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71
『壹』 根据民法典如果假期工只干了两天,是否有工资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典,被视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涵盖民事、商事、家事等诸多领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劳动法属于社会法的范畴,未被《民法典》收编,但不少劳动法律问题会与《民法典》发生交集,现梳理一下那些与《民法典》有关的劳动法律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民法典》与劳动者的就业年龄问题
【《民法典》条款】
第十七条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第十八条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劳动法律相关条款】
第十五条规定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关联性分析】
《民法典》的规定与《劳动法》保持一致,我国的《劳动法》规定的一般就业年龄是16周岁。这里特别提醒企业HR,因为很多人认为18周岁才是成年人,所以很多HR也误认为最低就业年龄为18周岁,其实被招用者年满16周岁就可以了。不过,虽然企业招用年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违法,但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属于未成年工,需要注意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
二、《民法典》与工亡中的死亡问题
【《民法典》条款】
第十五条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劳动法律相关条款】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
【关联性分析】
《民法典》将死亡时间规定为一般以“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这一规定对《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的适用,是否会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因为,《工伤保险条例》并未明确界定“死亡”及“死亡时间”的标准,在工伤认定的实践中以及工伤认定行政案件中,存在“脑死亡”说与“心肺死亡”说,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法。有观点认为,《工伤保险条例》所说的“死亡”并未限定于心肺死亡标准,再结合《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意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工伤保险领域对死亡的认定标准没有明确法律限制的情况下,应当作出对劳动者有利的解释。对此,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法官杨科雄著的《最新工伤认定规则及其适用》(法律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一书中(P127)对于工伤保险中“死亡”的定义作出了说明:“在‘48小时’内脑死亡是否为死亡,我们认为,脑死亡应当是人死亡的标准,对‘48小时’内脑死亡、‘48小时’后停止呼吸者予以认定工伤。”
笔者办理案件时查询到,下面案例都采用了“脑死亡”说,并不以“死亡证明”开具时间为准: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9)豫行再154号、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7)鲁行申127号裁定书、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2015)陕行提字第00006号判决书、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行终字第00230号判决书、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常行终字第17号判决书、江西省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赣中行终字第62号、江西省遂川县人民法院(2015)遂行初字第6号判决书、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人民法院(2014)岚行初字第20号判决书、山东省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潍行终字第65号判决书、广东省韶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韶中法行终字第16号判决书、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2016)内07行终34号判决书、广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2016)粤71行终597号判决书等等。
而下面的案例采用的是“心肺死亡”说,以“死亡证明”开具的时间为准: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6)粤03行终639号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苏05行终412号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2017)苏0791行初227号
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2018)苏07行终60号
陇南市中级人民法院(2018)甘12行初7号
峨眉山市人民法院(2017)川1181行初30号
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2018)粤1971行初912号
『贰』 签有租房合同 押金收据丢了 怎么要回押金
租房子交的来押金,按照《担保自法》第63条,这些现金属于质押。
虽然丢失了押金收据,但只要没有违约的情况,按照《担保法》第71条,房东就应该退还押金。在交押金时,房东给开的收据是一式两份,房东本身有留底。所以,你只要写个字据,向房东说明你没有违约情况,丢失了押金条,房东就应该退款给你。你可以写个收条给房东,证明你收到了押金。
根据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及处理纠纷的实践,通常是在合同关系存续期间,无论基于何种理由,出押人不享有押金的返还请求权。当合同关系终止时,出押人依约返还了租赁物、承包物等,且并无其它不履行合同义务情形的,出押人有权请求债权人返还押金。
