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阶段论

刑法阶段论

发布时间: 2021-11-26 16:36:25

A. 犯罪三阶层说

三阶层说:

随着近年深入的研究最终采取了德国日本刑法的观点,采用犯罪构成三阶层学说:即犯罪构成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违法性是阐述客观要件以及排除客观上犯罪构成事由的,有责性是阐述主观要件以及排除主观方面犯罪构成事由的。并在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全面采用。

在07年的《刑法学》第三版里,犯罪构成该当性大部分划入违法性,也就是客观要件,小部分划入了有责性(主观要件)。所以,到09年为止,张明楷的观点一直是:犯罪构成是两要件:违法性和有责性。(即主客观要件)

(1)刑法阶段论扩展阅读:

犯罪构成作为认定具体犯罪的标准和规格,无论对司法实践还是刑法理论,都具有重大意义。

1、犯罪构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标准

作为法律概念,犯罪构成就是确定某种行为是否犯罪的规格和标准,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负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首先,它是具体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行为只有具备了犯罪构成,才能构成犯罪。

其次,犯罪构成也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法律标准。各种不同犯罪的独特的特点,反映在每一个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中。因此,认真研究每一罪的具体构成要件,是准确定性、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关键。

2、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一个人之所以要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其基本的依据就是行为人的行为具备犯罪构成。行为是否具备犯罪构成,决定了刑事责任的有无;具备什么样的犯罪构成,决定了刑事责任的程度。

因此,是否追究某人的刑事责任,首先要查明某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行为只有符合了犯罪构成,才能认定为犯罪,进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3、犯罪构成所我国刑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犯罪构成理论在刑法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刑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贯穿在整个刑法学体系中。刑法中的许多理论问题,都与犯罪构成的基本理论息息相关。研究刑法理论,其关键就是掌握犯罪构成的理论。

B.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
第一,
罪行法定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1)法律主义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应作为刑法的渊源。
(2)禁止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
(3)禁止类推解释;
(4)禁止绝对的不定刑与绝对的不定期刑。
(5)明确性。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对犯罪构成的规定必须明确;对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
(6)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刑法的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只能将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禁止将轻微危害行为当作犯罪处理;处罚程度必须适应现阶段一般人的价值观念。
(7)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第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一、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基本含义与思想基础平等适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合,都予以严格适用。
1、平等适用刑法是保障人民自由的要求。
2、平等适用刑法是保护法益和保障自由的要求
3、平等适用刑法是刑法本身的要求。
4、平等适用刑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基本内容与具体体现平等适用刑法的基本内容是:
1、平等保护法益;
2、平等地认定犯罪;
3、平等地裁量刑罚;
4、平等地执行刑罚。
第三,罪刑相适应原则
一、罪行相适应原则的思想基础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刑法第5条明文规定了这一原则。
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是:
(1)刑罚与罪质相适应
(2)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3)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三、罪行相适应原则的表现特点罪行相适应原则在制刑、量刑、行刑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点。

