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鼓动
『壹』 以骗取钱财为目的而鼓动他人投资算犯罪吗
北京市关于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抢劫罪等八种侵犯财产犯罪的数额标准》,关于八种侵犯财产的文件中规定:关于诈骗罪犯罪数额(以人民币计算)认定标准,数额较大为三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五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为二十万元以上。并规定:数额是认定侵犯财产犯罪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除根据侵犯财产数额外,还应当根据犯罪的其他具体情节以及诈骗罪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和悔罪表现等,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定罪量刑招摇撞骗罪,是指为谋取非法利益,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者职称,进行诈骗,损害国家机关威信及其正常活动的行为,属于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犯罪。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不择手段,将别人的钱财据为己有,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法律的制裁。本案中吴某伟为谋取非法利益,多次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骗取他人钱财,损害了国家机关威信,触犯了刑法,最终被依法惩处。再次提醒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思想警惕,避免遭受损失,要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一旦发现被骗,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贰』 《刑法》第249条是什么
《刑法》第二百四十九条内容如下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本罪的构成
1、罪体
(1)行为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行为是煽动。这里的煽动,是指公开以语言、文字、图画或者其他方法,使群众激起或者产生民族仇恨、民族歧视。
(2)客体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客体是民族仇恨和民族歧视。这里的民族仇恨,是指基于民族的来源、历史、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民族之间相互敌对、仇恨的状况。民族歧视,是指按照民族成分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限制和侵犯民族的基本权利的现象。
2、罪责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责任形式是故意。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是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而有意实施的主观心理状态。
3、罪量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罪量要素是情节严重。这里的情节严重,是指使用侮辱、造谣等手段进行煽动的;多次进行煽动,屡教不改的;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影响恶劣的等。
(2)刑法鼓动扩展阅读:
本罪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界限
两罪都是破坏我国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犯罪,其主观特征都为故意犯罪,但两罪的区别表现在:
1、主体要件不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主体要件为特殊主体,即只有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的自然人才能构成此罪,非国家工作人员或者虽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但不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其侵犯少数比族风俗习惯的行为不构成此罪。
当然,倘其行为符合其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构成要件的,应以他罪定罪处罚,而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所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构成本罪。
2、客体要件不同。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有时,本罪的客体还可能是复杂客体,即行为人实施的煽动行为不仅构成对其一民族平等权利的侵犯,有时还可能直接侵害有关民族公民的人身、名誉、人格等权利;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客体则是我国少数民族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3、客观要件不同。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客观特征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故意实施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
煽动,就是蛊惑人心,以鼓动、劝诱或者其他方法,促使某一民族群众对其它民族产生仇恨、歧视等情绪或心理,或者采取一定的敌视行动。
其危害性就在于可能使被煽动者产生某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的意图和行动。行为人进行煽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书写、张贴、散发标语、传单、印刷、散发非法刊物;录制、播放录音、录像;发表演讲、呼喊口号等,从而制造民族矛盾,使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为敌或相互歧视。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客观特征则表现为非法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所谓非法侵犯,是指违反宪法和有关的法律规定,采用暴力、胁迫等手段,破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或者强制少数民族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从司法实践来看,非法侵犯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强迫少数民族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例如,强迫少数民族改变自己的饮食禁忌,禁止少数民族公民身着民族服饰等;
其二,破坏少数民族的风俗活动,例如扰乱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阻挠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仪式等;
其三,阻止少数民族对自己风俗习惯的改变等。
『叁』 现在刑法里还有鼓励亲人“大义灭亲”的亲人包庇罪吗就是如果隐瞒或未主动告发亲人的罪行是否触犯刑法
国外的法律都有亲亲相隐原则的,因为你为了不触犯法律而大义灭亲的话,事实上你又触犯了道德,且不说你的亲人犯了什么罪,你告发了就是对亲人的背叛,所以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国内的法律正在修改,以后将不再有包庇罪一说。
『肆』 法律鼓励提倡的行为有哪些
你的问题太广了,如果一一列出是无法回答的,但是只要记住几个原则就好了:民法:法不明文禁止即可为;刑法: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
『伍』 欺骗或者鼓动某人去杀死另一个人,这个罪名叫什么
教唆杀人罪
《刑法》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陆』 鼓励别人犯罪违反哪条法
提问涉及的情况应该属于教唆行为,教唆人按被教唆人所犯罪行定罪处罚。
相关法律规定:
《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柒』 我国法律鼓励和支持公民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有关条款
正当防卫。
刑法二十条: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 的人身、财产和其内他权容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不能算是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条款,因为根据刑法第二十一条,紧急避险是针对正在发生的危险,而该危险的来源并不是违法犯罪行为。
『捌』 网络上怂恿他人犯罪,鼓励他人犯罪的,是犯了教唆罪吗
教唆犯成立具备的要件: 1.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即被教唆的人)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否则不成立教唆犯,而成立间接正犯。例如,乙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且精神正常,如果甲教唆乙杀人,甲便是教唆犯;如果甲教唆乙盗窃,甲则是间接正犯(刑法第17条第2款)。
2.必须有教唆行为。
3.必须有教唆故意。教唆犯只能由故意构成,过失不可能成立教唆犯。一般来说,教唆犯认识到自己的教唆行为会使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故意进而实施犯罪,认识到被教唆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被教唆人实施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发生。
如需其他帮助,请咨询 律师 们去该链接中:“http://tieba..com/p/4315033865”
『玖』 刑法上 教唆与煽动的具体区别
教唆是有具体对象的,比如甲教唆乙杀人。而煽动是没有具体对象的,比如煽动分裂国家罪。 教唆是没有具体罪名的,必须按实行犯的罪名来定罪,而煽动是有具体罪名的。
『拾』 鼓动别人犯罪算什么行为
所鼓动的人真犯罪了,鼓动的人也就犯罪了,而且鼓动的人还要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