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也司法
⑴ 当道德和法律精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自然法学派与实证分析法学派之间的争议核心所在。对此,我个人的理解还是比较赞同哈特的说法,即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然这里的道德是广义的,包括法律精神,道德观念,人类基本价值追求等!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调整的重要方式。道德是一定社会内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内心强制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具有抽象性和非强制性特征。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障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以权利与义务为基本内容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1]道德与法律是调节社会关系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或者方式,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并在不同领域发挥着维持社会秩序、保障公民自由的作用,并相辅相成,成为构建自由与秩序最佳结合的社会的重要手段。
就理论而言,自然法学派强调实质正义,主张道德是法律的存在依据和评价标准。所谓自然法是自然万物的理性法则,其实只是道德法则,它在任何社会中充分实现便是法,因此它不但是法律的制定依据,而且还是法律的好坏善恶的最高标准。尽管自然法学派学说不断发展变化,但依旧坚持法律应以道德为基础的观点。与此相反的是,实证法学派强调形式主义,主张道德与法律相分离,法律高于道德。著名的实证法学代表人物奥斯丁说“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优点是另一回事”,这就是恶法亦法论,他指责把法和道德相混淆的行为是不科学的并嘲笑自然法学派。
目前主流学者观点基本上赞同自然法学派关于道德于法律具有必然逻辑关系的观点,但这不否认实证法学派所强调的法的独立价值与形式特征。从历史发展中可以知晓,道德的产生是早于法律的,并且法律的产生与道德有着毋庸置疑的关系。人类社会最初的社会规范都是义务性的道德规范,这种规范是社会实践中无数次交往产生的,它本身没有经过权威的确认或者认可,也没有国家或者社会强制力来保障它的实现,因此在一个充满利益矛盾的社会里,仅凭道德是无法有效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也无法制止社会成员破坏其自身的行为,因此社会需要一个更为有效的强制性规范来弥补道德规范的不足并保障道德规范的实现,当然这也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必然要求。因此法律应运而生,作为次要规则赋予义务性规范以新的属性,并成为一个既能体现基本义务准则又能保障它在社会中实现的社会规范。因此可以说法律必须体现和保障基本道德义务,这是它必有的使命。然而法律体现的更多的是统治者的利益,其维护和保障的道德也只是那些利于统治阶级统治的道德,道德的内在价值并不必然在法律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有时甚至会被法律所违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仅仅是法律实然与应然的问题,法律与道德本身的关系并不因此而丧失,也不能因此而片面的分离道德与法律。
道德与法律到底何种关系? A、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最终评价标准。通过前面所述可以知道,法律的产生是弥补道德的缺陷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内在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律产生于道德的基础之上,而最早期的法律往往为义务性道德的转化也正说明了这一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才不断完善,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社会规范,但这也得以基本的道德为基础或者指导,正如伯尔曼所说:“无论对基督教还是犹太教,爱都是被认为法律本身之所在,而法律既包括其具体行为,也包括其抽象的道德,都要成为爱的体现。”这里的爱应当包含道德、正义等法律价值,所以一旦法律没有爱或者说道德内涵,法律就丧失了其应有之义,也就缺乏让人信仰并遵守的理由。B、道德对法律的修正补充作用。由于法律强调稳定性并且通过文字来表达,法律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僵化性、滞后性以及作用范围的有限性等局限,而且法律规范是对某一类行为或者社会关系的抽象概括,这就使得司法活动中某一个法律或者法律规范的适用可能会导致实体不公正甚至会严重违反立法本意或者人类基本价值,那么此时就需要法律原则乃至道德来修正法律,确保法律与法律适用的正义性。“一种非正义的,非理性的法律根本不是法律,而是对法律的歪曲。”美国法学家德沃金在其著作《法律帝国》中也曾举过一则案例:埃尔默用毒药杀害了自己的祖父,他知道他祖父在现有的遗嘱中给他留了一大笔遗产,他怀疑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会更改遗嘱而使他一无所获,因此他杀害了他的祖父。纽约州法院针对该案例确立了一条法律原则,即:任何人都不得从其错误行为中获得利益。从中可知,道德对法律的修正补充作用。C、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司法的最终评价标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就当然的高于法律,也不意味着司法活动必须以道德为基础评价标准,因为在法治国家处理社会问题必须优先法律为准,这是法律至上性的基本要求。如果直接将道德作为社会行为的准则,道德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们陷入没完没了的争论之中,从而不可能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所以应该严格限制道德的对法律的否定评价修改作用,只有在法律本身严重违反社会道德、或者适用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均可能会出现个案不公正,才能运用道德来能动处理。D、法律独立于道德。一方面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政治、宗教、道德、习惯都对法律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着法律本身依附于这些而存在,法律有其存在的独立价值与属性,法律是与道德、宗教、政治并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由于道德并非法律的唯一内在要素,法律在反映基本道德要求的同时,也需体现社会存在和其他社会意识尤其是统治阶级意志,因此并不能片面的说法律是道德的范畴,或者说法律就是道德的外化形式。E、法律保障和促进道德的实现。从上文可知,从某种程度来说,法律的产生就是为了弥补道德的缺陷。在规范方式上,道德由于其是通过内在机制来调整外在关系与行为,道德的救济也是通过社会舆论、公共谴责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性的、非物理强制性的救济,这种救济由于缺乏强制力,使得道德往往难以实现。而法律则可以将基本道德义务法律化,运用强制力来保障基本道德价值,从而促进道德的实现,这也是为什么有学者将法律称为“最低限度道德义务”的原因。
实质上,关于法律与道德/法律精神的争议,恶法非法这一结论是无争议的,但是在实务中更常见的则是具体适用规范出现问题。从应然的角度来说,法律显然需要在满足法的形式要求之外,还应当符合法律精神。但是,由于法律精神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多元价值,导致在立法或者法的实施中,出现如果严格使用法律才会导致个案不公的情形。洞穴奇案基本上属于此类,还有类似的六个人受伤,如果不救其中某人刚好可以利用他的器官救助其他五人,如果都救助,则可能一个都救不活,最后医生不救助某人而利用其器官救活了其他5个是否构成故意杀人?