C. 中国刑法的体系

建立中国自己的刑法理论体系是当前我国刑法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表明,建立中国自己的刑法理论本系,又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建国初期,我国还没有自己的刑法理论体系,当时不得不从学习苏联开始。五千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了我国自己的刑法学教科书。这些教科书所建立的刑法理论体系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反映了我国刑法实践的特点,但从总的方面看,无论是基本内容还是体系结构,都非常明显地打着苏联刑法理论体系的烙印,即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了社会主义刑法的本质;但另一方面又把犯罪构成提到不适当的高度,并似此为中心建立;刑法理论的体系。后一种做法存在许多缺陷。因为,研究犯罪构成本来是为了解决构成犯罪的标准问题,但是犯罪构成本身并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使一个行为完全符合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就此确定该行为构成犯罪,要确定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还必须借助对危害程度和罪过程度的判断以及对应否受刑罚处罚的认定,如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正当防卫的,紧急避险的行为。相反,一个行为不完全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确定该行为就不构成犯罪,如犯罪的预备等。并且,以犯罪构成为中心建立刑法理论体系,无法说明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罪过程度与刑罚轻重的关系,不能指导刑罚的适用。因此,随着刑法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同志都提出了建立中国自己的刑法理论体系的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为我国刑法理论的研究带来了光辉灿烂的春天,广大刑法理论工作者积极探索我们自己的刑法理论体系,并且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建立了系统地反映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包括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法学教材《刑法学》在内,我们的刑法理论体系还是以苏联40—50年代的犯罪构成理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在一些基本原理上没有突破苏联刑法理论的框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李光灿同志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刑法论》)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其主要表现是:
1.充分反映了我国刑法在体系上的独创性。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刑事法制建设经验教训,批判地借鉴我国古代和外国的刑事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孕育而诞生的,在体系上具有独创性。例如,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刑法的指导思想和制定根据,这是其他国家的刑法所没有的。我国刑法在明确规定犯罪概念的同时,又明确规定了不负刑事责任的一些情况,还明确规定了“死缓”制度和减刑制度。这些在刑罚体系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在刑法分则体系上,我国刑法根据公民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原则,按照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对犯罪进行分类,也具有独到之处。我国刑法体系上的这些创新,在《刑法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并在许多问题上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了系统深刻的发挥。例如,在“犯罪”一章中用二万多字展开论述刑法中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况;在“刑罚”一章中,对“死缓”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死缓”制度存废的争论、现行刑法关于“死缓”的规定等作了详尽的论述。
2.认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实践。《刑法论》在自己所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注意总结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实践,研究社会现实中各种犯罪的特点及其活动规律,探讨同犯罪作斗争的有效途径。
《刑法论》在论述犯罪的本质和社会根源时,除了概括论述剥削阶级社会犯罪的本质和根源外,着重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犯罪现象存在的原因和条件,从罪犯本身的特点、犯罪分子的社会联系到犯罪现象生存和持续的时间性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当前犯罪规律的特殊性,论证了对犯罪进行综合治理的方针。
在关于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的概述中,《刑法论》除了论述该类犯罪的概念、特征和构成外,还着重论证了同该类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意义,研究了该类犯罪的规律及其在当前形势下的特点,指出了同该类犯罪作斗争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在研究故意杀人罪时,《刑法论》除了论述故意杀人罪的概念、特征和处罚之外,还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杀人罪的历史根源,分别介绍了“文革”以前、“文革”期间以及当前故意杀人罪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这三个不同时期故意杀人罪的类别、原因和特点,提出了对故意杀人案件定罪量刑应当注意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使刑法理论研究紧密地与我国刑法实践相结合,使它的研究成果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能够直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服务。
