然要得罪皇帝的亲信左右,招来不测之祸。还好,皇帝说,“忠鲠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包拯总算碰上了一位比较开明的宋仁宗。 否则,早已人头落地了。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 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欧阳修就钦佩 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时甚至不顾有关规定和 礼节,当面斥问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们下不来台。欧阳修不赞成包拯这种作法,认为包拯刚直有余,“思虑不熟”。其实,因循守旧、无所视事的宋仁宗时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这样的人。这对于纠正时弊,总有好处。至于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可惜宋仁宗终究认为包拯不够理想,没有提拔他当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职。 包拯刚直,却并不主观武断.他既善于调查研究,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但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却能虚心接受。所以司马光称道他“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
其次,他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 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这样,包青天的名声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有一个官员,是少数民族,归顾了宋朝。这个官员对宋神宗说,他听说包拯是忠臣,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准许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将他改姓名为包顺,传说边境士兵抢了一位妇女。那位妇女急了,说自己是包拯的孙女。那妇女病了,有一个巫女听说之后,装模作样地折腾一番,便大骂是谁欺侮了我的孙女,并且要限十天之内将那妇女放了。人们认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叩头跪拜之后,立即将那妇女放了。
维护法制
在小说、戏曲中,黑包公是法律与正义的典型形象。这是由历史上的包拯演化、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不过,历史上的包拯 确实爱民如子,开封府衙铡刀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因而博得当时和后代人民 的颂扬,把他作为受苦受难的救世主。包拯严明法纪,当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持封建秩序。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众的领袖,反抗封建统治的先锋。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中有远见的官僚士大夫,都能认识到,对于人民群众,应该爱护,不要对他们横征暴虐,更不能不依王法办事,对百姓任意欺压。否则,其结果必然反过来动摇甚至摧毁封建王朝的统治,因而从根本上来说,暴政显然不如仁政.包拯就是这样的人.他 之所以为人们千古传颂,也由于他的法律思想和执法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愿望.比起贪赃枉法来,两袖清风,依法办事 总要好一些,对广大人民有利些。
尽管宋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是,一个被欺压的普通百姓,要想告状还是难于上青天。不但手续很多,而且根本见不到官员的面.这样,官吏豪强狼狈为奸,既可以敲诈勒索,又可以将法律作儿戏。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无论从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讲,还是从有助于审理案件上讲,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这改革,在我国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进步意义。 包拯办案,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怕权势,二是为民申冤。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包公。 不怕权势,敢于顶风办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错综复杂的关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权的绳索,把官僚、贵族、豪绅、恶霸们联系在一起。要冲破这个已经编织好的、保护地主贵族利益的网络,谈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气,使得“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这里举一个突出的例子。
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住着,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滥成灾呢?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起了堤坝,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已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连在了一块,成了水上花园.因此,要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将这些堤坝挖掉,挖掉堤坝,冲走水上花园,贵族们能答应吗?包拯画了地图,拿 了有关证据,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毁。有人自恃权大位显,告到宋仁宗那里。包拯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建造水上花园。这样,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皇亲贵戚们说话了。 包拯不畏权势,反对以权代法,客观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也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社会上的一批无赖,偷盗者,这些人虽无权势,却同样危害人民。包拯对他们也毫不留情。
有一次,开封的一条小街上发生火灾。有些无赖竟然戏弄起包拯来。他们追到包拯面前,问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还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现在要来破坏救火工作,下令把他们统统杀了。
早在天长县时,包拯就处理过一件偷牛案.有一个无赖,将农家的牛舌割掉了.农民告到官府,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宰杀吃了。那农民真的回家把牛杀了。宋代法律规定,擅杀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个无赖到县里,控告那农民杀牛。包拯大怒,立即审问那无赖,你为什么把人家的牛舌割了。无赖只得招供,并且暗自吃惊:你包拯怎么会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实,包 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断:既然有人要害别人,那么别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机告状,所以包拯叫农人干脆把牛杀了,以引诱割牛舌者来告状。
打击权贵与罪犯,维护平民利益,直接替民做主,减轻农民负担。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出现过一件怪事;转运使王逵,向皇帝告状,告的是陈州(今属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师苛剥农民,多收钱粮。在当时人心目中,任中师廉洁,王逵贪卑,这是否是恶人先告状?所以要派人去调查。许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势,不愿前往。包拯为弄清真相,为民除害,毅然来到陈州,经过调查,并且掌握了证据,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报告,向农民任意搜括,引起农民不满与无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将王逵撤职,将多收钱粮还给农民。戏曲《陈州放粮》,就是依据包拯这一事迹,加以渲染、虚构而成的。 包拯办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当时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首都的群众更把包公传为救世主。他们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关节就是打通关节,如果你找不到打通关节的路,也不要着急,因为有包拯替我们做主。 不过,包拯是人而不是神。尽管他办案注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但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在开封府时,有一个囚犯买通了执法吏人。吏人欺骗了包拯,让囚犯从轻发落了。这说明包拯也可能犯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
历史上的包拯,不愧为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律专家。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
传说中的包拯家世清贫,命运偃蹇,生下来就是个“黑漆漆、亮油油”的小儿,被父母遗弃。幸蒙兄嫂怜爱,将其抚养成人,并聘请恩师,教悔他一举成名。这也不符合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年、少年时代,深受父母恩爱和教养。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所以史书上说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正因为他孝顺父母,故在他29岁中进士后,竟辞官归里,颐养双亲,以终天年。直到先后给父母送终,并且守制满期后,包拯才出去做官。先任天长县知县,后又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端砚,作为向朝廷进贡的贡品。由于过粗官吏大量贪污,每年进贡端砚数不断增加,人民不堪负担。包拯上任后,下令只按规定数进贡,任何官员不得加码、贪污,一扫往日贪风,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包拯自己后来在离任时,连一方端砚也没有带走。
包拯的廉洁无私、受到人们的赞赏。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包拯被调往京城任监察御史,这虽没有多大实权,但包拯能够尽职尽责,对宋朝的内政外交提出许多批评和建议。三年后,包拯调任三司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掌管全国户口和税务。他曾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后来的省)的财政、监察事务,工作干得很出色,故两年后又升为户部副使。
