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绪论
1. 跪求:律师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任选,如下)需要两篇,各给100分
1.论法治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
2.论我国宪法监督机制的完善
3.论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
4.关于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考
5.论法与正义
6.论法律移植
7.论法的功能
8.论法律信仰
9.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10.论隐私及其立法保护
11.论依法治国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2.完善法律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13.论国家司法豁免权
14.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
15.论中国的领海制度
16.论契约自由原则
17.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18.论无权代理
19.论知识产权法律特征
20。关于完善我国监护制度的讨论
21.论无效合同的确认和处理
22.论合同的违约责任
23.论罪刑法定原则
24.论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
25.诉讼成本论
26.计算机犯罪的认定与处理
27.论虚假广告罪的构成
28.论非法传销与刑事犯罪
29.论我国毒品犯罪的立法完善
30.论我国关于环境犯罪的立法
31.论权利质押
32.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法律运用
33.论民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
34.论民法的基本原则
35.关于完善私有财产法律保护的思考
36.论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
37.加入WTO对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影响
38.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9.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思考
40.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41.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
42.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43.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
44.网络立法研究
45.网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46.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
47.论刑法中的单位犯罪及其处罚
48.论正当防卫
49.试论侵权著作权的犯罪
50.论刑法中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时的关系
51.论刑法的效力
52.论数罪并罚
53.论刑诉法“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
54.论对被害人诉讼地位的诉讼权利的保障
55.论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
56。论诉讼代理人在民事诉讼中的主体地位
57.论行政处罚中的“一事不再罚”原则
58。论公司的法律人格
59.论律师的诉讼地位
60.反垄断立法的几个问题
61.论律师在刑事辩护中的职责
62.论我国的物权体系
63.制定民法典若干问题浅论
64.我国反倾销制度评析
65.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
66.执行难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
67.论刑事科技手段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
68.论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的完善
69.论夫妻忠诚义务与我国婚姻法完善
70.司法体制改革与政治文明建设
71.关于新时期我国军事法体系建构的设想
72.中国军事法的历史演进
73.论我国军事法治的现代化
74.中国近代军事法文化的若干特征
75.我国军事法律文化现代化
76.中外军事法律文化比较
77.论军事法的价值构造
78.维护军事秩序与军人合法权益
79.论我国军事刑法体系的构造
80.我国军事法的本土资源探析
81.试论军队律师队伍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系构造
82.论新《立法法》对军事立法秩序的优化
83论军事检察机关的监督权
84.国防动员立法研究
85.论我国军事行政执法的特点
86.新时期完善军事司法制度的思考
87.论军事执法中武装冲突法的地位和作用
88.对台军事斗争中的国际法问题研究
89.现代战争与战争法若干问题的思考
90.论对台使用武力的法理依据
91.从国际法看台湾的主权归属
92.论战时军事刑事诉讼制度
93.论战时军事审判制度
94.国际惩治战争犯罪研究
95.提高依法治军水平的法理思考
96.关于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探讨