3.放弃了以犯罪构成为中心建立刑法理论体系的传统。《刑法论》虽然也坚持了犯罪构成理论但并没有把它提到不适当的程度,没有以此为中心建立我国的刑法理论体系。其最明显的突破表现在犯罪论的体系和分则各章的论述之中。
1952年苏联司法部全苏法律科学研究所集体编著的《苏维埃刑法总则》[1]中的“犯罪论”体系是:第一章,犯罪的概念;第二章,犯罪构成;第三章,犯罪客体;第四章,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第五章,犯罪主体;第六章,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第七章,免除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情况;第八章,故意罪的发展阶段;第九章,共同犯罪。
1982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我国高等学校法学统编教材《刑法学》中的“犯罪论”[2]体系是:第六章,犯罪概念,第七章,犯罪现象及其原因,第八章,犯罪构成,第九章,犯罪客体;第十章,犯罪客观方面,第十一章,犯罪主体;第十二章,犯罪主观方面;第十三章,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第十四章,故意犯罪的阶段;第十五章,共同犯罪。[3]
而《刑法论》第二章所建立的“犯罪论”体系是:第一节,犯罪的阶级性质和根源;第二节,犯罪和刑事责任;第三节,犯罪中的因果关系;第四节,刑事责任年龄;第五节,故意犯罪;第六节,过失犯罪;第七节,刑法中一些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况;第八节,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第九节,共同犯罪。
从上述比较清楚地看出,《刑法论》与《苏维埃刑法总则》在“犯罪论”体系上几乎一致,与《刑法论》与《苏维埃刑法总则》在“犯罪论”体系上则完全不同。那么,这种不同有何优点呢?
我们认为,《刑法论》把犯罪构成置于犯罪概念之中,有助于用犯罪概念所揭示的犯罪木质特征统辖犯罪构成的各个要件,不再使人感到犯罪构成可以独立于犯罪木质特征之外而存在。把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作为犯罪的两大类型重点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在主客观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各自的发展规律,从而克服过去把它们放在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进行研究所造成的人为局限,使刑法理论研究更能符合犯罪的客观实在。把刑法总则中规定的各种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况放在一起专门进行研究,能够在区分罪与非罪的问题上给人以系统的认识,从而避免了传统的犯罪论体系在这个问题上所造成的零碎现象。此外,《刑法论》在分则部分对各类犯罪的研究中,也不是以犯罪构成为中心,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有关问题的论述与我国关于该类犯罪的立法,把该类犯罪的法律特征与历史演变结合起来论述,从而使读者能够深刻把握各类犯罪的本质,获得对各该类犯罪的木质和构成要件的一致认识。
《刑法论》在体系上的这些创新,使我们感到,这是一部我国自己的刑法学。当然,《开J法论》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方面,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在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方面,还有探讨的余地,在许多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它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是值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
在《刑法论》的启迪下,我们对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产生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借此机会,我们不揣冒昧地把它奉献给读者,祈望得到刑法学界同仁们的指教。
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是指充分反映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刑法意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刑事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刑法的基本要求的理论体系,它应当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与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经验相结合、把刑法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新的刑法意识相融合的理论体系。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除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为指导,保持我国刑法理论的社会主义方向之外,还应当着眼于以下几点:
1.在刑法理论研究中反映我国刑法制定、施行的时代特点,为实现刑法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在结束了长期存在的“左”的指导方针,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之的。它的基本任务是运用刑罚同一切反革命罪和其他刑事犯罪作斗争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所必需的这些环境。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日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加强和健全,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涉及我国在

