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商法通论重点

商法通论重点

发布时间: 2021-12-01 07:10:14

⑴ 求海外学生商法概论

参考答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⑵ 什么是商法概论

商法的概念
1 商法的调整对象
商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中商人及其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 商事关系
指一定社会中通过市场经营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商事组织关系和商事交易关系。
(组织法和行为法的结合,就是商法)。
3 商事关系的主要标志是商人和商行为。
商人,是以自己名义实施商行为并以此为常业的人,在我国,商人主要包括
(1)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独资企业;
(2)合伙企业;
(3)公司和其他形式的企业法人;
(4)联营企业;
(5)外商投资企业。
商行为,就是适用商事法律规范的营利行为。从本质上讲,商行为就是市场中经常化、专门化和规范化的行为。
4 形式的商法和实质的商法
我国没有形式的商法,但存在实质的商法,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商事单行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
5 商法与民法经济法既有紧密联系,也有一定区别。
简单而言,民法是一般法,商法是特别法,民法对商法具有领导指导的意义,而商法对民法具有补充、变更、限制的作用。商法与经济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商法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主导性原则,经济法则强调国家意志和政府职能的介入,并以国家政策为主导。
第二节 商法的历史沿革
商法虽源于古罗马时代的商事规约,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义上的近代商法却是始于中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人法,正式确立于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法极不发达,20世纪初以来的百年商事立法,主要是引进借鉴西方商法,主要是大陆法系的商法,但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商事立法也有不少是借鉴了英美法等的商事立法。
第三节 商法的一般原则
商法的一般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现代商法主要有四大基本原则。
一 强化企业组织
1 提高企业素质。主要依靠两套法律机制,一是,企业融资和确保企业财产基础的法律机制,
如公司法上的有限责任、资本三原则。二是,实现企业优胜劣汰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的法律机制,如破产、重整、兼并制度。
2 完善企业结构。包括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主要是合理分配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协调企业内部关系(主要保护职工利益,加强职工民主管理)。
二 提高经济效益 即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收益。商法的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保护产权、维护信用、促使交易便捷三个方面。
1 商法保护产权,主要体现在界定产权(明晰产权)和维护其权威上;包括在产权受侵害时,给予及时、充分的救济。
2 信用的核心是信任。信任就意味着可以低成本地进行交易,从而提高经济效率。破产法对维护信用有积极的作用。
3交易便捷可以节约时间成本。为此,商法提供了不少制度支持。如商事交易的技术化(定型化),大量运用默示行为、证明形式自由、时效短促、商事促裁等。
三 维护交易公平
就是要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主要体现为平等原则和诚信原则。 例如,信息披露制度、一股一权原则、禁止内幕交易等,体现了平等原则。 董事对公司的忠实义务、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等,体现了诚信原则。
四 保障交易安全 商法为此提供的制度主要有:
1、强行主义;
2、公示原则;
3、外观法则(客观主义);
4、严格责任;
5、保护善意买受人(第三人)。

⑶ 求一篇学习《经济法概论》心得或体会。。。。1200字左右。。。。

试论经济法的独立地位

经济法的地位问题其实就是经济法是不是一个法律部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明确经济法的概念,证明其独立性,并在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上对相关部门法加以区分.

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从其萌芽至今已走过了100多年风风雨雨的历程,它的产生以至发展都伴随着争吵,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作为理论思维的第一步就是给经济法下定义,这也是经济法研究学者的首要任务。前人在此已做了相当的工作,总的说来,对经济法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观点:一是承认经济法是一个法部门,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定义;二是不承认经济法的独立地位,认为经济法是一个学科或是一种规范的综合等等。

