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题目困难

刑法题目困难

发布时间: 2021-11-23 15:05:44

A. 关于刑法的题目,高手入!

问题一:乙某犯了哪些罪?

1、打昏监狱押送人员,构成妨害公务罪、故意伤害罪;
理由:《人民警察法》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拒绝或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暴力袭警,造成民警受伤的,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2、将甲某强行带走,关押了半年之久,构成非法拘禁罪;
理由: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根据刑法第238条第1款、第2款的规定,犯非法拘禁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问题二:甲某在被乙某关押了半年时间,那么他本人的刑期如何计算,或者有何影响?
甲某在被乙某关押的半年时间,不计入服刑期间,他本人的刑期应扣除该半年时间,并自实际归安羁押之日开始继续计算服刑期间。
理由:刑罚执行以刑事判决书、裁定书及执行通知书为依据,并且应自羁押之日起算,但脱离羁押期间,不计入刑期。

B. 法学论文怎么选题啊,有什么题目啊,可写性强的好难啊!!(刑法

刑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1. 论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 2.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特点及其缺陷 3. 论犯罪成立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的异同 4. 犯罪本质特征新说 5. “犯罪客体不要说”之检讨——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 6. 关于犯罪客体的若干问题思考 7. 论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之争 8.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的新解读 9. 论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 10. 试论不法侵害的认定 11. 现代刑法中报复主义残迹的清算 12. 我国法治视野下刑罚目的的理性选择 13. 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之对峙及调和 14. 论刑法中危害结果的概念 15. 论刑法中的行为对象 16. 试析刑法中行为对象与犯罪对象 17.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 18. 论犯罪构成的情节要求 19. 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 20. 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 21. 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研究 22. 论定罪情节与情节犯 23.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情节犯研究 24. 量刑情节适用的若干问题研究 25. 论刑法适用中的隐性不平等:以刘海洋案为视角的考察 26. 罪刑法定原则与刑事司法 27. 罪行法定原则下的刑法解释及其发展趋势 28. 罪刑法定原则在实践中的得与失 29. 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 30. 善待罪刑法定原则 31. 罪刑法定与自由裁量权 32. 犯罪“故意”的学理分析 33. 从主观要件中对“明知”的认定问题的探讨 34. 明知必然发生能否放任? 35. 违法性认识在我国犯罪成立中的地位 36. 违法性认识在故意犯罪中的地位 37. 复合罪过形式理论之合理性质疑 38. 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不应考虑主观要素 39. 论刑法适用解释 40. 司法解释之刑法谦抑性的背离 41. 狭义刑法解释若干问题探析 42. 刑事政策在刑法有权解释中的功能 43. 中国刑法司法解释体制演进过程之检视与反思 44. 论司法解释的法律监督 45. 我国刑法立法解释性质问题初探 46. 刑法有权解释主体辨析 47. 间接故意犯罪的中止 48. 犯罪中止若干问题思考 49. 论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范围 50. 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未遂立法的缺失、成因及其完善 51. 结果加重犯基本理论研究 52. 结果加重犯刑事责任根据及其合理性问题探讨 53. 论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类的完善 54. 共犯的停止形态研究 55. 共同正犯的若干问题研究 56. 实行过限问题研究 57. 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 58. 片面共犯若干问题思考 59. 过失共同犯罪若干问题思考 60. 共同过失与共同犯罪 61. 过失犯的构成要件构造及其适用 62. 激情犯基本理论研究 63. 过失危险犯基本问题研究 64. 中国刑法上的新类型危险犯 65. 论危险犯的危险状态 66. 危险犯犯罪形态研究 67. 刑法中的危险及其判断:从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出发 68. 数额犯中“数额”概念的展开 69. 犯罪数额研究 70. 不纯正数额犯略论 71. 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72. 关于“单位累犯”问题的思考 73. 单位犯罪自首制度初探 74. 论单位犯罪停止形态 75. 论单位犯罪主体消亡后刑事责任之承担 76. 试论单位犯罪的主体结构——“新复合主体论”之提倡 77. 论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78. 单位共同犯罪的几个疑难问题探究 79. 关于被害人承诺的若干问题思考 80. 事后承诺与阻却犯罪成立 81. 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 82. 被害人承诺成立要件比较研究 83. 建立“受害人谅解”相关制度的设想 84.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 85. 试论刑法中的被害者过错制度 86. 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 87. 试析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立法之不足 88. 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89. “亲亲相隐”刑事立法化之提倡 90. “不认为是犯罪”司法适用中的几个问题 91. 对不能犯处罚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92. 论未遂犯的处罚范围 93. 《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若干问题思考 94.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规定 95.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及其制裁的新理念 96.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浅析 97. 完善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刑事司法制度 98. 将未成年人责任规则扩大适用于青年人 99. 身份犯研究 100. 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新论 101. 论胁从犯不是法定的独立共犯人 102. 吸收犯之生存空间论 103. 论想象竟合犯——兼与法条竟合犯相区别 104. 再论牵连犯 105. 我国刑法溯及力若干问题研究 106. 完善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立法的思考 107.我国刑法属人管辖权存在的缺陷和立法完善:兼论海外华侨的刑法保护 108. 浅析刑法条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 109. 刑法上的不作为研究 110. 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 111."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112.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 113.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兼评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114. 论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 115. 先行行为可以为犯罪行为 116. 法益状态说——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区别标准新探 117. 论作为犯罪客体的法益及其理论问题 118. 针对中国络犯罪之认定探讨——兼评刑罚相应立法的完善 119.中国络中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及其刑法保护 120. 计算机犯罪之犯罪客体再研讨 121. 论我国中国络犯罪的界定:兼论我国中国络犯罪的立法现状 122. 论计算机中国络犯罪 123. 试论中国络共同犯罪 124. 关于中国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 125. 论“黑哨”的立法定性 126. 我国刑法中无限防卫权的再思考 127. 我国刑法未设立无限防卫:对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定性 128. 论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 129. 论“假想防卫” 130.业务过失犯罪研究 131.依命令之职务行为正当化研究 132.论家庭暴力中的正当防卫 133. 刑法竞合论 死罪、死刑与期待可能性 134. 论死刑的具体适用——兼对新旧刑法中的死刑适用作一比较 135. 论死刑罪名与死刑限制 136. 试论死刑适用应设年龄上限的合理性 137. 死刑不引渡原则探讨——以中国的有关立法与实务为主要视角 138. 关于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的思考 139. 行刑社会化及其理论基础探讨 140.试论非监禁刑及其执行体制的改革 141.保安处分的理论与实践 142.保安处分在防治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运用 143.大陆、台湾刑法中保安处分制度比较 144.大陆与台湾刑事责任年龄之比较 145.教唆犯罪的理论与实践 146.论未遂的教唆的可罚性 147.陷害教唆若干问题研究 148.间接正犯研究 149.论转化犯 150.我国刑法中的转化犯及其价值趋向 151.转化犯与结果加重犯——兼论刑讯逼供的立法完善 152.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 153.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困境与诠释 154.期待可能性事由在刑法规范中的具体适用 155.认识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 156.特别自首若干问题思考 157.对“以自首论”的理解和适用 158.余罪自首成立要件解析 159.单位累犯、数罪累犯及未成年人累犯问题 160.论量刑中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的适用 161. 论剥夺政治权利刑内容的改革 162.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间重新犯罪如何处罚 163.减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64.我国假释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65. 论我国的缓刑制度及其立法完善 166. 论累犯制度的立法完善 167. 论我国短期自由刑的改进 168. 浅议我国刑法中的财产刑 169. 刑法中没收财物之分类研究 170.论赦免的刑事政策意义 171.论死刑缓期执行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若干问题探讨 172.论数罪并罚的根据:兼论我国数罪并罚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173.论酌定从轻情节 174.刑法中关于保护国有资产的立法不足与完善 175.惯犯问题研究 176. 初犯的刑法学界定 177.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 178. 紧中国避险限度条件的

