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真正身份犯罪名

刑法真正身份犯罪名

发布时间: 2021-11-25 06:36:04

Ⅰ 《刑法》中都有哪些罪名

我国《刑法》一共规定了10大类、446条确定罪名。
1十大类分别为 :
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五章、侵犯财产罪;
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八章、贪污贿赂罪;
第九章、渎职罪;
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

Ⅱ 刑法“非真正身份犯”是什么

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或者刑罚加重、减轻的法定事由的犯罪。身份犯包括真正身份犯与不真正身份犯。
真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因而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如贪污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属于真正的身份犯。
不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如妨害作证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0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犯此罪的,从重处罚。这时司法工作人员的身份就成了加重刑罚的身份,称为加减身份。

Ⅲ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罪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罪名共计451个。
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51次会内议讨论容,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确定了413个罪名,并于12月16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的形式对外公布。刑法经过八次修正,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修正,罪名达到451个。

Ⅳ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身份犯

身份犯是指对某些罪名的犯罪构成中的主体资格是必须具备某种身份的,比如贪污渎职罪只能是国家公务人员。

Ⅳ 刑法416条 是真正身份犯吗

刑法第416条是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和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主体是负有解救义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真正身份犯

真正身份犯:身份影响定罪,无比身份,不够成此犯罪
不真正身份犯:有没有此身份都构成该犯罪,但是身份影响量刑,一般都是从重处罚。如诬告陷害罪,一般主体都可以成罪,但如果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则是从重处罚。

Ⅵ 刑法的身份犯有哪些

刑法中身份犯的类别有两种,真正的身份犯和不真正的身份犯。真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因而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如贪污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属于真正的身份犯。不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如妨害作证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Ⅶ 刑法中的真正身份犯与非真正身份犯的区别是什么如何确定其是否是共犯

一、区别

1、身份性质不同

真正身份犯中的身份,是定罪身份。

非真正的身份犯中的身份,是量刑身份。

2、犯人的身份不同

非真正身份犯的范围涵盖非常广,而真正身份犯往往是国家公职人员

3、连带责任不同

非真正身份犯由于不是定罪身份,往往连带、共犯不成立

根据《刑法》规定:

真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因而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如贪污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属于真正的身份犯。

不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如妨害作证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二、如何认定共犯

不具有加减身份的人与具有加减身份的人共同实施不真正身份犯时,固然构成共同犯罪,但刑法关于刑罚加减的规定仅适用于具有加减身份的人,而不适用于不具有加减身份的人。

例如《刑法》第243条第2款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共同故意实施诬告陷害罪时,构成该罪的共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从重处罚,对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则不能适用该规定从重处罚。”

事实上,除了身份以外,对其他特定的主观要素与共同犯罪的关系,也应按上述结论处理。

例如,某种犯罪的成立以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特定目的为要件,不具有该特定目的的某甲,明知某乙具有该特定目的,而与之共同故意犯罪的,成立以该特定目的为主观要素的犯罪的共犯。

同理,如果特定目的影响刑罚轻重,则对无特定目的的共犯人适用通常之刑。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凡参与以特定的个人要素为构成要件要素之犯罪的人,虽不具有这种要素,仍是共犯;因特定的个人要素致刑罚有轻重时,不具有这种要素的共犯人,仍科处通常刑罚。

(7)刑法真正身份犯罪名扩展阅读:

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在此之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加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共同犯罪人除主犯、从犯、胁从犯之外,还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教唆犯。

Ⅷ 身份犯罪名总结!! 最新的刑法中所有有关身份犯的罪名

贪污罪、私分国抄有资产罪、单位行贿罪、单位受贿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辩护人妨害作证罪、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脱逃罪、判国罪、军人违反职责罪。身份犯是只有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构成该罪的犯罪,罪名太多了,建议参考:http://ke..com/view/561991.htm

Ⅸ 刑法416条是真正身份犯吗

真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无此特殊身份根本不可能成立的犯罪。不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情形。

刑法416条是真正身份犯。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负有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但只有那些负有特定的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可能成为本罪的主体。虽然本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其如果不负有特定的解救职责,便不能构成本罪。这里的“解救职责”,是指在职务范围内或责任范围内具有“解救”的内容。在我国,负有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般包括各级人民政府中主管解救工作的工作人员、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负有会同公安机关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法院、检察、司法、民政甚至妇联部门等的工作人员。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虽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不负有解救职责的,不能构成本罪。

Ⅹ 真正身份犯是什么意思

真正身份犯是法学术语,身份犯的种类之一。这个概念意思比较复杂,具体解释如下:

在刑法理论上,通常将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构成要件或刑罚加减依据的犯罪称为身份犯。身份犯可分为真正身份犯和不真正身份犯。不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不具有特殊身份,犯罪也成立;如果具有这种身份,则从重处罚或者从轻处罚。例如,诬告陷害罪的实施者既可以是普通自然人,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换言之,是否具有特殊身份并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但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一身份,虽然不是诬告陷害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却是从重处罚的根据。这种特殊身份,也可以称为加减的身份。作为客观构成要素的特殊身份,不包括加减的身份。

真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无此特殊身份根本不可能成立的犯罪。例如,现行刑法典第109条规定的叛逃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因此,如行为人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行为就不能成立叛逃罪。

(一)真正身份犯这是指行为人只有具备某种特殊身份,才能构成犯罪。这种特殊身份也称为定罪身份或构成身份。例如,刑讯逼供罪的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贪污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

(二)不真正身份犯这是指行为人具有某种特殊身份,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是影响量刑。这种特殊身份也称为量刑身份或加减身份。例如,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但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该罪就要从重处罚。诬告陷害罪就是不真正身份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就是量刑身份。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在报复陷害罪(第 254 条)中是定罪身份,而在诬告陷害罪(第243 条)中是量刑身份;打击报复证人罪(第 308 条)不是身份犯,不要求行为人有身份。

2.非法拘禁罪(第 238 条)中的量刑身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第 245 条)中的量刑身份是司法工作人员。

3.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第 307 条)中的量刑身份是司法工作人员;而窝藏、包庇罪(第 310 条)没有规定量刑身份。

热点内容
公务员法和劳动法 发布:2025-08-27 21:04:46 浏览:680
2018年515日经济法答案 发布:2025-08-27 21:03:52 浏览:81
民间道德院 发布:2025-08-27 20:57:30 浏览:92
法律效力区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发布:2025-08-27 20:57:07 浏览:280
经济法杨紫烜第五版电子版 发布:2025-08-27 20:55:24 浏览:15
法律知识七进上半年总结 发布:2025-08-27 20:54:40 浏览:655
律师考试视频 发布:2025-08-27 20:53:40 浏览:597
公司邀请民法典 发布:2025-08-27 20:51:30 浏览:540
二轮土地合同书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8-27 20:32:59 浏览:79
经济法企业学说 发布:2025-08-27 20:29:22 浏览: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