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犯罪本质

刑法犯罪本质

发布时间: 2021-12-18 11:09:57

㈠ 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犯罪的基本特征

犯罪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三个基本特征中的首要特征,也是它的本质特征。统治阶级之所以用刑法的形式宣告某种行为是犯罪,就是因为这种行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严重危害到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在我国,犯罪行为和表现虽然千姿百态,但从总体上说,它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刑法第13条把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危害人民政权和社会制度,危害国家经济利益,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对这些犯罪内容,刑法分则又作了进一步具体的分类。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通常被认为是犯罪行为已经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形成实际损害。但这种实际损害仅仅是社会危害性的一种形式。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某种行为可能造成的实际损害,也被看成是犯罪社会危害性的表现。如果忽视了这种情况,就无法解释刑法对一些特殊形态(诸如预备、未实行终了的未遂)的犯罪也给予刑事处罚的规定。分析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还必须关注犯罪人主观恶性及人身危险性。如自首犯、初犯、少年犯与有罪而拒不交代者、累犯、惯犯相比,主观恶性就比较小,社会危害性也相对较轻。在具有同等客观损害的情况下,由于犯罪者主观心理状态、动机目的不同,定罪量刑也不一样。例如故意犯罪的量刑就重,过失造成同样的结果,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以犯罪论处,危害大而依法必须定罪的,量刑也就比故意犯罪轻得多。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违法行为。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就是说,只有当行为危害性的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才能确认为犯罪。不过,在生活和司法实践中某一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否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人们的认识常常会很不一致,这就需要通过权力机关,以国家立法的方式去加以规定。我国刑法根据社会上各种社会危害程度,有选择地宣布某些行为是犯罪并作出相应的规定,这就使犯罪在严重危害性特征之处,又派生出第二个特征的刑事违法性。表明犯罪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包含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而且是一种法律现象,具有明显的法律形式特征。由此可见,社会危害性是违法性的基础。统治阶级不可能以法律形式把没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宣布为犯罪,也不会把危害性并不严重的行为宣布为犯罪。只有社会危害性达到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能被认为是犯罪。所以,讲犯罪的违法性特征,不是讲犯罪具有一般违法的属性,而是指其具有触犯刑事规范的刑事违法性特征。强调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对于司法机关严格依法认定犯罪的性质及其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在犯罪认定方面的一个体现。

第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共产党员违法首先应受何种处罚?党纪还是法律)

危害社会的行为不仅要达到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严重程度,而且必须是应当给予刑罚处罚的才是犯罪。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第三个基本特征,也是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及不道德行为的重要区别。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犯罪的概念要有惩罚,那么实际的罪行就要一定的惩罚尺度。”这说明,犯罪与刑罚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程度的一种评价。在通常情况下,刑罚重的,说明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大,刑罚轻的,社会危害性也相对要小一些。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只要触犯了刑事法律规范,就应当采用刑罚方法予以及时制裁。只有这样,才能使犯罪分子得到惩罚,改造,使广大公民和国家、社会的利益得到保护。从另一方面来看,给予刑罚处罚的行为,也必须是犯罪行为。违反党纪、政纪行为的人只能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违反民法经济法的行为,只能给予民事、经济制裁,对于这些行为,绝对不能适用刑罚;只有犯罪才具有应受刑罚处罚的特征。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紧密相连,并不是互相孤立,彼此割裂的。其中,严重危害性是具有决定作用的犯罪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特征都是从这一本质特征中派生出来并由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这也就是说,首先因为对社会形成了危害并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刑事法律规范才将其规定为犯罪并设立相应的刑罚处罚。但严重危害性又不是抽象和空洞的,其内容和范围要由刑事法律规范予以具体规定,如果没有刑法规范的规定,就无法界定犯罪的严重危害性,也没有相应的刑罚当罚性特征可言。总之,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是由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所揭示的犯罪三个基本特征决定的,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犯罪概念的总体,成为区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和尺度。

㈡ 犯罪的阶级本质在于什么

犯罪的本质属性:犯罪的阶级性

对犯罪本质的揭示并将其确认为阶级性,被视为社会主义刑法区别于其他形态社会刑法的根本所在,正是这一点,赋予了社会主义刑法犯罪观的独立品性。所以,对之进行论证并加以强调,构成了刑法理论界一项首要任务。犯罪阶级性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关于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这一命题,而将其上升为犯罪的本质属性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及特殊要求是分不开的,这从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恩格斯关于“犯罪是蔑视社会秩序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这一命题的长久忽视得以说明。强调犯罪的阶级性,并不是为了说明犯罪的历史性(犯罪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也不是为了寻求犯罪的根源(犯罪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是为了对历史更替时期的大量行为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提供合法性依据。而这是对这一点缺乏认识,使得以前的论者提出了“消灭犯罪”这一近于梦呓般的目标。有必要指出的是,我国刑法史上对作为犯罪论的基本命题犯罪的阶级性也曾提出了质疑。其一,普通刑事犯罪(自然犯)有无阶级性的问题,其二,两类矛盾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阶级性坚持论者对自己的观点略作修正,提出犯罪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表面上看,似乎是对阶级性否定论者的一种妥协,实际上是对社会性的提升,将其一并纳入到阶级性的诠释体系,故并没有真正对阶级性观点构成威胁。对于第二个问题。该问题的提出源于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关于两类矛盾的学说。在该文甫一发表后,刑法学界一些论者即将之引入了刑法学领域,将犯罪纳入到两类矛盾的分析框架中,对犯罪究属敌我矛盾还是人民矛盾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就当时而言,该问题其本身对于刑法的发展演变并无多大意义,其价值在于为二十年后对刑法的反思准备了一个话题。文革之后,不少的论者提出将两类矛盾问题逐出刑法学的研究视野,尽管该观点并未取得过优势地位8,但其将刑法中的两类矛盾问题宣布为伪问题,呼吁政治与法律分治,还法律一个自在的空间,对于我国刑法科学在思想观念上的解冻,及刑法科学摆脱意识形态的箝制而独立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㈢ 什么是犯罪的实质