C. 刑法的题目

1、如果你这个题目是刑法理论方面的题目,如考研等学术探讨类的话,除了A外,其余三个都可以选,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了。

2、如果是司法考试的题目,选B。这类题目司法习题上有。
我们就用排除法来分析吧。

A、直接故意。根据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可以知道,希望和放任分别对应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李某私拉电网的目的是什么,是防止偷花,而不是杀人,他并不希望死人的结果出现,不然的话还送什么医院?拉电网的地方也没选好,干脆到大马路上拉得了。而且李某是在自家的花房私拉电网,你说他是希望,请问这种期望值有多大?除非他明知道白某今晚此时会来偷花。

C、过于自信的过失。根据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
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注意,这里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可能,这种私拉电网的行为本来就是一种违法的行为,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以前出现过偷花的现象,那么现在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这么一说,这种危害社会的状态是至始至终存在的,结果的发生也是一定会出现的,谈不上什么可能了。

D、理由同C。

D. 刑法题目我不会

A 根据刑法第238条第抄1款、第2款的规定,袭犯非法拘禁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犯非法拘禁罪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所以正确
B 绑架,劫持人质、勒索钱财是绑架。
C 典型的绑架,正确。是绑架罪
D 没有实行绑架行为,绑架罪不成立

答案AC对的

E. 刑法试题及答案

输入题后直接回答案

F. 刑法方面的案例分析题!

李四与王五之间构成片面共犯。

片面共犯是指共同行为人的一方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并协力于他人的犯罪行为,但他人却不知道其给与协力,因而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情况。

