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的终局性
A. 如何理解司法的性质
司法的性质其实主要是在讨论司法权的性质,而司法权的性质是判断权,即法院享有的对纠纷当事人的事实问题主张和法律问题主张依法进行判断,以维护法的价值的终局性权力。
它与行政权属于不同性质的权力,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司法是一种判断,行政是一种管理。判断属于思维范畴,而管理属于行动范畴。司法权的重要特征是它具有中立性,法院及法官的态度不受其它因素包括政府、政党、媒体等的影响。判断者的态度只有是中立的,才能产生公正、准确的判断。因此中立性是司法权的角色定位,更是司法权主体法官的角色定位。
司法权的重要特征是司法权要求司法主体即法官具有职业性。因判断必须依标准和规程进行,故司法判断必须依法律和程序进行。只有经过职业训练、谙熟法律、通晓法理的人才能担任法官。因此司法权的性质决定司法必须独立,同时决定了司法权主体法官必须职业化。
由此我们从司法权的一般原理中推导出法官职业化以及司法独立均归结于一条根本的、内在的理由,就是司法权本身的性质。
B. 请问司法的终局性该如何理解 书上长篇大论看的不是很懂, 希望有前辈们可以讲的容易懂一些呢!谢谢啦
司法的终局性是指法院对认为应由其管辖的所有司法性质的争议享有最终裁判权。
内涵有两个:
二审判决具有终局效力。
只有司法程序具有终局性,其他程序没有。
附:司法终局性意义内涵及相关解释。
一、司法终局性的内涵和意义
司法的终局性是指法院对认为应由其管辖的所有司法性质的争议享有最终裁判权。
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司法机关和法官作出的判决,除了由上诉法院经过二审程序或再审人民法院经过再审程序依法撤销的以外,具有终极效力,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得非法撤销该裁判,终止其效力,即司法裁判的既判力,禁止人们随意宣告终局裁判无效和擅自加以改动,只能按照法定的程序撤销该判决,再以新判决加以取代。二是指在解决争议的诸多方式中,只有司法裁判是终局性的,司法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任何纠纷的解决,只要走完了司法程序,就再也没有别的途径可走了,即解决纠纷的其他裁判形式都不具有司法的这种终局性。这意味着将纠纷转化为诉讼,建构为受司法规制的法律辩论对象之法律问题后,当事人就要接受司法判决的终局性权威。
司法终局性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效力:其一,公定力。即终局性的司法裁判被推定为公正的,不容置疑的。美国联邦大法官杰克逊有句名言:“我们终审并非因为我们不犯错误,我们不犯错误仅仅是因为我们是终审。”其二,确定力。这是基于司法裁判的公定力而产生的司法裁判的实体内容的确定效力,理论上一般称为实质上的确定力,而将公定力成为形式上的确定力。“经过司法裁判所认定的事实关系和法律关系,都一一贴上封条,成为无可动摇的真正的过去。”其三,拘束力。终局性司法裁判作出后,当事人、法院和其他国家机关都得受其拘束。具体而言即为“一事不再理”。其四,执行力。终局性的司法裁判还具有执行力,这是拘束力的延伸。同时,这种执行力还具有国家强制力。司法的终局性是司法的基本职能性要求之一,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必要条件。司法最基本的职能是裁判纠纷,人们请求裁判的目的无一例外地是希望解决纠纷,裁判一旦作出,就宣告纠纷已获解决,无论争议各方的感受怎样,都必须服从裁判,履行裁判,不得“旧事重提”,这样才能平息纷争,息事宁人。裁判若不具有终局性,争议各方将陷入无休止的争端,其利益也将长期难以确定,社会秩序势必处于不稳定状态。西谚曰:“诉讼应有结果,乃是共同的福祉”。
C. 如何理解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生活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公平,司法机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司法不能公平解决问题,社会上就会出现私自解决的现象,对社会造成危害,引起更大的不公平.只有公平才能和谐,所以司法是解决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
D. 6.什么是司法权它有哪些特征如何理解司法权的独立性、被动性、公开性、透明性司法权有什么功能
司法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宝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特征:独立性、被动性、交涉性、终局性、普遍性
功能:解决纠纷、调整社会关系、解释、补充法律、形成公共政策
1.独立性:司法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法律争执,消除社会冲突和社会紧张关系;而公民权利的保障,也有赖于法院的维持。因此在组织技术上,司法机关只服从法律,不受上级机关、行政机关的干涉。
2.被动性:法律适用活动的惯常机制是“不告不理”,司法程序的启动离不开权利人或特定机构的提请或诉求,但司法者从来都不能主动发动一个诉讼,因为这与司法权的性质相悖。
3.公开性:司法机关的活动应当向社会公开,不仅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场或到庭,而且允许公民旁听,允许新闻媒体采访和报道。司法公开既是司法公正的重要标志,又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E. 司法的最终性要求
A、司法的最终性要求?不太规范吧,你问的应该是司法终极性原则
1、司法终极性原则,在内涵上包括两个方面,即司法在纠纷解决体系中的终极性地位与司法裁判应当具有既判力(已经作出的裁判不允许随意改变)
(一)司法在纠纷解决体系中的终极性地位
社会冲突不可避免,人类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也始终是多元的,形成了自决、和解、仲裁、调解、行政裁决、诉讼(司法审判)等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冲突解决机制。在这些纠纷解决机制当中,司法居于中心和终极的地位。
(二)司法裁判应当具有既判力
表现于司法裁判本身的不可轻易更改的终局性。具体而言,判决的既判力是指判决在实体上对于当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强制性通用力,表现为判决确定后,当事人不得就判决确定的法律关系另行起诉,也不得在其他诉讼中就同一法律关系提出与本案诉讼相矛盾的主张,同时,法院亦不得作出与该判决所确定的内容相矛盾的判断。
2、努力方向
司法终极性原则的确立和实行,不仅涉及到诸多制度的改革问题,而且需要国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予以配合。举其要者,至少应当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1)扩大司法机关的司法管辖权范围,强化其解决社会纷争的能力。(2)在制度上确保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使其能够在不受外界影响和干扰的基础上独立、公正地裁判案件。(3)构建公正的、科学的司法程序。(4)切实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减少错案和司法腐败行为的发生。(5)培育和提升公民对司法权威性的信仰,使公民自觉尊重法院裁判的既判力。
