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司法局
A. 想知道: 荆州市 沙市的江北监狱 在哪
湖北省江北监狱在荆州江陵县,距离市区半小时车程。
中文名
湖北省江北监狱
外文名
Hubei Jiangbei prison
地址
荆州市东南郊
类别
一所大型的综合性农业监狱
快速
导航
工作方针
所获荣誉
地理位置
湖北省江北监狱地处荆州市东南郊,离市区17公里,是一所大型的综合性农业监狱。
工作方针
一年来,江北监狱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推进监狱规范运行为主线,以确保监管安全稳定为前提, 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和民警职工生活水平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民警队伍建设,全面深化监狱体制改革,监狱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
所获荣誉
2006年度,江北监狱被表彰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省级文明单位,被司法部表彰为 “全国岗位练兵先进集体”,先后获得执法管理先进集体、警容风纪先进集体等一系列省局级以上表彰,33个 单位被授予省厅局及以上先进集体,5个单位和16名个人 获得记功奖励,3人获得省、部级表彰,53人次获得省厅 局表彰。参加省局组织的竞赛活动均取优异成绩,蝉联 全省监狱系统第二届特警比武团体冠军。 一一监管安全持续稳定。实现无罪犯脱逃、无罪犯非 正常死亡、无狱内重大案件、无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及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 一一教育改造质量不断提高。
B. 急求关于风云人物的一些事情....
拿破伦的生平
拿破仑 · 波拿巴,法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1769年出生于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 1779年,在法国布里埃纳军校学习军事。1784年,升入巴黎军官学校,毕业后被任命为瓦朗斯炮兵团少尉军官,时年仅16岁。 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同情革命,一时成为雅各宾派的拥护者。他三次回到故乡科西嘉岛,积极开展争取科西嘉岛自治和自由的活动。由于受到当地亲英反法的保利集团的排挤,被迫举家迁至法国本土。 1793年7月,拿破仑带兵一举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深受雅各宾派奥古斯都.罗伯斯庇尔的赏识,1794年1月14日,被任命为少将、炮兵旅长。热月政变发生后,雅各宾派共有103人遇害,拿破仑亦受牵连,于8月5日被捕。后经审讯,无罪释放,但被免去少将、炮兵旅长职衔。拿破仑一时困居巴黎。 1795年10月4日,巴黎发生保王党人的武装叛乱。督政官巴拉斯请来拿破仑帮助平息叛乱。拿破仑用大炮一举击垮了叛乱者,挽救了危局。督政府晋升拿破仑为陆军中将、巴黎卫戍司令。一夜之间,穷困潦倒的拿破仑成为军界和政界无人不晓得大人物。 1796年3月2日,年仅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军司令官,从此开始了独立作战的生涯。3月9日,拿破仑与巴黎著名的交际花约瑟芬.博阿尔内匆匆举行了婚礼。两天后,他告别新婚妻子,赶赴意大利军团上任。他统率数万大军直驱意大利,与处于优势的第一次反法同盟军奥军和撒丁军连续作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胜利。从意大利凯旋巴黎时,他暗下决心,要做一统天下的社稷首领。 崛起的拿破仑使督政府感到了威胁,督政官员们决定把他调到远离巴黎的地方去。 1798年4月12日,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埃及军(东方军)司令官。5月18日,拿破仑挥师东下,远征埃及。他希望借助新的胜利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1799年8月22日,拿破仑看到国内局势急转直下,人民怨声载道,认为时机已到,立即率亲信离开埃及,返回巴黎。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成功,成为第一执政。 1800年6月14日,拿破仑在马伦哥大败奥地利军,迫使第二次反法同盟解体。拿破仑利用欧洲大陆短暂的和平,励精图治,发展国力,一时间法国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1802年5月,经全民投票通过,拿破仑成为“终身执政”,集行政、司法、立法大权于一身,向帝制过渡铺平了道路。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黄袍加身,宣告自己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称号为“拿破仑一世”。 1805年8月9日,奥、英、俄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率军东进应战,取得了乌尔姆、奥斯特里茨等大战的胜利,俄皇、奥帝狼狈而逃。拿破仑乘胜在南德、中德、西德各诸侯国组成“莱茵同盟”,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1806年秋,英、俄、普等国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日,普鲁士率先对法宣战。14日一天当中,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打了两个漂亮仗,普军几乎全军覆没。10月27日,法军进占柏林,海涅曾夸张的说:“拿破仑一口气,吹去了普鲁士。”接着,法国东击俄军。 1807年6月14日,拿破仑在弗里德兰大败俄军,俄皇被迫求和。 为了窒息英伦三岛,严格实行“大陆封锁”政策,1807年10月,拿破仑发动了征服伊比利亚半岛战争。法军入侵激起岛上人民的强烈反抗,法军很快陷进了民众战争的泥潭难以自拔。拿破仑不得不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 1809年初,因对付普、奥等国的第五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不等西班牙战事结束,就匆匆率兵一部回国,东征奥地利。拿破仑凭着他那钢铁般的意志,转败为胜,迫使奥地利再一次割地求和。 1810年3月,娶奥国公主玛丽亚.路易莎为妻。拿破仑帝国达到极盛时期。 可是,这个欧洲枭雄最得意的时刻也是其霸业发生决定性逆转的时刻。 1812年,拿破仑集兵50万远征俄罗斯。他长驱直入,直捣莫斯科城。然而,俄国的严寒气候和当地军民的抗法斗争终于使法军大败而归。 1813年,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拿破仑率军40万余联军作战,不料在莱比锡战役中一败涂地,各附庸国及诸小邦乘机起来摆脱法国控制,拿破仑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1814年,联军向法国本土进军。3月30日,巴黎沦陷。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放逐到意大利的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 然而,这个失败者再次创造了历史上罕见的奇迹,他从戒备森严的厄尔巴岛上逃了出来。 1815年3月20日,他不费一枪一弹进占了巴黎,重新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历史上所称的“百日王朝”。 欧洲各君主国重新又调集重兵,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军。 1815年6月,法军在滑铁卢战役中覆没,拿破仑第二次退位。10月,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病逝,终年52岁。 四天以后,岛上的人为这位征服者举行了葬礼。在礼炮的轰鸣中,棺木徐徐下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在这幽静的峡谷深处,几棵垂柳掩映着一条流水,秋海棠、海芋和美人蕉竞相开放。拿破仑,这位一度叱咤风云、有功也有过的盖世英雄,便长眠在这些绿叶鲜花之下。 19年后,法国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力浦派军舰到圣赫勒拿岛接回了拿破仑的遗骨。 1840年12月15日,巴黎人民满腔热情地举行了隆重的接灵仪式。数不尽的人群冒着严寒、迎着风雪,护送着灵柩前往塞纳河畔的荣军院。从此,拿破仑的遗愿得到了实现,他以一个老兵的身份安息在塞纳河畔,安息在他热爱的法国人民中间。