对于该问题,实际上是无解的,如果纯粹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当然是属于犯罪。但是如果从道德角度出发,似乎可以免除刑罚。个人感觉无解
⑵ 论述题,怎样理解司法职业的道德责任
司法,是联结法律与生活的枢纽,是建立法律秩序的关键环节。而以实现法律的目标和价值为任务的司法活动,既依赖于完备有效的司法体制安排,也依赖于司法人 员必须具有其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良心、荣誉观念。一套完备的司法体制还必须有健全的司法职业道德的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由司法这一国家职 能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本文拟从司法与司法职业道德的关系的角度,谈谈司法职业道德的一些问题。
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审判、侦查、检察和司法警察等人员的行为准则。司法工作有鲜明的阶级性。司法道德是阶级道德在司法工作中的特殊表现。剥削阶级的司法道德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在本质上是极其腐败的。剥削阶级的司法人员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的司法道德的腐朽本质与二重性。一方面,贪赃枉法,挟私报复、狱中虐待,草菅人命等;另一方面,只有极个别司法人员做到“执法如山”、“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等。社会主义司法工作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是共产主义道德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主要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⑶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相同点、不同点)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法律与道德的产生不同。法律的产生以国家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是国家制定的并且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并且有相关的部门执行,像国家的司法机关等。而道德并不以国家的产生而山产生,早在原始社会,道德就已经形成,直到现在,道德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受到社会舆论的制约。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政权,也就只能有一种法律,而道德可以有好几种,比如尊老爱幼、社会公的等都是。
2、法律和道德的规范不同。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对一个人具体行为的规范,俗话说精神上的犯罪并不是犯罪,没有具体的实施改造行动,并不会受到法律制裁。但是道德不同,一个人的不道德,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会受到人们精神上的鄙视,只是一种无形的制裁,没有行动,但胜过行动。比如一个人不尊敬老人,法律并不会制裁他,但是人们会谴责他,会看不是他。
3、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看以个人是否有罪,是要看这个人是否有犯罪的行为,并造成犯罪的实施;道德就不同,一个是是好人或坏人有它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在人们心中,俗话说惩恶扬善就是道德批判的一种表现。而且一个人没有犯法,并不代表他就是好人,这就是法律和道德在评价标准上的不同。
道德与法律的相同点和联系:
1、道德和法律的合作关系。法律的实施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哈有助与道德的形成;一个人受到道德的约束,有利于和谐的社会发展,但是当道德失效的时候,法律就会走上台,判定他是否犯罪,是否要受到惩罚。比如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都是道德的范畴,但一旦人们走过这个范畴,就会上到到法律的高度,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补充。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而且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哈有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这是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⑷ 道德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裁量决定刑罚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刑罚适用是否公正的最主要标准。刑法担负着社会保护和人权保护的双重使命,刑罚的适用必须在被告人所犯罪行和应处刑罚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也就是建立罪刑之间的价值均衡关系,不能为了某种形势的需要,或者为了平所谓“民愤”,就轻罪重判,更不能违背刑罚原则,背离法律规定重罪轻判。要做到宽要有理,严要有据,宽严适度,宽严相济,牢固树立“量刑不当也是错案”的观念,养成科学严谨、依法公正的量刑态度。 从刑事政策上考虑,刑罚手段应当谦抑一些,只有在道德控制、行政控制等非刑事手段失灵的情况下,才不得已动用刑事惩治手段。对犯罪的刑事控制应当着力于强化刑罚的必然性和及时性,而不应将重点放在重刑威慑上。刑事政策应向“两极化”方向发展,即“轻轻,重重”,也就是宽严相济。所谓“轻轻”,是指对轻微犯罪的制裁更为宽松,尽可能使用刑罚替代措施或非监禁刑,如缓刑、管制、罚金等;所谓“重重”,是指对危害严重的犯罪,如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犯罪、毒品犯罪等,采取更为严厉的制裁措施。 目前,重刑主义思想在我国刑罚制度中的制刑、量刑和行刑等方面都有一些表现。在立法上,一是用刑罚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凡是采取行政、经济、道德等措施效果不明显的,就要求动用刑罚;二是刑罚在相互攀比过程中越来越重,本来1979年刑法在刑罚设置上是比较合理的,死刑罪名只有28个,但后来什么犯罪一突出,就加大刑罚力度,结果人大通过一系列的补充立法,死刑罪名增加到68个,1997年修订刑法几乎全部保留,我国成了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在司法上,一是将“严打”理解为多判、重判甚至多杀,惟恐受到“打击不力”的指责。