好像是A.犯罪客体

㈣ 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

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4)刑法犯罪本质扩展阅读:

犯罪的其他特征:

1、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是指触犯刑律,即某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对犯罪行为的否定的法律评价。在罪刑法定原则下,没有刑事违法性,也就没有犯罪。因此,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2、侵害性

法益侵害性是指对于刑法所保护的利益的侵害。这里所谓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就是法益。

刑法法益是关系社会生活的重要利益,对此,中国刑法第十三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中作了明文列举,这就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3、惩罚性

应受惩罚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征,它表明国家对于具有刑事违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为的刑罚惩罚。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如果一个行为不应受刑罚惩罚,也就意味着它不是犯罪。应受惩罚性并不是刑事违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消极的法律后果,它对于犯罪的立法规定与司法认定具有重要意义。

㈤ 犯罪最本质特征就是触犯了刑法吗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犯罪行为又叫严重违法行为,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行为,①④正确;③错误,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②错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故选B.

㈥ 犯罪的特征是什么

1、危害性

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

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2、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是指触犯刑律,即某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对犯罪行为的否定的法律评价。在罪刑法定原则下,没有刑事违法性,也就没有犯罪。因此,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3、侵害性

法益侵害性是指对于刑法所保护的利益的侵害。这里所谓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就是法益。刑法法益是关系社会生活的重要利益,对此,中国刑法第十三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中作了明文列举,这就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4、惩罚性

应受惩罚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征,它表明国家对于具有刑事违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为的刑罚惩罚。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6)刑法犯罪本质扩展阅读:

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指依照中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构成的特征:

一、犯罪构成是主体、客体以及主客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二、犯罪构成是违法性与有责性的的法律标志

三、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刑法学》(第三版)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客观要件的总和。(虽然刑法理论界近年来对这一概念和由这一概念建立起来的犯罪构成体系有诸多质疑,但绝大多数人还是接受了这一概念。)

㈦ 刑事诉讼法的特点和本质

刑法通过对犯罪行为的抽象性标定为在一定时空内认定犯罪提供了统一的形式标准,规定着犯罪生成的可能规模和种类,决定着可以被当作犯罪处理的行为范围。 这种对犯罪的标定功能的发挥,在实践方面依赖于一个法的实现的动态过程。刑事诉讼法即成为规制这种过程的规范集合,其功能在于维护刑法法益的实现,正确实现国家的刑罚权。作为国内公法的一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共同展示了一国诠释、认定、处罚犯罪的整个流程。 通观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的刑法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凸现了不同的国家性格,表现出执著的国内特色,国际和区域领域的刑法统一步履维艰;而刑事诉讼法在各国日益呈现出一种统一的趋势和样态,各主权国家的刑事诉讼法价值、理念、原则、制度趋于统一,统一的部分成为超越国家的真理性共识并最终体现在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中,成为进一步推广到各国的基础。本文在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的表现样式作一番比较考察后,着重于探讨形成这种不同样式的原因,揭示样式背后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深层的生态机理,希冀以此明确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应有视角和立场。

㈧ 现代刑法的本质是什么

从功能上讲,刑法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其版表现权为对无辜者的保护和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破坏者的依法惩处两个方面。
刑法是统治阶级通过立法者以法律的形式对其意志和利益加以反映,立法者所制定的刑法的价值取向反应在刑法的规定上。

㈨ 犯罪的本质属性

犯罪有三个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2、具有刑事违法性。3、具有应受惩罚性,这里的惩罚指的是刑罚处罚。本质属性从三个特征角度讲,应该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这是判断犯罪与否的先决条件。 仅供参考

热点内容
社会工作研究生是法硕吗 发布:2025-08-21 02:50:31 浏览:570
把员工外派到分公司劳动法 发布:2025-08-21 02:49:36 浏览:487
婚姻法的司法解释探望权 发布:2025-08-21 02:42:37 浏览:403
菲律宾移民法 发布:2025-08-21 02:14:02 浏览:157
国外公司法 发布:2025-08-21 02:12:03 浏览:171
有烟草控制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1 02:06:46 浏览:843
法学难过 发布:2025-08-21 01:59:28 浏览:208
汽车维修行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1 01:59:25 浏览:273
道德9年级 发布:2025-08-21 01:58:07 浏览:130
最高人民法院的级别 发布:2025-08-21 01:58:00 浏览:850