帅帅 发表于 2005-12-2 12:17:00 阅读全文(67)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拿破仑日志]拿破仑时代军队编组情况
(一)陆军编组和步,骑,炮兵情况 拿破仑时代欧洲军队以营为基本的战术单位.每营六至八连,约五百至一千人;二至三营为一团;二团为一旅;二旅为一师.师为战略单位,含有诸兵种合成性质,配步兵八至十营(人数为五千至九千五百),炮兵二连(十二门炮).1800年时,拿破仑以军团为战略单位,含步兵二至三师,轻骑兵一师(三至四团),炮三十六至四十门. 主要的兵种为步兵,骑兵,炮兵. 步兵在习惯上有轻,重步兵之分.在各个国家里,由于人员的身高,体力和气质不同,以及马匹的特长不同,由重步兵和重骑兵中区分出轻步兵和轻骑兵.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在基本任务上稍有不同.重步兵用以进行大规模的坚决的攻击和成密集队形作战;轻步兵适于散兵战,进行机动,担任警戒和前卫等.步兵的主要武器是前膛枪和一部分来复枪.主要是燧发枪,后来改进为击发枪①.命中精度差,装弹困难,又慢,影响射击速度,每分钟约射五发.其对单兵的有效射程为百米,对集团目标在二百米内有效,在三百五十米外则不易命中.步兵已普遍采用刺刀,长矛在十八世纪前期已废止.步兵装填弹药慢,前进速度也不能快,往往来用"鹅步"②.后装枪是以后发明的,直到1838年为止,法军都没有使用过后装步枪.拿破仑有一次在德意志步兵营中观看燧发枪时曾感慨地说:"这的确是能发到兵土手中的最倒霉的武器了." 一个团编三营时,第一,二营为基干营,第三营为后备营.如第三营迅速参战,则由各营抽调一部临时编组第四营为后备. 当时有近卫军建制,被称为军队精华.这是挑选身躯最高大,最魁梧的入组成的,但往往徒有其名,在俄国和英国就是如此.法国拿破仑的近卫军则不以身材为标准,而是选拔骨干组成,确实为精华,不过,因为吸收了军队中的优秀分子而削弱了军队的其它部分.法国除了皇家近卫军外,在各部队营中还有类似的精锐部队,如掷弹兵连,轻骑兵连等.这也使营的战术动作复杂化.其他各国也有类似情况. 骑兵也有重骑兵和轻骑兵之别.在整个中世纪,骑兵是一切军队中的主要兵种."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时期,军队中一般都有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的人员是骑兵.十八世纪中叶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和"拿破仑战争"时期,骑兵仍占有重要地位. 重骑兵主要是指胸甲骑兵.骑手有胸甲,很重,法国胸甲重二十二磅.重骑兵前身为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的重装骑士,中世纪的骑宪兵.重骑兵在实战中运动笨拙,战斗力不强,胸甲也不能抵御近距离(一百至一百五十米)射来的枪弹,所以欧洲军队一度废弃之.后米拿破仑迷恋帝制的传统威仪,在法国恢复胸甲骑兵.不久,欧洲其他国家的军队也仿效了. 龙骑兵是一种步骑两用,介于轻重之间的骑兵.有些国家编入重骑兵,有些国家则纳入轻骑兵.因其军旗上绘有龙形图案,故称龙骑兵.轻龙骑兵还可以徒步作战. 轻骑兵则有枪骑兵,马枪兵,骠骑兵,猎骑兵等区别.枪骑兵使用长矛,马刀,后装备手枪,马枪;有的配铠甲,编入重骑兵.马枪兵装备最好的武器,配有马枪,是精锐.骠骑兵较轻捷,最早出现于匈牙利和波兰,由贵族组成,以后遍行于欧洲军队.猎骑兵出现于十八世纪下半期,由守林人,猎人,矫裰醒“稳嗽弊槌?长于散开队形作战,以及担任警戒,侦察,追击等. 恩格斯认为:骑兵的这种区分是"令人吃惊的蠢事".将轻装和重装马匹的差别,作为划分各类骑兵——胸甲骑兵,龙骑兵,枪骑兵,马枪兵,骠骑兵,猎骑兵——的依据,意义不大,而且过于复杂.同时,由于讲排场重形式,胸甲骑兵,龙骑兵,枪骑兵的实战作用都不大. 骑兵的基本作战单位是连,通常配马一百四十匹.三至四连为一骑兵团,团以上有骑兵师和骑兵军团,所辖团的数目不很固定.拿破仑在步兵师中,也编入一定数量的轻骑兵. 拿破仑时代的炮兵,有飞跃的发展,正式成为兵种. 火炮在十四世纪时已出现.十五世纪时,战场上已出现炮兵,但往往为军队所雇用而不列为军人.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炮兵在大部分国家列为军队正式编队,但仍未成为独立的兵种.菲特烈大帝虽然意识到炮兵的作用,认为炮兵应有迅速运动的必要,使用了马拖的野战炮,但是,他始终不承认炮兵是一个"兵种",而看作是个辅助部队地位应次于步兵和骑兵.法国军事理论家吉贝特伯爵也有类似的看法. 火炮在技术上的进步和改革,显示了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因而日益受到重视.火药性能改善,伽利略和牛顿等的科学研究成就,使炮兵学理论渐趋完善.炮架,炮身,炮弹的改进,使普鲁士出现"骡马炮队",炮可以随着骡马翻山越岭,有了一定的机动性.在1759年又建立了骑炮兵,支援骑兵作战,为各国采用.法国十分重视炮兵学理论的研究.被称为法国"炮兵之父"的琼·巴普蒂斯特·格利包佛尔于1776年任法国炮兵总监时,改革了炮兵,发展了较完整的炮兵系统,其中包括专门训练的炮兵部队和学校,用于野战,攻城,海防和要塞守备的专用炮兵武器;并且改进了炮架,炮结构和编制,采用标准型制,炮架零件可以互用,重炮可以分解,各种运炮工具只需七种车轮和三种车轴就够了.因此,轻型炮(四,六磅核弹炮和六英寸追击炮)普遍装备陆军,要塞炮采用回旋式轮子,可在半圆形的轨道上滑动,调整方向,并且开始以炮的口径而不以弹丸重量来计算火炮的大小.拿破仑在这个基础上,又改进和发展了法国炮兵,使之进一步标准化和轻便灵活,并增强运动性,编制也更为合理.拿破仑第一次使炮兵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 英国炮兵一直落后于其他国家.炮车用单马纵列挽曳,驭手持长鞭随车步行.马和驭手都是雇来的,也没建立骑炮兵.直到1800年改革炮兵,才和各国采取相同的措施. 军队人数和拥有炮数的比例,各国并不一样.拿破仑认为每千人有二门炮就可以了,这一比例后来成了常规.此外,每门炮携弹量约为二百发,其中四分之一左右为霰弹.徒步炮兵连一般配炮八门,骑炮连配六门. 火炮的种类,性能,口径甚多,详见附表. 随着火饱的改进,筑城学也有了变革.法国工程师佛邦改良了土耳其和荷兰军队的筑城方法.石建的,高耸的城墙构成的"俯瞰式"堡垒,不再能有效地抵住炮火,它们被"削平的"或称为"佛邦式"的堡垒所替代.意大利人又有新型的"围廓",后来又有改进,这种堡垒流行到十九世纪初.其主要特征是外形通常为一正多角形,从每个角上伸出一个堡垒,故又称"多面堡",以便能够有效地交叉火力.还有一层低厚的石建的胸墙,外面有一条宽阔的壕沟,上面被一条倾斜的外堤掩蔽,并盖上厚厚一层泥土,炮弹打在上面,力量也减弱了. (二)海军的发展 海军方面的情况这时也有一定的发展. 欧洲国家由于殖民海外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武装力量一直比较发达.西班牙和英国海军都盛极一时,此时尤以英国为最,称霸海上. 英国战舰有备炮百门,九十八门的三层甲板船,还有四层甲板的战舰.1803年时,英国拥有第一线战舰三十艘,支援的有八十六艘"五十门炮船"和巡洋舰,加上预备舰队等,共有七十七艘战舰和四十九艘"五十门炮船",巡洋舰若干艘.1808年时,总吨位为八十万吨.1814年时,共有战舰二百四十艘,巡洋舰三百十七艘和其他艇船六百十一艘. 法国在1803年时,拥有战斗舰二十三艘,巡洋舰二十五艘,中型巡洋舰十七艘,还有舰船一百六十七艘,正在建造的战舰有四十五艘.按照法国计划,准备建立联合舰队对付英国,预计法国拥有战舰一百三十艘,西班牙六十艘,荷兰二十艘,热那亚十五艘.实际上,连年征战,计划并未完成,到1815年时,法国有战舰一百零三艘,巡洋舰五十五艘.这些战舰中,有载一百三十一门火炮的四层甲板和载一百十二门,一百门,八十门,七十四门(为数较多),六十四门炮的三层甲板等各种型号. 舰船多为木结构,使用风帆.舰炮主要为卡伦炮(系1779年发明,最初由苏格兰卡伦铁业公司制造,因以为名).这是一种短炮身,大口径炮,在近距离发射球形实心弹,可对敌舰木质部分造成严重破坏.这时美国人富尔敦已开始研究,试制蒸汽舰船,但未到实用阶段. 从海军力量讲,英国占压倒优势;从舰船结构讲,法国和西班牙超过英国,军舰较大,外形也较美观. ①燧发枪是以弹簧作用使燧石打击出火花,引燃火药,推出弹丸.1805年起采用击锤起爆药雷汞,引燃火药. ②前膛枪使用铁探条装填弹丸,射击时必须停下来,同时要保持横队的整齐,所以步伐很慢,被称之为"鹅步". 附表 拿破仑时代的火炮性能 种类 口径 炮长 初速 有效射程 弹量 射速 炮车重 全备 炮车重 全备 弹药车重 挽马数 每门需 弹药车数 毫米 口径倍数 米/秒 米 公斤 发/分 公斤 公斤 公斤 六磅炮 84 18 416 实弹600 4 1 290 1050 1500 4 1 霰弹400 8 1 八磅炮 108 18 410 实弹800 8 1 580 1050 1900 4 2 霰弹600 8 1 十二磅炮 121 18 410 实弹900 12 1.5 880 2100 1800 6 3 霰弹900 12 1.5 150毫米臼炮 165 4.5 170 实弹600 1 330 1450 1600 4 3
