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彭于龙
⑴ 警监的中国高级警官
公安部部长、党委书记:郭声琨 总警监
公安部常务副部长、党委副书记(正部长级):杨焕宁 副总警监
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党委委员、督察长:刘金国 副总警监
公安部副部长、党委委员,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局长:孟宏伟 副总警监
公安部副部长、党委委员:张新枫 副总警监
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党委委员:蔡安季 副总警监
公安部副部长、党委委员:陈智敏 副总警监
公安部副部长、党委委员:黄明 副总警监
公安部部长助理、党委委员:李伟 武警少将警衔
公安部部长助理、党委委员:刘彦平 武警少将警衔
原公安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兼经济犯罪侦查局局长:郑少东 一级警监
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孙永波 副总警监
公安部消防局政委:谢模乾 武警少将警衔
公安部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俞涌 一级警监
公安部审计局局长:郭影 一级警监
公安部警务督察局副局长:郑百岗 一级警监
公安部政治部副主任:廖晓村 一级警监
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武和平 一级警监
公安部政治部宣传局局长:单慧敏 一级警监
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兼信访办主任:黄占美 一级警监
原公安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兼办公厅主任:郝赤勇 一级警监
原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局长:胡安福 一级警监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武冬立 一级警监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杨加林 一级警监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察局常务副局长:张京 二级警监
原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局长:崔芝昆 武警少将警衔
公安部十局(铁道部公安局)局长:姜战林 一级警监
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局长:张卫航 一级警监
公安部十四局(交通部公安局)局长:张玉胜 一级警监
原公安部刑事侦察局正局级侦察员、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乌国庆 一级警监
原公安部十五局(民航总局公安局)局长:刘晓林 一级警监
公安部十六局(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局长、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杜永胜 一级警监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杨钧 一级警监
公安部法制局局长:柯良栋 二级警监
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局长:王立峰 一级警监
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杨凤瑞 一级警监
公安部禁毒局常务副局长:刘跃进 一级警监
公安部科技局局长:王俭 一级警监
公安部信息通信局局长:赵大斌 一级警监
公安部二十四局(海关总署缉私局)局长:吕滨 一级警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彦吉 一级警监
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李长群 一级警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程胜军 二级警监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世全 一级警监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纪委书记:金玉学 一级警监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法医系教授:赵成文 专业技术一级警监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文件检验专业教授:贾玉文专业技术 一级警监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教授:崔景旭专业技术 一级警监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法医系法化学专业教授:王景翰专业技术 一级警监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苏惠民 一级警监
南京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兼市维稳办主任:徐珠宝 一级警监
公安部群众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张美荣 一级警监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主任:周云彪 一级警监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党委书记:殷治田 一级警监
原《人民公安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孙晓阳 一级警监
北京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傅政华 一级警监
原北京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马振川 副总警监
北京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于泓源 二级警监
原北京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吕实珉 一级警监
原北京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阮增义 一级警监
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研究员:刘耀 一级警监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研究员:詹楚才 专业技术一级警监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事技术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建华 专业技术一级警监
原天津市公安局党委书记:肖凤祥一级警监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吴志明 副总警监
上海市市长助理、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张学兵 副总警监
原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朱达人 副总警监
原上海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刘云耕 副总警监
上海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程九龙 一级警监
上海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延安 一级警监
