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原则与民法原则
❶ 商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商法原则主要有:(1)强化商事组织原则;(2)维护交易安全的原则;(3)促进交易迅捷的原则;(4)交易公平的原则。
商事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反映一国商事法律的基本宗旨,对于商事关系具有普遍性适用意义或司法指导意义,对于统一的商法规则体系具有统领作用的某些基本法律规则。
这些原则是:
(1)强化商事组织原则
(2)维护交易公平原则,从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商事交易主体的地位平等,一个是诚实信用。
(3) 促进交易迅捷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交易简便,2 短期时效,3 定型化交易规则。
(4)维护交易安全原则。
拓展资料
商法的基本原则是商法具体规则与抽象的商法价值的交汇点,是现代商法性质的集中体现。对于商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商学界的学者们众说纷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目前在我国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二原则说”,代表人物主要有李玉泉、何绍军;二是“三原则说”,代表人物主要是黎燕;三是“四原则说”,代表人物主要是覃有士;四是“五原则说”,代表人物主要是董安生。
虽然他们对商法基本原则的概括层面不同,但是他们的学说都体现了商法的基本价值观念、综合反映了商法的宗旨和任务。尤其是他们在“维护交易安全”这一基本原则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说明了维护交易安全原则在商法基本原则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商法中确立维护交易安全原则的依据。现代商事活动,随着交易标的额的增大、交易手段的复杂、交易周期的加快、交易范围的扩大,交易风险日益加大。
为了增强商事主体的安全感、调动人们从事交易活动的积极性,维护交易安全便构成了商法的基本原则。维护交易安全就是要减少和消除商事交易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确保交易行为的法律效用和法律后果的可预见性。
❷ 简述民法与商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民法与商法同属私法范畴,是调整民商事行为的法律。
2、民法的主体制度是对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一般规定,商法上的主体制度是对民事主体制度的具体化和特殊化。
3、民法的物权制度是对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正常条件的一般规定,商法中的物权制度则是对商事交易中的物权制度作出的补充规定,其适用以民法物权制度为前提。
4、民法的债权制度是关于流通领域中的商品交换活动的一般规定,商法中的债权制度是市场交易活动中的特殊规定与补充规定,其适用以民法债权制度为基础。
区别:
1.、对应的主体不同
民法调整的主体是民事主体。
商法调整的是商事主体。
2、调整对象不同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
商法调整的是营利性主体即商主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所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
3、主体范围不同
民事法具有适用主体广泛性的特点,可以适用于一切社会公众。
商法则具有适用主体限定的特点,仅适用于商主体。
拓展资料:
民法与商法比较,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者凭借的社会经济基础有所不同
民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市民社会个体在生活交往过程中因为生活的需要产生的,民法伴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商法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与依托的、商法的产生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现代商法不再是维护商人特殊利益的法律,已经变成了规范商事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商法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市场主体、维护交易安全。
(二)两者的价值追求目标有所不同
民法以追求其主体人格独立与被尊重为价值目标,具有鲜明的道德性即伦理色彩。民法在对主体调整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公平,注重的是对人身关系和与人身关系有关的财产归属的调整,更加强调人格的独立,是立足于民事主体的个体权利,以权力为本位的私法。
而商法的价值追求目标,在于使社会生产的效率能够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质,即经济学色彩,商法是以从事商事经营的商人为其主体性,这种特定的主体阶层及其营利之目的就决定了它的功利性,商法更强调安全、效率,这些都与其生产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两者制度构建的主要立法技术有别
民法实行为法,因为民事主体的主体地位是“自然”的,它是一种生理过程,客观地说它只需要法律给予确认而没有必要赋予其主体资格。民事规范只是民事主体的行为给予必要的约束以及在长久的生活交往中的一般性规则。