帅帅 发表于 2005-12-2 12:16:00 阅读全文(16)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拿破仑日志]拿破伦战争时代的军队装备和战术
步兵(一):概述 步兵是拿破仑时期军队的主体。相较于其他兵种,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伤亡,但又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步兵通常分为三类: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发枪兵Fusilier);掷弹兵(Grenadier);轻步兵(light infantry)。掷弹兵会由最为“英勇”“健壮”的士兵组成。(个人认为,“掷弹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称而已,并不会真的“掷弹” )。轻步兵则由“身材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组成。各国对轻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国叫猎兵(chasseurs)英国的叫轻步兵或来复枪兵(rifleman)。(其他几种语言我不懂,大概也都是猎兵的意思)前两类步兵通常排成较紧密的队形,从而发扬火力。轻步兵则会形成“散兵线”(skirmishing),己方进攻时,用来动摇敌人防御阵线;己方防御时,用以打乱敌人进攻节奏。 当时的步兵大多数装备的都是大口径滑膛枪,各国滑膛枪的原理构造都没有太大差别。1740年英国推出的标准步枪(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长46英寸(117cm),口径0.75英寸(19mm)。七年战争之后,身管缩短到42英寸(107cm),口径不变。与法国的战争爆发后,英国由于缺少稳定的原料供应来源,转而责承东印度公司制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枪(India Pattern)。到1797年,这种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枪已经成为英军的制式装备。巨大的产量不仅满足了英军的需要,更装备到反法同盟各国。1802年,英国军火部门又推出了新款步枪,但是只有少量装备部队。尽管准确性不佳,英国滑膛枪系仍然大受部队的欢迎,被士兵们称作“褐贝丝”(Brown Bess)。 法军主要装备的“1777款”滑膛枪身管长44英寸(112cm),口径0.69英寸(17.5mm)。全枪长59.5英寸(151cm),比英国枪略轻(重约10磅=4.54kg)。强化了扳机,采用黄铜材质的击发槽(priming pan),枪管用扣环固定以便于更换。法国革命期间,对1777款滑膛枪只进行了轻微的改动(成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枪还有多种变型,用来装备骑兵。这些变型在长度和装饰上区别于步兵型,但是口径和击发部分均保持不变。 其他参战国的滑膛枪包括:普鲁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枪(1805),普鲁士新款(1809),但是实际上1806年普鲁士战败后,基本上依靠英国援助和缴获过日子。奥军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对击发装置作了些许改进。俄国滑膛枪装备较为混乱,先后装备了不下12种滑膛枪。其中当数图拉兵工厂的1810款性能最好。 命中率低是当时滑膛枪的主要缺点。由于击发时间过长,在扣动扳机到点燃装药这段时间里,枪口的晃动无法避免。这种晃动加上只有前面一颗准星(没有后准星)严重影响了射击的准确性。黑火药燃烧后会在枪管内留下残留物,在激烈的战斗中这种残留是没时间清除的。为了不妨碍射击,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较小的弹丸。各国滑膛枪弹丸和枪管之间的缝隙(游隙)大概处于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范围内。游隙保证了射击的顺畅,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普军曾经对普法两国的滑膛枪做了一项试验。对一个10英尺宽6英尺高的目标(3.05×1.83m)普军1782型射击100发,在100步长(pace=0.76m;76m)的距离上可以命中60发;200步时40发;300步时只有25发,法国的1777型滑膛枪的成绩也没好到哪去。考虑到战场环境,(前面提到的)烟雾,恐惧,噪音等因素对士兵心里的影响,命中率要比这种理想试验还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码(91.4m)的距离上对一个进攻中的步兵纵队(column)进行两次齐射,理论上可以命中500到600发。可是根据各国军队的经验,战场上能命中150发就已经是最佳成绩了。当时滑膛枪理论上的有效射程为300步长(228m),实际上在这个距离射击完全是在浪费弹药。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问题。激烈的战斗中,整个装填开火的过程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击发槽内的火药没有引然主装药;火石用旧却忘记更换;枪口残留物淤积过多,等等。据统计,长时间的交战中,不能击发的几率竟高达20%。 经常有网友对拿破仑时期的战斗形式感到疑惑,觉得列队进攻目标太大。其实,看了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的疑问应该得到部分解答了。当时的步兵射速大概为每分钟2到3发,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单独一支滑膛枪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横队或者纵队,集中火力,才能有较好的杀伤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队形可以及时应付骑兵的冲击。(关于这点会在后面谈到,这里就不细说了。) 拿破仑时代,各国士兵通常在弹药袋里携带50到60次射击所需的弹药。一次战斗平均消耗20发左右。英军在西班牙Vittoria战斗中消耗较大,平均每人打了60发,全军共消耗弹药350万发。可是命中率却出奇的低,每450发才造成1名敌军伤亡。幸运的是,当时惠灵顿的补给状况很好,消耗的弹药很快得到了补充。在马伦哥,法军上尉Coignet的营用光了所有的弹药,千钧一发之际,及时赶到的弹药充足的近卫军救了他们。 缺乏训练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数军队里,滑膛枪射击训练简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线由于兵力相对分散,提高射击精度就相当重要。尽管如此,革命期间较为强调散兵线战术的法军仍然很少进行针对训练,轻步兵们只能到实战中去提高自己。据法军士兵的回忆,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以后才有射击训练。1800年,贝尔第埃签发命令:法军新兵必须接受装填、操枪、瞄准、射击等训练,要保证上战场前实弹射击过几次(a few rounds)。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足够的弹药和时间来保证充足的训练。英军在这方面作得较好,但也只有30发实弹+50次无弹丸射击。 到此讲的都是滑膛枪,而当时有膛线的更为准确的来复枪其实已经在各国军队中出现。法军对来复枪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验,但到1807年拿破仑命令禁用来复枪,而其他国家都有小规模的轻步兵或猎兵装备来复枪。来复枪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线的作战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点是装填时间较长、容易阻塞。再考虑到制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训练所需的时间,来复枪就明显不如滑膛枪适于装备大兵团了。所以,连较为接受来复枪的英军也仅有两个轻步兵团装备来复枪——60和95步兵团。 