确实见于历史记载的、有关包拯的断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仕履表 天圣五年(1027年):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不赴),监和州税(不赴)。 包拯生平简介
景佑四年(1037年):大理寺丞,知天长县。
康定元年(1040年):殿中丞,知端州。
庆历三年(1043年):监察御史里行,勾当东排案司。
庆历四年(1044年):监察御史,权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
庆历六年(1046年):京东转运使。
庆历七年(1047年):直集贤院,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年):刑部员外郎,河北转运使(未及上任),三司户部副使。
皇佑二年(1050年):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
皇佑四年(1052年):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
皇佑五年(1053年):知扬州(后知庐州)。
至和二年(1055年):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知江宁府(后权开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嘉佑四年(1059年):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嘉佑六年(1061年):给事中,礼部郎中(后礼部侍郎),三司使,枢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五月卒赠)。
[历史上记载的包公是怎么死的
从相关记载可知,包拯从发病到亡故仅有13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由于包拯生前敢于谏诤,不畏权贵,执法不徇私情,受到贪官污吏的仇视,又这样突发性地去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关注,即包拯究竟是病死?还是服药后被毒死的?最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
众所周知,古代的毒药主要有砒霜(砷)、朱砂(汞)等,它们都具有“剧毒”的性质,包拯遗骨中砷含量较现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生病时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至于包拯遗骨中汞含量较现代人高,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古人为保存尸体(防腐),在棺木中放入朱砂,由于朱砂对骨头的侵蚀和污染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种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剂量含汞药和食品。同步辐射的研究结果,排除了包拯生前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但不排除服用小剂量含汞药物或食品的可能性。分析结果支持包拯属正常死亡的结论。
C. 包拯的简介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3],被授任为大回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答江西永修)知县。
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3)商法1058扩展阅读
包拯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廉己恤民,刚正不阿,事必躬亲,勤于政事的官员,他们所到之处惠及一方,在民众中极富声威,深受民众爱戴,在民间素有“青天”之誉。
包拯到了开封首都后的传奇故事就此开始便有了后面的传奇断案,著名的断案故事。
民间相传包拯的断案故事有:
《铡美案》、《狸猫换太子》、《乌盆案》、《铡包勉》、《铡判官》 等等。
D.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税务专业入学考试科目及书籍
http://yjsb.znufe.e.cn/news.asp?id=1080这是2010年的,我们学校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初试参考书目
241 二外法语
1、《大学法语简明教程》,薛建成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242 二外日语
1、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43 二外德语
1、《大学德语》(修订本)1、2册,张书良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01 政治学原理
1、《政治学基础》,王浦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60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黄楠森、陈晏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李秀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04 社会学原理
1、《普通社会学理论新编》,庞树奇等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西方社会思想史》,于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05 法学基础
1、《法学通论》(法学理论、宪法学部分),吴汉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或以后各版本)。
606 基础英语
1、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综合教程》 (1、2、3、4),何兆熊主编,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2、《高级英语》(修订本1、2),张汉熙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607 新闻学基础
1、《新闻学导论》,李良荣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08 公共管理基础综合
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四版。(或以后各版本)
2、《公共管理学》,徐双敏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80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803 西方哲学史(不含现当代)
1、《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美)梯利著,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2、《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04 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著,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05 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占40%;微观经济学占60%)
1、《政治经济学》,朱巧玲、梅金平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版;或《高级政治经济学》(第二版),张宇、王捷、卢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2、《微观经济学》,卢现祥、陈银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二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06 经济学(宏、微观)
1、《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宏观、微观)全两册,高鸿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经济学原理》中文第4版(宏观、微观)全两册,曼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807 管理学
1、《管理学通论》(第二版),张中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8 法理学
1、《法理学》,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9 中外法制史
1、《中国法制史》,范忠信、陈景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次印刷。
2、《外国法制史》,郑祝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10 宪法与行政法
1、《中国宪法导论》,刘茂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宪法》,胡锦光、韩大元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方世荣、石佑启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论行政相对人》,方世荣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石佑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005年第二次印刷。
811 民法学
1、《民法学》,魏振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印刷。 (或以后各版本)
2、《物权法》,梁慧星、陈华彬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参阅近三年来法学核心期刊上的民商法论文。
812 诉讼法学
1、《民事诉讼法学》,常怡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民事诉讼法学》,蔡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刑事诉讼法学》,姚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刑事诉讼法》,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参阅近三年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诉讼法学的论文。
813 经济法学
1、《经济法学》,刘大洪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经济法学研究生教材,经济法方向导师组集体撰写)。
2、《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第二版),刘大洪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商法学》,覃有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或以后各版本)
4、《商法学教程》(第二版),雷兴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814 环境资源法学
1、《环境资源法学》,吕忠梅、高利红、余耀军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环境法案例辨析》,吕忠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参阅近三年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环境资源与保护法学的论文。
815 国际法
1、《国际法》,王献枢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816 刑法学