97.国防监查法律制度研究
98.论法制教育与依法治军
99.军事法人才培养与改革
100.论我国军事法制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5050)
2. 简述家庭暴力的含义及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诉讼离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找法网第一千零九十一条 【离婚损害赔偿】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
(二)与他人同居;
(三)实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3. 中国民法学的泰斗有哪些有哪些经典著作
中国民法学的泰斗有:
1、江平(1930—— ),最负盛名的民商法专家,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负责人,被誉为“中国民法三杰”之一。
江平教授1930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48年至1949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新闻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56年毕业;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民商法博士生导师。
2、梅仲协
梅仲协 (1900-1971) 字祖芳,浙江永嘉人。法国巴黎大学法学硕士,1933年后在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和中央政治学校担任民法讲席,曾任中央政治学校法律学系主任,抗战期间重庆东吴大学教授。
3、谢怀栻
谢怀栻,男,汉族。湖北省枣阳县(现为市)人。1919年8月15日生。1938年在重庆入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法律系,1942年毕业。次年参加高等文官考试司法官考试合格。
1944年后历任重庆、台北、上海各地法院推事。1948年任上海国立同济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课,讲授民法、民事诉讼法。
1979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工作,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担任过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于1988年退休。
4、佟柔
佟柔(1921年6月20日——1990年9月16日)男,满族,辽宁省北镇县人,中共党员。生前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民法专业博士生导师。
国内法学界,尤其民法学界,公认佟柔教授是新中国民法的开创者、民法理论的奠基人,是民法学的带头人,称赞他是中国民法的权威或“泰斗”。
日本有的法学家誉其为“中国民法之父”,美国有的法学家称他是“中国民法先生”。
5、史尚宽
史尚宽先生(1898—1970),字旦生,安徽桐城人,生于1898年农历元旦,性厚重而颖悟,十一岁能文章,十五岁留学日本,由京都第三高等学校而东京帝大法律系,获法学士学位。
史尚宽先生的“民法全书”对民国的立法时间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法学的研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民法学经典著作:
《民法要义》、《公司法概论》、《公司法教程》、《国际私法新论》、《中国票据法释义》、《法学绪论》、《中国司法大辞典》等。
4. 什么是罗马法上的人格
江平、米健两位教授合著的《罗马法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分为绪论、本论和附录三部分,对罗马法的基础知识作了系统的介绍。绪论部分是关于罗马法的一般概念和历史影响,讲述了罗马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分类、分期、渊源和编纂情况,和马法的衰落和复兴及其对后世法律的影响。本论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分“人法”、“物法”、“诉讼法”三编,主要是涉及罗马法的具体法律制度以及特色。附录部分则由“罗马法拉丁语汉译索引”、“《十二铜表法》以前的罗马法律”、“参考书目及文献”、“罗马法历史年表”四部分组成。
著者在绪论中首先提到了研究罗马法的意义,“基础的层面是对罗马法律的规范和制度作基本的了解,以求对其有一般的认识和评价,由此或可以取其适我者以用之,察其似我者以鉴之。但较高层面应是将罗马法律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理性产品来探讨,以求其何以能逾千载而尤荣,由此可以悟其精神以确立之,领其要旨以效行之。”在著者看来,罗马法律之所以能够为后世大为称道,起奥秘在于“人类的共同理性使得古罗马人在创制法律的活动中能够把握一种永恒的价值尺度”,即“它寓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价值标准”。因而,“研究罗马法的根本目的应是寻求认识的一般价值标准”。(绪论)
作为罗马奴隶社会法律的总和,罗马法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庞杂,其结构和体例没有完全一致的划分。就体例而言,本书采用盖尤斯《法学阶梯》和尤士丁尼《法学阶梯》中的模式,把罗马法分为人法、物法和诉讼法三部分。其中人法包括:人、婚姻、家庭、亲属、监护;物法包括物、物权、债、继承;诉讼法基本上和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法相同,只是在具体制度和实现形式方面存有历史性的差别。(第18页)由于无法在短时间和篇幅里对上述所有制度的历史状况和现代影响作深入分析,故选取罗马法上的“人格减等”制度作一叶之观。