无论滑膛枪还是来复枪,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开采火石通常是在潮湿的天气里进行,干燥后,由熟练工人粉碎、整形。英国出产质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给欧洲大陆上的盟友们。法国的香槟省和皮卡第地区也出产火石。萨克森是欧洲大陆上的另一火石产地。相比之下,普鲁士就缺乏火石资源,在没得到英国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体是什么?)由于火石的重要性,士兵们基本上都有一块备用,每个营部还都保有相当数量的储备。战斗前,火石是必检的项目之一。奥斯特利茨会战的前夜,拿破仑亲自提醒近卫军:“换一块新火石,明天会有大用场的。” 另一项必检的项目是弹药。一个硬纸包里装有大概150格令(约为10克)黑火药和一颗铅弹,在兵工厂制成后,以每箱1000包出场,配给部队。连里的军官负责每天早晨检查士兵的弹药情况。 步兵(二):基本队形 当时火器的种种局限使得当时的军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队形来提高滑膛枪的射击效果。法国革命初期,由于缺乏训练、纪律涣散的志愿兵为数众多,防御时尚能形成传统的三列横队,进攻时则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队形作战,指挥官们只好增加散兵线的规模,有时甚至整营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时期的欧洲大陆各国,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却还都保持着18世纪流行的线性横队。这些国家没有改革是因为法国的“散兵”战术对他们的队形不能构成威胁。奥军将领认为:“散兵的零星射击根本无法动摇一个训练有素的步兵阵列”。随着法军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队形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通常会有一个营纵队跟在散兵线后面给予支持,这种战术当时收效很好。拿破仑上台后,欧洲各国军队也都引入了散兵线战术,法国的散兵线的干扰效果大打折扣,动摇敌方阵线的任务更多的由炮兵来完成。因此,散兵线被适当削弱了,攻击纵队则被大大强化,拿破仑后期的战役甚至动用整师的兵力形成攻击纵队冲击敌方防御阵地(滑铁卢就用过)。相比较,其他国家的三列线性队形就有点单薄了。1806年,奥军采用了类似法军的攻击纵队。1807年的普军、1810年的俄军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横队的是英国(攻防通用),英国的条例规定的是三列横队,可是惠灵顿等英国将领常常采用的是两列横队。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保持较宽正面,更好地发挥火力。 “营”是当时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由于手头缺乏其他国家的资料,只好以法、英两国的情况为例了。早期法军一个营建制内有8个连,1808年依照拿破仑的训令,改为6个连,但是全营的人数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连的规模增大而已。无论是6个连还是8个连,均包括一个掷弹兵连和一个猎兵连,其余为燧发枪连。按照训令,法军一个营应该有800人左右,不过多数部队达不到这个人数。通常法军一个营约有600~700人。滑铁卢战役时,法军平均每营560人左右。下图是一个6连营的行进、攻击纵队(8个连的类似),后面两个是掷弹兵和猎兵连。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线,猎兵连会被抽走,后面仅留一个连。掷弹连并不总在后面,当士气较低时,较精锐的掷弹连在后面押阵,稳定军心,防止前面的部队崩溃。当士气较高时,掷弹连通常在纵队的右前方引导攻击。连保持三列横队,列与列之间间隔约1米。连与连之间的间隔约为8~10米,整个纵队的纵深为25米左右,行进时可能拉得更开一些。军官和军士的位置已在图上标出。(用Photoshop加的中文,那个“营参谋”大概相当于营副,但是法军将其归为参谋军官。最后一个也是军士,但不知怎么译。大家帮忙看看!)有时,缺猎兵连的营纵队会采用一个连为正面,五个连依次排开,不过这种纵队并不多见。 英军一个营由10个连组成,包括一个掷弹连和一个猎兵连,军官士兵共计640人左右。下图为英军营防御进攻通用队形——两列横队。正面宽约200米。军官的图例与法军基本一致,黑色圆点为鼓手。英军的行军队形也是纵队,每连两列,10个连前后依次排开。 骑兵的存在对步兵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虽然展开的步兵队列可以应付正面的骑兵冲击,但是薄弱的侧翼和后部却极易受到攻击。步兵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阵”——四面向外的“刺刀丛”。形成方阵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部队调动,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在情况复杂的战场上,步兵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形成方阵而遭受重大的损失。英军在西班牙与法军作战期间,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来的大雨遮蔽了视线,雨停后才发现侧翼有两个法军轻骑兵团正准备攻击。匆忙间,有三个营没来得及形成方阵。结果,短短的五分钟内,这三个营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80名军官和1568名士兵中伤亡了1248人。 方阵虽然能有效的对付骑兵,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营的正面被大大缩小了,无法发挥原有的火力。如果敌方的骑兵与步兵协同得当,就会利用暂时的步兵火力优势大量杀伤方阵里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阵队形正是炮兵的极佳射击对象。
C. 谁能回答一个问题
杜甫的生平事迹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因曾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所以从前人们叫他做杜少陵。他生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死于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终年五十九岁。
他处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剧烈时代。由于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唐朝开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在政治、经济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才出现了初唐和盛唐的经济较为繁荣、政治比较开明的局面,以人口来说,开元二十八年已达到四千八百多万,超过了隋朝。又如陇右养马,开元元年只二十四万匹,开元十三年就增加了一倍左右,杜诗所谓“当时四十万匹马”(《天育骠骑歌》)便是。物价低廉,贞观四年米每斗三、四钱,开元十三年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较之其后每斗千钱以上甚至数万钱得简直无法比较。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开明也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封建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是不能解决的根本矛盾,这就注定了较为繁荣、开明的局面只能是短暂的,甚或是表面的,而长期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趋向却是衰微和混乱。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就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当时政治日益败坏,封建最高集团日益腐化,唐玄宗、杨贵妃姊妹、李林甫、杨国忠等都是十分骄奢淫逸,使人民租税负担日益加重,社会矛盾更行激化。到了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便发生了安史之乱,社会生产大遭破坏,人民被杀戮和由于饥饿、流离失所而死的难计其数。经过八年,安史之乱虽然最后被平定,唐朝的统治还继续维持了一百五十年左右,但在大乱期中,国事紊乱如麻,人民生活十分痛苦。而且乱定以后,优势吐蕃、回纥的侵扰,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些在杜甫的诗中都有比较深刻地反映。他对国事很关心,对人民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当然,他的关心国事和同情人民,都是从维护封建朝廷和封建统治出发的。还有,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社会虽然比较安定,但封建统治的开明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作为封建士大夫阶级成员之一的杜甫也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的诗中常常有加以美化的地方。