1、《刑法学》,齐文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刑法》,马克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刑法学》(第三版),张明楷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817 侦查学
1、《侦查学》,杨宗辉、王均平著,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2、《侦查学总论》,杨宗辉主编,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818 治安学
1、《治安管理学概论》,熊一新、李健和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近三年来法学核心刊物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上刊载的治安学论文。
819 语言学、文学与翻译
1、《语言学教程》(第三版), 胡壮麟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孙致礼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吴伟仁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7月版。
5、《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吴伟仁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7月版。
820 综合知识
1、《大学语文》,胡德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2、《法学通论》,吴汉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或以后各版本)。
3、《经济学通论》,赵凌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1 管理学
1、《管理学》(第7版),斯蒂芬•p•罗宾斯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版(或以后各版本)。
822 农林经济管理综合
1、《现代农业经济学》,雷海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2、《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耿玉德主编,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823 土地经济学
1、《土地经济学》,毕宝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五版。
824 会计与财务
1、《会计学原理》(修订版),唐国平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中级财务会计》,夏成才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财务管理》,张志宏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
825 人口学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杨云彦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826 公共行政学
1、《行政管理学》,徐双敏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丁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7 卫生经济学
1、《现代卫生经济学》,邱鸿钟、表杰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8月版。
828 教育经济学
1、《教育经济学》,范先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829 社会保障与财政
1、《社会保障》,赵曼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2、《财政学》,张馨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复试参考书目
003 经济学院
020101 政治经济学
1016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1、《政治经济学》,朱巧玲、梅金平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版。
020102 经济思想史
1017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相关著作(任意一版)。
020103 经济史
1018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中国近代经济史》,赵德馨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020104 西方经济学
1019 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卢现祥、陈银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020105 世界经济
1020 世界经济
1、《国别地区经济》,成协祥、佘群芝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7月版。
020106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102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杨云彦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3次印刷),1999年版。
★020120 法经济学
1022 法和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朱巧玲、梅金平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刘大洪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020101 国民经济学
(政府经济管理方向)
1023 国民经济管理学
1、《国民经济管理学》,李华、刘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04 财政税务学院
020203 财政学
1024 财政学
1、《财政学原理》,陈志勇、刘京焕、李景友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年版。
2、《税收原理与中国税制》,庞凤喜等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版。
3、《财政研究》,2007年以来各期。
4、《税务研究》,2007年以来各期。
005 新华金融保险学院
020201 国民经济学(投资经济方向)
1025 投资经济
1、《投资学》,张中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版。
020204 金融学
1026 金融学
1、《货币金融学》,朱新蓉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2、《货币金融学》(第七版),(美)米什金著,郑艳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汇率与资本市场》,周骏、张中华、朱新蓉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020205 产业经济学(建设经济方向)
1027 工程造价与项目评估
1、《工程造价》,许焕兴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项目评估》,吴大军、王立国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020220 投资学
1028 投资学
1、《投资学》,张中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2006年3月第1次印刷)。
★020221 保险学
1029 保险学
1、《保险学》,魏华林、林宝清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2、《保险经济学》,王国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20222 金融工程
1030 金融工程
1、《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第3版),(美)约翰•赫尔著,张陶伟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2004年7月第3次印刷。
2、《货币金融学》,朱新蓉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020223 房地产经济学
1031 房地产经济
1、《房地产金融》,陈柏东、张东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出版(2003年第2次印刷)。
2、《土地经济学》(第五版),毕宝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项目管理方向)
1032 项目评价与估价
1、《项目评估》,吴大军、王立国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工程估价》(第二版),郑君君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006 法学院
030101 法学理论
1033 法理学、西方法律思想史(近现代部分)
1、《法理学》,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西方法律思想史》,严存生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2004年以后版均可)。
030102 法律史
1034 中国法律史(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
1、《中国法制史》,范忠信、陈景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法律思想史》,俞荣根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或《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张国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35 外国法律史(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
1、《外国法制史》,郑祝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西方法律思想史》,严存生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2004年以后版均可)。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1036 宪政综合(比较宪法学50分、外国行政法100分)
1、《比较宪法学》,王广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四国行政法》,应松年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30105 民商法学
1037 财产法
1、《合同法学》,陈小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30106 诉讼法学
1038 民事诉讼法学、1039 刑事诉讼法学