D. 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体系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目前,在我国刑法学界有些学者认为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体系有许多优点,而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体系有诸多缺点。为此,他们主张借鉴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体系的构造以改造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但是,我认为,在改造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体系之前,我们仍有必要对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体系和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体系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体系仍存在两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第一,犯罪成立的立法理由与司法理由纠缠不清;第二。对同一内容进行重复评价。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固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犯罪客体和犯罪主体是否是犯罪构成要件的组成要素的问题,但是,却不存在重复评价的缺陷,并且具有表述的明晰性。因此,在试图改造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存在的缺点和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存在的优点,既不能盲目地把本来就存在问题的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体系引进来,也不能草率地抛弃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
一、解析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嬗变
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体系大体上包括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部分。但是在不同的学者的理论体系之中,这三部分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有时甚至差异很大。只有对它们加以认真解读,我们才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真实所指和内在逻辑。在本部分,我将遵循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嬗变的路径去发现它们的真实所指和内在逻辑。
(一)贝林格(Beling)的犯罪论体系
贝林格主张犯罪论体系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即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构成要件是犯罪类型的轮廓,构成要件是确定可罚行为的基础,舍此便没有犯罪。非类型化的行为不具有犯罪的特征。但是,相反地,所有的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也并不都构成犯罪。为了成立犯罪,必须是实现构成要件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和有责性,并且该行为必须与该行为相应的刑罚预告及处罚条件相符。同时,他认为构成要件是记叙性的,并且它与规范要件(即命令、禁止、意思、目的)相连,但其自身并没有包含任何法律效果。人的行为满足构成要件,只能确定存在某一实现构成要件的事实,仅此而已{1}。