一、“人”(persona)的概念
拉丁文“人”(persona)在罗马法上有双重涵义,广义系指自由人和奴隶,即生物学和自然法上的人(homo, human);狭义上则专指自由人,是罗马法上的权利主体。奴隶在法律上被视作“物”(res),不在自然人之列。现代法律上的“人”,除指一切自然人外,还包括法人。罗马法虽在内容上涉及法人,但尚无明确的概念。罗马法中的“persona”除了指自由人外,后从艺人所扮演的角色中演变为法律上的身份。(第56页)总之,罗马法上的“persona”有两重含义,一为自由民,二为人的身份。
二、人格的概念和内容
现代法中的权利能力实际上发源于罗马法中的人格,至少可以追溯到人格。这是因为,依据罗马法,一个自然人作为权利主体,必须具备“人格”(caput)。“caput”在拉丁语中,原意为头颅,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引申为法律上享有权利的关键所在。由于罗马社会中等级阶层的划分严格,所以依据自由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罗马法上的人格大体有三种内容:自由权(status libertatis)、市民权(status civitatis)和家庭权(status familias)。完全人格为前述三种权利同时具备,只有其中一项或两种身份权的人为不具充分人格的人,三种权利均不享有者,则无人格可言,就不是民事权利主体。三种权利中,以自由权最为重要,一般包括市民权和家族权;市民权次之,无市民权者未必没有自由权,但必定无家族权;无家族权则未必无自由权和市民权,一般不影响其作为民事权利的主体。(第58页)
虽然人格与现代民法上的权利能力十分接近,但由于产生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条件不同,二者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第一,现代民法中的权利能力不能转移,而罗马法中的人格的部分权利则可以转移,如父亲死后,家族权可以转移至其子;第二,现代民法上主体的权利能力止于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而罗马法中除此外,还有民事死亡制度。差异的原因在于现代民法中的权利能力完全以人本身为核心,而“罗马法将人格完全视为一种产生于身份并反过来体现身份、延续身份的制度”。(同上页)
三、人格减等制度
完整人格中的“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三项权利中只要有一项权利发生变化,即所谓“人格减等”(capitis deminutio)。根据变化的情况不同,相应有“人格大减等”、“人格中减等”、“人格小减等”三种。人格大减等为丧失全部权利,即人格丧失,基于三种原因:a、受到重刑的判处;b、因无力清偿债务而沦为奴隶;c、在战争中为敌方俘获。人格大减等类似于后世《法国民法典》中的民事死亡制度。人格中减等为丧失市民权,同时失去家族权,但仍保留自由权。导致人格中减等的情况有:a、因被判刑而成为拉丁人;b、加入外国国籍;c、被驱逐出境或流放边地。人格小减等,即丧失家族权,但并不因此影响自由权和市民权,实际上只是家族成员在家族中原有地位的变更,而不一定是人格的减等。其原因有:a、自权人(处于他人权利之上的人)为他人收养;b、女子因出嫁成为夫家族中的成员;c他权人(处于他人权利之下的人)因解放而成为自权人。其中第三种情况实际是人格升等,但罗马法仍称其为“人格减等”。(第60页)
四、人格的限制
人格限制即“名誉减损”(exist mationis minutio),也称“令名减少”、“资格减少”。“名誉”(existmatio)也作“声誉”。指未受任何指摘而为常人所有的名声或声誉。类似于剥夺权利,包括公权和私权。名誉减损的可能后果包括:(1)丧失名誉权及选举权;(2)限制结婚权;(3)禁止代替他人为诉讼行为;(4)禁止作监护人;(5)不得作为证人出庭,其证言无证据效力;(6)不得作为遗嘱继承人取得遗产。可见,名誉减损可能导致丧失的权利,既包括政治权利,又包括某些身份和财产权利。
导致名誉减损的情况有:a、无信用(intestabilis)。凡作伪证者、为证人但拒绝作证者,曾书面侮辱他人者,均得依法被宣告为“无信用”。这类人的权利能力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不能作证和不能举他人为证人。b、不名誉(infamia),又称“破廉耻”。分为直接不名誉和间接不名誉两种。前者如由于犯罪或从事某种职业无须法院判决直接可构成;后者则须由法院判决构成,如监护人不尽监护职责、受寄人偷用寄托财物等。c、秽名(turpitudo)又称“污辱”,凡因有卑劣行为,在社会上为人轻蔑并为舆论所排斥者,即属“秽名”,又称“事实不名誉”,其后果可以为:不得作为证人、监护人;不得与元老院等级通婚;不得享受不利于其他亲属的遗嘱利益。(第62页)
五、评析
以上可见,罗马法中的人格制度是相当全面的。在当时的奴隶制时期,人格既可以获得也可能会发生变更、受到限制或者丧失,并详尽地列举了引起人格发生上述变化的各种事由。更为可贵的是,以上事由和取得、变更、限制或丧失的权利之间存有符合当时“人类共同理性”的种种联系,罗马法上的人格制度的先进性可见一斑。但正如著者所言,“就整个罗马法来讲,人法是在后世最受冷落的部分”(第62页)。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人类发展历程中由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轨迹冲击着古代身份制度;其二、人法总是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因而难以受到外来法律的影响。
