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意思表示
『壹』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构成与效力。论述题。速求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2、要素
(1)目的意思。合同的目的
目的意思,为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2)效果意思。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如买什么,买几件,什么价位
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
目的意思又分为三个构成:要素(必备条款)、常素(主要条款)、偶素(个别条款)
(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内心意思(mind)
(3)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意思(包括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解的行为。
△内心意思与表示行为合起来就是"意思表示"(expression on mind)
3、意思表示与准意思表示
准意思表示有两种情形,即意思通知与事实通知。
(1)所谓意思通知是指由通知意思而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的行为。意思通知的法律效果不是基于当事人的追求,而是法律的规定。如承认的催告(《合同法》第47条第2款)、拒绝受领、催告履行等均为意思通知。
(2)所谓观念通知是指通过认识事实并通知该事实而发生法律所规定的效果的行为。典型的观念通知有债务的承认、债权转让的通知等。
二、意思表示的类型
1、明示意思表示与默示意思表示
(1)明示。明示是使用直接语汇实施的表示行为,除常见的口头语言、文字、表情语汇外,还包括依习惯使用的特定形体语汇,如举手招呼出租汽车,即表示有租用该车之意。
A、口头形式。
口头形式即口头语言形式,如以口头语言洽谈并订立的合同,以口头语言委托代理人,以口头立遗嘱。口头形式的优点是便捷,但也具有不易保留证据的缺点。
B、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即书面语言形式,主要指文字(文件、信函、电报)、图表、照片、技术工程用图、电子数据等形式。书面形式的特点是烦难不便,但却有郑重庄严和"白纸黑字,铁案如山"的优点。书面形式又分一般书面形式和公证、登记等特别书面形式。
a、公证形式即以公证书对民事法律行为加以证明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除法定必须公证的以外,是否办理公证,应依当事人意思决定。
b、登记则是国家主管行政机关对于民事主体资格和物权变动等事实通过实质审查,予以确认并在专门登记簿上加以登录的管理手段。设立法人和个体工商户、取得和变更不动产物权、结婚等民事法律行为,依法必须登记。凡法定登记行为,只有依法完成登记才能发生效力。
(2)默示形式。默示形式是含蓄或者间接表达意思的方式。默示所包含的意思,他人不能直接把握,而要通过推理手段才能理解。因此,默示形式只有在有法律规定或交易习惯允许时才被使用。按默示时的作为和不作为又可划分为:
法律 敎育 网
A、推定,即行为人用语言外的可推知含义的作为间接表达内心意思的默示行为。所谓可推知,是从该行为中,一般人能够容易地推知其意思的内容。例如租赁合同届满,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并为出租人接受,便可推知其表示要延展租赁期间。
B、沉默,即行为人依法或者依约以不作为间接表达内心意思的默示行为。不作为即缄默、沉默不语。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的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合同法第47条第2款规定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继承法第25条第2款规定受遗赠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等,都属法定沉默形式。此外,当事人可以约定以沉默作为意思表示。
2、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遗嘱、抛弃)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有特定相对人的(要约)和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商业广告)
A、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对话方式和非对话的方式―――对话方式一般只能撤销,不能撤回
对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对话方式(了解主义―――到达主义的变种),非对话方式(到达主义)
B、对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发出主义(悬赏广告)
(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做出主义(遗嘱――由于是死因行为,因此生效适用特殊规则)
『贰』 意思表示和表示意识的关系(民法)200字左右
按照德国民法理论,意思表示可以分为目的意思、效果意思、表示意识和表示行为(也有加上行为意思的),台湾学者(王泽鉴为代表)坚持四要件说,对大陆构成很大影响。
表示意思就是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传统德国民法认为行为人在欠缺表示意识的情况下发出的表示,或者根本就不是意思表示,或者虽然构成意思表示,但该意思表示也属于无效。
但是最近有人认为,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表示意识,并不是意思表示的必要条件。似乎后一种观点在大陆占据统治地位。
『叁』 2017《民法总则》是怎么规定意思表示的
《民法总则》对意思表示做了比较完整的规定,共有六个条文,解决六个问题,它们是:
(一)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三)公告方式的意思表示;
(四)明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五)意思表示的撤回;
(六)意思表示的解释。
法条规定如下:《民法总则》
第一百三十七条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第一百三十八条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三十九条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第一百四十条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第一百四十一条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第一百四十二条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希望能够帮到你。
1127
『肆』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为意思怎么理解,最好举例一下,谢谢!