因此,如果租房合同已终止或解除,也不存在拖欠租金等相关费用与物品损坏的情形,如果房东不肯退款,你可以向所在街道或者社区的房屋租赁管理所投诉,这是政府下属的一个专门管理房屋租赁业务的单位,找他们就可以帮你解决。
『叁』 在2021年1月1号,新的《民法典》实施后,按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的年龄办退休会不会
在大家办理退休手续时,是需要认定出生时间和办理退休时间的,那在认定的时候是根据相关的法律进行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退休时个人的退休时间是如何确定的吧
1、出生时间的认定
根据法律规定:在岗职工办理退休手续时,明确实行居民身份证与职工档案相结合的办法,当身份证和档案上记载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应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那这个法律文件是1999年制定的,主要是因为当时身份证上记载的时间不太准确,所以才会在这种情况下,规定以职工档案上的出生年时间为准的。
在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实施之后,对于大家出生时间认定的方式,明确更改为以出生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否则再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的时间为准,并且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则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2、办理退休的时间
根据法律规定,当职工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时,在劳动合同终止之后,就可以在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情况下办理退休手续了,那这里办理退休手续的时间,都是我们达到退休年龄的当月去办理的,次月就开始领取养老金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达到退休年龄的当月还在参保的话,大家要在社保缴费到账之后再去办理,不然的话就会影响养老金的核算和发放工作。
如果个人有视同缴费年限,或者是属于特殊工种和病退的情况下,建议大家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资料,以便在办理退休手续时,能够按时办理退休并享受相应的养老金待遇。
在一般情况下,建议大家提前一两个月准备资料,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尽量咨询一下当地的社保部门,看看办理退休手续都需要什么材料,这样大家在准备材料的时候,也能快速、准确地准备完所有的资料,以便在办理退休手续时能够快速的办理退休手续,尽早的享受到养老金的待遇。
『肆』 民法通则 第五章与民法总则区别
民法通则 第五章 民事权利
第一节 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第七十一条 【财产所有权的定义】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第七十二条 【所有权的取得】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注释:第71条是关于财产所有权定义的规定。第72条是关于所有权取得的规定。
民法总则 第五章 民事权利
第一百零九条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
注释: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只有两类民事主体:自然人和法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类似于个人独资企业、独立从事民事活动的机构等都在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但在法律上没有地位,《总则》将赋予其法律地位以便于其从事民事活动。因此,单独列为非法人组织。
从“民法通则”到“民法总则”:一字之差,时代巨变。
民法总则草案开启了民法典编纂的大幕,而民法典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收官之作。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之后,我们的法治建设将从立法时代走向更加深层次的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的时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编纂民法典。从此,民法典再次成为中国法学界的热词。根据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编纂民法典分两步走:第一步,争取在2017年编制民法总则;第二步,在2020年之前整合各民法单行法,编纂完成统一的民法典。今年6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标志着民法典立法进程正式开始。以上供参考。
『伍』 民法的性质
民法的性质对于正确适用民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法的性质是指民法的基本属性和民版法所体现的基权本理念。有关民法性质的探讨,一直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由于这一问题关系到对民法的价值、原则、制度等诸多问题的认识和设计.
民法最基本的原则是私法自治,这也是市民社会本质特征在法律上的反映。在意思自治原则的规范下,民事主体在法定的范围内享有广泛的自由,也就是说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国家就不得对其进行干预。行政机关也不得限制和干预民事主体依据民事基本法律享有的财产自由和人身自由。所以,意思自治原则构建了民事主体和行政机关的权限划分,确定了二者之间的正确关系。“在私法自治范围内,法律对于民事主体的意思表示,即依其意思而赋予法律效果;依其表示而赋予拘束力;其意思表示之内容,遂成为规律民事主体行为之规范,相当于法律授权民事主体为自己制定的法律。”
『陆』 与工地打官司在官司未打完之前工地是否能继续施工,工地是否需要停工,等到法院判决以后才能继续施工
『柒』 71岁老太婆无辜被35岁壮年辱骂欧打民法典如何维权
像这种情况,无论岁数大小,谁都不能殴打对方,如果殴打对方的话,可以报警,有110处理
『捌』 逾期承诺的效力