就第一个方面来说,一个处处体现身份和等级差别的法律制度,无论在当时是如何完美和超越历史时空,因与后世社会自由、平等的理念格格不入而只能作为历史长河里的璀璨花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但是,人格、人格减等和人格限制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并非完全没有为后世所借鉴,也不是对现代法律的完善无启发意义。例如,罗马法上的人格和现代民法中的权利能力,人格减等与民事死亡、人格限制与剥夺公权等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在有些方面,我们现有的制度还远不如罗马人的头脑创造出来的成果。反观我国现在民法中的权利能力制度,除了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只要是正常成年人,其权利能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正人君子和卑劣小人之间具有同等的权利能力是否意味着真正的平等,似乎从来不曾有人提出过质疑。实际上,有的国家的法律还保留禁治产人制度,足以表明基于某些原因限制成年正常人的部分权利能力的合理性。适当地限制滥用权利者继续权利滥用,以保护他人利益或者社会公益,罗马人在这方面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并且,与罗马法中的人格减等和人格限制相比,我国现有刑法中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制度过于僵化。我国刑法对被剥夺的政治权利的内容作了明确的列举性规定,一旦政治权利被剥夺,所列举的全部权利即不能行使,罪行的轻重只是在被剥夺的期限上有所体现,在被剥夺的权利内容上则对所有的罪犯一视同仁。这意味着一个杀人犯和一个危害国家安全的罪犯要被同样剥夺政治权利,尽管前者从不关注、也从不参入任何政治活动。这样导致的不利后果十分明显:首先,触犯不同的罪名却要被判处同样内容的刑罚,显然是异罪同罚,不符合罪刑相当原则;其次,限制了剥夺权利的适用范围,因为被剥夺的所有权利都是立法者十分看重的权利,当然就只能适用于一些相当严重的罪行;第三,剥夺政治权利可能对有些罪犯不能起到惩戒作用,因为对一名罪行严重的强奸犯或者盗窃犯而言,对政治权利可能向来漠不关心,而把是否能出庭作证或继承遗产看作对其生死攸关。罗马法中的人格减等和人格限制制度中针对不同的法定事由变更或限制相应的权利内容,显得更为公平、合理。
另外,罗马法中人格限制制度中折射出来的强制证人出庭作证规则,与我国在这方面的致命缺陷造成长期以来的证人出庭作证难相比,处于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时代的我们不能不为之汗颜。在现代社会中,适应我们所处时代的“一般价值标准”究竟是什么?以史为鉴,方可明得失,这点我们不能忽视。
5. 2021考研政治大纲思法部分变化会大吗
2019年大纲变动内容较多,但是核心考点并没有过多变化。具体而言整体章节由过去的八章压缩为六章。其中思想版块章节顺序进行了调整,过去是先讲理想信念,再讲中国精神,最后讲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是先讲人生观价值观,再讲理想信念,最后讲中国精神。增加了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部分内容是过去教材绪论和结束语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融合和增删,学习起来难度偏易。道德板块。把过去的道德总论和道德分论两个章节的内容放到了一个章节里面,内容较为精简,但是条目并没有减少。法律版块。把过去的三章那内容放到了一个章节里面,内容更为精简,一些条目也进行了删减,进一步去专业化,难度有所下降。
2020年的考研大纲解析,思法部分变化较多,但总体对复习的影响不大,这些变动基本来自大学本科教材,比如对人生矛盾的基本描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
结合2019、2020年考研大纲的变动可以发现,思法部分虽然有较多的变动,但是对总体复习的影响不大。再加之思法在历年命题中难度不高,大家不必过于担心,按部就班复习即可。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第一,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预计2021年大纲解析中关于民法的相关表述会有调整。
第二,疫情是2020年上半年最大的热点,在7月份的高考中多学科都涉及到了疫情,思法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考察疫情。如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志愿服务精神等等。
6. 家庭暴力的法律对策
家庭暴力法律最新规定:
1、根据《婚姻法》第43条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受害人要求依法处理的,公安机关才能受理,受害人未向公安机关要求处理的,公安机关不予处置。
2、《婚姻法》第43条第3款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爱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3、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2条的规定:“有下列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之一,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一)欧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
(二)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
(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四)虐待家庭成员,受虐待人要求处理的;
(五)写恐吓信或者用其他方法威胁他人安全或者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胁迫或者诱骗不满十八岁的人表演恐怖、残忍节目,摧残身心健康的;