否定经济法的普遍观点认为“经济法没有统一的调整对象和方法,所以无论是单个的经济法规或是这些法规的总合,都不能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1) 。而肯定派则认为经济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和方法,坚持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2)。综观两方的观点其最大的分歧就在于经济法是否有有别于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和方法,这也是传统部门法的划分标准。还有部分学者为求证经济法的独立地位对传统的部门法划分标准提出了质疑,认为法部门的划分并非如此,现在不得不对这一传统理论加以彻底的改造了(3)。当然还有提“法域说”和“法体制说”的。笔者以为我们没有必要一厢情愿的为建立一套理论而去任意否定已有的且被大家所公认的东西,否定这一点就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唐诗有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用来说明经济法的发展极恰。经济法的独立地位应该得到肯定,如何去诠释经济法呢?首先还得从法谈起,法律就是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那么经济法也是为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存在,了解这一点给经济法下定义就不是一件难事。从苏联改造过来的“纵横统一说”在学界曾占有相当的地位,此说认为经济法调整的是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和横向的经济协作关系(4)。这一观点试图使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更加明显,但无意间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经济协作关系更多的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不应属于经济法调整的范畴,而是民法调整的范畴。经济法主要是从公权力入手来调整公私融合的部分,也就是公私之间的交叉关系。现在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日益发展的经济民主社会,公权力应该在一定的地方适可而止,不应过多的涉入私权利。因此,经济法应定义为是调整国民经济的管理和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首先,经济法调整的是纵向的经济管理和协调关系,这区别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次,调整的主体其中重要一方是国家相关的经济机关,这是为摆脱行政机关对经济的盲目干预,确定一定的机关进行经济的管理和协调工作。虽然,经济法是以一定的强力为基础的,但强力并不是直接调整手段而是作为经济管理协调的坚实后盾。

二、经济法的独立性

经济法的地位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经济法是不是一个法律部门的问题,而进一步研究其实重要的就是经济法的独立性问题,这个问题是上个世纪以来法学界争论的焦点,可以肯定的说经济法是一个部门法。前面已对经济法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下面具体就经济法的独立性进行研究。

判断经济法是否为部门法须确立一个明确的部门法划分的标准,而不是不顾现实自封为部门法。部门法的划分有对象说,对象加方法说,还有方法说,还有目的说等。按照多数的观点认为特有调整的对象和方法是划分的标准。但方法相对于对象来说是次后的,特有的调整对象才是关键,任何法律部门都有其调整的对象,这是划分部门的根本标志,它是指法律部门调整的特定社会关系(5)。虽然有人对这一传统的划分方法提出了质疑,但他还是不得不承认,对经济法的基本界定说还是应当立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及其根本特征,否则经济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异于空中楼阁,经济法的科学性也就值得怀疑(6)。在前面的定义中已经阐述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协调关系。这种关系的一方主体是国家经济机关,另一方则是市场经营的主体,大到公司企业集团,小到“户”(7) 这种经营的单位。从客观上说,经济法调整的的对象是一种社会关系,具体说有宏观调控法(或者宏观经济法)、市场规制法、经济组织法等方面。宏观调控法主要包括金融财税等,市场规制法包括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以及产品质量法等方面的内容,经济组织法主要包括了公司企业法等方面的内容。

调整的对象基本上就决定了经济法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经济的管理协调过程中会使用包括民事、行政等方面的调整手段,这并不会影响经济法的独立地位,现实的情况非常复杂,使得国家必须用多方面的手段进行调整。另外经济法也不是没有自己的调整手段和方法,如“经济不名誉”处罚等。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经济法有明确的调整对象并辅以一定的调整方法,它就具有作为一个法部门的独立性,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四、经济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

若要进一步明确其部门法的地位,须与相邻的部门法加以比较,不能区别就难说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涉及公私权利的问题,一方面它与民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它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与行政联系紧密,所以准确的区分经济法与民法和行政法的关系才能说明经济法的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相较而言,其他部门法就没有什么可比较的必要,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也不打算与民法和行政法之外的部门法相比较。

与民法相比较,双方调整关系的主体明显是不一样的,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经济法则是调整的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管理协调关系,与人身关系无关。明确的区分经济法和民法是为了让公权利不干预私权,让市场经济按价值规律发挥最大的作用。经济法与民法并不是对立的,经济法是民法的重要补充,可以说民法是经济法的基础,经济法是民法的保障。