当时诗歌的发展也经历曲折的道路。初唐的王绩和“四杰”(王勃、杨炯、卢兆麟、骆宾王)等人开始把诗歌由六朝的绮靡余风引向清新刚健,陈子昂的改革诗风进一步奠定了唐诗的初基,而盛唐的李白、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和杜甫等人则把唐诗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中特别是李白和杜甫的成就最大。杜甫的创作开始于盛唐时期(指开元、天宝时),而更活跃于中唐初期的一段时间(肃宗、代宗时),他的创作的主要和成熟的时期就在中唐这十多年间(公元756——770年),至今流传最广的作品大多是他在安史之乱以后写的。
D. 湖北省委组织部网站
湖北省委组织部网站是湖北省人民政府省委组织部
省委组织部主要工作:
一、根据中央和省委有关组织、干部工作的指示精神及校党委的工作要点,制定组织、干部工作年度计划与学期工作安排。定期不定期向党委请示汇报工作,当好党委的参谋。
二、全面把握党的有关组织、干部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协调及主持本部日常工作和其它活动。
三、制定中青年干部选拔、培养规划,落实校、系、处的后备干部名单。抓好对中青年干部的考察、选拔、培养工作。
四、指导各支部搞好组织建设。负责审批党员培养发展计划。制定“创先争优”计划,经常了解开展活动情况,适时进行检查指导工作。
五、 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全校处科级干部和党员的思想状况及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做好协调和化解工作,及时向党委提出解决意见。协助校领导做好任免干部的宣布和谈话工作。
六、 责向党委提出对存在问题的班子和干部进行整顿和处理(谈话诫免、降职、免职、交流)的意见。
七、负责组织对中层班子和处科级干部进行年度考核工作。
八、负责召集党员大会和党支部书记全会例会。
九、负责党建工作的规划、计划及组织实施。
十、负责向党支部传达党委的意见、指示。
十一、负责有关组织、干部的协调、督促、检查工作。
十二、负责检查、督办党委安排的由多个部门共同进行的有关党务方面的工作。
十三、负责落实上级安排的有关党务方面的各项工作。
十四、负责向上级汇报党建及组织干部工作。
十五、负责搞好业余党校工作。
十六、做好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落实工作。
十七、会同纪委抓好党风党纪工作及处级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十八、会同宣传部抓好党委中心组的学习。
十九、抓好组织部自身建设,认真学习、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十、开展与兄弟组织部门的业务交流。
二十一、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湖北省委组织部发布干部任前公示
1、龙良文,男,汉族,湖北汉川人,1963年11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0年10月参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武汉市政府副市长。拟任武汉市委常委。
2、彭浩,男,汉族,湖北鄂州人,1963年3月生,大专学历,工程硕士学位,1984年3月参加工作,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副市级)、工委副书记,武汉市汉南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拟任武汉市委常委。
3、朱库成,男,汉族,湖北蕲春人,1965年2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主任(兼)。拟提名为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候选人。
4、段昌林,男,汉族,湖北江陵人,1963年11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荆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拟提名为荆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候选人。
5、何文,男,汉族,湖南益阳人,1968年2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1993年3月参加工作,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鄂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拟提名为鄂州市政协主席候选人。
6、蒋星华,男,汉族,湖北公安人,1968年9月生,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咸宁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拟提名为咸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候选人。
7、夏卫东,男,汉族,湖北随州人,1963年2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1年9月参加工作,198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拟提名为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候选人。
8、冯茂东,男,汉族,湖北随州人,1964年3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1年9月参加工作,198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随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拟提名为随州市政协主席候选人。
9、王炜,男,汉族,湖北武汉人,1964年10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1981年12月参加工作,198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武汉长江新城管委会主任(副市级),武汉市江岸区委书记。拟任省直正厅级单位正职。
10、管俊,男,汉族,湖北孝感人,1965年8月生,省委党校大学学历,1983年10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机关党组成员。拟任省直正厅级单位正职。
11、胡道银,男,汉族,湖北沙洋人,1964年6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机关党组成员。拟任省直正厅级单位正职。
12、胡俊明,男,汉族,湖北汉川人,1965年12月生,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监事长、纪委书记。拟任省直正厅级单位正职。
13、曾鑫,男,汉族,湖北随州人,1966年8月生,中央党校大学学历,1989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省委副秘书长。拟任省管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
