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险刑法
⑴ 风险刑法的基本立场 一书怎么样
不错呀
⑵ 什么是危险犯罪危险犯罪有未遂吗
危险犯有未遂。危险犯指的是以对侵犯客体产生损害危险即告成立的犯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为行为是否发生了行为人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这一标准适用危险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⑶ 什么是刑法学中的危险接受理论
(一)危险接受理论的存在价值。对于大多数案件来说,法官都能够找到明确的依据得出明确得判决结论。但现实中,一小部分疑难案件却成为法官的主要困扰。在这个时候,对于案件的判断必须借助于更上位的依据,这必然涉及到法官的价值选择问题。法官进行价值选择,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表现。自由裁量,它是法律自身局限性的产物,同时它的存在也可能影响到法律的公正性。要将自由裁量变成合理的自由裁量,就需要一系列关于价值选择的方法论作为指导,来避免法官主观故意或是客观能力不足所导致的不公问题。审判工作作为一样非常具有技术性与理论性的专业工作,就要求法官掌握一套系统的法律分析方法,更好地贯彻法的理念。危险接受理论是基于解决伤害类刑民结合案件的特殊性问题以及对二元行为无价值理论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的探索两个目的而产生的一种新理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服务于法官对这类案件的判断。
(二)危险接受理论的创新点。危险接受理论是立足于伤害类刑民结合的复合性案件。其理论体系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与传统的犯罪构成要件相吻合的主体构架,另一部分是基于民事法律关系所产生的“附件”,也就是该理论的创新部分。危险接受理论的创新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在传统犯罪构成要件体系中将民事合意内容嵌入,作为主干之上的分支结构,丰富了传统理论形式。第二是在对犯罪成立条件的视角上,从传统的单一视角――行为人角度扩展到了双重视角――行为人与受害人两个角度。下文在论述危险接受理论的具体应用时会对两个创新内容的体现作进一步的说明。
(三)危险接受理论的具体内容。危险接受理论立足于对伤害类刑民结合案件的处理,根据危险行为的直接主体将所遇到的情况分为两大类:(1)自己危险化的行为(2)基于同意的他者危险化的行为⑧。所谓自己危险化的行为,简要的说即是被害人实施危害自己的行为,而行为人同时参与其中的一类行为。比如,有A,B二人同为吸毒者,某日A向B借毒品注射器,后A因过量注射而死亡。所谓基于同意的他者危险化行为,即是指行为人基于某种危险存在而提出,经被害人同意后实施,并造成被害人损害的一类行为。比如,甲乙二人汽车外出,乙坐于甲车的后座上。二人行至一山坡上时,甲提议从山坡上冲下,乙同意,后乙在下坡过程中跌落座位,造成重伤。
从刚才关于两类行为的描述以及笔者所引用的案例来看,相信大家都会发现“危险接受理论”与“被害人承诺理论”的相似之处。的确,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点,即便是在其发源的德,日等国,关于两者的区别仍然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阐述危险接受理论并方便读者的理解,笔者在下文中将从讨论这两个理论的区别开始,逐渐扩展到整个体系。
关于两个理论的区别,国外现有理论认为主要是两点。第一点:危险接受理论适用于过失犯罪的情形而被害人承诺理论适用于故意犯罪的情形(如医生在病人的要求下对其实施安乐死)。第二点则是两种情形下行为人的免责事由的区别。关于这一点理论界是存在争议的。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在被害人承诺了接受危险结果时,行为人的行为的可罚性才能够予以消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此种情况了,只要被害人有接受危险性的表示,行为人即可免于承担刑事责任。笔者认为,这两种分歧意见看似平常,实则其背后牵涉到了更为上位的价值选择问题,此处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危险接受理论的关键所在。在前面笔者已经对这一工作做好了铺垫,以下将以二元行为无价值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危险接受理论的适用问题。
⑷ 如何防范生活中的刑法风险
首先要了解刑事法律的特殊性,其次要有遵纪守法的意识,如果有判断不清的法律风险应及时向律师咨询求助。
⑸ 什么叫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我国1997年修改后《刑法》第114条、第115条规定的一个具体罪名,该罪名是一种社会危害性严重的犯罪。
《刑法》第114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115条第1款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2款明确规定了五个故意犯罪的罪名: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5)什么是风险刑法扩展阅读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罪与非罪界限应当重点把握以下两方面:
1、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能否达到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程度,这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成立与否的关键,也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成立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侵害的对象或者危害后果是否具有不特定性;二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是否能够给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造成严重侵害的威胁状态。
“严重侵害的威胁状态”对于人身权来讲是指足以造成重伤、死亡的威胁状态;对于财产权来讲通常是指足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10万元以上的威胁状态。当这二方面都具备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才具有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可能性、危险性或者紧迫性,本罪就成立。
⑹ 涉嫌危害公共安全,什么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个概括性罪名,是故意以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主观表现为故意。与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同的是,该罪属于行为犯,无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只要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都能构成该罪。
因此,刑法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刑法条文】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二】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⑺ 大学生可能面临的民法及刑法风险,怎么预防
1、刑法方面:就是不要做违法犯罪的事。别人打架,不要出于哥们义所而跟随,别人商量时回也不要参与,最好明答确表示不参与。
2、民法方面:注意个人财务问题,不熟的人不要借钱,熟人借钱的,就要有收不回来钱的心理准备。恋爱问题,财物要分清楚,不要赠送或接受价格太大的礼物。身份证等要保管好,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还有就是不要轻信别人,而在合同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