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以外,为新要约。
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按照通常情形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承诺期限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该承诺的以外,该承诺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以外,为新要约。
本条是对延迟承诺的规定。
承诺本应在承诺期限内作出,超过有效的承诺期限,要约已经失效,对于失效的要约发出承诺,不能发生承诺的效力,应视为新要约。如德国民法典第150条、日本民法典第523条、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60条均规定,迟到的承诺,视为新要约。有的国家规定,如果要约人欲使该承诺生效,则应当立即通知受要约人。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326条第3款规定:“即使承诺迟延,要约人亦可以保留迟延承诺的效力,但是,以立即向另一方发出通知为限。”这样规定的结果与德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规定是一样的。迟延的承诺视为新要约,立即发出通知等于是对此新要约的承诺。
迟到的承诺视为新要约,英美法也有同样的原则。但是,英美法的要约通常是虚盘,其有效期常常采用合理期限进行推定。如果承诺明显地迟发了,明显地超过了合理期限,当然不能生效。但是,有许多承诺难于判断是否在合理期间发出的。判例法认为,如果受要约人有根据认为其承诺是在合理期间内发出的,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要约人应当接受这个承诺。如果根据他的理由断定这个承诺已经逾期,不愿承认这个承诺,他就必须把这个意思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否则承诺有效、合同成立。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21条第1款的规定与意大利的规定相仿:“逾期接受仍有接受的效力,如果发价人毫不迟延地用口头或书面将此种意见通知被发价人。”《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2.9条中也有类似的规定:“逾期承诺仍应具有承诺的效力,如果要约人毫不延迟地告知受要约人该承诺具有效力或就该承诺的效力发出通知。”通则的解释是,逾期承诺通常无效,本条中此项的规定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21条的规定一致。如果要约人接受逾期承诺,则在一项逾期的承诺送达要约人时,而不是在要约人通知受要约人其认为该逾期承诺有效时,合同视为成立。并举例说明:甲指定3月31日为承诺其要约的最后期限。乙的承诺于4月3日送达甲。甲仍然对该合同有兴趣,愿意接受乙的逾期承诺,并且立即通知了乙。虽然该通知是在4月5日才送达乙,但合同于4月3日成立。
本条的规定参考了公约与通则。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该承诺有效。另外,本条的“承诺期限”不但指要约人在要约中规定的承诺期限,也指要约人未规定承诺期限,而根据实际需要推断的合理的承诺期限。
『玖』 民法总则可撤销行为的规定主要有哪些内容
你好,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并生效,但因意思表示不真实,可以因行为人撤销权的行使,使其自始不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被撤销前,已发生效力,明显不同于绝对无效的民事行为
根据民法通则第59条以及合同法第54条第1款的规定,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类型有:
(一)重大误解
这是指因认识错误实施的行为。基于错误认识的行为,行为人的表意虽然是自愿的,但却是违背本意的,所以该行为属于得撤销行为。重大误解,在主观上是属于过失,如果是基于故意,那就构成欺诈了。对于重大误解的客体,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与误传不同,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77条规定: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转达,而第三人由于过失转达错误或者没有转达,使他人造成损失的,一般可由意思表示人负赔偿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该规定中的“转达错误”即是误传,按该条含义,若非由法律规定或约定,意思表示人对误传也可撤销,但要对第三人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二)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行为是指民事行为效果明显违背公平原则的行为。对于民事行为达到何种程度算显失公平,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72条的解释是: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概括法律的规定,显失公平行为的要件是:
1.须属有偿行为。显失公平行为只能发生在有偿行为之中,无偿行为因当事人一方不支付对价,谈不上公平与否的问题。
2.须行为内容显失公平。显失公平是指根据该行为已经实施或者约定实施的财产上的给付,明显背离公平原则。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的情况。
3.须受害人出于急迫、轻率或者无经验。显失公平的受害一方,在实施行为时,表面上也是自愿的,然而在这种自愿的背后,却有急迫、轻率或者无经验的背景。假如不是这样,那么他是不会实施的。因此这种自愿是存在缺陷的,所以法律给予行为人一个补正的机会。这是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主要适用于契约的撤销原因。通常一项交易是否公平是由当事人自己决断的,法律不予干预。但在交易中总会有人“欺生”,使对方当事人无从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表示意思与内心意思不一致。
(三)欺诈、胁迫
欺诈、胁迫的要件,前文已述。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第69条规定: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欺诈、胁迫行为,也是不损害国家利益时,构成可撤销民事行为,否则,为无效民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