(七)隐匿、毁弃或者私自开拆他人邮件、电报的。
7. 民法总论的民法总论(王全弟)
作者:王全弟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页数:480
ISBN:7309041615 出版日期:2004年08月
定价:¥22.00 书名:民法总论
图书编号:1016596
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
定价:36.0
ISBN:780190344
作者:孙宪忠
出版日期:2004-11-01
版次:1
开本:16开 人研究范围涉及到民商法方法论、总论、物权和债权等方面,但是重点在于民法总论、物权法、不动产法等领域。本人的学术思想基本上形成体系,在我国民商法学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学术思想及重大观点有:
1、在民商法方法论方面,提出“抛弃批判、立足建设”的观点,认为应从过去的对民商法学的现有国内外科研成果的否定性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不要总想着批判他人,而应该认真地从建设我国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法律体系的角度构造自己的民商法。现行法学包括了过多的“以阶级划线”批判他人的内容,而对我们自己建设所需要的东西却不甚了了。立足建设,需要吸收传统民商法包括西方的和我国自己历史上的符合法理的制度,也需要按照国情和时代进行积极的创造。
2、最早提出所有制的法律实现方式问题,提出对公有制的所有权形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进行改造。本人认为,作为经济基础的公有制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法财产权利制度并不一致,他们之间有一个决定和被实现的关系。所有制并不能照相式地反映为民法上的所有权制度。公有制并不一定要反映为国家所有权,国家掌握股权、企业法人享有所有权,也是公有制的反映形式。本人比较早地探讨了世界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以及该体制下民法、商法的基本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最早探讨了财团法人的财产权利的独特性,并提出按照财团法人所有权形式规范我国法人财产权利的见解。
3、在民法学总论方面,对法律行为制度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本人比较早地将德国民法中的法律行为制度介绍到国内,并深刻地研究了法律行为制度的源流及其本质,指出法律行为制度中的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构成的基本差异;尤其是本人对物权行为理论的确切含义进行的正本清源性质的研究,纠正了理论界原有的错误认识,扭转了这一理论在我国民法学界长期遭到否定的局面,使其在我国大陆法学界基本上已被判处死刑的情况下重新复活。由于该理论对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易安全提供了切实的法理基础,所以,这一理论在我国大陆的复活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本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些已经被立法和司法解释接受,而且本人的学术主张获得了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法学界的承认。
4、在民法物权研究领域,提出了系统的立法观念和体系。在物权法总则方面,本人通过对当代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不动产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制度和中国实践情况的研究,建构了中国物权法基本体系、法理、物权类型及相关制度,创建性地指出物权法具有静态动态支配关系调整、物权变动调整、第三人保护这三个基本范畴。本人认为:物权法应具有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绝对原则、物权公示原则、物权特定原则和物权抽象原则,物权法兼有静态和动态保护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交易安全的功能;当物权变动时,应当区分作为原因的债法行为和作为结果的物权行为的要件、时间及其效力,物权变动应依其自身要件产生相应的效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本人提出的应以物权行为理论作为我国物权法的基本理论构成、物权行为制度较善意取得制度更有利于客观公正地保护第三人,指出应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完善的登记制度的诸多见解,已为我国物权司法所采纳,并且成为我国物权法学者建议稿的理论基础。
本人最早将世界上公认最发达的德国民法物权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基本制度引进国内,对我国物权法立法提供了系统的参考资料。在物权法分则部分,本人早在90年代初首次在我国从民法物权法角度对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进行系统研究,多项成果被后来的立法采纳。此外,本人根据物权法的法理对物权法具体制度的建设提出了系统的设想。比如,本人提出,物权法对“国有所有权”制度应采中央地方分级所有理论、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应采法人理论重新建构、并且对财团法人所有权、企业法人所有权、建筑物所有权等制度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这些理论,对拓展了物权法研究领域及研究思路,实事求是地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物权法体系作出了努力,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5、在不动产法研究方面,提出的多项成果为学术界承认,并且被立法采纳。