而商事主体的地位却不是自然就有的,它是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并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获得的,商人是因职业而形成的一种身份。商法既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也就是市场经济运作技术规则在立法层面的集中反映,所以它的制度设计采之以“组织兼行为法”。这是因为商法既有对商事主体的制度的规定又有对商事主体行为的规范。
❸ 商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商法基本原则如下:
(1)强化商事组织原则。强化商事组织原则要求提高企业素质和完善企业结构。我国军工企业在改革中存在着很多障碍。于是针对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遵循强化商事组织原则。
(2)维护交易公平原则。从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商事交易主体的地位平等,一个是诚实信用。
(3)促进交易迅捷原则。主要体现交易简便,短期时效,定型化交易规则三个方面。
(4)维护交易安全原则。维护交易安全原则在商法基本原则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商法原则与民法原则扩展阅读:
商法的一般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
一、强化企业组织。
1、提高企业素质。主要依靠两套法律机制,一是企业融资和确保企业财产基础的法律机制,二是实现企业优胜劣汰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的法律机制,如破产、重整、兼并制度。
2、完善企业结构。包括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和协调企业内部关系。
二、提高经济效益。
1、商法保护产权,主要体现在界定产权和维护其权威上,包括在产权受侵害时,给予及时,充分的救济。
2、信用的核心是信任。信任就意味着可以低成本地进行交易,从而提高经济效率。破产法对维护信用有积极的作用。
三、维护交易公平。
就是要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主要体现为平等原则和诚信原则。例如,信息披露制度、一股一权原则、禁止内幕交易等,体现了平等原则。董事对公司的忠实义务、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等,体现了诚信原则。
四、保障交易安全。
❹ 商法与民法关系
司考商法:商法与民法的关系。在历年司法考试中,商法都是丢分比较多的部分,小编在此为各位考生收集整理了商法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2013司法考试《商法》考点:出资瑕疵
司法考试商法辅导:股东代表诉讼
司法考试商法知识点:票据抗辩
司法考试商法知识点:管理人
商法与民法
现在世界上关于商法与民法的关系,大致存在三种类型:
(一)民商合一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实行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即只制定民法典,而不再另行制定商法典。这种模式认为商法与民法在基本原理、基本制度方面有共通性,商法也涉及私人利益,贯彻着私法的共同精神,其内容是民法的组成部分。要么规定在民法典中,要么制定单行法来规定。因此,在民法典之外,不必另行制定商法典。
民商合一模式率先于瑞士实现,其1872年制定的《瑞士债务法》中包括了公司、有价证券及商号、票据、商业登记、商业账簿等本属商法的内容,并且于1911年将该法纳入1907年颁布的《瑞士民法典》当中,作为其中的一编,从而开创了民商合一的模式。意大利商法原来是民商分立模式,后于1942年制定一部包括民商法在内的新的民法典。
(二)民商分立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实行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在制定民法典之外,又制定商法典,商法是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此种模式下,商事主体被认为是不同于一般民事主体的法律主体,商事行为也被认为不同一般民事行为的法律行为,商法是独立于民法的一个法律部门。因此,在民法典之外,另行制定独立的商法典。
对各国存在的民商分立模式进行具体分析,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客观主义模式,又称商行为法模式或法国商法模式。
1807年《法国商法典》的颁布,标志着大陆法系国家民商分立模式的形成。《法国商法典》是近代第一部商法典,对此后许多国家商法典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此后,又有西班牙、卢森堡、阿根廷、墨西哥等国相继采用了这种模式。
第二,主观主义模式,又称商人法模式或德国商法模式。1861年德国《普通商法典》是以商行为为法律适用的决定性因素,即采客观主义模式而制定的。1871年德国统一后,开始修订《普通商法典》,于1897年颁布了《德国商法典》。新的商法典采主观主义模式,以“商人”的概念为出发点来编制。主观主义模式的立法主张认为,商行为就是商人所为的行为,由商行为引发的关系都是商事关系,如果行为主体不是商人,其行为就不是商行为,所发生的关系也就不是商事关系,从而不适用商法典。
第三,折衷主义模式。这种模式将客观主义模式和主观主义模式相结合,在商法典的制定中将商行为概念和商人概念同时作为立法的基础,因此称为折衷主义模式。1899年颁布的《日本商法典》即为采用该模式制定,此外还有比利时等国家也是采用该模式来制定商法典。
(三)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
商法之所以是民法的特别法,是由商法的调整对象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商法调整对象的商事关系和民事关系具有同质性,民事关系是范围更广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商事关系是民事关系的一部分,民事关系和商事关系是典型的种属关系。因此,不论是否存在独立的商法典,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
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商法与民法在基本原理、基本制度方面有共通性。