重庆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政法委副书记、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何挺 副总警监
原重庆市公安局局长、重庆副市长:王立军 副总警监
原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刘光磊 副总警监
原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朱明国 副总警监
原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长:陈邦国 副总警监
重庆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王华刚 一级警监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赵黎平 副总警监
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自治区公安厅党委书记:罗啸天 副总警监
原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祝广垲 一级警监
原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李庆玉 一级警监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阿斯林 一级警监
宁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自治区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苏德良 一级警监
原宁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党委书记:李顺桃 副总警监
原新疆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柳耀华 副总警监
新疆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自治区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朱昌杰副总警监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李彦明 一级警监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自治区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王宾宜 副总警监
原广西自治区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陆炳华 一级警监
原广西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文起洁 一级警监
广西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袁光荣 一级警监
黑龙江省副省长,政法委副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王东华 副总警监
黑龙江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高德林 一级警监
黑龙江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陈英 一级警监
黑龙江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陈晓林 一级警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政委:王维绪 二级警监
原吉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聂文权 副总警监
吉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韩英俊 一级警监
吉林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郑玉良 一级警监
湖北省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党委书记、局长:胡绪鹍 一级警监
湖北警官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聂福茂 一级警监
湖北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湖北警官学院党委书记:赵志飞 一级警监
原湖北省武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黄关春 一级警监
湖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尚武 一级警监
湖北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郑少三副总警监
原湖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黄永生一级警监
吉林省长春市副市长兼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高学章一级警监
原新疆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买买提肉孜·赛帕尔一级警监
原吉林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陈占旭一级警监
辽宁省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李文喜副总警监
辽宁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庄敏一级警监
原辽宁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鲁鸿明一级警监
辽宁省公安厅巡视员:梁尚学一级警监
辽宁省沈阳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和一级警监
辽宁省大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继先一级警监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韩学军一级警监
原甘肃省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何挺一级警监
原甘肃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赵聚忠一级警监
甘肃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罗笑虎副总警监
甘肃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委副厅长:姚远一级警监
陕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宋洪武副总警监
陕西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厅长:王锐一级警监
原陕西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胡太平一级警监
原陕西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巡视员:郑卜学一级警监
原陕西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巡视员:李乐天一级警监
陕西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巡视员:王志谋二级警监
陕西省西安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丁健一级警监
原陕西省西安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董军一级警监
原山西省委常委、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杨安和副总警监
山西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李连琪一级警监