比如,本人根据物权法的基本原理,系统地研究了不动产登记问题,指出不动产登记具有物权公示效力、物权变动的根据效力、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善意保护效力和警示效力;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上的“五个统一原则”,即统一登记法律依据、统一登记机关、统一登记效力、统一登记程序、统一权属证书的理论。该理论已经成为我国物权法立法、土地立法和不动产登记法立法的指导思想。 绪论为什么要学习民法
一民法是一部什么法
二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兼谈怎样学习民法
(一)观念更新
(二)法律规则与技术
(三)理论与实践
(四)独立思考
第一章民法的理念
第一节民法的意义
一民法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
(二)民法的基本分类
二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一)我国法学界的通说
(二)市场经济国家立法对于民法地位的认识
复习题
案例分析l
(一)工商局参与联营开发房地产案l
(二)省委大院土地招商开发案
(三)手机双向收费问题
(四)中国“足协”归什么法管
第二节民法简史
一罗马法、“三R运动”、启蒙运动和民法典的
编纂热潮
二拉丁法系、法国民法典
三德意志法系、德国民法典
四近现代民法的三大原则
(一)私权神圣原则(以及所有权的社会义务原则)
(二)意思自治原则(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
(三)自己责任原则(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
五我国近现代以来民法的发展简况
六前苏联法学对我国民法发展的主要消极影响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中国宪法司法第一案
阅读书目
第二章民法的结构、渊源、原则以及适用
第一节民法的基本结构
一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民法结构
(一)英美法系的民法结构
(二)大陆法系民法体系
二中国民法典的结构分析
(一)传统中国民法的结构
(二)中国即将制定的民法典结构分析
复习题
学术争鸣
第二节民法的渊源及原则
一民法的渊源
(一)《民法通则》
(二)民事单行法
(三)民事法规
(四)司法解释
(五)习惯
(六)判例
(七)法理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含义及其功能
(二)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复习题l
案例分析
(一)中国公序良俗第一案
(二)以公序良俗为由强拆私房案
(三)公公与儿媳结婚案
第三节民法的效力与适用
一民法的效力
(一)规范效力的含义
(二)民法的时间效力
(三)民法的空间效力
(四)民法的对人效力
二民法的适用
(一)民法作为裁判规范的适用:一般规则
(二)民法适用的一般规则
(三)民法适用与民法解释
复习题
案例分析
《毛主席去安源》所有权归属案
第四节民法总则的一般知识
一民法总则的地位和作用
(一)概念以及意义
(二)民法总则的起源以及发展
二民法总则的主要内容与逻辑结构
(一)主要内容
(二)民法总则的逻辑结构
复习题
问题与思考
(一)方法问题:如何“找法”
(二)中国民法典之争
阅读书目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权利体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意义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界定
(一)从卢梭的“枷锁”谈起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界定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意义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立法及理论价值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司法指导意义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征税“侵权”案
(二)顺义生猪场运输猪死亡案
(三)民事法律关系复杂的果园承包案
第二节民事权利的体系
一导言
二民事权利的本质
三民事权利的分类
(一)财产权和非财产权
(二)对人权与对世权
(三)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四为权利而斗争:现代公民与法律的关系
(一)耶林的演讲
(二)捍卫权利与公民和法律的关系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交通局悬赏举报违章司机案
(二)丹宁勋爵判决的电缆案
第三节民事权利的变动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与民事权利的变动
二民事权利的取得、变更和丧失
(一)民事权利的发生或取得
(二)民事权利的变更
(三)民事权利的丧失
三民事权利变动之原因:法律事实
(一)法学中的“构成”理论与法律事实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类型
复习题
案例分析
错综复杂的钟青买电脑案
第四节民事权利的保护和行使
一民事权利的保护
(一)公力救济
(二)私力救济
二民事权利的行使
(一)民事权利行使的行使方法