1、《民事诉讼法学》,常怡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民事诉讼法学》,蔡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刑事诉讼法学》,姚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刑事诉讼法》,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参阅近三年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诉讼法学的论文。
030107 经济法
1040 经济法(含商法)
1、《经济法学》,刘大洪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经济法学研究生教材,经济法方向导师组集体撰写)。
2、《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第二版),刘大洪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商法学》,覃有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商法学教程》(第二版),雷兴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5、近三年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经济法、商法、社会法的论文。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041 国际环境法
1、《国际环境法》,王曦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030109 国际法(国际公法方向)
1042 国际公法
1、《国际法》,王献枢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030109 国际法 (国际私法方向)
1043 国际私法
1、《国际私法》,刘仁山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030109 国际法(国际经济法方向)
1044 国际经济法
1、《国际经济法》,吴志忠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007 刑事司法学院
030104 刑法学
1045 外国刑法学
1、《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张明楷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30121侦查学
1046 侦查学
1、《侦查学》,杨宗辉、王均平著,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2、《侦查方法论》,杨宗辉著,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3、《侦查学总论》,杨宗辉主编,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030122 治安学
1047 治安学
1、《治安管理基础教程》,谢川豫著,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版(修订版)。
2、《治安管理学概论》,熊一新、李健和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08 外国语学院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048 外国语言学综合(含听力及专业基础理论)
1、《语言学教程》(第三版), 胡壮麟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孙致礼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英国文学简史》(新修订本,第三版),刘炳善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美国文学简史》(第三版),常耀信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009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050301 新闻学
1049 新闻学综合(含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影视文化)
1、《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3、《当代新闻写作》,周胜林、尹德刚、梅懿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新闻采访》,罗以澄、 吴玉兰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6、《新闻编辑学》,吴飞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7、《影像的传播》,贾磊磊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10 工商管理学院
020205 产业经济学(工业经济方向)
1050 产业经济学
1、《产业经济学》,邬义钧、胡立君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020205 产业经济学(贸易经济方向)
1051 贸易经济学
1、《贸易经济学》,柳思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版。
020206 国际贸易学
1052 国际贸易学
1、《国际贸易学》,张相文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国际贸易实务》,张相文、曹亮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中国对外贸易》,黄汉民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0202 企业管理(公司管理方向)
1053 企业管理
1、《管理学通论》(第二版)(下篇), 张中华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版。
120202 企业管理(物流管理方向)
1054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1、《物流管理通论》,刘仁军等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0203 旅游管理
1055 旅游学基础(含旅游经济学与旅游市场营销学)
1、《基础旅游学》,谢彦君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1056 企业管理
1、《管理学通论》(第二版)(下篇),张中华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版。
★120220 市场营销
1057 营销管理
1、《营销管理》,菲利蒲•科特勒著,梅清豪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10月11版。
★120225 电子商务
1058 电子商务综合
1、《电子商务》(原书第7版),加里 P.施奈德著,成栋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7月版。
2、《网络营销》(第二版),黄敏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20226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1059 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于桂兰、魏海燕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人力资源管理》,冯忠铨、赵琛徽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
1060 农业经济与管理
1、《现代农业经济学》,雷海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2、《农业政策学》,钟甫林等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0302 林业经济管理
1061 林业经济与管理
1、《林业经济学》,邱俊齐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2、《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耿玉德主编,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
1062 土地管理总论
1、《土地管理总论》,陆红生著,中国农业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7年版。
011 会计学院(会计硕士教育中心)
120201 会计学、★120222 财务管理、★120224 审计学
1063 专业综合课(高级财务会计40%,成本会计30%,审计30%)
1、《高级财务会计》,罗飞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或《高级财务会计》,汤湘希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成本会计》,罗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或《成本会计》,王雄元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审计》,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0100 会计硕士
1064 专业综合课(财务管理60%,成本会计40%)
1、《财务管理》,张志宏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2、《成本会计》,王雄元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012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中心)
020201 国民经济学(宏观调控与社会发展方向)
1065 国民经济学
1、《国民经济学》,钱伯海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020202 区域经济学
1066 区域经济学
1、《区域经济学》,杨云彦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区域经济理论》,陈秀云、张可云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020207 劳动经济学
1067 劳动经济学
1、《劳动经济学》(第二版),杨河清、王守志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030302 人口学
1068 西方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高鸿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0226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
1069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版),赵曼、陈全明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120401 行政管理
1070 政治学
1、《政治学》,赵丽江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1071 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厉以宁主编,章铮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
1072 教育学
1、《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0404 社会保障
1071 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厉以宁主编,章铮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90100 公共管理硕士