众所周知狭义的民法不包括商法,商法是后来才出现的特别民法。尽管有民商分离和民商合一的不同,但商法属于广义的民法是没有异议的,其基本的价值理念与民法是相同的,调整的对象仍然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脱离这点商法就不成其为民法。一般认为商法包括公司法、保险法、海商法等,但这些同时又被纳入经济法的范畴,如何具体的区分商法和经济法呢?有的学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考证了商法的来源,认为商法本来就是一个不十分规范的叫法,也就是说没有商法,建议把调整平等主体的部分划入民法中,而余下的划归经济法(8)。笔者以为这完全没有必要,保持民商法的现有提法已是共识,所以属于商法的相关法中可以有经济法规范,只是双方的研究角度不同,商法可以从主体资格、权力自治等方面就以规定和研究,而经济法则从经济组织、竞争规范等方面进行规定和研究。商法与经济法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其区分关键在调整的主体不同。

与行政法相比较,二者主体方面存在相似之处,行政机关有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也就是说国家一方面是统治者的身份,另一方面又是管理者、组织者,在某些时候还是经营活动的参与者。其行使行政职能的由行政法调整,行使经济职能的由经济法加以调整。传统的行政法内容庞杂,不利于提高行政机关的效率并规范行政行为,一些原来行政领域的东西应分离出来纳入新的法律部门如经济法来调整,而一些未成熟又没有形成一套法律系统的法规继续留在行政法中,最终行政法调整余下的部分。所以行政法应该是规定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并规定公民在受到行政机关侵害时的行政救济(9)。因此区分经济法和行政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从调整对象上看,行政法只调整发生在行政活动中的行政关系,如公安管理关系,人事行政关系等,经济法调整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管理协调关系,包括产业政策管理关系,工商管理关系等。再是从调整的方法上看,经济法更广,不仅涉及有民法和行政法的方法,还有自己特有的方法,而且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上更多的是采用间接调控方式。最后,经济法规范专业性更强,更复杂。

⑷ 商业经济学的主要论著

在商业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上海出版了约20本书,其中包括3本分别译自日本、英国和美国学者的著作。民国17年(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周佛海、郭心崧翻译的日本学者户田海市著的《商业经济概论》,该书除总论外,分设两篇,一篇为“内国商业”,另一篇为“外国贸易”,各占一半篇幅;内国商业篇,设五章,分别论述批发商业、零售商业、日用品商业、投机商业和不正当竞争。30年代,上海出版的由国内学者撰写的商业学概论方面的著作中,比较重要的有:周宪文的《新中华商业概论》(1932年),孔士谔的《商业学概论》(1933年),侯厚培、侯厚吉的《商业通论》(1933年),罗宗善的《商业学大纲》(1934年)。这些国内学者的著作,虽篇章结构各有特点,但其论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绪论或总论,分析商业的定义、作用、种类、要素等;(2)“普通商业”或“固有商业”,论述零售业、批发业、百货商店、连锁商店、通讯贩卖等;(3)“辅助商业”,论述经纪业、运输业、堆栈业、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等;(4)国际贸易;(5)商业组织与管理,论述企业组织类型、内部管理、商业经营、商业理财、商业簿记、广告等;(6)商业机关和商法,论述国家商业机关、商会、同业公会和各种商法等。

⑸ 经济法律通论重点

您好!这网站里面有,你可以专查看属。http://wenku..com/view/c4e5859a51e79b8968022693.html

⑹ 急需《商法概论》的考试题或讲义或复习资料,用来做自学考试复习参考

网上这些是没有的,主管部门也不公布的,我也找了很久,也咨询过很多人,得出结论就是:自己看书吧,好好努力考试!祝你好运!自考的孩子伤不起啊!!!