(二)民事权利的行使人及行使能力
(三)民事权利行使的法律约束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科尔伯格“道德困境”
(二)北大学生穿越施工工地被“罚款”案
(三)胡汉三吃饭不给钱案
问题与思考
阅读书目
第四章民事主体
第一节民事主体的确定
一确定民事主体的标准
二民事权利能力
(一)民事权利能力的界定
(二)民事权利能力制度的适用原则
(三)民事权利能力与“客观的权利”
三民事行为能力
(一)民事行为能力的界定
(二)民事行为能力的要素
复习题
案例分析
美国的孩子M案
第二节自然人(一)
一“自然人”的法律语义
(一)自然人与公民
(二)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与伦理意义上的人
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二)自然人的出生与死亡
三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一)民事行为能力的判断标准
(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四)无民事行为能力
(五)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制度
(六)未成年人可以独立从事的法律行为
三自然人的监护制度
(一)监护的意义
(二)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三)精神病人的监护人
(四)监护人的职责
(五)担任监护人的争议及监护人的变更
(六)监护的终止
四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一)民法中的拟制
(二)宣告失踪
(三)宣告死亡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未成年人徐文颖绘画得奖案
(二)农民杨封打工失踪案
第三节自然人(二)
一自然人的人格权与民法模式
(一)自然人人格权的界定
(二)人格权与民法模式
二自然人的一般人格权
(一)一般人格权的界定
(二)一般人格权的内容
(三)一般人格权的功能及其与宪法的关系
三自然人的具体人格权
(一)序言
(二)生命健康权
(三)姓名权
(四)肖像权
(五)名誉权
(六)隐私权
(七)自由
四自然人的住所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侵害悼念母亲的权利案
(二)装修者在他人婚房自杀案
(三)《马桥词典》案
第四节法人(一)l
一法人:拟制与现实
(一)法人的形成及其性质
(二)法人制度的功能
(三)法人的有限责任
二法人的基本类型
(一)理论分类
(二)中国民法的分类
三法人的民事能力
(一)序言
(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三)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四)民事责任能力
四法人的成立
(一)法人的成立与设立
(二)法人的成立条件
(三)法人设立的原则
(四)法人组织的判断
五法人的住所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王明和李达投资案
(二)凋谢的玫瑰花案件
第五节法人(二)
一法人的机关
(一)法人机关设立的必要性
(二)法人机关的构成
(三)法人机关的典型:公司的治理结构
二法人的变更与消灭
(一)法人的变更
(二)法人的消灭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原因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类型及其构成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法律效力
四无权利能力社团
(一)无权利能力社团的界定
(二)无权利能力社团的法律适用
复习题
案例分析
实达公司与四合公司债务承担案
问题与思考
阅读书目l
第五章物
第一节什么是民法上的物
一物的基本含义
二物的范围限定
(一)私法上的物和公法上的物
(二)无体物
(三)物的被控制性
(四)人体
(五)物的流通能力
三物的整体与部分
(一)必要组成部分
(二)临时性组成部分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医生移植死者器官案
(二)月球土地以及太空空间出卖合同案
(三)政府出租渔港
(四)汽车出卖保留轮胎和阅读灯案
第二节物的分类
一动产与不动产
(一)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意义
(二)不动产
(三)动产
二主物与从物
(一)概念
(二)从物的认定
(三)处理原则
三原物与孳息
(一)概念及意义
(二)孳息的归属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填埋砂石归属争议案
(二)卖自行车保留车锁案
第三节财产、企业、动物
一财产和物的区分
二企业作为财产权利客体
三动物
(一)动物是不是物
(二)对动物的民法保护
复习题
案例分析l
(一)企业转让后原企业名称使用权争议案
(二)“非典”防治与果子狸灭杀案
问题与思考
阅读书目
第六章法律行为
第一节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
一法律行为的用语及其形成
(一)法律行为的用语
(二)“法律行为”术语的出现
(三)《民法通则》中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判断
(一)法律行为的特征
(二)法律行为的判断标准
三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
(一)法律行为与国家配置资源
(二)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
复习题l
案例分析
叔叔为奖励赠与侄儿案
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类型