14、张建红,女,汉族,湖北红安人,1962年4月生,大学学历,文学学士学位,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湖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拟任省管文化企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省委组织部
湖北省人民政府省委组织部
人民网-湖北省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E. 2016年湖北省省考荆州地区冷门职位有哪些
2016湖北公务员考试(荆州市)无人报考职位:
洪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02010005001 科员1
公安县人民法院 2002010006003 研究室科员
石首市水产局 2002010007001 产业科科员
石首市信访局 2002010007013 接访科科员
石首市委党校 2002010007016 科员
江陵县交通运输局 2002010009005 办公室科员
江陵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02010009007 办公室科员
江陵县司法局 2002010009015 科员2
江陵县农村财政管理局 2002010009019 财会科员
江陵县纪委监察局派出第一纪工委、监察分局 2002010009022 科员
江陵县档案局 2002010009028 办公室科员2
江陵县纪委监察局派出第一纪工委、监察分局 2002010009022 科员
江陵县档案局 2002010009028 办公室科员2
F. 江苏金陵监狱位置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金丝岗
乘车路线 :南京市柳营乘147路公交车至 金丝岗南站下
对外咨询电话 值班室:025-85096539
概况
江苏省金陵监狱始建于1983年12月,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东郊汤山风景区内,周边环境风景秀丽、人文内涵丰富。监狱现有在职民警560余名,在职职工100余名。
多年以来,金陵监狱在江苏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改造人为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监狱工作方针、政策,严格执行《监狱法》积极探索罪犯改造新举措,精心研究科学管理新方法;
不断拓展队伍建设新路径,民警的公正文明执法水平和罪犯改造质量不断提高,监狱已连续多年保持安全稳定,一大批罪犯被改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新人,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6)江陵县司法局扩展阅读
探监注意事项
1、会见对象为因婚姻、血缘和收养与罪犯形成亲属关系的人或者监护人(包括夫、妻,父、母,岳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及其配偶,养父、母,养子、女及其配偶,继父、母,继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等)。
非亲属(或监护人)会见罪犯,必须经狱政科审核,监狱分管监管领导审批;非亲属(或监护人)会见重要案犯的,必须经狱政科、监狱分管监管领导审核后,由监狱主管监管领导批准,报省局狱政处备案。。
2、罪犯每月可与亲属、监护人会见1—2次,具体日期由各监狱自行确定,通知罪犯亲属、监护人。
3、会见须携带好本人身份证及会见卡,如没有会见卡请向监狱狱政管理科咨询办理。如与服刑人员是夫妻关系,须携带结婚证。
4、会见一般在会见日当天上午8:00-11:00,下午14:00-16:00进行。
5、非会见日一般不予安排会见罪犯,特殊情况确需会见罪犯的,须经监狱狱政管理部门审批。每次会见的服刑人员亲属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时间一般不超过 30 分钟。
6、会见手续及流程以服刑人员所在监狱具体规定为准。详情可咨询江苏省狱务公开热线:(025)962326.
7、公、检、法机关以及纪委、监察等部门办案人员:公、检、法机关以及纪委、监察等部门来监提审的,办案人员应向监狱狱政管理科提供身份证、工作证等证件和提审公函,需录音、拍照、录像的,由监狱狱政科审核,报监狱分管监管领导批准。
法院来监开庭及其他单位来监办理相关业务的,参照提审有关流程和要求办理。
G. 几个历史问题,谢谢了
一.摘要 中古时期,东西方城市基本上都是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进一步
发展的基础上,在封建生产关系牢固建立起来的前提下,在由地方割据走上集中
统一的政治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发展,又为封建经济的全面繁荣、政治统
一、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封建社会的瓦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近代民
族的形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该时期由于各地区、民族、国家的自然条件、
历史传统、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城市方面也表现出各
自不同的特点,即:城市起源不同、结构不同、作用不同。
关键词 中古 西欧 中国 城市特点 土地所有制 阶级结构 政治结构
* * *
一、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
1、城市起源不同。西欧中古城市是在10至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
其特点之一是在完成了封建制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
分离,成为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特点之二,西欧城市“不是从
过去历史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①〕这
是西欧城市产生的阶级前提和政治基础。西欧城市多产生于水陆交通要道、商业
转手处以及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居民感到手工业不足的农业区。如法国巴黎以
及北部的佛兰德尔、不拉奔;德国的科伦、吕伯克、柏林;英国的曼彻斯特、约
克、伦敦;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另外从安全方面着想,城市还产
生于大领主、大主教、修道院所在地以及军事堡垒附近。新城堡的建立要经过一
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开始只是作为手工业、商业的居留地。例如佛兰德尔的布鲁
日城,该地原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962年后伯爵鲍尔文(铁臂)在利斯小河
的转变处建造了一所城堡,在它的外面不久兴起了一个由小贩、手艺人和酒肆店
员住着的新堡或“郊区”,新城堡开始用木栏栅围起来,以后又从数里以外的一
个古罗马城市的废墟上运来石头砌成石头城堡。新堡是一个新兴的工商业聚居地
,旧城堡是封建领主的宅第。西欧新兴的城市,如汉堡、纽伦堡、斯特拉斯堡等
带“堡”(Bourg)的字根,以及圣日耳曼、圣德尼圣波耳等带“圣”字(san,s
aint)的字根,多反映了当时该城堡起源于旧的军事堡垒或教会修道院附近。“
到了十一世纪末期,‘堡民’(Bourgperson)不复意味着一个城堡的兵士或仆
从,而意味着市民了”〔②〕。至于兴起于河川渡口的城市,在名称上也有反
映,如法兰克福(Frankford ,法兰克人的渡口)、牛津(oxford,牛的渡口)
等。这些新兴的或在旧的废墟上复苏重建的城市,规模并不大,一般只有几百人
以至二、三千人,上万人的城市已很稀有,14世纪的英国伦敦,这个一国的经
济、政治、军事中心也只有4万居民。虽然新的居留地不大,但它却对封建的自
给自足的闭塞经济打开了缺口。国内市场开始建立起来,导致了封建经济瓦解。
中国的情况则不同。中国较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要早一千年(中国是公元前4
75年,西欧是公元后476年)。中国在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这个转变时期,虽
然也经历了大动荡,但时间短,没有经历像古罗马那样外族(部族)入侵破坏,
原来的上层建筑没有遭到彻底摧毁而是经过一定的改造(改革)实现的。奴隶制
