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快问快答
Ⅰ 刑法题目、尽快解答
1.王某、李某、张某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从主观上讲,三人事先有共同的犯意彼此间存在意思联络。从客观上讲,他们共同协作实施了盗窃行为彼此存在分工协作。故构成盗窃罪共犯。2.王某的盗窃行为被当场发现在当时为了抗拒抓捕而使用了暴力,在此因为存在使用暴力的情形故转化为抢劫罪。张某、李某构成盗窃罪,对于王某的转化情形超出了共同犯罪的犯意,故张某、李某不成立抢劫罪。
Ⅱ 刑法问题
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1、两者不一样。
2、直接审判民事案件,可以申请精神损害赔偿使你的权益得到更大的保障。
3、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的民事部分,解决起来会更快捷,不过不能最大保障权益。
以上为我的意见,仅供参考。
Ⅲ 刑法案例分析2009年
甲构成抢劫罪。甲在盗窃丙的保险柜过程中因罪行败露而实施杀害丙内的行为根据《刑法容》规定杀人行为属于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而对被害人使用暴力成立抢劫罪。 同时根据《刑法》规定甲的行为属于抢劫致人死亡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应适用升格的法定刑。
此题为12分,具体的标准分析我用短消息发给你。
Ⅳ 刑法知识
抢劫罪
〔释义〕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立即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条文〕
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第二百六十九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九条聚众“打砸枪”,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除判令退赔外,对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依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十七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相关法律、司法解释和规定〕
《铁路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在列车内,抢劫旅客财物,伤害旅客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刑事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1993.10.11法发〔1993〕28号)
如何认定和处理在列车内实施抢劫的犯罪行为?
《铁路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在列车内抢劫旅客财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一)在列车内抢劫旅客财物,是抢劫罪中一种严重的犯罪形式。具体认定时,应当根据刑法有关抢劫罪的规定,结合铁路运输的特殊性,综合考虑。凡在列车内,对旅客使用暴力、胁迫手段,如以语言威胁、暴露或者暗示携带有凶器或者依仗人多势众,对被害人施加精神庄力等,强拿旅客财物或者以“借钱借物”的名义,索取财物的,以及对旅客实行强买强卖,侵犯旅客财产权益的,均应以抢劫罪论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见“盗窃罪”法律依据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11.22法释(2000)35号)
为依法惩处抢劫犯罪活动,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的“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
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
第二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二)项规定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既包括在从事旅客运输的各种公共汽车,大、中型出租车,火车,船只,飞机等正在运营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上对旅客、司售、乘客人员实施的抢劫,也包括对运行途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加以拦截后,对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人员实施的抢劫。
第三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是指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证券和客户的资金等。
抢劫正在使用中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运钞车的,视为“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第四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四)项规定的“抢劫数额巨大”的认定标准,参照各地确定的盗窃罪数额巨大的认定标准执行。
第五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七)项规定的“持枪抢劫”,是指行为人使用枪支或者向被害人显示持有、佩带的枪支进行抢劫的行为。“枪支”的概念和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的规定。
第六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2005年6月8日 法发[200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印发,供参照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抢劫、抢夺是多发性的侵犯财产犯罪。1997年刑法修订后,为了更好地指导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抢劫解释》)和《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抢夺解释》)。但是,抢劫、抢夺犯罪案件的情况比较复杂,各地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为准确、统一适用法律,现对审理抢劫、抢夺犯罪案件中较为突出的几个法律适用问题,提出意见如下:
一、关于“入户抢劫”的认定
根据《抢劫解释》第一条规定,认定“入户抢劫”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户”的范围。“户”在这里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一般情况下,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工棚等不应认定为“户”,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果确实具有上述两个特征的,也可以认定为“户”。二是“入户”目的的非法性。进入他人住所须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抢劫行为虽然发生在户内,但行为人不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进入他人住所,而是在户内临时起意实施抢劫的,不属于“入户抢劫”。三是暴力或者暴力胁迫行为必须发生在户内。入户实施盗窃被发现,行为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如果暴力或者暴力胁迫行为发生在户内,可以认定为“入户抢劫”;如果发生在户外,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