河北省委常委、河北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张越副总警监
原河北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刘玉顺一级警监
原河北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俞定海一级警监
河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马玉蝉二级警监
河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曹爱平二级警监
河北省公安厅巡视员:张祝华二级警监
河南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秦玉海副总警监
原河南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王明义副总警监
河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刘国庆一级警监
河南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巡视员:杨元伟二级警监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省长助理,山东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兼山东警察学院院长:曲植凡一级警监
原山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高新亭副总警监
原山东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孟庆丰一级警监
原山东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孙克谦一级警监
山东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朱有林二级警监
山东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王献增二级警监监
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孟富强一级警监
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永利一级警监
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王辉忠副总警监
浙江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张景华一级警监
浙江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杭州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吴鹏飞一级警监
浙江省宁波市委常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巫波伦一级警监
原江苏省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黄明副总警监
原江苏省公安厅政治部主任、江苏警官学院党委书记:朱义泉一级警监
原江苏警官学院院长:周家骧一级警监
原江苏省南京市长助理,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文德一级警监
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曾页九副总警监
原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彭焕恭一级警监
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段景来一级警监
原江西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丁鑫发一级警监
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鲍绍坤副总警监
原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黄松禄副总警监
福建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牛纪刚一级警监
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邵华一级警监
原福建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陈由诚一级警监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林荫生专业技术一级警监
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周良沱专业技术一级警监
辽宁省铁岭市公安局213研究所研究员:兰玉文专业技术一级警监
湖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李江副总警监
原湖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周本顺副总警监
湖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励明安一级警监
湖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唐中元一级警监
青海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何再贵一级警监
原河南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张程锋一级警监
四川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曾省权一级警监
原四川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吕卓一级警监
原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苏培玮一级警监
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崔亚东副总警监
原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姜延虎副总警监
贵州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杨广生一级警监
原贵州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李代胜一级警监
云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孟苏铁副总警监
原云南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刘选略一级警监
云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云南警官学院党委第一书记:朱建义一级警监
云南警官学院党委书记:张希平一级警监
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梁国聚副总警监
广东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朱穗生一级警监
广东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林伟伦二级警监
广东省广州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沙二级警监
广东省深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锋一级警监
广东警官学院党委书记:陈玉川一级警监
原广东警官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石宗昆一级警监
原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院长:钟国慈一级警监