B、必须依题意的话:司法的最终性要求,就是司法追求的至高境界——实现司法的人民性。就是说,司法权要掌握在人民手中,而不能沦为特定阶级或集团攫取私人利益的工具。
F. 司法终局是什么意思
好象没有司法终局,只有一审仲裁终局
G. 如何理解司法性质
司法的性质其实主要是在讨论司法权的性质,而司法权的性质是判断权,即法内院享有的对纠纷当事人的事实容问题主张和法律问题主张依法进行判断,以维护法的价值的终局性权力。
它与行政权属于不同性质的权力,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司法是一种判断,行政是一种管理。判断属于思维范畴,而管理属于行动范畴。司法权的重要特征是它具有中立性,法院及法官的态度不受其它因素包括政府、政党、媒体等的影响。判断者的态度只有是中立的,才能产生公正、准确的判断。因此中立性是司法权的角色定位,更是司法权主体法官的角色定位。
司法权的重要特征是司法权要求司法主体即法官具有职业性。因判断必须依标准和规程进行,故司法判断必须依法律和程序进行。只有经过职业训练、谙熟法律、通晓法理的人才能担任法官。因此司法权的性质决定司法必须独立,同时决定了司法权主体法官必须职业化。
由此我们从司法权的一般原理中推导出法官职业化以及司法独立均归结于一条根本的、内在的理由,就是司法权本身的性质。
H. 司法和行政是什么区别
司法和行政的区别有以下三点。
1、主体上的区别。
司法: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及其公职人员。
行政: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2、内容上的区别。
司法:对象是案对民事、刑事案件进行侦察、审判。主要是裁决涉及法律问题的纠纷和争议及对有关案件进行处理。
行政: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管理,内容比司法广泛
3、程序要求上的区别。
司法: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如果违反程序将导致司法行为的无效和不合法。
行政:虽然有相应的程序性规定,执法活动相对不如司法活动的程序性要求严格。
4、优先原则上的区别。
司法:公平至上。追求公正,坚持公开、公正、公平。
行政:效率至上。更强调迅速、简便、快捷。
I. 司法最终解决是一般原则,行政复议裁决终局是例外——是什么意思谢谢
.1 这句话说,一般情况下,对行政侵权行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但如果对行政复议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即司法解决是最终解决。但存在特殊的情况,有两种情况的行政复议不得再提起行政诉讼,此时行政复议为最终裁决。这两种情况是:
(1) 向国务院申请行政复议作出的裁决
(2) 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
2 这句话是说,对于行政侵权行为,一般由当事人自己选择救济手段,可以选择行政复议,也可以不经过行政复议而直接选择行政诉讼。但对于法律规定必需先行政复议再才能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必需前置,这就是例外,前置情形有:
(1)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确认案件(《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第一款)
(2)治安管理处罚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九条)
(3)纳税争议案件;
(4)工伤保险案件
(5) 对价格违法的处罚
(6)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
J. 何种救济具有终局性
在我国公民依法救济权利有哪些方式
发布时间:2018-07-30 来源:法律快车整合 作者:小编
当代法治社会,公民救济权力,是公民权利保障的重要环节。当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因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但想必大多数人对我国公民依法救济权力有哪些方式仍一知半解,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此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
一、法律救济
所谓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方式或者类法律方式对当事者受到损害的权利进行救济。笔者以为,法律救济方法主要包括司法救济、仲裁救济和行政司法救济。
二、司法救济
又被称为司法机关的救济或者诉讼救济,指的是人民法院在权利人权利受到侵害而依法提起诉讼后依其职权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补救。司法救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救济范围具有广泛性;
第二,救济方式具有受动性;
第三,程序具有法定性;
第四,结果具有强制性;
第五,效力具有终局性。
三、仲裁救济
仲裁救济是法院外提供的一种救济方法,其意是指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即仲裁契约,把基于一定的法律关系而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的处理,委托给法院以外的第三方进行裁决。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对于它们之间或它们与公共权力机关的争议,只有当不能自行解决时,才将其提交法院系统。所涉及的经济利益越大,经过仲裁解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与诉讼相比,仲裁的功能特点在于程序简便、结案较快、费用低廉、不具备行政特色、能独立公正和迅速地解决争议,给予当事人充分的自治权。
四、行政司法救济
行政司法救济是指行政机关作为救济主体为权利人提供的法律救济方式。从现代法制的发展来看,行政司法救济的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近现代社会行政管理对象的复杂化而需要贯彻司法程序的公正性所致。行政管理对象的复杂性不仅仅指纠纷在数量上的增多,而且纠纷在性质上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也越来越强。如果把这类纠纷直接诉诸于法院,会产生两大问题,一是增添“讼累“,二是不利于简便、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
综上所述,救济权利的主要方式:法律救济。小编以为,法律救济方法主要包括司法救济、仲裁救济和行政司法救济。如果您有此类问题,欢迎登录法律快车官网进行咨询,帮助了解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