1073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赵曼主编,陈全明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013 信息学院
020208 统计学
1074 数理统计学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4版),盛骤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020209 数量经济学
1075 计量经济学
1、《计量经济学》(第1-6、8、11、12章),庞皓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1076 数据库原理
1、《数据库系统概论》,萨师暄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方向)
1077 运筹学
1、《运筹学模型与方法教程》,程理民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运筹学》,刁在筠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息经济与IT管理方向)
1078 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黄梯云、李一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刘腾红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0202 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方向)
1078 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黄梯云、李一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刘腾红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或2008年版。
★120227 信息安全管理
1079 计算机基础
1、《大学计算机基础》,刘腾红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14 安全科学与管理学院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管理方向)
1080 安全学原理
1、《安全学原理》,林柏泉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015 知识产权学院
★030120 知识产权
1081 民法学及知识产权法学
1、《民法》(第二版),魏振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2、《知识产权法》,吴汉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0202 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方向)
1082 知识产权法与管理学
1、《知识产权法》,吴汉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知识产权年刊》(近三期),吴汉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3、《管理学通论》(第二版), 张中华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版。
017 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410100 法律硕士(非法学)
1084 法律硕士综合知识
1、《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00 法律硕士(法学)
1085 法律硕士综合知识
1、《法学通论》,吴汉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或以后各版本)。
830 知识产权法学
1、《知识产权法》,吴汉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近三期《知识产权年刊》,吴汉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3、参阅近三年来法学核心刊物上刊载的知识产权论文。
你要的估计是这些
020203 财政学(003财税学院)
初试参考书:
1、《财政学原理》 刘京焕、陈志勇、李景友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8;
2、《税收原理与中国税制》 庞凤喜等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1;
3、《财政研究》2006年以来各期;
4、《税务研究》2006年以来各期。
复试参考书:
1、《微观经济学》卢现祥、陈银娥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1;
2、《宏观经济学》卢现祥、陈银娥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8;
3、《国家预算管理》王金秀、陈志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
020224税收学(003财税学院)
初试参考书:
1、《财政学原理》 刘京焕、陈志勇、李景友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8;
2、《税收原理与中国税制》 庞凤喜等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1;
3、《财政研究》2006年以来各期;
4、《税务研究》2006年以来各期。
复试参考书:
1、《微观经济学》卢现祥、陈银娥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1;
2、《宏观经济学》卢现祥、陈银娥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8;
3、《税收管理与稽查》 李大明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
E. 帮我把这个网站中的内容复制给我http://ch.dlrtvu.e.cn/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2345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教育期末考试时间安排(统开)
日期 考试时间 考核方式 考试科目 适用专业 考试人数 考场
1月12日 8:30--10:00 1042 闭卷 国际经济法 法学(本) 14 第一考场
2064 闭卷 管理学基础 工企管理 1(獐) 第一考场
2110 闭卷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法学(专) 30 第一考场
30 第二考场
30 第三考场
30 第四考场
8 第一考场
11:00--12:30 1044 闭卷 合同法 法学(本) 1 第一考场
1094 闭卷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本) 30(獐) 第一考场
5(獐) 第二考场
15 第一考场
2097 闭卷 民法学(1) 法学(专) 3 第一考场
2003 闭卷 基础会计 工商(专) 4(獐) 第一考场
14:00-15:30 1067 闭卷 知识产权法 法学(本) 13 第一考场
2136 闭卷 管理会计 会计学(专) 1 第一考场
2189 闭卷 公共关系学 工商(专) 30(獐) 第一考场
20(獐) 第二考场
16:30--18:00 1018 闭卷 国际公法 法学(本) 30 第一考场
6 第二考场
2106 闭卷 宪法学 法学(专) 16 第二考场
16:30--19:00 1073 闭卷 法律文书 法学(本) 13 第三考场
1月13日 8:30-10:00 1001 闭卷 中国法制史 法学(本) 1 第一考场
1021 闭卷 劳动法学 法学(本) 30 第二考场
6(1人独单) 第一考场
1093 闭卷 语言学概论 汉语言(本) 1(獐) 第一考场
6 第一考场
2001 闭卷 邓小平理论概论 开放专科公共基础课 27 第二考场
30 第三考场
30 第四考场
21 第五考场
3(獐) 第一考场
11:00-12:30 1058 闭卷 商法 法学(本) 2 第一考场
2005 闭卷 政治经济学 工商(专) 9(獐) 第一考场
2094 闭卷 法理学 法学(专) 11 第一考场
2096 闭卷 经济法学 法学(专) 30 第二考场
23 第三考场
11 第四考场
14:00-15:30 2006 闭卷 经济数学基础 工商等(专) 9(獐) 第一考场
2109 闭卷 刑事诉讼法学 法学(专) 30 第一考场
30 第二考场
30 第三考场
21 第四考场
16:30-18:00 2098 闭卷 民法学(2) 法学(专) 30 第五考场
30 第六考场
3(含缺1人) 第四考场
1月14日 8:30--10:00 1161 闭卷 英语II(1) 开放本科各专业公共课 1 第一考场
2204 闭卷 英语I(1) 开放专科各专业公共课 1 第一考场
7(獐) 第一考场
11:00--12:30 1162 闭卷 英语II(2) 开放本科各专业公共课 30 第一考场
6 第二考场
2019 闭卷 统计学原理 会计学(专) 1 第二考场
14:00-15:30 2107 闭卷 刑法学(1) 法学(专) 30 第一考场
30 第二考场
30 第三考场
20 第四考场
14:00-16:00 计算机应用基础 工商管理 26(獐子岛)
16:30--19:00 1074 开卷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汉语言(本) 1(獐) 第一考场
1月15日 8:30--10:00 2205 闭卷 英语I(2) 开放专科各专业公共课 22 第一考场
30 第二考场
30 第三考场
25 第四考场
8(獐) 第一考场
11:00-12:30 2175 闭卷 市场营销学 工商(专) 30(獐) 第一考场
20(獐) 第二考场
F. ( )断案------铁面无私
(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包公断案脸也不变,有一件是他断的案:断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
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
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
“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
“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气。”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
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包拯把手一摆说:“不。”转脸对众人冷笑两声,说:“偷蛋的,你不招认,我自有办法。来人啊,给我端碗清水和一只空盘子来。”
“是。”随从答应着去办了。
王延龄看到这里,心里乐了,包拯果然名不虚传。审理案子能够动脑子,不屈打成招。
王太师正在想时,随从把一碗水和一只盘子拿来了。包拯个随从把盘子放在屋中间。然后说:“每人喝口水,在嘴里激漱吐到盘子里,不准把水咽下肚。”
头一个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盘子里。包拯瞅瞅盘子里的水,未吱声,又让第二个人把水吐到盘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声。轮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绝喝水漱嘴,包拯离了坐位,指着她说:“嘿嘿,鸡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顿时脸红到脖子梗,低头搓弄着衣角。王延龄忙说:“包大人,你断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
包拯说:“大师,刚吃过鸡蛋,一定会有蛋黄渣子塞在牙缝里,我让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来,就根据吐出来的水里有无蛋黄沫子来判断。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谁呢?”