海南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贾东军一级警监
原海南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王和平一级警监
陕西省国家安全厅党委书记、厅长:李宗奇一级警监 海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施文一级警监
广东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陈伟雄一级警监
湖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张坚一级警监
湖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周敦扣一级警监
浙江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兼浙江省监狱管理局第一政委:胡虎林一级警监
辽宁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张家成一级警监
原上海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声华一级警监
河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张庆华一级警监
广东省司法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省劳教局第一政委:何铭清二级警监
原青海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兼省监狱管理局局长:毋法祥二级警监
原重庆市司法局正厅局级司法检查员:陈光华二级警监
宁夏自治区司法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局长:王承东二级警监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市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凌一级警监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乔野生一级警监
江西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政委:胡应良一级警监
江西省监狱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万华亮二级警监
江西省监狱管理局巡视员:杜永明一级警监
广西自治区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兼广西监狱管理局第一政委:蒙平友一级警监
司法部劳动教养管理局局长:李如林一级警监
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局长:邵雷一级警监
原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副局长兼司法部直属监狱(燕城监狱)监狱长:张金桑一级警监
司法部燕城监狱副监狱长:彭于龙一级警监
西藏自治区司法厅副厅长: 何平二级警监
西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吕波二级警监
原福建省厦门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沈恒斌一级警监
最高人民法院警务部部长:王继平二级警监
公安部政治部人事训练局局长:李春生二级警监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党委书记:王恒勤一级警监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泰二级警监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侦查系教授:邱大任专业技术一级警监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侦查系教授:庄明洁专业技术一级警监
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章凯旋二级警监
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教授:岳俊发专业技术一级警监
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罗永银二级警监
广西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黄克二级警监
山东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山东警察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杨和德一级警监
原陕西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田维新一级警监
陕西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周铁焕一级警监
山东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陈明甫一级警监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孙贵芬二级警监
江苏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兼省监狱管理局第一政委:李福全一级警监
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警务部副部长雷凤鸣二级警监
山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杜玉林副总警监
安徽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徐立全副总警监
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崔亚东副总警监
新疆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柳耀华副总警监
吉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李申学副总警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法委副书记、兵团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司一级警监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刚一级警监
原广东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朱明健一级警监
天津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李秀林一级警监
广西自治区司法厅巡视员、自治区劳教局党委书记、第一政委:颜发德二级警监
安徽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巡视员:马萍一级警监
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孟富强一级警监
北京市司法局巡视员:王志江二级警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敏专业技术一级警监
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党组成员,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曾页九副总警监
山东省公安厅巡视员:李桂华二级警监
湖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周厚震一级警监
原宁夏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佘进军二级警监
宁夏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李振国二级警监
⑵ 警监是什么级别
