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谴责性
① 刑法学中“非难可能性”什么意思
非难可能性,是德日刑法犯罪构成理论中的概念。有责性,即非难可能性,即能够就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谴责。
非难可能性即有责性,只有当行为人对所实施的客观违法行为具备有责性,应当受到谴责时,这种行为才是犯罪,或者说,只有当能够将客观违法行为及其结果归责于行为人时,才能认定该行为成立犯罪。刑法理论常常将具有非难可能性表述为“行为人具有责任”。
作为研究刑法的科学,是随着刑法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对犯罪和刑罚的认识不断深入,积累了大量的刑法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刑律十分发达,当时律学主体部分就是研究刑律的学问,也就是现在的刑法学。例如,中国春秋时期就有所谓“刑名之学”。
但是,刑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是近代才出现的。一般认为,1764年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论犯罪和刑罚》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刑法学的正式诞生。
此后,经费尔巴哈、龙勃罗梭、菲利、李斯特等人的不断努力,先后出现了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包括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创立和发展了刑法理论体系。
(1)刑法谴责性扩展阅读
“非难”与“非难可能性”这一组术语是日本学者对德文词vorwerfen以及Vorwerfbarkeit的翻译,我国学者在翻译日文文献是照搬了相应的日文汉字词。德文原词的意思是“谴责”与“可谴责性”。
非难是指对某人的行为的一种评价,是从违法责任区分角度进行的判断,你可以理解为判断这个人是否应当对他所实施违法行为负责任,非难可能性是说非难判断的标准,这个人的这个行为值不值得非难。
刑法学以世界各国刑法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罚、刑事责任及其罪刑关系的科学。它属于部门法学的范畴,是部门法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刑法领域很多概念,原理都是贯穿始终的,需要前后对照理解,另外这个概念也是与三阶层密不可分的概念,需要结合那三次判断来理解。
刑法中的责任对于犯罪成立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有责性阶层的核心内容。责任的本质特征是非难可能性,只有在具有非难可能性的情况下,行为人才能对不法行为承担责任。
对于非难可能性,需要从实质上进行理解,尤其是需要从违法性认识和期待可能性这两个维度为非难可能性提供根据。其中,违法性认识是非难可能性的智识性要素,而期待可能性是非难可能性的意愿性要素。在我国刑法中,非难可能性的要素没有法律明文规定,而是一个理论问题。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运用违法性认识和期待可能性的法理而出罪的案例还是较为罕见的。随着刑事法治的加强,责任主义的思想观念必将逐渐获得认同。因此,以非难可能性为中心的责任概念应当进一步推行。
参考资料网络-刑法学
② 犯罪构成的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
这是三阶层理论,我们国家是四要素理论为依据的法律。成立犯罪,除了必须具备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以外,还要求行为人具备有责性。
1、构成要件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相一致。
2、违法性是指犯罪不仅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是实质上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
3、有责性,是指能够就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谴责。
(2)刑法谴责性扩展阅读:
一、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
这是以犯罪构成的形态为标准进行的划分。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就某一犯罪的基本形态所规定的犯罪构成。
基本的犯罪构成一般是指既遂犯或者单独犯的构成要件;修正的犯罪构成(也称为特殊形态的犯罪构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前提,适应犯罪行为的不同形态,对基本的犯罪构成加以某些修改变更的犯罪构成。
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等未完成形态的犯罪构成以及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则属于修正的犯罪构成。刑法分则条文大都是以单个人犯既遂罪为标本的,基本犯罪构成以刑法分则为基准,直接根据刑法分则就可以认定。
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以及共同犯罪的内容都在刑法总则部分规定,因此修正的犯罪构成要以刑法分则规定的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结合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加以认定。
③ 《刑法》中与性侵害有关的规定有哪些
无论是否管辖 警方应当及时介入
《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第9条规定,对未成年人负有监护、教育、训练、救助、看护、医疗等特殊职责的人员以及其他公民和单位,发现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的,有权利也有义务报案或者举报。
《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第10条第二款规定,公安机关发现可能有未成年人被性侵害或者接报相关线索的,无论案件是否属于本单位管辖,都应当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对于监护人性侵害未成年人的,《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第33条规定,其他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员、民政部门等有关单位和组织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这七种情节从重量刑