⑺ 吴照云主编的《管理学通论》哪些是重点

管理学原理的重点内容很多,相较于其他专业课来说,整本书都是重点,但最核心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管理基本原理的内容:

(一) 系统原理

1.什么是系统——系统是人们对有联系的客观事物的一种总的描述。

它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管理是对组织进行的管理;而组织是由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原理在管理的原理中最具基础性的原理。
(1)集合性 :子系统组合而成。
(2)层次性 :构成系统的子(子)系统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3)相关性:系统中的各子系统是相互联系、作用。

——管理的系统原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应从组织全局的角度,正确处理组织与各要素之间、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

2、系统原理的基本内容

(1)整体性观点
(2)开放性观点
(3)动态性观点 (环境适应性观点)
(4)综合性观点(集成、相关性、层次性)

(二)能级原理

1、什么是能级原理
管理的能级原理,是指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结构,并按一定的标准,将管理的对象置于相应的能级结构中。

能级原理的运用,其重点在于如何使人的能量得到最有限度地发挥以实现目标。

2、能级原理的基本内容
(1)科学、合理地确定组织的能级结构
(2)按层次需要选人、用人,使各种人才处于相应的能级
① 能级与职级配置,使能者有其位;
② 能级与岗位配置,使能者有其岗;
③ 能级与待遇配置,使能者有其利;
④ 能级与能级交叉配置,实现能力优化组合。

(三)人本原理

1.什么是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核心)的管理思想。它要求将组织内的人、人际关系放在首位,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管理中对人的认识过程:要素研究—行为研究—主体研究。

2.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1)尊重人——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2)依靠人——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员工参与;
(3)发展人——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4)为了人——管理是为人服务的(本质)。

——热爱我们的企业吧,它是我们的命运共同体;热爱我们的员工吧,他热爱我们的企业。

(四)责任原理

1.什么是责任原理
责任原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相关部门和个人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以实现高效的管理。

2.责任原理的主要内容
(1)合理分工
① 没有分工,会造成责任模糊、管理混乱;
② 分工过细,会影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2)明确责任
——“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列宁)
(1)职责界限要清楚;
(2)职责内容要具体;
(3)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4)职责一定要落实到人。
(3)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4)检查、监督有力,奖惩公正、及时。

(五) 效益原理

1.什么是效益原理
现代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于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要求一切活动都要始终围绕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通过不断地提高效率,使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得以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从而产出最佳的管理效益。

2、效益的界定及其评价
(1)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生的成果——只有那些为社会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
(2)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在实践中,效益与效率并不一定一致。
(3)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管理效益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效益原理的主要内容
(1)要重视经济效益。
(2)要有正确的管理战略。
(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
(4)要努力提高管理系统的效率。
a.遇事首先坚持3个“能不能”原则——能不能取消;能不能合并;能不能更简便处理。
b.实行工作ABC分类法——着重处理A类;派人处理B类;暂缓处理C类。
c.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授权。
(5)管理者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六)弹性原理

1、什么是弹性原理

管理弹性是指管理在客观环境下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必须增强的应变能力。
——弹性原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为使系统同外部环境之间保持积极的动态适应关系,考虑到各种变化的可能性,从而使管理系统整体或内部诸要素、层次在各个环节和阶段上保持适当的弹性。

2、管理弹性的分类

(1)局部弹性——指任何一种管理,必须在一系列管理环节中保持可以适当调节的弹性。
① 衡量标准要合理
② 任何局部弹性都不能成为对抗上层管理指令的手段或工具。

(2)整体弹性——指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生存本领。
① 优化系统内各个要素的素质
② 优化管理系统诸要素的结构
③ 提高管理系统及其要素和层次同环境的沟通频率和强度(物质、能量、信息等)

⑻ 商法概论论文

en

⑼ 绪论,概论和通论有什么区别

概论 绪论 概述 都是第一章看见的。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中侦查的定义 发布:2025-08-26 04:44:28 浏览:683
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什么 发布:2025-08-26 04:39:27 浏览:812
国际商法自治性研究 发布:2025-08-26 04:05:21 浏览:872
法学院王淼 发布:2025-08-26 04:02:14 浏览:582
如实供述刑事诉讼法第几条 发布:2025-08-26 03:36:03 浏览:614
县区法律知识考试试卷 发布:2025-08-26 03:24:37 浏览:605
法治宣传画漫画小学生 发布:2025-08-26 03:16:47 浏览:531
劳动法慢乙肝 发布:2025-08-26 03:16:39 浏览:222
安全生产法规定法律责任分 发布:2025-08-26 03:13:51 浏览:151
安全生产法是否属于行政法 发布:2025-08-26 03:03:14 浏览: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