一席话说得太师点头称是。心想,这包拯还真有招数哩。口里却说:“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让他们散吧!”
包拯摇摇头说:“不行。案子到此,只明了头,尾还没收呢。”
“此话怎讲?”
包拯严肃地说:“秋菊只是为人捉弄,主犯不是她。”
王延龄一惊,想不到包拯这么年轻,遇事想得这么周全,办事这么干练。索性试到底吧,便说:“包大人,这样说她吃鸡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谁呢?”
包拯认真地说:“此人就是太——师——你。”
“啊!”
王延龄笑着连连点头,转脸对众人说:“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为的是试试包大人怎样断案。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们回去,各干各的吧。”
这时,秋菊脸上才现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
等人走后,王延龄问道:“包大人,你根据什么断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
包拯说:“秋菊已是个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着为两个鸡蛋闯下祸,这是一,二是,当我知道是她吃了鸡蛋时,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这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众人面前她被当众说出是偷吃,这事根根绊绊的不向众人说清楚,秋菊就不能过安分日子,会因羞愧而寻短见的。太师虽是开玩笑,试试我的才智,我要是一步处理不慎,不是会闹出人命来吗?”
一席话,说得王太师连连点头,佩服地说:“包大人,有你坐开封府,我放心啦?”
G. 北宋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回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答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H. 请问谁有包公的资料快点!!!!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
近千年来,包公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今天,包公的形象仍然活跃于戏曲、小说和民间传说里。
官场生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水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主张改革
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已经不象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老百姓的负担加重,各地出现了士兵暴动和农民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包拯从忧国忧民出发,主张对时政进行整顿和改革。应当说,包拯的改革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包拯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所爱戴,原因就在这里。
北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冗官成灾,包拯认为必须加以整顿和革新。他不但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弹劾“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而且不畏风险,力主将皇帝的亲戚,“凡庸之人”张尧佐免去要职。在包拯看来,“在政府无所建明”的平庸之辈,不论其官职有多大,都必须下台。他曾建议改革选人、用人制度。他主张官员年到七十岁必须离职。他揭露不愿离职的官僚,是不知廉驻,“贪冒相尚,但顾子孙之计”。他主张不能任意封官许愿,即使是恩赐即由父亲的功劳而录用的子孙,也要通过考试。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冗官问题。包拯其实并不反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许多官员受到处分,包拯全力为这些敢作敢为的官员呜不平,主张起用他们。
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当时有一种政策,由政府向城镇百姓强行购买国家需要的物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这就成了剥削民众的一种手段。包拯坚决反对这种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蔼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包拯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这一建议,无论对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运城解盐问题,也是由于包拯极力支持改革,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沈括称赞这种“通商法”,“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此外,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可见,包拯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目的在于“宽国利民”。
在宋朝的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样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在出使辽国时,辽国刁难他,他义正词严地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回国后,他立即将在辽国的所见所闻,报告朝廷。他说,辽国在山西北部集结兵马,聚集粮草,其意图不可不防。他建议,一定要加强山西宋辽边境的 代州(代县)、应州(应县)、雁门关一带的战备,以前,辽国蚕食 边境领土,是由于边防之臣胆小怕事,不敢对抗,如今应该下令边臣,让其严加防守,不能丢失一寸土地.另外,原来这里的守将,在军事上是外行,现在必须派懂得军事的人去领导指挥。朝廷采纳了包拯的意见,加强河北,山西的防卫.更重要的是,包拯对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减“老病冗弱”的主张,以利于训练及加强战斗力。同时,他还提出加强边境民间义勇的训练。宋朝将士经常调动,以防武将专权,但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弊病。包拯认为要改变这种政策,使将官有职有权,不要轻易调动。可贵的是,包拯建议加强国防与军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 负担为前提。当时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北、山西的农民,苦于运送军粮,包拯曾提出,在丰收之年,可以购买当地农民粮食,储备起来,作今后军粮,减少运输困难。 包拯之主张改革朝政以利国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他始终认为,普通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不受 贪官酷吏欺压了,国家才能富强和太平无事。如果过分榨取,使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不但国家不能富强,而且会造成官逼民反,动摇封建统治.他之所以主张改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渊源就在于此.尽管包拯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为了宋朝天下的长治久安,而不是全然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对被剥削者尽情欺压的“贪官”来,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人民,总要好得多.那种认为清官比贪官更狡猾,对老百姓更有害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刚正不阿