针对贝林格的体系,有的学者提出如下批评:贝林格既强调犯罪构成的客观性,同时又认为犯罪构成是犯罪类型,它就必须表明各个犯罪的个别特征,即不仅包括客观行为,还应包括主观要素,否则,作为犯罪的类型的犯罪构成,就不能实现犯罪的个别化。贝林格在晚年接受了以上批评,修改了前期的体系。在1925年出版的《刑法纲要》中对前期的观点作了若干修改,认为构成要件中也可以包含心理种类的要素。在他1930年写的《犯罪构成论》一书中,他将自己从来都是作为同一概念的“构成要件”和“犯罪类型”进行了区分。他认为犯罪类型是表明刑法各本条中所规定的一定的类型化的行为及其未遂犯、共犯等现象形态的观念。而构成要件则是从各本条的犯罪类型的观念中抽象出来的,对犯罪各本条中所规定的犯罪类型进行规制,以确保其统一的“指导形象”。并强调,不应将构成要件与违法类型视为同一,例如:杀人罪的要件,在客观方面是实现“杀人”的行为,在主观方面是实现“杀人的犯意”。而“杀人”这一事实,无论是对客观方面,即违法类型来说,还是对主观方面即责任类型来说,均是共同的“指导形象”{1}。由此看来,贝林格晚年的构成要件中既包含主观方面又包括客观方面,具有更强的概括功能。但是,这种意义上的构成要件的所指已经不是作为他前期的犯罪论体系之第一组成部分的构成要件该当性所指的内容。如果以这种作为“指导形象”的主客观相统一的构成要件作为犯罪成立的第一个要件,那么势必导致后两个标准(违法性和有责性)在确定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上与第一个要件发生重复评价的问题。贝林格后期的构成要件所发挥的作用是展示一个完整的犯罪行为是什么。这种意义上的构成要件类似于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作为犯罪成立的规格的犯罪构成要件。它不能作为犯罪成立的第一个要件,因为有了它犯罪即告成立,没有必要再用其他两个条件加以限制。因此,贝林格虽然使犯罪构成这一概念具有了作为犯罪“指导形象”的作用,但是这种意义上的犯罪构成就不能放回到他的犯罪成立体系之中去了。在我看来,面对批评,贝林格不应该给他的构成要件加进主观的要素,以使构成要件的犯罪类型化功能更加具体化,而是应该退一步使构成要件概念的犯罪类型化功能更加抽象化。例如,对于造成死亡的案件,构成要件不应该具有区分故意杀人罪、伤害致死罪和过失致死罪的功能。这样的任务应该留给责任论去完成,否则就没有必要在构成要件论之后再构建责任论了。
另外,贝林格关于构成要件是纯记叙性的的观点也受到批评。日本学者小野清一郎认为构成要件中应该包含有规范要素,不是纯记叙性的。他说,构成要件中的规范要素,是指构成要件不但要有确定的事实,而且以规范评价为必要部分。这里面,既有以诸如“他人财物”之类的法律评价为必要的场合,也有以诸如“虚假文书”之类的认识评价为必要的场合,还有以诸如“狠亵行为”、“侮辱”之类的社会的、文化的评价为必要的场合,以及以“故意的”、“不法的”等完全是伦理的、道义的评价为必要的场合。小野清一郎的这段话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用其批评贝林格的理论就未免不恰当了。其实,在贝林格的构成要件理论中,构成要件本身就是规范性的,是在刑法分则各本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而形成。那么,为什么贝林格称他的构成要件是纯记叙性的、没有规范的因素呢?我认为。在这里把规范分为两种意义上的规范就能够理解贝林格的说法,第一种意义上的规范是指法律条文意义上的规范,即指规定犯罪成立的客观规格意义上的规范;第二种意义上的规范是指价值意义上的规范,即指评价一个行为好坏的规范。小野清一郎所说的贝林格的构成要件中的规范要素,指的是法律条文意义上的规范要素,是法律条文中对犯罪规格的规定。在杀人、盗窃等比较容易认定的犯罪,法律没有必要对什么是杀人、什么是盗窃做过多的解释,而对于什么是“猥亵行为”、“侮辱”等轮廓不很清晰的行为,法律必须做出判断和评价,但这种判断和评价是事实认定上的评价,而不是认定行为好坏的价值评价。而贝林格说他的构成要件不含有规范要素,这里的规范要素应该指的是价值评价意义上的规范要素,即对行为的价值评价要素。在贝林格的体系中,价值评价是放在违法性论中去讨论的,例如正当防卫行为与紧急避险行为,它们虽然在外在表现上具有构成要件该当性,即符合刑法分则各本条的规定,但是从价值评价的角度来看,是不具有犯罪性的。
(二)M·E·麦耶尔(Max Ernst Mayer)的犯罪论体系
M·E·麦耶尔的犯罪论体系继承了贝林格的犯罪论体系的框架,也是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部分构成的,但其中有的部分内容不尽相同。第一,M·E·麦耶尔从价值意义上理解违法性。他认为,构成要件是法律将某些文化规范通过国家的承认而进行保护的表现之一,因此,构成要件符合性又是违法性(即违反文化规范)的认识根据。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的关系是烟与火的关系,具有违法性的推定机能{1}。除了在个别情况下能够证明具备阻却违法性的原由之外,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即是违法行为。M·E·麦耶尔所说的违法性指的是实质违法性,这种违法性显然不是刑法分则各本条所规定犯罪的客观方面类型化的外部规格。这是一种文化规范评价,而不是法律条文评价。第二,麦耶尔认为,在法律上的构成要件当中,可以发现有规范的要素和主观的要素。然而这些规范的要素在属于“规范性的(所以是非真正的)构成要件的要素”的同时,还是“真正的违法性要素”。为什么说它不是真正的构成要件的要素呢?主要是因为它只不过是评价与意思活动无关的结果的;而所以说它是真正的违法要素,是因为它不仅是违法性的认识依据,也是其存在依据,就是说,有了它之后才有违法性的存在。但是,麦耶尔又认为,法律上的构成要件是违法性的认识依据,所以必须由纯客观的、无价值的事由来构成(这是以客观违法性论为前提的)。麦耶尔认为有些场合下,违法性是由主观要素所决定的,所以存在有主观的违法要素。例如,医师出自猥亵的目的用手摸女患者的腰腹,或者教师因与学生的父亲有仇而故意惩罚学生等等。小野清一郎指出,麦耶尔一方面主张违法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主张存在主观的违法性要素。这是自相矛盾的。麦耶尔之所以承认在构成要件中包括规范要素和主观要素,但却没有从正面去加以肯定,是出自把构成要件相符性和违法性及责任并列起来考虑、且在他们中间划出排他性界限这样一种体系性的动机。