1.对未成年人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员、与未成年人有共同家庭生活关系的人员、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冒充国家工作人员,实施强奸、猥亵犯罪的;
2.进入未成年人住所、学生集体宿舍实施强奸、猥亵犯罪的;
3.采取暴力、胁迫、麻醉等强制手段奸淫幼女、猥亵儿童犯罪的;
4.对不满十二周岁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严重残疾或者精神智力发育迟滞的未成年人,实施强奸、猥亵犯罪的;
5.猥亵多名未成年人,或者多次实施强奸、猥亵犯罪的;
6.造成未成年被害人轻伤、怀孕、感染性病等后果的;
7.有强奸、猥亵犯罪前科劣迹的。
④ 刑法性质中处罚范围的不完整性,部门法律的补充性,其他法律保障性,应该如何理解
刑法性质中处罚范围的不完整性;刑法调整范围的局限性;
部门法律的补充性;因内为有局限容性所以需要其他部门法的补充;
其他法律保障性;刑法的实施需要其他法律的保障,例如宪法,根据宪法的指导制定刑法,宪法就是刑法得以实施的保障要素之一。
⑤ 刑法的威摄性不在于残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请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就是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刑法要做到的是只要犯罪就一定会被处罚,而不是犯罪被抓会受到酷刑,但却不一定会被抓。这样刑法才最具有威慑力。
⑥ 中国刑法中关于性犯罪的所有条款
主要有:
强奸罪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强迫卖淫罪
引诱幼女卖淫罪
猥亵儿童罪
聚众淫乱罪
组织卖淫罪
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
组织淫秽表演罪等等
⑦ 是否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都会受到刑事处罚
根据刑事犯罪案件的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
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相一致。
违法性:也就说要排除紧急避险正当防卫等其他正当性因素。
有责性:是指个人因实施危害社会、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所受到的谴责或非难,如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才能承担刑事责任)和主观故意过失(只有法律规定过失承担刑事责任时才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等。
只具备违法性而不具备其他构成要件怎么会受到刑事处罚呢?
⑧ 刑法中的类型性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行为
你好
这是刑法理论上的概念,不必深究
类型化的犯罪行为应是指符合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实行行为的表现方式、存在形态应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一类,也可以是常态的实行行为。比如,故意杀人行为,通常有用枪、用刀等利器或其他具有攻击性的工具实行杀人,或者其他常态的方法。
⑨ 我国刑法中罪责刑不相适应的现象有哪些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罪责刑相适应。很少出现例外。
可以参看《刑法》
第五条【罪责刑相适应】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⑩ 刑法中的“非难”“非难可能性”是什么意思
非难可能性是说非难的一种标准,意识是该行为是不是应该非难。近代刑法,为防止司法的恣意,切实地保障人权,提出了责任主义的原则,即“无责任无刑罚”。
责任主义下的责任,指的是主观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责任是指仅在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与故意、过失时才能予以非难;个人责任,则是指只有对于行为人的个人行为才能予以非难。
(10)刑法谴责性扩展阅读:
非难可能性有两个基本条件:
符合刑法规范的意思决定可能性与符合刑法规范的行为可能性。
其一,行为人有可能作出符合刑法规范的意思决定,却没有作出这种决定。至于行为人有无可能作出这种意思决定,则取决于行为人是否达到责任年龄,是否具有责任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达到责任年龄、没有责任能力,就不可能知道行为合法与否,因而不能作出正确决定;即使达到了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但如果不可避免地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合法时,也不能要求行为人作出符合刑法规范的意思决定。
其二,在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形下,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符合刑法规范的行为,但行为人却没有实施符合刑法规范的行为。至于能否期待行为人实施符合刑法规范的行为,则取决于行为人有无故意、过失以及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
这是因为,如果行为人没有故意与过失,不可能预见到行为的不法后果,或者合理地以为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合法结果,就不可能期待行为人放弃这种行为。另一方面,即使行为人预见到或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不法后果,但如果在行为的当时,行为人别无选择,只能实施这种不法行为,法律也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符合刑法规范的行为。所以,责任要素除了包括责任年龄、责任能力以及故意、过失以外,还包括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