一个人的功过历史,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谱写。一旦自己的行为被实践证明对社会、对人民有功有利,那么,人民终究会给他以恰当的评价.这评价,恐怕不会以一些暂时的贬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拯为人民所歌颂与怀念,正是由于包拯一生的实践,有利于社会与人民。这实践,不仅是由于他为当时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确实有不少同时代人,甚至后来人难以企及之处。
首先,他为人刚直,既不两面三刀,更不会搞阴谋.他从不趋炎附势,看颜色行事,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 直谏,公开对皇帝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幸而宋仁宗倒也过得去,没有处理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说,宫内的亲信宦官,权力太大,待遇太多,应该精简人员和开支.这当然要得罪皇帝的亲信左右,招来不测之祸。还好,皇帝说,“忠鲠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包拯总算碰上了一位比较开明的宋仁宗。 否则,早巳人头落地了。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 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欧阳修就钦佩 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时甚至不顾有关规定和 礼节,当面斥问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们下不来台。欧阳修不赞成包拯这种作法,认为包拯刚直有余,“思虑不熟”。其实,因循守旧、无所视事的宋仁宗时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这样的人。这对于纠正时弊,总有好处。至于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可惜宋仁宗终究认为包拯不够理想,没有提拔他当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职。 包拯刚直,却并不主观武断.他既善于调查研究,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但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却能虚心接受。所以司马光称道他“刚而不复,此人所难也”。
其次,他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 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这样,包青天的名声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有一个官员,是少数民族,归顾了宋朝。这个官员对宋神宗说,我听说包拯是忠臣,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准许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将他改姓名为包顺,传说边境士兵抢了一位妇女。那位妇女急了,说自己是包拯的孙女。那妇女病了,有一个巫女听说之后,装模作样地折腾一番,便大骂是谁欺侮了我的孙女,并且要限十天之内将那妇女放了。人们认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叩头跪拜之后,立即将那妇女放了。
维护法制
在小说、戏曲中,黑包公是法律与正义的典型形象。这是由历史上的包拯演化、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不过,历史上的包拯 确实爱民如子,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因而博得当时和后代人民 的颂扬,把他作为受苦受难的救世主。包拯严明法纪,当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持封建秩序。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众的领袖,反抗封建统治的先锋。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中有远见的官僚士大夫,都能认识到,对于人民群众,应该爱护,不要对他们横征暴虐,更不能不依王法办事,对百姓任意欺压。否则,其结果必然反过来动摇甚至摧毁封建王朝的统治,因而从根本上来说,暴政显然不如仁政.包拯就是这样的人.他 之所以为人们千古传颂,也由于他的法律思想和执法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愿望.比起贪赃枉法来,两袖清风,依法办事 总要好一些,对广大人民有利些。
尽管宋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是,一个被欺压的普通百姓,要想告状还是难于上青天。不但手续很多,而且根本见不到官员的面.这样,官吏豪强狼狈为奸,既可以敲诈勒索,又可以将法律作儿戏。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无论从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讲,还是从有助于审理案件上讲,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这改革,在我国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进步意义。 包拯办案,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怕权势,二是为民申冤。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包公。 不怕权势,敢于顶风办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错综复杂的关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权的绳索,把官僚、贵族、豪绅、恶霸们联系在一起。要冲破这个已经编织好的、保护地主贵族利益的网络,谈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气,使得“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这里举一个突出的例子。
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住着,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滥成灾呢?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起了堤坝,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已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连在了一块,成了水上花园.因此,要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将这些堤坝挖掉,挖掉堤坝,冲走水上花园,贵族们能答应吗?包拯画了地图,拿 了有关证据,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毁。有人自恃权大位显,告到宋仁宗那里。包拯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建造水上花园。这样,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皇亲贵戚们说话了。 包拯不畏权势,反对以权代法,客观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也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社会上的一批无赖,偷盗者,这些人虽无权势,却同样危害人民。包拯对他们也毫不留情。
有一次,开封的一条小街上发生火灾。有些无赖竟然戏弄起包拯来。他们追到包拯面前,问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还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现在要来破坏救火工作,下令把他们统统杀了。