我认为,麦耶尔坚持把构成要件相符性和违法性及有责性并列起来考虑、且在他们中间划出排他性界限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只有这样,犯罪论体系才能保持其明晰性,并且可以避免对某些因素的重复评价。那么又该如何理解他的体系中存在的矛盾呢?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忽视了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评价本身就是规范性事实评价(依刑法分则各本条类型化的客观方面进行的评价),这种规范性事实评价是判断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条文的合法律性的判断。规范性的事实评价完全可以承担起辨认什么是“他人财物”的任务的。而他所说的违法性评价不是规范性事实评价,而是在规范性事实已经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它在文化规范上的意义。这种评价是对法律条文的立法理由的解释,是一种价值评价。上述那种关于“他人财物”之类的事实评价当然不能包含在价值评价中了。而且,这种把立法理由与司法理由混在一起的方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关于这一点,笔者拟在后文详述。所以麦耶尔主张法律上的构成要件必须是记叙性的、无价值的事由来构成。另一方面,他忽视了主观的因素是需要客观的要素来征表才能显现其自身的道理。这也是为后来许多大陆法系学者所经常忽视的问题。犯罪目的或动机固然是主观的东西,但只有通过犯罪人的行为才能表征出来。如果不通过观察行为,我们如何才能发现他的目的和动机呢?所以,在构成要件符合性中,应该考察的不是目的和动机,而是目的和动机的外在表现。动机和目的是责任论中应该考察的要素。在构成要件符合性论中解决主观因素的问题有越俎代庖之嫌。主观性的东西需要在有责性理论中加以解决。至于在法律上的构成要件当中,可以发现主观要素的说法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这种说法是把法律上的构成要件同犯罪论体系中的构成要件该当性论中的构成要件相混淆了。构成要件符合性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只关注行为抽象的客观方面,它是构成犯罪的一个条件。一个行为要成立犯罪还须经过违法性和有责性的考察。而法律上的构成要件固然会包含有主观方面的要素,它是一个犯罪成立的全部条件,是对一个犯罪是什么的展示。但是,法律上的构成要件的主观要素的有无不是构成要件符合性阶段应该加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责任论应该加以解决的问题。
(三)梅茨凯尔(Edmund Mezger又译为梅兹格)的犯罪论体系
梅茨凯尔提出了由行为、不法和责任组成的犯罪论体系。梅茨凯尔所提出的作为犯罪成立要件之一的行为,是先于其他犯罪成立要件的,例如。不是杀人行为、窃盗行为等个别的犯罪行为,而是超越个别行为的一般犯罪行为,所以,已经不是从刑法的规范性的角度能够把握的,不得不作为前刑法的事实性很强的行为来理解的{2}。小野清一郎称梅茨凯尔的行为论是“裸的行为论”,并对之进行了批判,他说:“我认为过去的行为论的弊端正在于把行为作为法律的构成要件性评价以前的东西来考虑。我所称之为‘裸的’行为论是不能接受的。刑法上的行为毕竟是构成要件性行为。因此,也必须是违法的在道义上应当负责任的行为。”{2}我认为小野清一郎对梅茨凯尔的批评是值得商榷的。梅茨凯尔的行为论中的行为是指作为不法评价对象的行为而不是小野清一郎所说的刑法上的行为,这种行为当然应该是裸的行为。这种行为论是最符合刑事诉讼的逻辑的。如果问什么是刑法上的行为?我想梅茨凯尔也会像小野清一郎一样回答说:“刑法上的行为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的、有责的行为。”对于梅茨凯尔把构成要件符合性论同违法性论合二为一构建成不法论的做法,我们也应该仔细研究。他认为,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具有更紧密的关系,虽然存在着特别的不法阻却事由,但是,就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进行规定的刑法的构成要件,对刑法上极为重要的行为的违法性的存在而言,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构成要件符合性是违法性的妥当根据,也是实在根据{2}。