有的地方甚至采取定指标的办法,提出判重刑的要占多少比例以上,有的把所谓判刑数量、重刑比率作为评判刑事工作成绩的标准,结果“水涨船高”,不仅量刑普遍偏重,而且扩大了“严打”对象的范围;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定罪轻量刑的不良倾向。在相当一部分人思想观念上,长期存在一个带普遍性的认识问题,以为刑事案件只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程序合法就行了,量刑上轻一点重一点没有关系,不是什么问题。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审法院在裁量决定刑罚时,有的就采取宁重勿轻的做法,认为判重了二审可以改判,改判了也不算错判。检察机关一般是抗轻不抗重,判轻了一旦抗诉,二审改判就算错案了。因此,往往在量刑幅度内普遍偏重判处。二审法院审理中,只要事实、证据和定性上没有问题,只是量刑偏重一点,一般也就不改判了;三是存在重人身刑轻非监禁刑的倾向。本来新刑法增加了非监禁刑的适用范围,但法院判刑适用单处罚金、拘役和管制的很少见到。在制刑、量刑上的重刑倾向,必然会影响到行刑的效果。 重刑主义思想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第一,违背了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第二,有损于司法公正和公平;第三,不利于罪犯改造和归顺人心;第四,使少数顽固分子形成严重的对抗和仇视社会的心情;第五,增加了不必要的司法成本;第六,不利于实现长治久安;第七,也有损于我国的国际形象。
⑸ 谁来管管律师的个人品行呢。司法局只负责管理律师的职业道德。那么律师的社会道德就没人管了吗
法律是道德的最后屏障。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道德败坏也只是接受道德层面的谴责,无关法律处罚。
⑹ 怎样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麻烦告诉我
浅议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历来是哲学家、法学家所探讨的热点,围绕着两者的关系,西方法学诞生了许多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法学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法律和道德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正确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立法和司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法学派的观点
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就是道德,著名的法谚是“恶法非法”。道德是一种在实然法律之上的应然法,它要求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必须是符合道德的要求,否则将不能称之为法律。这种道德观念在自然法学派内部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古希腊时期,这种道德主要是指自然理性。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城邦社会之间的“主仆关系”,智者学派认为是一种自然秩序。在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家眼中,由于倡导人权,这种道德主要是指人类理性。如卢梭认为法律是公共意志。而在工业化革命之后,道德的观念逐渐社会化,富勒认为道德是人们所能接受的社会准则。无论道德的观念千差万别,但是法律作为法的表现形式,其内容必然是道德的体现,这是自然法学的根本观点。不可否认自然法学在正义、人权的进步和发展问题上具有巨大贡献,但是其只注重法律内容,忽略法律形式,使法学研究具有片面性和依附性。
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律和道德具有根本区别,著名的法谚是“恶法亦法”。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规范的形式,而法律只是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司法强制性的手段,不论法律的好与坏,是否具有价值等等,不能因为法律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而否认法律的内在属性。如奥斯丁所说,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哈特认为法律仅是一种“规则”。分析实证法学派把法律和道德区别开来,把法律作为一种科学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律的发展,但其只注重法律的形式,不问法律的内容,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难免狭隘。
三、笔者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容和形式是辨证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由一定历史条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拿我们社会主义法律而言,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必然产生某种需求,这种需求最初表现为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渴望,慢慢地这种渴望需要转化为共同的社会会准则,当国家把这种需求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明确权利和义务时,法律就诞生了。可见,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意识形态。笔者认为,道德和法律是内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法律是社会道德表现的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本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美国的罗尔斯所言,法律具有其自身的“程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