一单方法律行为和双方法律行为
二单务法律行为和双务法律行为
三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四诺成性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法律行为
五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
六负担法律行为和处分法律行为
复习题
案例分析
法律行为的个数
第三节法律行为的核心——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用语及其形成
二意思表示的构成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
(一)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二)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三)特殊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
四意思表示的解释
(一)意思表示何以要解释
(二)意思表示的解释方法
(三)意思表示解释中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希腊两难推理诉讼的解释
(二)罗马法学家留下的疑难案件
(三)毛泽东诞辰名贵手表案件
第四节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一)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条件
(二)法律行为的特殊成立要件
二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l
三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的区别
四法律行为效力的限制——附条件和附期限的
法律行为
(一)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中学生欺诈成年入案
(二)哪些行为不违反公序良俗
(三)舅舅附条件赠与反悔案
第五节瑕疵意思表示
一瑕疵意思表示的界定
二意思表示不真实
(一)真意保留
(二)虚伪表示
(三)隐藏行为
(四)戏谑意思表示
(五)错误
三意思表示不自由
(一)欺诈
(二)胁迫
(三)乘人之危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价目表打印错误案
(二)赠与还是买卖
第六节瑕疵法律行为的效力
一瑕疵法律行为的三种法律效力
二法律行为无效l
(一)无效法律行为的类型
(二)无效法律行为的法律效力
(三)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
三可撤销的法律行为
(一)可撤销法律行为的类型
(二)可撤销法律行为的效力
四效力未定的法律行为
(一)效力未定法律行为的类型
(二)效力未定法律行为的法律效力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老烟民买假烟案
(二)配眼镜受伤案
问题与思考
阅读书目
第七章代理
第一节代理概论
一代理的基本意义
(一)什么是代理
(二)代理的属性
(三)代理在民法中的位置
二代理的构成要件
(一)有效的代理行为
(二)公开的代理关系
(三)正当的代理权
三代理的法律后果
四代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代理与委托
(二)代理与行纪
(三)代理与居问
(四)代理与代表
(五)代理与传达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妹妹与姐姐的恋人申请结婚登记案
(二)弟弟代替哥哥申请婚姻登记案
第二节代理权
一代理权的取得
(一)如何取得代理权
(二)意定代理权的取得
二代理权的行使
(一)代理权行使的规则
(二)代理权的滥用
三代理权的消灭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张无忌代理岳不群出卖房屋案
(二)父亲代理儿子接受赠与并出售房屋案
(三)李鬼购买假酒案
第三节代理的分类
一委托代理、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
二积极代理与消极代理
三单独代理与共同代理
四显名代理与隐名代理
五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
六有权代理与无权代理
七主代理与复代理
复习题
案例分析
水晶项链案
第四节无权代理
一无权代理的基本意义
二狭义无权代理的构成要件
三狭义无权代理的法律效果
(一)被代理人与第三人的法律关系
(二)被代理人与无代理权人的法律关系
(三)无代理权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韦小宝卖画案
(二)周伯通办好事案
第五节表见代理
一表见代理的基本意义
二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
复习题
案例分析
身份证遗失案
问题与思考
阅读书目
第八章时间
第一节期日与期间
一民法中的时间
二期日
三期间
(一)期问的基本意义
(二)除斥期间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房产商交付房屋案
(二)无名被迫卖剑案
第二节时效
一时效的基本意义
二诉讼时效
(一)诉讼时效的意义
(二)诉讼时效的客体
(三)诉讼时效的分类
(四)诉讼时效的计算
(五)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六)诉讼时效的法律效力
(七)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
复习题
案例分析
(一)董北占有崔华房屋案
(二)河马咬死女生案
问题与思考
阅读书目
复习题解答提示
术语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