显然,在这里,梅茨凯尔是把构成要件的事实性评价与违法性的价值评价放在同一体系中进行考虑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他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了,更不能说他把违法性与违法类型混淆了{3}。我认为,梅茨凯尔对不法论的设计体现了思维经济性原理。在常规情况下,一个行为只要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即符合违法类型,除个别情况有正当化事由外,我们就很容易确定它的违法性。对于那些一看便知不具有正当化事由的行为,就可以直接确定其违法性,没有必要再作违法性的判断了,只有对那些有可能具有正当化事由的行为才有必要进行违法性判断。对于梅茨凯尔在不法论中承认包含主观的要素的观点,小野清一郎持赞同的态度{3}。然而,在我看来,这倒是存在重复评价之嫌。对同一行为的主观方面在违法性类型中作为主观的违法类型要素进行了一次评价,在有责性中还要作为责任要素进行一次评价。这显然是重复评价。
(四)小野清一郎的犯罪论体系
小野清一郎赞同传统的由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构成的犯罪论体系。但是,他认为构成要件既是违法的类型,也是有责类型。他指出:“构成要件可以说是不法类型,可它不仅仅是违法类型,同时也是责任类型,是违法并且有责的行为之类型,又是它的法律定型;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不法类型,也是犯罪类型。这就是我的构成要件论中的一个根本主张。”{3}小野清一郎说,他的上述主张可以通过具体研究刑法分则相应条款的规定特别是考察其规范要素和主观要素得到证明{3}。他认为,构成要件中的规范要素,是指构成要件中不但要有确定的事实,而且以规范评价为必要部分。这里面,既有以诸如“他人财物”之类的法律评价为必要的场合,也有以诸如“虚假文书”之类的评价为必要的场合,还有以诸如“猥亵行为”、“侮辱”之类的社会的、文化的评价为必要的场合,以及以“故意的”、“不法的”等完全是伦理的、道义的评价为必要的场合。然而,即使在不能像这样明显地应当属于规范要素的场合,在判断是否符合构成要件的事实之际,也不可以否认它有利于判断背后的法的、伦理的评价{3}。
既然小野清一郎的构成要件符合性既是违法的类型,又是有责的类型;他的构成要件既包含有主观要素,又包含有客观要素,那么,在小野清一郎的犯罪论体系中,构成要件中的规范评价与违法性中的规范评价有什么区别吗?构成要件、违法性和有责性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关于前一个问题,小野清一郎认为,构成要件符合性中的规范评价是法律的、抽象的评价;违法性中的规范评价是对行为本身的具体评价{3}。关于后一个问题,他认为,本来,构成要件是实定法上的、并且是成文法上的概念,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它是属于形式的东西。但是,它并不是一般的规定,而是被特殊化了的规定,是“特别”的构成要件。与之相反,违法性和道义责任,则是处于实定法背后的伦理性的、法理性的理念,其本质意义自然是一般性的概念了。……犯罪的实体是违法性质的行为,并且是在实施该行为的行为人那里具有道义责任的行为,属于违法且有责行为的类型。可是它所以具备了可罚性,是因为它是特殊的,已被刑法分则相应条款规定了的。这种被刑法分则相应条款规定的特殊的、类型性违法的有责的行为,即构成要件。出现在前面的,是构成要件,站在它背后的,是具有实体意义的违法性及道义责任{3}。对于小野清一郎的这种解说,我不禁要问,既然构成要件既是违法类型,又是有责类型,它与违法性和有责性之间是“前面的”与“背后的”的关系。那么,我们对一个行为只作构成要件符合性一次评价不就完全可以判断违法性和有责性的有无了吗?再对同一行为进行违法性和有责性评价不是有重复评价之嫌吗?小野清一郎认为,构成要件仅是肯定违法性及道义责任的法律定型。要确定违法性及道义责任的有无,还需考察有没有违法阻却原因和责任阻却原因,即否定违法性及道义责任的法律定型{3}。也就是说,之所以要在构成要件之外进行违法性和有责性评价,是因为,如果一个行为仅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还不能肯定它具有违法性和有责性;只有再经过违法性判断,如果没有违法阻却原因,才可断定违法性存在;进而再经过有责性判断,如果没有责任阻却原因,才可断定有责性存在。由此看来,在小野清一郎的犯罪论体系中,构成要件与违法性和有责性的关系也不是“法条”与“法理”的关系或“前面的”与“背后的”的关系,仍是“并列”关系。只要仍然坚持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的犯罪论体系,就不能不把它们并列起来考察。
(五)威尔兹尔(Welzel)的犯罪论体系