两人均构成票据诈骗罪(刑法第194条第1款)。该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片面共犯是否构成共犯,在理论界存在争议,有认为属于共犯,有认为不属于共犯的,主要的争议在于共犯是否以共犯间的意志联络为要件。行为共同说认为,共犯关系的发生,仅以双方的共同行为即可,至于其意思如何,则在所不问。

是否构成共犯在本案中对两人的定罪没有影响,两人均构成票据诈骗罪,但对两人的停止状态有影响。如果承认片面共犯就是共犯,那么,一人既遂全体既遂,两人都是既遂状态;如果不承认片面共犯是共犯,那么,李四虽然获取了钱款却是票据诈骗未遂,王五虽然没有获取钱款,却是票据诈骗既遂。

类似的案例是司法考试的一个题目:甲想诈骗乙,乙明知甲是诈骗,但是出于同情甲的困难处境,就假装被其诈骗,将钱交给甲。这时,甲虽然表面上骗取了财产,但是,却是犯罪未遂。甲并没有因为诈骗获得财产,而是因为乙的怜悯赠与甲的财产,因此,甲的诈骗的停止状态是未遂,而非既遂。

同理,如果片面共犯不是共犯。李四意图票据诈骗银行,结果王五已经发现了李四的诈骗意图,仍然故意支付了票据,这时李四的票据诈骗未遂,王五却已经既遂了。当然,如果片面共犯属于共犯,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双方均为票据诈骗罪既遂。

票据诈骗罪的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是否以骗取他人财物为目的是区别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

为避免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法条对行为人主观方面的一些状况进行了特别规定。如:使用伪造、变造、或者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是“明知”的,在主观上是否明知其所使用的汇票、本票、支票是伪造、变造或者作废的,是划分是否构成本罪的重要界限之一。如果行为人在使用汇票、本票、支票时,在主观上确实不知道该票据是伪造、变造或者作废的,则不构成本罪。本案中,李四和王五均明知票据系伪造,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了票据诈骗行为,因此,当然构成票据诈骗罪。

(注意:李四当然是以自己非法占有为目的,但是,王五是以他人非法占有为目的,因此,王五当然也构成票据诈骗罪)

G. 刑法题目(希望能详细解释下,麻烦各位了,谢谢)

首先,某乙的死亡是与某甲的打击行为是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不存在因果关系中断的因素。根据张明楷《刑法学》上关于因果关系列举的各种情况看,某乙脾脏异于常人,不是致因果关系中断的因素。

其次,某甲不具有故意伤害的故意或过失。刑法上的伤害,主观上要有致对方重伤以上伤害的行为。轻伤以下是不能称为刑法上的伤害的。某甲与某乙斗殴,但其行为攻击行为,按照一般人的预期,是不会造成重伤以上伤害的。某甲不具有伤害的故意,更不具有杀人的故意。另外,某甲不知道某乙是脾脏异于常人,所以按照一般人的预期,也不负有相应的注意义务,所以也不具有致人伤害或死亡的过失。

综合以上两点(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可以认为某甲致某乙的死亡,是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答案选D。

H. 刑法题目

这就是抢劫罪,适用致人死亡的升格条件。
虽然致命伤是甲造成的,但甲乙二人共谋,使用暴力对受害人抢劫时,应当预见该死亡结果,甲乙二人对死亡都要负责,都是抢劫罪致人死亡的主犯。
应判处抢劫罪,使用抢劫致人死亡的升格条件。

I. 刑法问题,要回答专业点的,谢谢,因为本题目比较难!!!!!!!

张某的行为抄:
1、构成犯袭罪;偷自己的东西,但处于有权机关控制下的财物,仍是盗窃;
2、转化型抢劫罪;在实行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使用暴力致使他人受重伤的,转化成抢劫行为处理。
3、故意伤害罪;因开车撞击他人造成重伤。
4、事后不可罚的行为;以为他人已死,掩埋“尸体”是隐藏罪证的行为,不单独进行刑法上的评价。
5、触犯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实行数罪并罚。
对方致死是因为野外陷阱条件致使直接掉落陷阱摔死,此外因是重大、直接的,阻断、消除了原来的车撞致伤因果关系。 张某对此种致死后果没有故意或过失。

热点内容
重庆市沙坪坝人民法院 发布:2025-08-29 00:30:53 浏览:9
经济法债券定义 发布:2025-08-29 00:23:55 浏览:550
上海市公司法 发布:2025-08-29 00:18:55 浏览:832
哈尔滨司法技术 发布:2025-08-29 00:13:17 浏览:143
龙文区司法李 发布:2025-08-28 23:57:58 浏览:262
劳动合同法40条仲裁 发布:2025-08-28 23:57:52 浏览:999
梨园法院电话 发布:2025-08-28 23:33:53 浏览:913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8-28 23:33:52 浏览:614
深圳齐家律师团队官网 发布:2025-08-28 23:31:57 浏览:910
中山大学法律硕士复试内容在职 发布:2025-08-28 23:05:47 浏览: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