1. 效果意思,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这是意思表示构成的核心。效果意思所关注的是行为人的内心追求,是行为人内心所想达到的法律效果。例如,承租人具有以一定数量的租金承租某物的法效意思;出卖人具有以一定价金出卖自己物品的法效意思。
2. 表示意思,就是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例如以邮件订货、电话表示解约等。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行为人不仅希望产生自己追求的法律效果,而且基于该目的的外在行为的法律意义其必须理解清楚,实际是对一个“理性人”的基本要求。
3. 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项行为,例如少女含羞点头答应男友之求婚,路人举手招呼计程车。行为意思要求行为人的动作必须出于行为人有意识的身体动作,而非仅有行为外观。此要件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意思自由,其强调的是“表示行为是否是表意人自愿实施的,亦即是否出于表意人的意思,只有具有行为意思的表示行为,方符合意思自治要求,才可能被认定为意思表示”。
『伍』 民法总则中民法的意思表示指的是什么
您好!意思表示,指将企图发生一定的司法上效果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版内心的意思因外权部表示而客观,合为一体。其构成要件可分为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
(1)客观要件: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例如以传真订购书籍 ,停车于收费停车场,含羞点头答应男友之求婚等。
(2)主观要件: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a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例如签名。b表示意识,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例如以邮件订货,投向咖啡自动贩卖器。c效果,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一定法律效果,如表示购买A书,兼具表示意识及效果意思。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陆』 简述民法中的意思表示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从生效时间看分为:1、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3、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意思表示的形式,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柒』 关于民法意思表示的问题!
这两题都是经典啊,呵呵,你洋洋洒洒这么多,也不给点分啊。
意思表示,是为了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在双方之间创设一个民事法律关系。
那么先看签到,公告为了购买,但某同学甲以为是签到,于是签名。在这里,甲根本就没有与之创设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何来意思表示呢?通俗点说,甲连购买的意思都没有,怎么会把购买表示出来呢?
再看请客吃饭,民法初学好玩,到中层次就会混淆现实生活与法条。民法中,意思表示行为只有六个:债法合同行为、物权的处分行为、婚姻、收养、遗嘱、代理。 我的理解是,请客吃饭、带路、施舍乞丐、公交车让座、大学舍友帮你带份饭等小事情,并不能以法律的合同来调整。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人身权与财产权之间的关系。请客吃顿饭难不成还调整我们之间的财产关系了?这是我们一般社会中的社会习惯就能解决的问题。是道德解决的范畴。而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所以小恩小惠就不属于其调节了。
但是,如果改成“如果考上大学,我一定送你一辆宝马车”,这就是一个附条件的赠与了。WHY?大恩大惠,超越了道德可以调整的范围。
赖一顿酒、一顿饭,你不会觉得什么,因为在社会关系中,这根本不是你在意的内容;赖一辆车,你肯定不干。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不构成意思表示的原因。
『捌』 关于民事行为意思表示~
1、a的行为不是要约。要约指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而向对方所作的意思表示。所以,b不可以承诺,因为a还没有邀约。
2、我国民法中规定,要约人或受要约人死亡的,不影响要约的效力。所以要约成立, b可以承诺。
(但应当向其继承人作出承诺)
3、要约和承诺均生效,合同成立。但生效与否取决于合同的类型。
『玖』 请问什么是民法所说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原则
意思表示解释与法律行为解释和合同解释不同.意思表示解释有其特殊的法律构造,其解释对象是表示行为和效果意思而不仅仅是目的意思,意思表示解释的原则,依意思表示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国民法通则对意思表示解释没有规定,在未来的民法典总则中应当对此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