时期的旧城市,在进入封建制后基本继承下来,在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下,随着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大量分封,到战国时期,城市大量增加而且较前繁
荣了。如当时赵奢答田单说:“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
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齐国都城临淄已发
展到“七万户、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
幕,挥汗成雨”〔④〕的大城市了。就城市种类来分,因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作
为前提条件形成的经济中心城市,在中国史籍记载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日益增
长。如战国时的扬州,西汉时的宛、成都、合肥、番禺,唐时的泉州等。到两宋
、明代,除传统的经济中心城市日益繁荣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城市,如汉口、
北京、江宁、福州、张家口、宁波、厦门、上海、漳州、西宁等,新兴起的市镇
尤其在江南的苏、杭、淞、嘉、湖地区发展较快,萌发了资本主义幼芽。清的闭
关政策给资本主义萌芽以严厉的打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更是雪上加霜
。但从整体上讲中国城市主要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秦实行的郡县
制)而建立的,城市虽然也多建于水陆交通要道、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等地区,
类似于西欧,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一个是自然形成的,一个主要是以统治者
的需要采取命令建立的(当然也有自然成分),中国城市自秦汉以后,以京城、
省城(郡、道……)、府城、州县等依次而定,星罗棋布。(边防有专门军事城
镇、卫所)城市内,既有府第衙门差从仆役,又有工商业者,兼有西欧中古城市
的旧堡与新城的内容。但在城市里,府衙是首脑、中心,工商业则是附属产物。
历代帝王为强化统治和供享用往往采取迁豪富、徙百工以充京都,如秦始皇下令
“迁天下豪富于咸阳”〔⑤〕,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
家于东京”〔⑥〕,明太祖建都金陵(南京)之初,“取苏浙等处上户四万五千
余家,填实京师,壮丁发各监局充匠,余置都城之内外”,明成祖迁都北京时“
取金陵民匠二万七千户”〔⑦〕。
综上所述,西欧城市的发展规律,是由手工业、商业的聚居地,逐渐发展扩
大而成为新的经济、政治中心。中国城市则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渐发展扩大而
成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2、城市的结构不同。西欧中古城市一开始主要由庄园中逃亡的农奴、手工
业者作为主要居民,此外还有逃亡农奴经营的行商小贩、酒肆店铺等,基本上是
一个生产城市。城市的布局,一般中心是广场,是手工拥、商品交易集会之处。
组织上是按照传统的“农村公社”民主形式组织起来的,各个行业又逐渐组织起
自己的同业行会。商人们也组织起商会,作为他们团结战斗,反对共同的敌人(
强盗、贵族)与防止外部竞争以保卫本身的生存与利益的组织。在西欧,“中世
纪的城市劳动与亚洲的劳动形式和在西方的农村劳动形式……不同,它已经前进
了一大步,并且对于资本生产方式,对于劳动的连续性和经济性来说,是一所预
备学校”〔⑧〕。西欧出现了二个经济中心——庄园和城市,即农业经济中心和
商业经济中心,二者互相依存又向不同方向发展。
中国的城市却很庞杂,但总起来讲,达官、贵族、差役、仆从为主体,工商
业者处于附属地位。消费大于生产,商业超过手工业,基本上是消费城市。城市
规模一般较大,人口较多,中小城市人口一般数千数万,大者数十万以至百万。
城市布局,一般以行政长官的衙署为全城的中心,各种府第鳞次栉比,城关往往
发展成为工、商业区。城市富商大贾,多与有权势者相结托,有的买得官爵,有
的广治田宅,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来自农村里的手工业者、行商小贩,到达城
市后,长期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又由于人少力单,显得特别软弱无力。中
国的城市行会,形成较晚,最早可见于《房山石经》题记中记载,说明迟至唐代
天宝至贞元间北方才有行会,这较封建城市的形成要晚一千多年。具有真正意义
的行会,可能在明代以后。〔⑨〕但就是在这时的行会与西欧也有所不同。所以
市民运动一直到明清之际才活跃起来。中国进入城市的多是一些破产农民,他们
在人身上不像西欧那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到了城市靠日劳动过活,兼做手工业
或从事商贩与其他工作。他们乡土观念较深,流动性大。当条件改善后,他们还
要回乡置产务农。有的虽世代城居,但当条件恶劣时,他们乃迁居乡间谋生。习
惯于接受“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⑩〕的封建剥削方式。城乡间没有严格的
界限,农民进城或市民重回农村没有本质的变化。他们基本上仍然从属于封建主
义范畴而难能发展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
3、城市的作用不同。西欧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被压迫农奴反
封建斗争的堡垒、世俗文化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摇篮。城市又与王权结成联盟
促进国家的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它的出现与发展成为埋葬中古封建主的
墓场。城市在封建领地上开始出现时,领主大都采取支持的态度。这是因为:(
1)西欧领地相互间没有从属关系,甲地的农奴逃到乙地后,乙地领主可以从他
们经营的行业中得到税收,以增加自己的收入。(2)领主为了就近得到能工巧
匠的手工艺品和贩运商贾的各种奢侈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他们热心于新
的工商业中心出现在自己的领地上。(3)领主对外地逃奴,予以优待收容安置
,免得手工业工匠等进入其他领地。
于是,他们从轻规定课税、宽大司法。在道路桥梁等地方建设、茅舍地基、
园地货摊等方面,予以慷慨的特许〔①①〕。这些均得到逃亡者的欢迎。新领主
对逃亡农奴的保护与宽容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剥削和统治,而逃亡的农奴则渴望的
是自由的贸易和生活。随之新的矛盾和斗争也就开始了。新的市民展开了为摆脱
领主的控制、争取城市自治权的斗争,这一斗争又称为城市公社运动。这一运动
从11世纪城市出现起到13世纪城市形成。他们的斗争方式灵活多样,有的通
过金钱赎买得到自治,如法国南部较为富庶的城市;有的是通过武装斗争获得自
治的,如法国的琅城、意大利的米兰等。据统计“那些自治城市的数量在110
0年和1300年间增加了十倍,而他们的人口有时则增加到两三倍”〔①②〕
。取得完全自治的城市,设有全体市民代表大会,而全体市民代表大会是城市最
高的权力机关,下设常设机构(通过选举)管理城市。它们享有独立的行政、司
法、财政、铸币、军事防卫以及对外宣战、媾和等权,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
亚、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另外还有一些城市,它们是在相互妥协下产生的,只
取得了不完全的自治权,如法国的巴黎,法王“准予参加审理商业性质的问题和
巴黎商会的案件”〔①③〕。总之,市民人身自由了,并享有不同程度的参政权。
统治阶级为了强化王权,便把王权与城市市民结成了政治联盟,使西欧政治
格局有了新变化、新特点。西欧的英、法两国在城市的支持下,分别于十三、十
四世纪,迅速地从封建割据的混乱纷争中摆脱出来,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等级君主
制国家。(英于1295年召开国会,法于1302年召开三级会议)城市与王
权结成联盟,相互支援,形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有力
的推动了农村的变革。农村货币地租的实施,使整个农奴的身份逐渐得到了自由