1、厅(局)级正职: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
2、厅(局)级副职: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
3、处(局)级正职: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第二章警衔等级的设置
第七条人民警察警衔设下列五等十三级:
(一)总警监、副总警监;
(二)警监:一级、二级、三级;
(三)警督:一级、二级、三级;
(四)警司:一级、二级、三级;
(五)警员:一级、二级。
(2)司法部彭于龙扩展阅读
警衔晋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
第十四条二级警督以下的人民警察,在其职务等级编制警衔幅度内,根据本条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晋级。
晋级的期限:二级警员至一级警司,每晋升一级为三年;一级警司至一级警督,每晋升一级为四年。在职的人民警察在院校培训的时间,计算在警衔晋级的期限内。
晋级的条件:
(一)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遵纪守法;
(二)胜任本职工作;
(三)联系群众,廉洁奉公,作风正派。
晋级期限届满,经考核具备晋级条件的,应当逐级晋升;不具备晋级条件的,应当延期晋升。在工作中有突出功绩的,可以提前晋升。
第十五条一级警督以上的人民警察的警衔晋级,在职务等级编制警衔幅度内,根据其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实行选升。
第十六条人民警察由于职务提升,其警衔低于新任职务等级编制警衔的最低警衔的,应当晋升至新任职务等级编制警衔的最低警衔。
第十七条警司晋升警督,警督晋升警监,经相应的人民警察院校培训合格后,方可晋升。
⑶ 一级警监是什么级别
一级警监复相当于军衔制中的少将军衔级别。
人民警察实行警察职务等级编制警衔。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1、部级正职:总警监;
2、部级副职:副总警监;
3、厅(局)级正职: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
4、厅(局)级副职: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
5、处(局)级正职: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3)司法部彭于龙扩展阅读:
警队肩章(中国)
总警监:被橄榄枝环绕一圈的国徽
副总警监:被橄榄枝环绕半圈的国徽
一级警监:橄榄枝+3枚四角星花
二级警监:橄榄枝+2枚四角星花
三级警监:橄榄枝+1枚四角星花
一级警督:2道横杠+3枚四角星花
二级警督:2道横杠+2枚四角星花
三级警督:2道横杠+1枚四角星花
一级警司:1道横杠+3枚四角星花
二级警司:1道横杠+2枚四角星花
三级警司:1道横杠+1枚四角星花
一级警员:2枚四角星花
二级警员:1枚四角星花
⑷ 三级警监是什么级别
三级警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警官的主要警衔,为中国警衔体系的第5等级,由公安部部长授予副厅级、正处级以及专业技术高级警官,现行制式衬衣为白色,标志为一枚橄榄枝加1枚四角星花。其中,一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二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三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根据1995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及司法部联合颁布实施的《人民警察选升警衔的暂行办法》规定:德才表现优秀,担任一级警督期间年度考核称职,在职务等级编制警衔幅度内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警察,可以选升为三级警监。
(4)司法部彭于龙扩展阅读:
人民警察警衔设五等十三级
1、总警监、副总警监;总警监、副总警监警衔标志由银色橄榄枝环绕银色国徽组成。其中,总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橄榄枝环绕一周的国徽,副总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橄榄枝环绕半周的国徽。
2、警监(一级、二级、三级);警监警衔标志由一枚银色橄榄枝和银色四角星花组成。其中,一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二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三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3、警督(一级、二级、三级);警督警衔标志由银色横杠和银色四角星花组成。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二道横杠,一级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二级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三级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4、警司(一级、二级、三级);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一道横杠,一级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二级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三级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5、警员(一级、二级)。警员警衔标志由银色四角星花组成。其中,一级警员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二级警员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⑸ 贾楼刘氏家谱应国长存太下面是什么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前称定州唐县,今河北唐县),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黄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尧为祁姓,其后子孙有一支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是为陕西刘氏。
到了公元前三十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传说时代。那时,仅在黄河中游和汾水下游地域,就有一万多个大小不等的部落。其中有三个较大的部落:一是神农部落,其首领是姜榆罔;二是九黎部落,其首领是蚩尤;三是有熊部落,其首领是姬轩辕。这三个强大的部落相互征伐,惊心动魄,最后姬轩辕以其智慧和能力,征服了其他两个部落,特别是打击了强悍善战的蚩尤之后,使有熊部落的首领姬轩辕名震四方,其余各部落都纷纷归顺了轩辕氏。
轩辕氏起源予陕甘之交的黄土高原,居于黄土中央地带,故又称为黄部落,尊称首领为帝,所以姬轩辕就成为黄帝。可以说,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黄帝使中国实现了相对的统一,他创造了房屋、井田、衣服、车船、兵器等物质文明,制定了兵法、音乐、歌舞等精神文明。
传说黄帝在位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社会上没有盗贼,没有斗殴,风调雨顺,人和物丰。在黄帝一百五十二岁的时候,他出巡来到陕西黄土高原的南边一个名叫桥山的地方时,忽然间从天上降下一条黄龙。黄帝见天龙降临,如同应邀一般,就带上他的随从和家眷等七十余人骑上龙背,准备升天。许多臣民们则哭着拉着黄帝的衣服和鞋帽求他不要走。就在这一瞬间,黄龙腾空了,臣民们把黄帝的鞋帽和衣袖扯下来了,黄帝终于升天了。于是人们便把黄帝的衣冠葬在了桥山,建起一个很大的衣冠冢,这便形成了至今仍然受到历代华人前来祭拜的黄帝陵,并在桥山脚下建有轩辕庙,庙额上有一块“人文初祖”的大匾,庙苑内有棵巨柏,称作“轩辕柏”。如今该地名叫黄陵县。自公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每年的清明节都由国家主持祭拜黄帝。
