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最低限度的道德

最低限度的道德

发布时间: 2025-09-13 09:35:34

1.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句话是谁说的

出自耶林《法的目的》。这句话主要阐述了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一种模式,即耶律内克和耶林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说,该学说认为,法律与道德在某些方面重合,法律与一个社会低层次的道德——该社会中最起码的道德——基本同一,法是实现这种道德要求的必不可少的强制性手段和衡量质疑道德要求的具体标准。

  • 关于耶林

鲁道夫·冯·耶林(Rudolph von Jhering,1818-1892) 耶林生于德意志北部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一位职业律师。耶林以其不朽成就,得以与萨维尼、祁克并列,成为19世纪西欧最伟大的法学家,也是新功利主义(目的)法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不仅对西欧,而且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关于《法的目的》

《法的目的》对《罗马法的精神》所提出的论点作了进一步的展开,通过该书,耶林既为他关于法的定义即“法是国家权力通过外部强制手段来保证其实现的最广义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进一步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克服只重视逻辑、形式和概念的“概念法学”的缺陷,以及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的新功利主义法学出台创造了条件。事实上,耶林法律哲学的核心概念就是目的。他在另一部著作的序言中指出,“本书的基本观点是,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实际的动机。”他宣称,法律是根据人们欲实现某些可欲的结果的意志而有意识地制定的。他承认,法律制度中有一部分是根植于历史的,但是他否认历史法学派关于法律只是非意图的、无意识的、纯粹历史力量的产物的论点。根据他的观点,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为了有意识地达到某个特定目的而制定的。

2.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句话怎么理解

1. 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
2. 法律应当符合道德标准,这样的法律才能获得人们的信仰,并真正发挥其作用。
3. 法律与道德应当相辅相成,而非相互对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同时它们也有本质上的区别,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哈特认为法律与道德分离,而富勒则强调法律内在的道德性。
5. 法律虽然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得以实施,但其正当性并非不言自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考虑到社会的接受度和实际效果。
6. 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规定体现了法律与道德情理之间的平衡。在特定情况下,法院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以兼顾法理与情理。
7. 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通过具体案件的处理和公众舆论的反馈来不断修正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8. 司法与舆论并非对立,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确保有罪者受到惩罚,无辜者不受冤屈,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弱者的尊严。

3.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有道理。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法律与道德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只有符合道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而这样的法律也才是真正的法律。”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3)最低限度的道德扩展阅读:

当法律凭借国家强制力取得社会的支配地位时,其自身的正当性常常被预设为不证自明的前提;尽管,法律已成为判断我们和他人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但是其规制的能力与社会的接受度却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高。

如近期网上火热的“聊城辱母案”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无期徒刑,宣判后引起网民、社会各界,甚至于法学理论界的强烈争论。一方面,聊城中级法院在现有证据“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的前提下,对被告人参照刑诉法第二百三十四条,适用了“致人死亡,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法定刑。

如果单纯从刑罚的适用角度来看,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但是从社会实效来看,却造成了不被多数民众所接受的事实。罪责刑是否相适应仍有待考量。法官的判决或许是“依法”而没有枉法,但罔顾犯罪行为是在绝望情况下的人性自然反应,机械生硬地予以判决,显然也不够恰当。按照法理学的角度,法官采用实证主义的观点,即权威制定。

而反对派的观点采取的是自然法学派,即社会实效是检验法的唯一真理。刑诉法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我认为这个法条就是为了兼顾法理与情理之间的平衡。

法不外乎人情,法官严格执法是对的,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正是需要经过无数个这样棘手的案件来评价,最终修正和演进的更加完善,更加具有“人情味”;能够经得起时代的检验,经得起舆论的监督。司法不会无原则迁就舆论,但也不会忽视乃至辜负舆论。

司法与舆论本非对立,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让有罪者受到惩罚,让无辜者不致蒙冤,让强梁不敢横行,让弱者获得尊严。

4.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句话出自于哪本书,哪个作

应该出自耶林的《法律的目的》一书。
这句话主要阐述了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一专种模式,即耶律属内克和耶林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说,该学说认为,法律与道德在某些方面重合,法律与一个社会低层次的道德——该社会中最起码的道德——基本同一,法是实现这种道德要求的必不可少的强制性手段和衡量质疑道德要求的具体标准。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热点内容
法律顾问团参与投资谈判 发布:2025-09-13 12:41:14 浏览:644
河北省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13 12:41:13 浏览:419
英国司法权掌握在 发布:2025-09-13 12:39:08 浏览:102
美国司法部高级官员 发布:2025-09-13 12:38:56 浏览:42
法治政府提案 发布:2025-09-13 12:38:18 浏览:659
黄山大律师 发布:2025-09-13 12:34:53 浏览:374
法律硕士独招法硕 发布:2025-09-13 12:34:51 浏览:637
2001年法学法律硕士考研复习指南 发布:2025-09-13 12:33:36 浏览:843
超范围法律援助工作 发布:2025-09-13 12:32:40 浏览:569
关涛讲的法规怎么样 发布:2025-09-13 12:28:53 浏览: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