第二,法律适用方面,商法的适用优先于民法。依照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适用的原则,凡涉及商事的事项,当商法有规定时,应优先适用商法;只有当商法没有规定时,依照民法补充适用的原则,才可以适用民法的有关规定。
我国立法采民商合一模式,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而存在。
1.在立法文件的制定上,应选择在民法典之外另外订立商事单行法规。
2.在法律适用上,坚持以下原则:
民法的一般适用和补充适用;商法的适用先于民法;商法的效力优于民法
(四)商法与民法的联系,是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民法是一般私法,商法是特别私法,两者的联系为:
1、民法的所有权制度是对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正常条件的一般规定。
2、民法的主体制度是对商品经济活动主体资格的一般规定。
3、民法的债权制度是关于流通领域中的商品交换活动的一般规定。
(五)商法与民法的区别
1、立法价值的取向不同。民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平;商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效益。
2、二者产生的经济基础不同。民法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商法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
3、适用主体不同。民法在适用主体上具有广泛性;商法的适用对象仅限于商人。
4、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法规范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商法规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❺ 商法的基本原则与民法的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商法的基本准则是商法实际标准与抽象性的商法使用价值的交汇处,是当代商法特性的充分体现。针对商法的基本准则,在我国商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各不相同,都还没产生统一的见解。加强民商事组织原则,维护保养买卖平等原则,从2个层面反映,一个是民商事买卖行为主体的影响力公平,一个是诚实信用原则。推动买卖讯捷标准,关键反映在三个层面,买卖简单,短期内时效性,定型化交易方式。维护保养买卖安全性标准。
诚实信用原则标准,通称诚实守信标准。诚实守信标准规定一切销售市场参与者遵照诚信生意人和诚信员工的道德标准,在没有危害别人权益和社会公益的前提条件下,追求完美自身的权益。诚实信用原则为市场经济体制主题活动中的社会道德规则。市场经济体制标准下,每一个有工作工作能力的人,都理应根据销售市场互换获得权益和生活纪录片。用现有钱财项目投资牟取暴利;用自身的技术性、专业知识获得酬劳,用自身的体力活获得薪水。
❻ 商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商法有有以下的5个的基本原则:1、效益原则;2、公平交易原则。源于民法,又有所发展;3、主体法定原则。商主体的创设、维持及解散需严格遵守法定条件和程序;4、维护交易安全原则。强调诚实信用、公示主义、外观主义、行为独立、以及严格责任,并建立风险分散机制;5、创业自由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五条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公司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
❼ 民法与商法有什么区别
民法与商法源的区别如下:
总体来说,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
具体区别则表现在:
(1)调整的主体不同:
民法调整的主体是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国家);商法调整的是商事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2)调整的对象不同:
民法调整的对象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商法只调整流通领域。
(3)立法目的不同:
民法追求的是社会的公平公正;商法注重交易的安全(如票据法中票据的无因性就是为了保证交易的安全)。
(4)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同:
民法是国家的部门法,是基本法;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
(5)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
民法的制定和修改,往往是由全国人大来完成,常委会只有在不违反民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做部分修改;商法由常委会就可以制定和修改。
❽ 简述民商法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民商法是指民法与商法。
民法又包括财产法和人身法、企业法。
商法内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法。容
民法的基本原则有:
(一)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
(二)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
(三)自愿、公平、法人合法权益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商法的基本原则是;
(一)促进交易迅捷的原则。
(二) 强化商事组织的原则。
(三) 维护交易安全的原则。
(四) 维护交易公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