,这些又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西欧王权强化之日,乃封建社会迅速走向
瓦解之时,早年需要相互支持的联盟一旦破裂,资产阶级革命从而酝酿爆发。
中国的城市,在中古以来它始终是各级统治者的中心,是一个消费的中心。
正如马克思指出过的;“在亚细亚,城市的繁荣或存在完全是由政府的地方性支
出,生起来的”〔①④〕。中国城市既然完全为统治者所控制,它们对于城市工
商业的政策则就以本身的利害为转移了,城市工商业的命运则时舛时兴。如西汉
初“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林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
通得其所欲。”这种对工商业采取的放任政策,立即引起工商业在全国范围内的
活跃。同时对农业又采取了“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
赋于民”〔①⑤〕的政策,很快使农业得到恢复与发展,经过六、七十年的轻徭
薄赋,西汉初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个时期私营工商业的大发展,使许
多工商业城市蓬勃兴起,规模较大的有西安、洛阳、邯郸、临淄、江陵、陈、吴
、寿春、番禺等18个城市。富商大贾也应运而生,他们“或@①财役贫,转
谷百数,废居居役,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
……”〔①⑥〕。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和自然经济的基础。
从汉初刘邦时起,就有许多官吏建议实施“抑商”政策。汉高祖曾下令“商人不
得衣丝乘马,重租税以困辱之”〔①⑦〕,但收获不大。武帝时,随着整个经济
的复苏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兴旺,汉统治者又开始对私营工商业大张挞伐
了,颁布了一系列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诸如盐铁官卖、平准均输等。加之统
治阶级日益腐朽,造成了新的经济破坏,社会动乱。历代如是周而复始,严重地
阻碍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中国城市里富商大贾的发展,既然以封建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他们在政治
上乃与封建权势相结托,在经济上则把剩余资本转向购置田宅,成为商人地主。
他们并无自治权利的要求。城市里的小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在官府的严密监督下经
营和生活,人少力单难以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官营手工业只是作为统治阶级服务
的仆役罢了,相互间没有联系。中国城市的性质与西欧是不同的,中国真正的大
城市,在这里,只能认为是帝王的军营,那是真正经济结构上的赘疣。〔①⑧〕
但历史仍然是发展的,不过太缓慢了,16世纪以后日益落后于西欧。
二、中西城市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1、西欧与中国土地所有制形态不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
有其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西欧土地是由国王赐封给领主的,土地是封建
领主的世袭领地,按照长子继承制(或遗嘱继承人)的办法承袭下来的。各级领
主对自己领地上的土地经营方式采取庄园制,土地不能买卖。中国的土地制度,
虽然名义上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实际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
初期,有过一段领主土地制,但为时短暂。战国秦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①⑨〕,从此很快过渡到地主土地所有制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虽然也有过荫封、皇庄,但比重不大。另外在历代也有限
田、度田、王田、占田、均田、公田等制度的实施,但效果不佳,为时也是短暂
的。在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变化较频繁,那里不仅有大地主,而且还有
中、小地主和一定数量的自耕农。
2、西欧与中国的阶级结构不同。在封建社会,封建主剥削压迫农民造成阶
级对立和矛盾这是共同的,但又有各自的特点。西欧通过采邑分封、特恩制,建
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割据一方,俨然似一个独立王国,中央集权制
出现的较晚,领主们相互纷争比较突出。领主管辖下的农民被严格束缚在土地上
,世代相因没有人身迁徙自由,处于农奴地位,并随着封建领主的封建割据的形
成而日益恶化。他们又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利用领主间相互矛盾而逃离,开创
新的活动场所,逐渐形成城市。城市成为农奴解放栖身之所、农奴制的对立物。
到封建社会后期,新兴的市民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茁壮成长起来。中国进入封
建社会不久,很快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又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统
治阶级自隋唐以来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可以上升到公
卿贵族地位上来。另外在土地继承上又是分户析产,统治阶级不象西欧那样日益
分化瓦解,相反是在不断地充实强化,使他们得以布成罗网,从中央到地方联合
一气共同统治剥削广大农民。破产农民一般不愿背井离乡,即令进入城市,也是
从一个罗网进入另一罗网,得不到真正的解放。中国农村经济长期难以得到城市
商品经济的助力,发展缓慢,手工业与农业结合比较牢固,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
难以形成。
3、西欧与中国政治结构不同。虽然都是地主阶段专政,但形式和内容都有
所不同。西欧随着社会发展,王权与市民曾结成政治联盟,在十三、十四世纪英
、法出现了等级君主制,直到“王权以奴役和掠夺报答了它的盟友为止”〔②⑩
〕,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也就爆发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存在城市与王权联盟
,中古时期也根本没有形成资产阶级。农民阶级虽然有过前仆后继的大规模起义
,但因农民的分散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极端落后性,这些起义都毫无例外的失败了。
4、宗教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西欧基督教会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支柱,教权
往往大于王权,教权与王权之争相互削弱,西欧城市往往在它们的矛盾的裂缝中
产生、发展。十字军东侵从11到13世纪延续了好几百年,给波及到的东西方
人民带来一场浩劫。在这场动乱剧变中,大部分封建骑士消失了,部分农奴乘势
逃到了城市。十字军东侵又使西欧封建主变得更加贪婪奢侈,从而对城市日益依
赖,剥削方式转为货币地租,又收取大量赎金,让交起赎金的农奴获得自由,客
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瓦解。加上西欧在罗马帝国时代就有了繁荣的商业城市,各
地区与国家间曾有过四通八达的商路,当生产复苏后有利于在原来的基础上复兴
和发展。中国的宗教是皇权的附属物。中国的土地辽阔,四邻封闭,有了天灾人
祸,农民往往逃到边远的宽乡,披荆斩棘,重建家园。他们对于城市没有多大兴
趣,因为城市是反动的中心,他们视为畏途,又因为城市是消费的中心,他们难
以久居。对城市他们不象西欧那样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参考资料:http://bigfish.blog.hexun.com/2241380_d.html
二.第二个和第三个还是自己写吧.到网上搜下看一些简介,挺简单的~~` 不要都靠别人了,这是自己学知识呢,自己总结才记的牢!~~
H. 江陵齐氏在哪里,是什么堂口。
法国和司法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