E. 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1)未满版14周岁,为无权刑事责任。(2)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3)年满16周岁,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2、相关法条: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F. 刑法的四大基本原则

我国1997年及2012年修订的刑法典规定了四个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1、罪行法定原则

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该条规定体现了罪行法定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行法定原则决定了刑法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并派出了习惯法的做法;禁止类推和不定期的刑,需要按照现行法律规定适用刑罚。

2、罪行相适应原则

我国《刑法》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该条规定体现了罪行相适应的原则,其含义是指犯罪的轻重与所受的刑罚相称,轻罪轻判,重罪重判。

3、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我国《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该条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其含义是指任何人没有地位、职务、出身等因素的区别,在法律适用上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享有特权。

4、罪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我国《刑法》第五条明文规定了这一原则。罪刑相适应,是适应人民朴素的公平意识的一种法律思想,是罪与刑的基本关系决定的,是预防犯罪的需要。

(6)刑法阶段论扩展阅读:

罪刑法定原则从字面意义上看,“正当法律程序”,似乎仅仅涉及程序方面的问题,即在刑事案件中遵守某些程序或者禁止适用其他的一些程序。

实际上它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即从实质上限制政府的权力。在刑事诉讼中,正当程序这种实质性限制,不仅要求在实体刑法中的犯罪行为,从内容到形式上加以明确规定,而且要求立法机关在宣布某种行为是犯罪时,要具有适当的和明确的限制。

如果某种行为尚未达到犯罪的严重程度,立法机关就不能通过法律程序将其认定为犯罪,使之犯罪化。甚至在存在某种危害的情况下,有的法院也常常以特定的理由。

即缺乏刑事犯罪的传统构成要件为由,而宣布某项刑事法律违宪,以此体现正当法律程序对刑事立法的实质性限制。

G. 刑法三阶层理论中,数额问题放在哪一阶段讨论

三阶层分别是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阻却事由--责任阻却事由。一个案例,专首先要讨论的是构成属要件。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行为、结果、因果关系;违法阻却事由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责任阻却事由包括年龄、精神状态、违法性认识错误等。整个三阶层体系是对典型犯罪的完整分析,这是犯罪论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你所说的数额,应该是指的财产犯罪或经济犯罪当中,需要通过某一要件的数额,才能确认是否构成犯罪,或是量刑幅度。比如盗窃罪500元以上的才是犯罪,500元以下的就是普通的盗窃,属行政处罚范畴。那么,这个数额是在包含在行为这一要件中的,即案例当中的行为是否是刑法上的行为(有害性)。如果是涉及到量刑的数额,则不在犯罪论的体系当中,而是刑罚论的内容。

H. 犯罪的修正形态 刑法论

刑法论——一切与刑事犯罪有关的问题的论述、观点。。。
修正——字面理解,修改纠正。现实中有些情况,确实危害到了法益,而根据纯粹的犯罪形态,他又不能算犯罪,比如犯罪的预备、中止、未遂,尤其犯罪预备,并未事实上的侵害法益,没有人因此而受到损害,但是他却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广义上来说也应该算危害到了法益,这是纯粹的犯罪理论无法解决的,所以就有了犯罪的修正形态。
这个问题任何刑法论的书籍都不会回避,你找不到是因为你根本就没认真听过课

I. 刑法论述题有哪些是常考的

一. 论述犯罪的基本制特征
二.论述我国刑法的效力范围
三.论述犯罪故意
四.论述犯罪既遂
五.论述犯罪未遂
六.论述犯罪中止
七.论述继续犯
八.论述想象竞合犯
九.论述结果加重犯
十.论述连续犯

J. 简述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按照我国刑法典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一般地说,不满14周岁的人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不具备责任能力。因此法律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但必要时可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也可视需要对接近14周岁,如12~13周岁的人由政府收容教养。�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按照我国刑法典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也称相对无刑事责任阶段。达到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行为的能力,即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备一定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因此,法律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按照我国刑法典第17条第1款的明文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由于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体力和智力已有相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知识,是非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增长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一般已能够根据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因而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我国刑法认定已满16周岁的人可以构成刑法中所有的犯罪,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为负担刑事责任。

热点内容
劳动法疑似职业病不续签赔偿 发布:2025-08-27 12:45:24 浏览:621
洛阳律师代理 发布:2025-08-27 12:36:35 浏览:855
法院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信息 发布:2025-08-27 12:34:14 浏览:481
合同法释义第117 发布:2025-08-27 12:34:10 浏览:926
吉林省司法鉴定 发布:2025-08-27 12:33:37 浏览:60
劳动法中关于高温补贴 发布:2025-08-27 12:33:22 浏览:990
民法徽章 发布:2025-08-27 12:32:47 浏览:102
中国刑法第72 发布:2025-08-27 12:20:57 浏览:825
民法总则最新修改 发布:2025-08-27 12:05:00 浏览:279
素描法官 发布:2025-08-27 11:53:41 浏览: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