黄帝升天以后,他的神祗形象在后裔身上消失了,虽然历代首领都坚持称帝,但这“帝”的含义再不是神祗,而是君主。
公元前二十三世纪,黄帝的子孙中出了个名叫伊放勋的人,是祁姓唐部落的首领,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五帝”中的第四帝。开始,伊放勋受封于河北省唐县,二十岁便登上帝位,后迁移到山东的陶、唐地区,号为陶唐氏,称尧帝。在黄河下游肥沃的平原上,尧帝有许多创建和发明,他首先鼓励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还组织专人测定日月的位置,制定了太阳历法,计算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创立了闰月制度。这时期,国家已出现雏形。尧帝最大的长处是选贤任能。他在老年的时候,没把帝位传给他的九个儿子,而是传给了有贤能的女婿姚重华。
姚重华原是虞部落的首领,尧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嫁给了他。匆匕重华接任尧帝职位,称号为舜帝,即中国历史上“五帝”中的第五帝。舜帝在位期间有两大建树:
第一是改组政府,设立了九个部门的最高领导人。即:①司空,相当于建设部;②后稷,相当于农业部;③司徒,相当于内政部;④士师,相当于司法部;⑤共工,相当于工程部;⑥虞官,相当于林业部;⑦秩宗,相当于祭祀部;⑧典乐,相当于音乐部;⑨纳言,相当于秘书部。
第二是启用水利专家姒文命治理水土,大兴水利。在计划治理的九条江河中,首先治理了发源予祁连山的弱水。经过三十二年的艰辛运作,姒文命治水功勋卓著,威望极高。于是在公元前2205年,舜帝将帝位传让给了姒文命。姒文命后来建立了夏王朝,称号禹帝。禹帝把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为九州,分别是:①冀州,今河北、山西平原地区;②衮州,今黄河下游、山东地区;③青州,今胶东半岛地区;④徐州,今淮河平原地区;⑤豫州,今中原地区;⑥雍州,今关中、陇西地区;⑦梁州,今秦岭以南、四川盆地;⑧扬州,今长江下游地区;⑨荆州,今长江中游地区。这是中国行政区划正式开始称为“州”的九个州的名称,至今仍在沿用。
尧、舜、禹一脉相承。当年尧过世之后,舜把尧的小儿子源明封于刘邑,建立了刘国(今河北唐县),久而久之,尧帝的小儿子这一支家族,便以封邑国号“刘”为姓氏。
有关于刘氏受姓始祖的说法,至今不一。尧帝共生有十个儿子和二个女儿。其中十个儿子分别是:监明、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第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氏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长子监明。
第二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监明的儿子刘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朝流行的纬书《尚书中候》。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嗣。”
第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帝的第九个儿子源明。
第四种说法认为,刘氏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儿子丹朱。
第五种说法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姓始祖不是尧帝的儿子或者孙子,而是数百年后夏王朝的尧帝裔孙刘累。此说在刘氏源流史上,也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第六种说法认为,刘氏的受姓初祖是尧帝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氏人物,是夏王朝后期的刘累。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
据历史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这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中就有记载,说是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留累”,即姓留名累,留氏的得姓就因此产生,所以至今留氏族人也公开尊奉刘累为留氏的肇姓大始祖。
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大概就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当时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秘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仍认为“虫莫知于龙”。可以说,龙是动物界的代表,是动物之神。正因为如此,中华的祖先就正式崇拜起龙了。
龙,是常人所不能征服的,除了作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氏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
原来,“刘”是一柄巨斧,喻含着征服和杀的意思;而“累”字本义是一种捆扎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系、捆绑的意思,新石器时期的斧,就是将石斧头用绳索捆扎在木柄上制成的。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手执巨斧去征服、驯服龙的意思。这就是神的旨意,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谜底。
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叫做豢龙氏,不过,这个龙指的是马,在古代,视马为龙。这个部族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陶地一带(今山东定陶),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
因为刘累生下来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所以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很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王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其时正是夏王朝第十四代君主孔甲在位。
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四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四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滑县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刘累后来给夏帝孔甲喂养了四条龙,被孔甲赐为“御龙氏”。
但因为刘累养龙技艺不精,没过多久死了一条,他怕孔甲怪罪,就灵机一动,把死龙做成了美餐,献给孔甲享用。由此深得孔甲喜欢,重重奖赏了他。没曾想,数日后孔甲又让他再做如前次的美餐。刘累怕再难蒙混过关,于是携家眷乘夜逃走,到今河南省的鲁山一带躲了起来,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成为中原刘氏最早、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祁姓刘氏的来源。
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到了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公元前827~前784年),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了主管刑狱、讼禁、法典的大夫士师。