二、关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认定
公共交通工具承载的旅客具有不特定多数人的特点。根据《抢劫解释》第二条规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主要是指在从事旅客运输的各种公共汽车、大、中型出租车、火车、船只、飞机等正在运营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上对旅客、司售、乘务人员实施的抢劫。在未运营中的大、中型公共交通工具上针对司售、乘务人员抢劫的,或者在小型出租车上抢劫的,不属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三、关于“多次抢劫”的认定
Ⅳ 关于刑法的几个问题
我就当是在考试,按考试的规格回答一下。
概念题:
1、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
答: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
2、侵占
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3、拘役管制
答:拘役——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管制——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予以执行的刑罚方法。
简答题:
1、未成年犯罪应当怎样
答:(1)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构成犯罪,但应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由政府收容教养(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这八大罪承担法律责任。(3)未满18周岁的人构成犯罪的:a、要从轻或减轻处罚。b、不适用死刑。
2、数罪并罚不超过多少年
答:(1)管制不超过3年(2)拘役不超过1年(3)有期徒刑不超过20年。
3、拘役管制多少年(简略的回答,你也可以这么记忆)
答:管制——323(即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3年)
拘役——161(即1个月以上半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1年)
4、防卫过当的主观罪 (此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提问要点不明。)
5、犯罪的外国人用什么刑罚
答:我国的八个刑种都可以适用,并且多出一条驱逐出境。
6、缓刑的使用条件
答:(1)对象必须是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根据其犯罪情节和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至再危害社会。(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7、财产犯罪的类型(12个)(这个不会,对不起了。)
8、只能由法院执行的刑罚手段
答:死刑立即执行、罚金、没收财产。
9、我国刑法中告诉才处理的罪名
答: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
10、国家机关人员犯哪些罪从重处罚
答:这个没研究过。。。对不起了。
11、刑法分则分为十大类的主要依据
答:依据的是犯罪的同类客体。
Ⅵ 刑法128条内容是什么
刑法128条规定的是非法持有\私藏枪支罪.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Ⅶ 请教一道刑法问题,怎么解答呢
不需要承担,两个都可以,乙的行为和甲的死亡都没关系,而且没有杀人的故意。
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3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8)刑法快问快答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贷款诈骗罪属于金融犯罪的一种。
所谓情节严重,是指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况。其中数额巨大,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是指贷款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其他严重情节,则是指下列情节之一者:
(1)为骗取贷款,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行贿,数额较大的;
(2)挥霍贷款,或者用贷款进行违法活动,致使贷款到期无法偿还的;
(3)隐匿贷款去向,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4)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5)假冒他人名义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Ⅸ 刑法题,很急
首先案件的定性没问题.1、法律中没有规定女性就可以从轻处罚(除怀孕等),只要年满18周岁,就是成年人,应该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你所说的大学生快毕业不能算做从轻情节。2、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此案中虽没有使用暴力,但是肯定用了胁迫的手段,所以够成绑架罪,起刑(最低)十年,没问题。3、不知者不罪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中国的法律不会体现这种精神。这种说法只会认为是逃避法律制裁的借口。比如明天我去杀了一个人,我说我不知道杀人会是犯罪行为,你认为法律会因此从轻处罚我吗?答案大家都知道。
Ⅹ 关于刑法
张某的行为依现有刑法,属紧急避险的行为。
所述紧急避险,是指当正当法益遭受损害或处于危险中时,采取的以损害第三者的正当法益为手段的行为。
我国法律规定: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在你所述事例中的张某,因客车后轮松动,刹车失灵,处于“随时可能掉入山沟”的危险事态中,在此种情况下符合紧急避险的条件,故张某采取事例中行为,属法定紧急避险范畴。
但是,法律同时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顾名思义,若该事例中张某客车上同时载有数名乘客,为保全多数人的生命安全,采取该紧急避险,则处于紧急避险的正当范围。张某不负刑事责任,而具体赔偿责任,则在划分具体事故责任主体后进行。
若张某有机会,或依法律规定可推定的张某有能力或应当采取其他的避险行为,诸如张某在与货车相撞的附近有其他明显的,有标识的失控车辆避险带,且张某有能力操控车辆驶入避险带,则张某采取的与货车相撞的行为属避险过当。
依我国法律规定: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即所损害的利益等于甚至大于所保全的利益。避险过当应当负法律责任,但在刑事上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结合事例看,张某若依上述条件有能力或应当采取其他的避险行为而未实行,依我国刑法规定: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张某避险过度,构成交通肇事罪,但依紧急避险的事态所迫采取,主观恶性较小,造成的客观损害若没有明显的超出避险所保全的法益,则一般免于刑事处罚。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