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很薄
㈠ 《民法典》的亮点和特色是什么
(一)《民法典》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
《民法典》编纂始终贯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民法典》第一条中就有明确的体现:“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民法典》第二条至第十条从民法原则上对社会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体现,特别是其中的秩序原则、绿色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具有极强的中国时代特色:其中“绿色原则”的提出,是以人民为中心,可持续发展在法典层面的具体体现,是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政策向呼应的;而“秩序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则是强调“习惯”“公序良俗”的作用。社会问题的治理,不仅仅要依靠法治,同时也要凭借善良风俗;需要基层组织处理群众反映问题的时候,不仅要懂法,还要对所在地区的习惯、风俗具有明确的认识。问题的处理结果,不应当违反法律规定,也不应与该地区历史形成的善良风俗不同,而影响群众的“法情感”,未能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打开《民法典》,我们发现使用语言是平实易懂的语言,从形式上保障了人民的权利;而《民法典》中对民事主体人身及财产权利的保护,是从实体上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民法典》对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等倡导性规定,无不是《民法典》中国特色的体现。
(二)《民法典》具有显著的开创性
《民法典》的开创性体现在历史维度和编章设置。《民法典》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法典,开创中国法律法典化的先河。中国自古有“重刑轻民”的法律传统,法律制度主要集中于刑事规定,民事纠纷的解决主要由社会基层组织依据道德、礼俗给予解决。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思潮下,进行了大量学习西方制度的努力,但距离具有自己的法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在1954年开始就进入草案阶段,历经66年积累与准备,终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
《民法典》的编章设置,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法典,有开创自己的特点。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是其他国家没有过的,足以体现《民法典》对人的权利的重视。人格权编不仅对传统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相关权利进行明确规制,更是对人的精神健康进行了规定,强化对人格权的保护、对人格尊严的维护,强化了隐私保护,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完善了相关的保护规则。
(三)《民法典》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民法典》1260条是建立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以及民法总则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确立的框架下,对原有法律条文进行了吸收和精练。在立法过程中,《民法典》条文吸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150余条,而这种“吸收”体现在司法实践中就是法院裁判的延续性,对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民法典》不但提供纠纷处理的基本原则,还制定了常见具体问题的处理规则。以旅客霸座为例,近些年霸座事件屡见报端,但往往停留于道德层面,公权力介入存在法律障碍,而本次《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五条明确规定:“旅客应当按照有效客票记载的时间、班次和座位号乘坐。旅客无票乘坐、超程乘坐、越级乘坐或者持不符合减价条件的优惠客票乘坐的,应当补票,承运人可以按照规定加收票款;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承运人可以拒绝运输”。《民法典》以明确态度,对于霸座行为给予了法律的否定性评价:赋予承运人有向“霸座”人员按照自行规定加收票款的惩罚性权利,更重要的赋予了在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情况下,承运人可以拒绝运输,不但能够使霸座人员受到应有惩罚,也从事实上维护了合法旅客的权利,引导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㈡ 民法典的实施,哪一条具有争议性
2021年,民法典正式投入使用,民法典当中的很多内容其实都是利国利民,众望所归的条例,但是民法典当中的有一条,却从最一开始被提出来的时候,一直到现在还饱受争议,那就是离婚冷静期。
民法典相关内容
除了离婚冷静期之外,民法典对于夫妻之间共同财产,也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定,个人婚前财产,都归个人所有,全职太太离婚时可以要求另一方补偿,其中一方有重大疾病隐瞒可以撤销婚姻,女方怀孕之后可以自由选择是否生育。除此之外,民法典的内容和我们的民生息息相关,涵盖了婚丧嫁娶等众多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婆媳关系,子女赡养老人等相关内容。
㈢ 民法典的主要特点
认识要注意把手法嗯,如果有违反法律法规的一些规定,嗯一视同仁嗯,都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㈣ 民法典理解与适用选择哪个版本的比较好(法院版和法律版),或者说两个版本有什么区别
民法典理解与适用不能够说选哪个好,只能看哪种更适合你。它们的区别如下:
法院版特别厚,不仅有中外各种流派理论论述,还涉及实务分析及案例比较。可以说每一个章节都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博大且精深。
但是法院版作者众多,很多观点其实仅仅是作者的观点,非常值得辩驳。所以此书并不适合初学者,只适合作为民法理论登堂入室者(不是刚刚通过司法考试那个级别)作为实务工具书和知识储备库。