从隰叔之子芏蒍开始,以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士氏。传到芏蒍之孙士会,就是著名的范武子,他辅佐晋文公姬重耳、晋襄公姬欢(姬环)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氏,是为陕西刘氏,正确读音作líu(ㄌㄧㄡˊ)。
祁姓刘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创持四百二十六年大汉王朝天下的汉高祖刘邦。
第二个渊源:源予姬姓,出自周定王赐给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宣王姬静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他的小弟弟姬友到郑,建立了郑国。此后,郑国日益扩张,迅速发展成为中原大国。估计祁姓刘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在这一历史时期被郑国吞并。刘氏族人世代居住的刘地,此时已变成郑国统治下的一个小邑,刘氏成员则变成了郑国统治下的普通百姓。
周桓王姬林八年(公元前742年),周桓王为了扩张地盘,从郑国手中夺取了刘邑等四处地方,使之变成周王朝新都城王畿之内的城邑,这便是《左传》中记载的“王取邬、刘、功蒍、邗之田于郑”之事件。再过了一百多年,到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又将刘邑封给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领地。至此,姬姓刘子国就正式地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了,姬季子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
姬季子,亦称王季子、刘康公,是周定王姬瑜的弟弟,周顷王姬壬臣的儿子,因是周王之子,因称王季子。姬季子曾出任周王朝的卿大夫,在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后,被周定王赐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他建立起姬姓刘国,子爵,因称刘子国,姬季子逝世后被赐谥为“康”,因此史书又称其为刘康公。其后裔子孙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刘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刘氏,正确读音作líu(ㄌㄧㄡˊ)。
看来,当公元前十一世纪商周鼎革之后,生活在刘邑一带的古老的刘氏族并未立即灭亡,而是由臣服于商王朝的氏族政权,演变为周王朝统治下的臣民。如今在河南省的鲁山地区仍有“尧山”、“尧祠”、“大龙山”、“豢龙城”等地名,在鲁山故城南部有一座恢弘的刘累墓,而在偃师县南部还有刘累城,有刘聚、刘亭、刘水、刘涧等地名。其中的“刘聚”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偃师县的刘庄。
作为周王朝王族的重要分支,春秋时期的姬姓刘氏自形成伊始便地位显赫,宗族长期兴旺不衰,并孕育出了大批权倾一时的人物。
史书记载,姬姓刘氏家族除了要统辖自己的刘子国事务外,还长期担任东周王室的卿士等重要官职,负责周王朝王室的婚姻大事和外交礼仪。如在周定王八年(鲁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姬季子就奉周定王之命出使鲁国为王室求亲。回来后,姬季子还借分析鲁国国情之机,向周定王作了一番关于“俭存奢亡”的汇报和分析。
春秋时期,姬姓刘氏又与势力强大的晋国范氏家族世代联姻。刘康公就娶范氏为妻,生子刘夏。而范氏则是祁姓刘氏的后裔。姬、祁两支不同宗的刘氏家族在春秋时期联为姻亲,的确是刘氏家族历史上的一段绝妙佳话。
刘康公之子刘夏,又名官师,史称刘子、刘定公。刘定公也在周王室中担任卿士之职,经常为周王出使各国。到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0年在位),刘夏以王族元勋身份出任周王室正卿,开始操纵东周王朝政,刘氏家族成为当时地位显赫、势力强大的贵族集团。
刘定公生子刘挚,史称刘献公。刘献公是周景王执政时期王室的又一实权人物。当时,周王朝王室的朝政实际上已经由以刘挚为首的姬姓刘氏家族控制操纵了。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刘献公一手炮制了甘国的政变,杀掉了甘悼公,扶植了自己的势力为甘国君主。
周悼王姬猛元年(公元前520年),刘氏家族又一手策划了周王朝王室的内乱:这一年周景王病重,准备废掉太子,改立自己最宠爱的庶长子王子朝为王。此计划遭到以刘献公为首的王室大臣的强烈反对,因此周景王准备杀掉刘献公,铲除刘氏家族势力。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周景王和刘献公就都相继去世了。
刘献公没有嫡子,他逝世后由庶长子刘卷继任刘子国国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刘文公。刘文公又名狄、蚠,字伯贫,因此也叫刘蚠。刘文公继位袭爵后,很快积极地参加了周王室的内争。当年农历6月,王子朝为争夺王权而发动了叛乱,率兵将刘卷等人赶出东周王都。刘卷先逃到扬地,后又回到自己的领地刘子国。接着,刘卷拥立太子姬猛为周悼王,率兵攻打王子朝,击败七军队并夺居王城。不久周悼王去世,刘卷又拥立周悼王的弟弟王子姬匄为周敬王,从此与王子朝之间展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周王室内部拉锯战争。
周敬王姬丐四年(公元前516年),刘卷在晋国的帮助下最终将王子朝打败,拥立周敬王回到东周王城。从此,刘氏家族又重返周王朝政坛,继续控制周王朝王室,成为当时天下最有势力的家族。
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刘文公在诸侯的帮助下,大兴土木,修建成周城,将周敬王从王城迁到成周。这种劳民伤财之举虽然为刘文公赢得了一时名声,但也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其殃大矣”,并断言“刘氏则子孙实有祸”。刘文公操纵周王朝政治达十四年之久,直到周敬王十四年去世(公元前506年)。刘文公去世后,周敬王还为他举行了国葬。
刘文公的儿子是刘桓公。刘桓公继承刘子国君之后,同样兼任东周王室的大臣。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刘桓公断然平定了周王室内部由尹氏家族发动的政变,将逃难在外的周敬王迎接回王城。此后,他又多次率军讨伐乱党,稳定了东周王朝的统治政权。
刘桓公之后,虽然刘氏子孙仍在东周王室任卿士,但其地位已大不如从前。直到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姬介执政末期(公元前441年),刘氏家族在周王室的内部斗争中遭到失败,家族也随着周贞定王的逝世而彻底衰落,其领地刘子国也被后来的周考王姬嵬收归周王室,“刘氏则子孙实有祸”的断言竟成事实,刘氏后裔子孙由此四散。其后,这支曾活跃于春秋后期、战国初期,甚至执掌周王室朝政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姬姓刘氏家族,就突然地从两周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氏。于是便生成这支刘氏。
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氏。再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氏,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氏的。
刘邦对项伯、娄敬思等人,以赐姓和加封来报答他们的忠义之恩。因此,赐姓是刘氏人口增加、支脉增多的另一重要条件。
⑴.赐项伯为刘氏,封射阳侯:
公元前206年冬,攻破函谷关进驻长安以东新丰鸿门的项羽大军,与早巳屯兵霸上的刘邦大军夹霸水对垒互峙,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有生死之交,他主张项羽和刘邦和解,在鸿门军帐中举行会谈。项羽采纳了项伯的意见,便约请刘邦来鸿门赴宴会谈。第二天清早,刘邦在张良、樊哙的陪同下来到鸿门,见到项羽后立即装出谢罪的样子,语意城恳,项羽信以为真,随令摆宴款待。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要当机立断,趁机杀掉刘邦。项羽明白范增的意思,但就是按兵不动。范增急了,便离席急召项庄前来舞剑助兴,以借机杀害刘邦。项伯看破了范增的意图,也立即站起挥剑上前,和项庄共同舞剑,以保护刘邦,使得项庄无法下手。这次鸿门宴项伯救了刘邦一命。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为感谢项伯的救命之恩,赐项伯姓刘,封为射阳侯。同时还封了三位项氏族人:桃侯项襄封邑在山东汶上,平皋侯项它封邑在河南温县、玄武侯(姓名无查,封邑待考),对这三位项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赐姓为刘氏。此后,项伯、项襄、项它等的后裔子孙皆以帝王赐姓为氏,世代称刘氏至今。
⑵.赐娄敬为刘氏,封关内侯:
娄敬,齐国人,公元前202年农历5月被征发到陇西戍守。路过洛阳时看到正大兴土木修建楼舍,大搞建设,经打听知道刘邦称帝要在此建都。娄敬认为以洛阳为都实有不妥,便找到一位同乡名叫虞将军的朝官,请他引荐去拜见刘邦。刘邦接见了娄敬,认真听取了他对建都的意见后,并又征求众大臣的意见。众臣中惟独张良十分赞同娄敬的见解,并力劝刘邦移都长安。于是,刘邦决定将汉朝都城迁往长安。刘邦采纳了娄敬迁都长安的建议,并把他留在身边为官,还封他为关内侯,同时赐姓为刘氏。此后,娄敬的后裔子孙皆以帝王赐姓为氏,世代称刘氏至今,正确读音作líu(ㄌㄧㄡ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貙刘,属于以官称为氏。
貙刘,即貙刘,即行祭的屠吏,是汉朝时期设置的一种官称,专职具体负责主持秋祭之时一应事务,全称为“貙刘令”,属于既具临时性、又属常例的官职,一般由王室长者担任,或由太宰、谒者分别担任。
秋祭,即汉朝时期帝王于立秋之日实行射牲以祭宗庙,这是汉高祖刘邦亲自制定的汉室宗法典制。
在史籍《后汉书·志·礼仪》中记载有:“立秋之日,白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其仪:乘舆御戎路,白马朱鬣,躬执弩射牲,牲以鹿麛。太宰令、谒者各一人,载以获车,驰驷送陵庙。于是乘舆还宫,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武官。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貙刘。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名曰乘之。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貙刘之礼:祠先虞,执事告先虞已,烹鲜时,有司告,乃逡巡射牲。获车毕,有司告事毕。”
在长期担任貙刘令的官吏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貙刘氏,以炫近宗之耀,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刘氏,汉廷亦予以默认,世代相传至今,但该姓氏的正确读音作lòu(ㄌㄡˋ),不可读作líu(ㄌㄧㄡˊ)。
第五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汉、匈联姻,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对其采取了和亲政策。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不顾大臣娄敬的劝阻,亲自挂帅北伐匈奴,结果在剽悍的匈奴骑兵面前大败。这使他认识到汉皇朝刚刚建立,目前还难以战胜匈奴的入侵。于是他向娄敬讨教,娄敬建议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并提出具体建议,把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冒顿,还要嫁礼丰厚,以满足匈奴的欲望。可是吕后不同意,因为她和刘邦只生了这么一个女儿。于是,刘邦决定用宫中宗室女子充当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派娄敬前去和亲。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汉皇室族女以公主身份远嫁匈奴单于冒顿,“和亲”成功。由此,按照匈奴贵族从母姓的习俗,冒顿单于的后裔子孙皆姓刘氏,后发展成为第一个少数民族中的刘氏支脉,正确读音作líu(ㄌㄧㄡˊ)。
直到五百年以后的十六国时期,匈奴族人所创建的前赵政权赵光文帝刘渊,还称自己是汉王朝皇族的外甥子孙。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独孤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即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农历12月甲子,北魏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这是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的具体执行措施。
第二,规定官员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并称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为“正音”。北魏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则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故意说鲜卑语者,降爵罢官。
第三,迁往洛阳的鲜卑人,要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第四,改鲜卑贵族原有的姓氏为汉姓,并定门第等级。所改之汉姓,以音近于原鲜卑姓者为准。拓跋氏为首姓,改姓元氏,是最高的门第等级;另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这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相等同于北方最高门第崔、卢、郑、王四姓。其他等级稍低一些的鲜卑贵族姓氏亦改为汉姓,其等第与汉族一般士族相当。
第五,积极鼓励鲜卑皇族和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联姻,由是加强了汉族与鲜卑族的民族融和。
在此过程中,鲜卑拓拔部中的贵族氏族独孤氏部落,皆改为汉姓刘氏,后大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líu(ㄌㄧㄡˊ)。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元朝蒙古族中刘氏出现在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有位蒙族叫呼图克特穆尔的名士,酷爱汉族书籍和文化,他的母亲是汉人,姓刘。有一天,这位名士拜见元仁宗皇帝,谈论中,元仁宗对他的汉学水平加以赞赏,并为他起了个汉人的名字,叫刘汉卿。从此,刘汉卿的后代就形成了一支刘氏家族。
⑵.蒙古族鄂尔果诺特氏,亦称鄂柳特氏,世居喀尔喀(今我国的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gonot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刘氏。
⑶.蒙古族刘佳氏,亦称留佳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今辽宁新宾李家河)、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松花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刘氏、雷氏等。
⑷.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 Hala,多冠汉姓为崔氏、刘氏。
蒙古族刘氏读音皆作líu(ㄌㄧㄡ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