早在天长县时,包拯就处理过一件偷牛案.有一个无赖,将农家的牛舌割掉了.农民告到官府,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宰杀吃了。那农民真的回家把牛杀了。宋代法律规定,擅杀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个无赖到县里,控告那农民杀牛。包拯大怒,立即审问那无赖,你为什么把人家的牛舌割了。无赖只得招供,并且暗自吃惊:你包拯怎么会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实,包 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断:既然有人要害别人,那么别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机告状,所以包拯叫农人干脆把牛杀了,以引诱割牛舌者来告状。
打击权贵与罪犯,维护平民利益,直接替民做主,减轻农民负担。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出现过一件怪事;转运使王逵,向皇帝告状,告的是陈州(今属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师苛剥农民,多收钱粮。在当时人心目中,任中师廉洁,王逵贪卑,这是否是恶人先告状?所以要派人去调查。许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势,不愿前往。包拯为弄清真相,为民除害,毅然来到陈州,经过调查,并且掌握了证据,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报告,向农民任意搜括,引起农民不满与无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将王逵撤职,将多收钱粮还给农民。戏曲《陈州放粮》,就是依据包拯这一事迹,加以渲染、虚构而成的。 包拯办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当时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首都的群众更把包公传为救世主。他们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关节就是打通关节,如果你找不到打通关节的路,也不要着急,因为有包拯替我们做主。 不过,包拯是人而不是神。尽管他办案注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但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在开封府时,有一个囚犯买通了执法吏人。吏人欺骗了包拯,让囚犯从轻发落了。这说明包拯也可能犯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
历史上的包拯,不愧为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律专家。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
I. 把这个网站中的内容复制给我http://ch.dlrtvu.e.cn/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2345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教育期末考试时间安排(统开)
日期 考试时间 试卷号 考核方式 考试科目 适用专业 考试人数 考场
1月12日 8:30--10:00 1042 闭卷 国际经济法 法学(本) 14 第一考场
2064 闭卷 管理学基础 工企管理 1(獐) 第一考场
2110 闭卷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法学(专) 30 第一考场
30 第二考场
30 第三考场
30 第四考场
8 第一考场
11:00--12:30 1044 闭卷 合同法 法学(本) 1 第一考场
1094 闭卷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本) 30(獐) 第一考场
5(獐) 第二考场
15 第一考场
2097 闭卷 民法学(1) 法学(专) 3 第一考场
2003 闭卷 基础会计 工商(专) 4(獐) 第一考场
14:00-15:30 1067 闭卷 知识产权法 法学(本) 13 第一考场
2136 闭卷 管理会计 会计学(专) 1 第一考场
2189 闭卷 公共关系学 工商(专) 30(獐) 第一考场
20(獐) 第二考场
16:30--18:00 1018 闭卷 国际公法 法学(本) 30 第一考场
6 第二考场
2106 闭卷 宪法学 法学(专) 16 第二考场
16:30--19:00 1073 闭卷 法律文书 法学(本) 13 第三考场
1月13日 8:30-10:00 1001 闭卷 中国法制史 法学(本) 1 第一考场
1021 闭卷 劳动法学 法学(本) 30 第二考场
6(1人独单) 第一考场
1093 闭卷 语言学概论 汉语言(本) 1(獐) 第一考场
6 第一考场
2001 闭卷 邓小平理论概论 开放专科公共基础课 27 第二考场
30 第三考场
30 第四考场
21 第五考场
3(獐) 第一考场
11:00-12:30 1058 闭卷 商法 法学(本) 2 第一考场
2005 闭卷 政治经济学 工商(专) 9(獐) 第一考场
2094 闭卷 法理学 法学(专) 11 第一考场
2096 闭卷 经济法学 法学(专) 30 第二考场
23 第三考场
11 第四考场
14:00-15:30 2006 闭卷 经济数学基础 工商等(专) 9(獐) 第一考场
2109 闭卷 刑事诉讼法学 法学(专) 30 第一考场
30 第二考场
30 第三考场
21 第四考场
16:30-18:00 2098 闭卷 民法学(2) 法学(专) 30 第五考场
30 第六考场
3(含缺1人) 第四考场
1月14日 8:30--10:00 1161 闭卷 英语II(1) 开放本科各专业公共课 1 第一考场
2204 闭卷 英语I(1) 开放专科各专业公共课 1 第一考场
7(獐) 第一考场
11:00--12:30 1162 闭卷 英语II(2) 开放本科各专业公共课 30 第一考场
6 第二考场
2019 闭卷 统计学原理 会计学(专) 1 第二考场
14:00-15:30 2107 闭卷 刑法学(1) 法学(专) 30 第一考场
30 第二考场
30 第三考场
20 第四考场
14:00-16:00 计算机应用基础 工商管理 26(獐子岛)
16:30--19:00 1074 开卷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汉语言(本) 1(獐) 第一考场
1月15日 8:30--10:00 2205 闭卷 英语I(2) 开放专科各专业公共课 22 第一考场
30 第二考场
30 第三考场
25 第四考场
8(獐) 第一考场
11:00-12:30 2175 闭卷 市场营销学 工商(专) 30(獐) 第一考场
20(獐) 第二考场
//////////////////////////////////////////////////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教育期末考试时间安排(自开)
日期 考试时间 试卷号 考核方式 考试科目 适用专业 考试人数 考场
1月10日 8:00-9:30 2269 闭卷 个人与团队管理 工商(专) 3(獐) 第一考场
6054 开卷 国际商法与实务 法学(专) 2 第一考场
5051 闭卷 律师实务 法学(本) 1
10:00--11:30 6043 半开卷 律师实务 法学(专) 66 第一考场
第二考场
第三考场
13:00-14:30 2270 闭卷 资源与运营管理 工商(专) 1(獐) 第一考场
6046 开卷 法律逻辑学 法学(专) 125 第一考场
第二考场
第三考场
第四考场
第五考场
6002 闭卷 物流管理 工商(专) 1(獐) 第一考场
5052 开卷 证券法 法学(本) 36 第六考场
第五考场
15:00-16:30 2095 闭卷 婚姻家庭法 法学(专) 17 第一考场
1月11日 8:00-9:30 2038 闭卷 财务管理 工商(专) 30(獐) 第一考场
20(獐) 第二考场
5074 开卷 美学专题 汉语言(本) 30(獐) 第三考场
5(獐) 第四考场
15 第一考场
5055 闭卷 房地产法 法学(本) 2 第一考场
10:00-11:30 6009 闭卷 国家税收 工商(专) 2(獐) 第一考场
5073 开卷 比较文学概论 汉语言(本) 1(獐) 第一考场
10:00--12:00 1090 开卷 艺术欣赏 汉语言(本) 1(獐) 第一考场
13:00--14:30 5050 开卷 公司法 法学(本) 36 第一考场
第二考场
15:00-17:00 计算机应用基础 法学专科 9 四楼机房
15:00--17:00 1100 开卷 专题写作 汉语言(本) 1(獐) 第一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