这套书段位太高,不适合初学者。
民法典理解与适用目前的版本第一个是法院版,第二个是法学会版。还有一个版本叫《民法典释义及适用指南》,是人大编的(人大版)。
人大版比较薄,基本不涉及实务内容,特别像传统教科书,比较适合初学者。如果是想入门民法,只是把书作为工具,那么最好听课、看书、做题,而不是自己看书。
法院看的一般是人大版和法院版。人大版的内容被称作『全国人大立法观点』,法院版的内容被称作『最高法院司法观点』,法学会版的内容被称作『法学专家参考观点』。但是,观点并不因为是『立法观点』或『司法观点』就正确,也不因为是『专家参考观点』就错误。
㈤ 我国如何批判继承德国民法典
对德国模式的当代批判
不需要我说明资本主义进入福利国家时代后对人格关系态度的转变。为此转变,当代德国人也在反思那段历史。最近出版的德国的权威的、详细的民法总则教材的中译本的作者说,与包括篇幅广泛的“人法”的一些外国民法典(这些法典中当然包括了即使是属于德语世界的瑞士民法典和奥地利民法典)相比,“我们的民法典总则中对人法的规定则显得非常单薄,亲属法被贬入第四编”;“法律对自然人的规范过于简单,因此没有涉及一些重要的人格权”;“民法典的人法部分仅仅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人们几乎不能从这些规定中推断出一般性的结论”。[59]这些话表达了德国人对德国民法典的物文主义倾向的深刻反省,犹如他们对自己的纳粹主义历史的反省!这真是一个诚实的民族,其良心的审判不放过一切错误,恰恰构成某些死不认错之民族的榜样。
呵呵,“被告”已招,“律师”何辩?若再硬辩,有违程序。不独此也,德国民法典的一些继受者也在清算其错误,乌克兰即为其著例。如所周知,1994年的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的结构是对德国民法典的模仿和发展,它在老潘得克吞体系的基础上发展成新潘得克吞体系,包括如下7编:1、总则;2、物权;3、债法总则;4、债法分则;5、著作权和发明权;6、继承权;7、国际私法。这一民法典结构也是独联体国家的示范民法典的基础。参加这一民法典合作项目的国家有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60]但在俄罗斯联邦民法典诞生后的两年,即1996年8月25日,诞生了乌克兰民法典草案,[61]它并未完全遵守上述范本,它包括如下7编:1、总则;2、自然人的人身非财产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身权);3、财产权;4、知识产权;5、债法;6、家庭法;7、继承法。从现有的资料可看出,乌克兰尽管有义务接受以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为基础的独联体国家示范民法典的模式,但它并未照抄这一示范民法典。首先,它把人身关系提前于财产关系,表明了其清算前苏联时期从德国继受的物文主义的意图;其次,它把家庭法纳入民法典中,彻底否定了在前苏联集团国家长期存在,甚至在东欧剧变后的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也存在的把家庭关系排除出民法典的消极倾向,它与第二编的规定相配合,恢复了人身关系在民法典中的地位。[62]这些要点,到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也许因为它酝酿的时间较长,在结构上,它对苏俄民法典-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的结构反思最多最深,所以它完成的上述改革令人神清气朗,耳目一新,产生换了人间的感觉。我们终于看到,不仅德国人自己,而且德国民法典的继受者,都在反思物法前置主义的缺陷,如果我们还要坚持这种主义,就显得不近情理了。
顺便要分析的是乌克兰民法典草案第二编的具体内容。该编规定了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保护权、消除威胁生命和健康之危险权、医疗服务权、对自己健康状况的知情权、个人健康状况的保守秘密权、患者权、自由和人身不受侵犯权、器官捐赠权、家庭权、监护和保佐权、体弱者的受庇护权(The Right to Patronage Care)、环境权等为确保自然人的自然存在所必要的人身非财产权;另外规定了姓名权、变更姓名权、自己姓名之使用权、尊严和荣誉受尊重权、商誉之不受侵犯权、个性权(The Right to Indiviality)、个人生活和私生活权、知情权、个人文件权、在个人文件被移转给图书馆基金会或档案馆的情况下文件主人的受通知权、通讯秘密权、肖像权、进行文学、艺术、科技创作活动的自由权、自由选择居所权、住所不受侵犯权、自由选择职业权、迁徙自由权、结社权、和平集会权等为确保自然人的社会存在所必要的人身非财产权。这两类人身权共计32种,大概是目前世界上关于人身权的最完备规定。乌克兰民法典草案极大地扩展了人身权的范围,并打破了在自然人权利领域宪法与民法的严格分工。它用47个条文将人格权结构成独立的一编的作法,也是对梁老师之人身权“条文畸少,不足以设专编”[63]之结论的不利证明。
在某种意义上继受了德国法的意大利,其教授也对德国民法典的物文主义发起了攻击。在去年10月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召开的第8届中东欧国家与意大利罗马法学者研讨会上,桑德罗·斯奇巴尼作为第6届同名会议确定的罗马法示范教材编订组的成员提交了书面发言“关于以优士丁尼《法学阶梯》为基础编订罗马法初级教材的意见”,其中提出了示范罗马法教材之编订格局。他高度评价了优士丁尼《法学阶梯》通过确定人的中心地位表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其广泛影响,建议各国基本根据该书的阐述顺序编订罗马法教材。[64]此举显然是想取代过去流行的潘德克吞式的罗马法教材,以消除物文主义的消极影响。
在斯奇巴尼教授发表上述言论的这个会上,我也作了介绍我的民法典草案结构设计的主题发言。在一个继受德国法的国家批评德国法,当然对东道主有所冒犯,其学者就此分裂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认为自己民法典的结构没有什么不好,至于怎么个好法,好在那里,持论者却不肯说;另一阵营认为我的发言很有意思,从而要发表我的文章的俄文本,并热烈地讨论我提出的问题。但会议的主持者意大利教授P·卡塔兰诺认为,我提出的人与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当代不能讨论,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以此表达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立场和对我的观点的声援。[65]
看来,无论在德国自身还是在受德国影响的国家,物文主义都在遭受批判。梁老师还在中国坚持这种广遭诟病的主义,与时代精神顶着牛呢!
㈥ 民法典实施前民事权利保护领域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㈦ 2021年民法典买哪个版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